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是科学漫画迷

(韩)梦之子 编绘,李炳未 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

(韩)梦之子 编绘,李炳未 译  

页数:

120  

译者:

李炳未  

内容概要

本书系列图书旨在为孩子们的科学学习提供帮助,大量的阅读材料、丰富的图片资料,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系列图书采用充满趣味的漫画形式使孩子们能够毫不厌烦地反复阅读,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拥有对科学的自信心。希望本书系列图书,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保持好奇心,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地球是怎样诞生的?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引发的?地球的卫星月亮是怎样的呢?等关于地球与月亮的各种科普常识。

书籍目录

第1章 地球的诞生
第2章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呢?
第3章 关于地球的各种常识
第4章 火山和地震
第5章 南极和北极
第6章 热带雨林和沙漠
第7章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第8章 地球的卫星—月亮
第9章 月亮的方方面面

章节摘录

  生物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进化的呢?  在距离现在大约38亿年前,最早的生物——单细胞动物诞生了。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超过10亿种,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并有记录的,只有170多万种。生物从构造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开始,逐步进化为构造复杂的多细胞动物。而动物的构造,也由简单进化为复杂。  动物按照原生动物、肛肠动物、圆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的顺序进化,其中脊索动物有按照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虫类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的顺序进化。动物进化的过程,人们通过研究地层或者化石就能够了解。我们在实验室或者水边经常能够看到的青蛙,是了解生物进化过程最具代表}生的动物。蝌蚪拥有像鱼类一样的鳃,使用鳃进行呼吸;而当蝌蚪变成青蛙的时候,就使用肺进行呼吸。这为人们提供了鱼类向两栖类动物进化的依据。  探明地球的内都构造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内部构造由地壳、地幔、外地核、内地核构成;而区分各部分的连接面就是莫霍面、古登堡面、莱曼面。  莫霍洛维奇(1856—1936)是克罗地亚地质学家,最早使用地震波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研究。他在使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时候发现,在地下30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速度突然加快。因此得出结论,地球内部的物质,与地表附近的物质完全不同。这个不同物质连接的界面,就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  古登堡(1889—1960)是德国出生的科学家,研究世界各地发生的巨大地震;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固体状态的地幔与液体状态的外核之间的连接面,叫做古登堡不连续面(地下2900千米)。  莱曼(1888—1993)是丹麦女科学家,她在研究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时,发现了地球外核与内核之间的连接面,叫做莱曼不连续面(地下5100千米)。  谁先踏上了南极点和北极点呢?  1908年7月,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离开纽约,向北极进发。1909年4月6日上午10点钟,皮尔里利用六分仪,知道自己来到了北纬89度57/分的地方。最终,他到达了北极点。皮尔里将自己妻子亲手制作的国旗插在了北极点上。  1910年,挪威人阿蒙森与英国人斯科特分别成立了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得到消息,原本打算进行北极探险的阿蒙森改变方向,转向南极。10月24日,斯科特向南极点进发。整个欧洲的人们都非常关注他们之间的竞争,纷纷猜测到底谁能够首先到达南极点。斯科特的探险队由55名成员组成,而阿蒙森的探险队只有9名成员。但是阿蒙森的探险计划非常周密,准备更加充分,因此在1911年10月19日,他与4名队员一起,奔赴南极点。其余的队员留在基地附近进行基地建设和实地考察。12月14日,在观测仪器和雪橇距离仪表的帮助下,阿蒙森首先到达了南纬90度,并将挪威的国旗插在南极点上。  地球的海洋  在地球上,除了陆地以外的部分,全部都是海洋;海洋的总面积大约是3亿6200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地球总体表面积的71%,是陆地面积的2.4倍。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00米。  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大;海洋大体可以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其中,太平洋的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6%,大西洋约24%,印度洋约20%。韩国的东海属于太平洋。  在地球岩石圈和大气层的影响下,海水中溶解有各种物质;而海水之所以味道是成的,正是因为海水中溶解有大量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等盐类。平均1千克海水中,溶解的盐类质量为35克。  到目前为止,人们知道的海洋植物大约有1万7000种左右,海洋动物大约有15万2000种左右。海水的温度越高,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海水的温度越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除此之外,海洋还是储存有巨大太阳能的银行,能够调节地球的温度,保持热量的均衡。  行动派科学家魏格纳  1911年,提出大陆漂移说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马尔堡大学的图书馆中,看到一篇名为《非洲与南美洲发现化石相像》的论文,推断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原来曾是一个整体。他为了寻找证据,开始了不懈的研究,并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但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受到了批判。因为当时的很多学者对于魏格纳带有很强的偏见,认为他不是地质学家,而仅仅是一名气象学家。因此,魏格纳为了使自己的大陆漂移说得到认可,数次远赴格陵兰岛进行考察。1930年,50岁的魏格纳在考察格陵兰岛冰原的时候,不幸遇难。  魏格纳去世几十年后,大陆漂移说才得到了世人的承认。1960年,哈雷·赫斯发现了海底大裂谷(海洋底部出现的巨大裂缝),从而使大陆漂移说得到了印证。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f]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tl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即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也就是大陆是由几大板块构成的理论。  使用望远镜观察月亮的伽利略  1608年,荷兰的眼镜制造商汉斯·利伯希发现,如果将两枚凸透镜连在一条直线上的话,能够将事物放大观看。他利用这个原理,制造出最早的望远镜。听到这个消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制造出性能更加卓越的望远镜而不断努力。终于,他制造出能够将实物放大10倍的望远镜;随后又制造出能够将实物放大20倍、30倍的望远镜。并利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了月球环形山。  伽利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造了望远镜。这个望远镜的物镜使用凸透镜,目镜使用凹透镜。在今天,伽利略式望远镜虽然具有成像清楚的优点,但是缺点在于视野狭窄,很难应用于天体观察。因此,在观察天体的时候,科学家们使用开普勒式望远镜,修正了这个缺点。  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在地球上通过肉眼观看的时候,金星的亮度仅次于太阳和月亮。金星在很多方面与地球相似,尤其是质量和大小,和地球非常接近。  金星与地球的卫星月亮一样,模样会发生变化。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就像月亮会发生弦月、半月、满月等形状变化一样,金星的形状也不停发生着变化。金星形状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金星围绕着太阳进行旋转。  ……


编辑推荐

  地球是如何诞生的?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呢?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又是怎样的?……梦之子编绘的这本《我是科学漫画迷:地球与月亮》将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孩子们的科学学习提供帮助,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关于地球与月亮的各种科普常识的理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我是科学漫画迷 PDF格式下载



书是正版,邮寄快,服务好!很爽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