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角落
2010-9
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伟
239
无
在河之北要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大清的角落》,嘱我为序。听到这个消息,惊喜之余,作为挚友,我从内心里为他感到高兴。这本书来之不易,既是他多年沉醉文学事业的一个结晶,也应该预示着他在文学之路上不断向纵深挺进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在河之北真实的名字叫王伟,他从小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山林里长大,身上天然地带着关东人的那股子血性刚性,性格素以热情豪爽著称,后来举家迁居正定这个古老的小城,源于自幼对文学的挚爱与迷恋,他很快融入到正定吟诗作赋、舞文弄墨的文学艺术圈子中,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欣然自如。在大家的印象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主。他爱玩,也会玩,玩的雅俗共赏,玩的花样繁多。扑克麻将,他都精通;打球下棋,样样在行;做新闻,写散文,搞演讲,也是信手拈来,不仅出手快,而且有模有样,有款有型,作品常见诸报端。有一年,他请古城书法名家李冀良先生教习女儿学习书法,学了几个月,女儿的笔墨工夫进步不大,他却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跟着先生临习了没多久,就开始挥毫泼墨,参加展览。特别是一笔流丽秀雅的小楷,颇得李先生神韵,很快就在圈内博得了一个“小楷王”的雅号。 两年前,他在新浪开了博客,取博名在河之北,寓意人在河北。开博后拉拉杂杂地写了一些散文随笔,后来写出了一组颇有见地的关于清史的边边角角的系列文章,大家读了感觉耳目一新,到去年9月,他以“大清的角落”为主题创作的系列文章已初具规模,内容再丰富厚实一点就可以结集出版。但他很难有哪一种爱好能够执著地坚定地长期坚持下来,缺乏韧性的缺点又一次暴露出来,有近半年时间没更新博客,原因是忙于生计,以及忙着玩去了。去年底,县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他作为协会秘书长汇报了自己关于“大清的角落”系列文章的写作,谈及自己因为沉湎于麻将牌而不能自拔,以至于无暇码字,也无心码字,致使写作戛然而止,面上隐隐有愧色。这个原因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座中一位颇有几分侠气的作协副主席小房忍不住了,她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对他痛斥道:“别看我不打牌,亦不排斥爱打牌的人,但对你这种原本有创作才华,能为繁荣古城文化事业做贡献的人,却因沉迷牌桌半途而废的行为真是难以容忍。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的话,我真的很鄙视你,发自内心地鄙视你!”此话一出,会场顿然静默下来。 在河之北表面上很平静,但他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内心深处激荡着风雷,久久难以平静,一再表示,改正改正。之后不久,他的博客重新开始更新,很短的时间就已经更新了几十篇。再后来,他的《大清的角落》被北京一家慧眼识珠的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审核通过,即将付梓。得知这一消息,他第一个告诉了那位在会上劈头盖脸痛斥他的小房主席,并诚恳地一再表示感谢,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她骂出来的,她可谓居功至伟。 后来朋友们一起吃饭时,在河之北说,只有真正关心我的朋友才会对我这样说话。小房也即席向他表达了一下敬佩之情:“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说到做到。人要不想自度,没人能度得了你。在河之北是自度,我的功劳就在于,我是推他下水的那个人。呵呵。” 清朝,是一个群雄并起、风云激荡的朝代。在近三百年的风雨岁月里,苍茫的山河之间缠绕着几许挥之不去的疑云和梦魇,泛黄的历史册页交织着血泪情仇的奋争和苦难,历史的波涛里更是飘荡着难以言说的激情梦想和家国离乱。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历史的壮阔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回味。 本书通过一段段妙趣横生的故事,分门别类地堆积起那个封建王朝的逸闻秘史,以轻松的文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清朝庙堂与江湖之间角角落落的风景。