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隐喻形态研究

赵彦春 外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1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作者:

赵彦春  

页数:

352  

内容概要

  世界因隐喻而精彩——隐喻是表征之神的神杖,它直指《易学》、《圣经》等经典所谓的“各从其类”。哲学、符号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趋之若鹜,争相解说隐喻的奥秘,由此兴起了二十一世纪的一门显学。《隐喻形态研究》以整合性、泛时性的新视点,把隐喻看作决定人之为人的形意张力,故有隐喻形态之说。它试图阐明隐喻的工作机制和它所能创生的意义潜势,以此揭橥其认识论价值与可用于认知词典学等研究的实践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认知取向:词典学新范式概要1.0 概述1.1 何谓认知学习词典1.2 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形态1.2.1 对认知过程的探求与吸纳1.2.2 模糊性与明晰性的张力1.2.3 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的张力1.3 认知词典学对隐喻形态的认识1.4 认知学习词典的定位1.5 认知学习词典编纂的总体构想第二章 隐喻形态对认知词典学的促进2.0 概述2.1 对隐喻认识的嬗变2.2 对隐喻态度的嬗变2.3 对隐喻理论的简要评述2.4 隐喻的统一性解释2.4.1 隐喻的构成2.4.2 隐喻的机制及相关要素2.4.3 隐喻的识别2.4.4 隐喻的归结2.4.5 隐喻的认知价值2.5 隐喻形态与认知词典学的契合第三章 隐喻本质与认知词典学的本质取向3.0 概述3.1 隐喻本质的学理定位3.1.1 传统理论对隐喻本质的揭示3.1.2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本质认识的拓展3.3 隐喻本质的相关体现3.3.1 隐喻中的主动与被动3.3.2 隐喻中主要“辞格”的不同表现3.3.3 隐喻的语用定位3.4 隐喻的映射3.4.1 隐喻的跨域运动3.4.2 两个语义域之间的部分映射3.5 隐喻本质与形态的词典处理第四章 隐喻机制对认知词典学的驱动4.0 概述4.1 概念之间的互动与隐喻义的产生4.1.1 理查兹:隐喻机制的转向4.1.2 布莱克:隐喻机制的阐发4.1.3 莱考夫:隐喻机制的拓展4.2 相似性在隐喻机制中的作用4.2.1 相似性的界定4.2.2 不似中的相似、接近中的分离4.3 隐喻的意象性与双重影像4.3.1 隐喻的意象性4.3.2 意象的双重影像第五章 隐喻形态与认知学习词典的功效5.0 概述5.1 隐喻理解对隐喻形态的揭示5.1.1 理查兹:隐喻理解的语境因素5.1.2 戴维森:隐喻理解的语用指向……第六章 隐喻形态与隐喻能力的协同第七章 凸现词汇中的隐喻第八章 隐喻形态与Coglex编纂模式附录一附录二参考词典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雅各布森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那里继承了语言的结构这一思想。在索绪尔所谓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聚合意味着同类项的选择。而选择就预设了被选择项之间的不同。在雅各布森看来,可以互相替代的事物之间一定有某些地方相似而某些地方又有所不同。是的,若非如此,隐喻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看来选择和替代可以看作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雅各布森毫不犹豫地将组合与邻近性、替换与相似性这两对概念连接了起来。这样,组合与相关的邻近关系被称作是语言运作的转喻端,而聚合与相关的选择则被称为语言运作的隐喻端。  任何语言都必然涉及两种排列方式,即横向的组合和纵向的聚合。不过,雅各布森本人并没有对符号学和语义学、符号与句子做出明确区分。因此;,他又把词而不是句子当作了修辞学的基本单位。这样,隐喻只是一般的符号过程的一种特征,而不是一种将话语的区别作为前提的述谓形式。更麻烦的是,组合的邻近性似乎并不是转喻的根据,它同样也是聚合轴上的选择。而至于相似性,这其实是心理识解而非客观事实。  此外,雅各布森还对隐喻与转喻的根本区别作了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对失语症的考察,他发现了两种典型的情况,一种是在句法能力消失后,选择能力依然存在;另一种是虽然句法能力仍然存在,但替换运作能力却彻底消失了。在前一情况中,隐喻大量出现,后一情况则出现许多转喻。有趣的是,与隐喻能力一起消失的还有定义能力,同义词能力和命名能力,等等。这说明,隐喻与定义、命名、同义词、迂回表达和释义等等是密切相关的,这一事实恰恰说明隐喻是意义的建构而不仅仅是意义建构的元素。雅各布森还发现,在诗歌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不同主题的诗歌也表现出对隐喻和转喻的不同偏好。例如,现实主义诗歌更多地使用转喻,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则更多地使用隐喻。非语言符号系统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在绘画中,人们可以把隐喻和立体主义,隐喻和超现实主义联系起来。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隐喻形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