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认知隐喻翻译研究

张光明 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作者:

张光明  

页数:

270  

字数:

25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以英语和汉语隐喻差异为研究对象的。英、汉隐喻差异表现在各种语体之中,除了主要突出各种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隐喻比较研究之外,也注意到了它们在其他文体中的表现,比如在科技类的文章中,在应用文,如广告、演讲中,因此也对一些典型的译例进行必要的剖析。本书主要集中研究词、短语、句子、话语和篇章层次上的隐喻修辞现象,尤其是短小精悍的完整句子,这样既可以节省篇幅,又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

张光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留学英国,曾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南京翻译家协会、江苏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外语研究》编委,中国译协军事科学翻译委员会委员,现为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西修辞学研究回顾与比较  第一节 修辞学研究回顾  第二节 中西修辞学研究相近相异之处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西修辞学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节 英汉修辞上的文化差异及研习策略 第三章 英汉比喻研究比较  第一节 英汉比喻研究简述  第二节 英汉比喻论述之异同  第三节 英语metaphor与其思维方式  第四节 汉语比喻及英语metaphor之分类 第四章 隐喻研究  第一节 东、西方隐喻(学)研究简述  第二节 英、汉语言中的概念隐喻  第三节 隐喻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  第四节 不同的物质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定势 第五章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析隐喻  第一节 传统隐喻观  第二节 相互作用隐喻观  第三节 语义学隐喻观  第四节 认知隐喻观  第五节 语言中的隐喻 第六章 从美学角度解析英汉比喻之异同  第一节 英语比喻之美学因素  第二节 英汉比喻美学考量之差异  第三节 从接受美学看译本的多样性  第四节 比喻性词语翻译的基本途径 第七章 从和谐论视阈解析英汉比喻之谜  第一节 和谐论的提出与回顾  第二节 国内和谐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三节 国外和谐论研究概览  第四节 和谐论视阈下的英汉比喻翻译之道 第八章 英汉形体及五官比喻研究  第一节 英汉形体五官等喻体、喻义比较  第二节 英汉身体其他部位喻体、喻义比较  第三节 英汉形体比喻及其翻译策略 第九章 英汉语动物词汇比喻研究  第一节 英汉语动物喻词的表达形式  第二节 动物喻词及英汉语主要隐喻差异详析  第三节 英汉语动物隐喻的翻译策略 第十章 英汉转喻认知形式研究  第一节 英汉语转喻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转喻、明喻、隐喻之间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英汉转喻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第四节 英汉转喻互译的策略 第十一章 英汉明喻认知形式比较研究  第一节 as认知方式的人本性特质  第二节 英语的simile与汉语明喻的分类  第三节 英汉明喻认知形式的翻译策略 第十二章 英汉语拟人认知形式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英汉语拟人的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英汉语拟人的形式及功能  第三节 英汉语拟人与其他喻类形式的比较  第四节 英汉语拟人形式的翻译策略 第十三章 影响隐喻翻译策略的因素  第一节 文化差异因素  第二节 隐喻心理差异因素  第三节 英语metaphor和汉语比喻的翻译策略  第四节 翻译应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十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修辞与演讲有关  在古希腊、罗马文化里,rhetoric一般都指具有说服性质的论辩演说(persuasive rhetoric)。说服的手段与技巧与语言的风格问题息息相关,而风格又是建立在辞格基础之上的。换言之,说服的“目的”必须依靠辞格这些充当手段或技巧的媒介才能完成,易言之,说服是目的,而辞格只是达到其目的的手段。人们熟悉的西方古典修辞学,就是指的古希腊罗马修辞学传统。修辞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古希腊直到公元前五世纪才开始形成。一般都认为柯拉斯(Corax,539BG-443BC)与其弟子提西阿斯(Tisias)是西方修辞学的创史人。柯拉斯把“rhetorician”定义为以“说服”为目的演说人。他提出,一篇演说应当有四个部分:引言、说明、申论和结论。可能性(或可信性)(probability)(即有可能是真的)这个概念是演说的基本立足点或出发点。  probability(可能性)是区别于logic(逻辑)的主要特征。这是“修辞”语言同“逻辑或科学”语言的关键区别。换言之,如果前者以“可能性”为其论说的出发点,那么后者则以“真实”(或必然性)为其立足点,两者在此问题上的对立也成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基本的争论焦点之一。  埃苏格拉底斯(Isocrates,436BC一338BC)可能是早期希腊演说家中最有影响力的演说家。埃氏似曾师从提西阿斯,后来主要以授学为业。埃氏道德意识强,并且有着高尚的教育信念和理想。他教授的“修辞”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品德和智力的专修课。埃氏认为,好的演说必须做到:适合情意与题旨;要具有新颖独到的见解;除了演说技巧,必须充分考虑到道德观念;兼顾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修养。埃苏格拉底斯对语言的作用认识也深为后人所乐道。他指出:语言是使人变得文明起来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语言是人们表达睿智、洞察力的唯一手段。埃氏关于演说道德等观点对后来的古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Cicero,106BC一43BC,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与昆体良(Quintilian,35-96,古罗马修辞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认知隐喻翻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