灵枢解难
2013-2
人民卫生出版社
彭荣琛
《内经》自古以来被中医遵为经典,凡学习中医者莫不将其作为学问的根基,诊疗的依据,说理的工具。《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本书主要对《灵枢》进行阐发,解释其,中的难点。阐述其中的精华。内容包括提要、经文、释难和新解四个方面。“提要”主要是对该篇经文的要点进行提要钩玄;“释难”主要是对经文注释和对经文进行医理解释;“新解”主要是总结该篇经文,分析该篇与《内经》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中医学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作者学习《内经》40余年的心得、体会、发挥。
彭荣琛编著的《灵枢解难(精)》强调对《灵枢》进行追本溯源、原意解读。以从今人的角度.体会历史的悠久,抹去岁月的尘埃,唤起古老的记忆,解决现代的问题。其不仅说理深刻透彻,而且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是一部值得信赖的作品。
《灵枢解难(精)》适合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知识的医生、学者,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具有一定古文化水准的中医爱好者以及中医专家、《内经》专研者。
彭荣琛,教授,主任医师。首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先后在江西中医学院、前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和国内外门诊、住院部等医疗工作40余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腧穴学》编委,《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大百科全书·针灸卷》主编。出版著作20余部,代表著作有《针灸处方学》、《中医方药与针灸临床心得录》等;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论文有“从九宫图与生物钟的关系谈时辰针灸学”、“试论伏邪的古今价值”、“论腧穴的八大性”、“腧穴的三维结构及其临床应用”等。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主任,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
《内经》导读 一、《内经》要点介绍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 四、藏(Cang)象学说 九针十二原第一 一、关于守神、守机与守形、守关 二、针刺时用神的方法 三、关于重竭与逆厥 四、原穴的组成和特点 五、关于穴位的作用与定位 本输第二 全面认识五输穴 小针解第三 《内经》中有关针刺与调气的认识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一、关于外邪中人的特点 二、关于“刺之道”的具体方法 三、关于“合治内府”的含义 根结第五 《内经》对根结和开阂枢的认识 寿夭刚柔第六 一、关于寒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及其治法 二、温灸法也属于灸法之一种 三、提出针刺疗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审别阴阳,刺之有方 四、提出了针刺的另一法则——因人因病而异 五、阐述了生命寿夭的观察方法——立形定气 官针第七 本篇所说官针所包含的内容 本神第八 一、《内经》中关于神的产生、表现和范围 二、法天则地是调神的重要方法 终始第九 一、如何终始 二、治疗程序的先后 三、调神与调气(得气)的异同点 四、本篇有关补泻的看法 五、本篇有关针刺深度的看法 经脉第十 一、关于是动、所生病 二、中医中经络理论出处及其特点 经别第十一 一、经别的特点 二、经别的价值 经水第十二 一、本篇所阐述的十二经水与十二经脉的关系袁 二、中医藏象的概念与古代解剖学 经筋第十三 一、经筋与“痹” 二、治疗上的“以知为数” 三、选穴上的“以痛为输” 四、方法上的“燔针劫刺” 五、操作实施上的“熨引饮药” 六、治法上的“行水清阴气” 骨度第十四 一、骨度与经络、脏腑、穴位 二、骨度与尺寸 三、现代常用骨度尺寸表 五十营第十五 一、中医中的时辰计算法与星宿、天度的意义 二、关于五十营与留针时间、气血运行数据—e.N的关系 营气第十六 一、营气循行的途径和特点 二、营气的内涵 脉度第十七 一、脉度的计算 二、本篇所说的脉度 营卫生会第十八 一、关于气血运行的方式和途径 