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色彩革命
2009-11
外文出版社
何宝森
155
本书收录光墨艺术27幅,主要对中国画的色彩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光墨之道》《光墨艺术改变了我的事业之路》《菡萏朝花光潋滟》《一个永远年轻的画家》《从何宝森的“光墨”画所想到的》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序光墨论光墨之道仰山画集序荷曼陀罗色空观《水墨鉴真》杂志鉴真说画光墨艺术改变了我的事业之路我的艺术之路王志洁先生谈“光墨”光墨肖像画让我无法停笔菡萏朝花光潋滟砚边感悟良心与责任令人耳目一新的《光墨画展》“道”很长,还要走下去………一个永远年轻的画家《水墨鉴真》卷首语让“光墨画派”的大旗猎猎飘扬中西合璧的大师融汇中西的画家从何宝森的“光墨”画所想到的探索者的足迹一简论何宝森先生的“光墨”画何宝森光墨艺术浅识忘山画论何宝森年表光墨精品选登附录
一、回顾 中国画以水质颜料,用竹竿锥形毛笔在特制的宣纸上施染墨彩,勾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是传统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画种有:工笔、没骨、写意三大类,颜料除黑色的墨以外,有花青、赭石、藤黄、殊磲、胭脂五种,还有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和石绿三种。人物画于战国时就已趋成熟,隋、唐时就已有花鸟画和山水画,到了五代和两宋则更日臻繁荣。以纯用墨色的水墨画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更渐趋写意,侧重达意畅神,以笔法为主导,达到“墨分五色”“水晕墨章”的效果。特别是“文人画”的出现,推崇禅宗理念,标举“士气”、“逸品”。画面讲求“淡雅清致”,造形要求“洗炼简约”,讲究笔墨趣味不求形似,最后发展到诗、书、画、印,综合一体的独特风貌。“书画同源”、“笔墨为上”一幅作品可以通篇题跋,满纸盖印,从重笔墨而轻色彩,发展到“仅笔墨而弃色彩”。虽然近代有齐白石、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家以重彩水墨相结合,然而中国画却始终难以摆脱水墨黑白宿命。被人们认为中国画只能是黑白世界,不可能有彩色缤纷的效果。甚至产生这样的误识,认为中国画的载体一宣纸、墨、颜料,以及表现技法都已陈旧过时,不可能达到像西洋油画那样的精致微妙,生动感人的效果,所以要动手革中国画的命。于是生出中国画已“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的浮躁之言。其实,说到革新中国画,近代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他们从人物画写生入手,将西洋画的素描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确实走出了积极可贵的一步。然而在绘画的色彩观上还停留于黑白灰的固有色对比局限之上。对于环境色、空间色和光色的层面均未触及。加之他们是直接从西画介入中国画,对传统笔墨的研习明显不足,特别是山水笔墨技法的缺乏,因此画面显得简素单薄,不够丰满浑厚。这样的作品在与西洋画相对应时,色彩既不亮丽,黑白对比也不强烈,从笔墨的造形到空间的处理都显得薄弱。在视觉上冲击性的乏力,还真不如以墨色为主的水墨画,成了一种不简又不繁、不温也不火的中间状态。于是随着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的去世,这种处于尴尬境地的“彩墨画”发展势力渐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坛的改革先锋异军突起,在宣纸上画抽象画,竭力推崇包浩斯教学的构成理论,摹仿和鼓吹毕加索、康定斯基、米罗等西方现代派画家。更有揉纸、喷盐、渗油加腊、施气、发功、胡涂乱抹、自我发泄等种种表现甚嚣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