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史实为依据。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既讲述故事,也分析道理,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象中徐徐展开,跟随着文字进行一番畅快淋漓的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 《清朝为何建有两处皇室陵寝》《与乾隆争风雅而丢命的糊涂虫》《言官赵开心的宦海浮沉》《年羹尧是如何残暴嚣张自取灭亡的》《林则徐在虎门是如何“销烟”的》《空前绝后的清帝国宣战书》《谁是点燃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治家宝典”》《为大清亡国掘墓的人》……翻开《大清的角落》一书,一幅幅风云画卷惊心动魄,一幕幕历史活剧令人浩叹深思。作者独辟蹊径,驻足于新世纪的制高点,回望清朝的数百年历史,通过那些掌控国运民生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的人生走向与心路历程,透视朝代更替的深层玄机,剖析大国兴衰的关键节点,以历史的幽微烛光来照亮现实和未来的道路,为今天的中华复兴之路寻找宝贵的历史镜鉴。作者的笔触,拨开笼罩在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通过对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的重新审视与条分缕析,带领我们在历史长河之上经历冰山激流,越过沉船暗礁,穿越滚滚烟尘,去体味那种清夜闻钟、游园惊梦的恍然顿悟之感。对于读者来讲,这无疑是一趟新奇有趣的、充满发现的历史旅程。 从细微处看大节,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清代的帝王将相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象,以一双洞幽察微的眼睛,以一把精确的手术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见了隐藏在大清角落里的风云对决与勾心斗角,一个王朝的兴旺衰落与载浮载沉。 当前的史学界与文学界,对于历史的兴趣方兴未艾,而每一个朝代的历史资料都浩如烟海,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可谓汗牛充栋,无论哪一个作家选择这个领域写作都需要些必要的勇气以及充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本书中的历史掌故和正史互为佐证,诗笔和史笔熔于一炉,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深层探讨,还是对制度传统的把握梳理,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位年轻的思想者对民族道路的冷静反思,和对国家历史与未来的真诚求索,在貌似轻松的娓娓叙说中深含着作家的思想深度和真挚情怀。
如果从1911年辛亥革命说起,清王朝离我们不过刚刚走过了一个世纪。从祖父一辈甚至到父亲一代,我们可以或多或少看到那个朝代所留下的一些痕迹。笔者以通俗轻松的笔法切入历史截面,试图在那些鲜活的故事里,探寻一些历史的真实原貌,展示史海中一些精彩纷呈的细节,并进行多角度评读,品味一下那些不曾远去的影像,回味揣摩反思各有所得,体味那种洗尽铅华之后的平实。 大家有大家的潇洒,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宇宙之间品类之盛,各有道理。
王伟,笔名在河之北,河北作协会员,60后,生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曾就职于国企、机关、民企、报社。视文学领域为精神桃源,自娱自乐数十年,创作各种题材文字120余万字,文章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书籍。