二、气血运行方式对经络、腧穴形态实质的影响 三、五十营与营卫之气的运行 四、中医论三焦 四时气第十九 一、关于“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二、几种有特色的疾病治疗方法 五邪第二十 本篇关于五邪的认识 寒热病第二十一 本篇关于寒热病和人体阳气带的认识 癫狂第二十二 一、本篇对癫症的认识 二、本篇对狂症的认识 三、本篇对厥逆的认识 四、癫、狂与厥逆、厥证 热病第二十三 一、本篇所论热病的内容小结 二、《内经》中的五十九刺 三、《内经》刺热法 厥病第二十四 一、七种厥头痛 二、五种厥心痛 三、厥痛与厥病 病本第二十五 一、《内经》中对“标本”的论述 二、后世对标本的解释 三、关于标本的意义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 杂病第二十六 一、关于痿厥的治疗 二、关于哕的治疗 周痹第二十七 一、周痹与众痹的比较 二、关于周痹 口问第二十八 一、《内经》中的奇邪与奇病 二、本篇中的奇邪 师传第二十九 关于中医中的“顺”、“便”与“度” 决气第三十 一、关于《内经》中所说“贵贱”含义 二、“一气”与“六气” 肠胃第三十一 一、有关本篇记载的消化道长度 二、中医的藏象、解剖学与现代解剖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关于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海论第三十三 一、关于气海 二、关于水谷之海 三、关于血海 四、关于髓海 五乱第三十四 关于五乱 胀论第三十五 关于胀病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一、《内经》论津液 二、中医的“引水下行”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本篇有关五阅五使的内容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一、本篇对体质与针刺关系的阐述 二、关于“临深决水”和“循掘决冲” 血络论第三十九 一、中医论“得气” 二、关于刺络放血 阴阳清浊第四十 中医的清与浊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本篇中阴阳的概念 病传第四十二 一、本篇病传的内容 二、关于五脏传变规律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一、梦境的概述 二、梦境的原因和机理 三、梦境的治疗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一、本篇所说的五变 二、关于病情变化的常态和变态 外揣第四十五 一、关于司外揣内 二、关于司内揣外 五变第四十六 本篇的五变 本藏第四十七 一、关于脏腑之间“相合”的含义 二、本篇所说的五变 禁服第四十八 一、《内经》中人迎、寸口脉之间的旺盛关系 二、《内经》论关格 五色第四十九 一、本篇论五色的表现及其生理、病理 二、本篇所说人迎、寸口脉反映的病理表现 论勇第五十 一、勇士与疼痛的关系 二、勇士与怯士的区别 背腧第五十一 中医对背俞穴的认识 卫气第五十二 一、十二经标本根结表 二、《内经》中的营气与卫气的生成、作用和卫出上焦或下焦的关系 论痛第五十三 一、关于耐痛 二、关于耐毒 三、关于“得神” 四、关于“得道” 五、关于“得气” 天年第五十四 一、关于得神与失神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二、《内经》中年龄与人生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关系 逆顺第五十五 一、《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 二、关于针灸的适应症 五味第五十六 《内经》中五味的具体内涵及其对五脏的影响 水胀第五十七 一、本篇所说水症的内容 二、关于石水病 贼风第五十八 故邪与伏邪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有关卫气失常的三种表现 玉版第六十 一、《内经》中的逆症 二、《内经》中的逆顺 五禁第六十一 关于五禁、人神、忌日 动输第六十二 关于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脉动 五昧论第六十三 《内经》中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一、《内经》中的体质学说 二、本篇所述阴阳二十五人 五音五昧第六十五 一、冲、任脉与胡须 二、本篇五音与五味的关系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内经》中有关病因及其变化的认识 行针第六十七 