序言第一章 人物篇 努尔哈赤“虎”毒也食子 从奴隶到元勋的清朝第一汉人 言官赵开心的宦海浮沉 金圣叹:“你砍我的头,我逗你玩” 孝庄皇后有个“洋义父” 康熙皇帝亲自举荐的一位清官 影响康熙一生的女人 死后葬不起的“三汤”清官 康熙朝有个从祀文庙的七品官 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与乾隆争风雅而丢命的糊涂虫 刘墉的“罗锅”与“圆滑” “丑男”纪晓岚的悲哀 敢向和珅叫板的芝麻官 配享清廷皇家太庙的唯一汉臣 一位师爷给和珅定了二十宗大罪 谁是和珅真正的掘墓人 盘点前清重臣罪状 为大清亡国掘墓的人 首次倡议修铁路的台湾巡抚 慈禧有位“戴红翎子的女枪手” 红顶商人,一个荒淫的暴发户 琴工张春圃公然不伺候慈禧 传奇太监李莲英是一位成功人士 我国近代首批留学生的悲情际遇 康有为的双面人生第二章 事物篇 飘扬三百年的八旗 被满人耽误了的红衣大炮 康熙与《皇舆全览图》 红顶商人与现代第一个海军机构 “斗殴收费”:清官府的荒唐税收 大清禁赌“两头紧” “剃头挑子”记载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辜鸿铭的辫子之争 空前绝后的清帝国宣战书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同文馆 科举航船沉没于晚清 封建王朝第一面真正意义上的国旗 清朝国歌,世界上最短命的国歌 清朝为何建有两处皇室陵寝第三章 真相篇 豪格与多尔衮的皇权之争 男人梳辫子引发的血案 《桃花扇》写就了孔尚任的悲情人生 史上第二幕五百人集体殉节 雍正接班后是如何反贪的 年羹尧是怎样残暴嚣张自取灭亡的 清初时英国人肆无忌惮的间谍活动 和珅所用的“降龙十八掌” 和珅的自白书 八亿两白银,探和珅贪污之谜 纪晓岚揭露:清官府是如何断案的 清朝有宰相吗 嘉庆年间兵部大印“蒸发” 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黄袍加身 左宗棠是如何获取“高等学历”的 谁葬送了胡雪岩的白银帝国 侵略者竟为大清强国献计谋 林则徐在虎门是如何“销烟”的 两重臣相争,一无赖得利 慈禧掌权后,杀第一功臣背后的玄机 “老佛爷”是如何“洗钱”的 被慈禧太后糟蹋了的“老佛爷” 焚毁圆明园的真正元凶 太监李莲英的国舅爷之梦 谁是点燃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 满汉通婚路漫漫第四章 趣谈篇 雍正是如何实话实说的 乾隆的“注水”武功 两百年前的清人是如何造假的 贪吃狗肉,郑板桥“难得糊涂” 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治家宝典” 晚清官场的“秘笈” 慈禧太后钟爱《红楼梦》 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为什么说皇帝不急太监急附录 清朝皇帝的先后顺序 清朝官员顶戴、服装 清朝官员制度后记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翻开历史长卷看到,后金(清朝)开国奠基者努尔哈赤,他把自己的儿子推到最高权力位置,又让他从这一位置栽了下来,还下令结果了他的性命。努尔哈赤真是一只狠毒食子的老虎。 褚英,努尔哈赤的长子,生于万历八年(1580年),他从小在血雨腥风中长大,在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中,成长成一位勇猛无敌的战将。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八岁的褚英第一次率领一千人出征其他部落就获得大胜,凯旋而归。努尔哈赤对他的首战出色表现很是满意,赐予他“洪巴图鲁”(满语,旺盛的勇士)称号,并晋封他为贝勒爵位。在与乌拉部落战役中,褚英奋勇当先建立功勋,努尔哈赤授予他“阿尔哈图土们”(满语,广略之意)称号。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褚英又一次单独领五千人马出征,杀敌三千,缴获大量盔甲等战利品。 在以骑射为第一生存手段的部落里,在以弓马夺天下的年代,褚英的骁勇善战令努尔哈赤十分欣喜,他为自己长子优异的表现而兴奋,他认为褚英可堪大任。 万历四十年(1612年),五十三岁的努尔哈赤决定选立一位继承人,这个人选自然落在褚英身上。褚英成了建州女真部落的二号人物,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褚英成为继承人之后,就立即想建立与自己新身份相匹配的个人权威。他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贝勒”宣誓效忠于他。但“四贝勒”不能接受在父亲之外再有人对他们发号施令,更不能接受褚英向他们索要马匹以及财物的行为,他们纷纷进行了抵制。早年跟随努尔哈赤打江山的费英东、额亦都、扈而汉、何和里、安费扬古“五大臣”,都建立了各自的功勋,他们也都看不惯褚英指手画脚狂妄自大的做法,因而“五大臣”对褚英的号令也是不冷不热。
无
喜欢清朝的历史
书写的通俗易懂,让人有想一下子看完的愿望
很通俗 很好
会细细阅读
en ,hao
作者功底不错,能从浩繁的史籍中提炼出这些有趣的史实和故事,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了解了很多清朝有趣的历史,并会去反复阅读。
本书不错,一些历史上的小细节,作者进行了详细解说,角度不同,有不一样的感受,也学到一些东西,挺好的
都是一些小故事比较适合孩子看
送货很快,书的品相还不错。刚刚看了几页,内容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