一、本篇所说的行针调气所包含的内容 二、得气感的出现说明针刺效果好,疾病在向愈发展 三、只要针灸得当,疾病是可以治疗的 上膈第六十八 一、关于本篇所说的膈症 二、上膈症治例介绍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内经》对失音的认识 寒热第七十 关于瘰疬与鼠瘘 邪客第七十一 一、中医对失眠病的认识 二、失眠病病例介绍 通天第七十二 有关五态之人的认识 官能第七十三 本篇所说的刺法,强调了“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内经》中有关尺肤的问题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一、本篇介绍的几种刺(治)法 二、《内经》有关“邪”的论述 卫气行第七十六 一、本篇的前后半篇对卫气运行有如下不同看法 二、本篇说明了卫气运行的两种具体方法和尺度 三、人气运行还与目张有关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一、九宫八风图的医学价值 二、《内经》中的“风” 九针论第七十八 一、本篇所说五脏的内外关系 二、九针的形状 三、《内经》中有关九针的基本内容 岁露论第七十九 一、本篇所说疟疾发病的病因、病理 二、本篇所说邪气侵犯人体的几种模式 大惑论第八十 有关本篇所说的“迷惑” 痈疽第八十一 一、本篇痈疽的内容及其中医认识 二、外科病例介绍 自跋
版权页: 插图: (31)取足少阴:此为补火生土法。 (32)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向向然,形容肠鸣时有时无;不能大便,指大便黏滞不爽。故取足太阴脾经健脾通气去滞。 (33)心痛,腹胀啬啬然:心痛应为心下痛;啬啬然,指黏滞不爽。 (34)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肾寒上逼,心火不扬,故气血不通,放散到背部,影响到呼吸,使呼吸不畅,选用足少阴肾经,以补元阳而伸心火。 (35)不已,取手少阳:手少阳三焦,通水道,行原气,故能助元阳上行。 (36)心痛,当九节刺:此处心痛应为心下痛;九节,指第九椎下的筋缩穴,此穴主治肝胆病,多为肝血不足而致肝阳偏亢,横逆脾土,出现心下痛。 (37)按已刺按之:“按已”,指先按压穴位,属于下针前调动气血的一种手法;刺,进行针刺;按之,指出针后按压针孔,属于针刺补法。 (38)上下求之,得之立已:上下求之,指在九椎的上下按压,上如七椎之至阳穴,下如十椎之中枢穴,至阳穴主治肝胆,中枢穴主治肝脾,均与肝有关。肝影响胆较多而致心下痛,则至阳效果较好;肝影响脾较多而致心下痛,则中枢效果较好,故可以根据病情寻找其上下的穴位,针对性治疗,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39)刺足阳明曲周动脉:曲周,指足阳明胃经在面部转弯处。注家多认为是曲颊处的颊车穴,但是颊车穴处无动脉,针刺时很难见血,与后文“见血”不合。应该是足阳明胃经的第一个转弯处,即大迎穴处,此处有动脉,见血较易,但针刺后见血一定要十分小心,动脉出血力度较大,要注意出血后的立即止血动作。而大迎穴向下即人迎穴,与下文能够贯通。 (40)按人迎于经:人迎穴处有颈部动脉,针刺时多需避开动脉再针刺,或采用按压该处动脉的方法。本文取用后者。按压人迎有清热泻火的效果。 (41)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膺中陷者古人有认为是屋翳穴或膺窗穴,二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穴,在第二、三肋间隙,也可治疗胸胀、咳喘。但膺中陷所指似乎更应该是指肩、锁骨、胸骨之间的较大凹陷处,即中府、云门穴所在。后文下胸动脉,不是指下胸部,因为下胸部已无动脉在表浅处,所以下胸,应该是指从颈部向下到达胸部的部位,亦即中府、云门穴处,在云门穴处可摸到动脉跳动。因此可以说膺中陷者是指中府穴,下胸动脉是指云门穴。二穴均为手太阴肺经穴,治疗气逆效果很好。 (42)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灵枢·卫气》中有:“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因为冲脉沿足少阴肾经上行,故脐左右动脉应指肓俞穴。此处有较为浅表的动脉,仔细寻摸,可以感受到脉跳。已刺按之,指出针后需要按压穴位。
《灵枢解难》适合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知识的医生、学者,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具有一定古文化水准的中医爱好者以及中医专家、《内经》寺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