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
2012-6
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腾红
363
686000
本书依据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和科研的经验编写。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包括信息系统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过程、信息系统发展;第二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完整地展现了统设计和开发的方法和过程。本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包括电子课件,并配有课程网站。
第1章 引论
1.1 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1.1.1 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1.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及特征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2.1 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1.2.2 基于管理活动的系统层次结构
1.2.3 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结构
1.2.4 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综合
1.3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3.1 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1.3.2 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思考题第2章 技术基础
2.1 系统集成技术
2.1.1 系统集成的概念
2.1.2 硬件集成
2.1.3 软件集成
2.1.4 工具集成
2.2 数据库技术
2.2.1 数据库系统
2.2.2 数据库模型
2.2.3 数据库设计
2.2.4 数据库维护
2.3 通信网络技术
2.3.1 网络的体系结构
2.3.2 Internet技术
2.3.3 局域网技术
2.3.4 组网技术
2.4 多媒体技术
2.4.1 多媒体数据
2.4.2 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
2.4.3 多媒体系统
2.5 数据挖掘技术
2.5.1 数据挖掘的技术领域
2.5.2 数据挖掘的功能
2.5.3 数据挖掘的应用
2.5.4 数据挖掘的过程
2.6 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
2.6.1 软件复用
2.6.2 构件技术
思考题第3章 信息系统开发
3.1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3.1.1 生命周期法
3.1.2 原型法
3.1.3 面向对象的方法
3.1.4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3.2 信息系统规划
3.2.1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3.2.2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3.2.3 业务流程重组
3.3 信息系统分析
3.3.1 信息系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3.3.2 可行性分析
3.3.3 详细调查
3.3.4 业务流程分析
3.3.5 数据分析
3.3.6 功能分析
3.3.7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方法
3.3.8 新信息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3.9 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3.4 信息系统设计
3.4.1 信息系统设计的内容
3.4.2 信息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4.3 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设计
3.4.4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3.4.5 系统流程图设计
3.4.6 程序流程图
3.4.7 代码设计
3.4.8 数据文件和数据库设计
3.4.9 人机界面设计
3.4.10 面向对象设计
3.4.11 系统设计说明书
3.5 信息系统实施
3.5.1 程序设计
3.5.2 信息系统测试
3.5.3 信息系统转换
3.5.4 人员培训
3.6 信息系统评价和维护
3.6.1 信息系统评价
3.6.2 信息系统维护
思考题第4章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4.1 项目管理概述
4.1.1 项目的含义
4.1.2 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
4.1.3 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
4.1.4 信息系统项目组织
4.1.5 有关资质
4.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4.3 信息系统项目计划
4.3.1 编制项目计划的原则
4.3.2 信息系统项目的总体计划
4.3.3 编制项目计划的方法
4.3.4 项目的进度计划
4.3.5 信息系统项目的成本计划
4.3.6 信息系统项目的资源计划
4.4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4.4.1 项目质量管理的含义
4.4.2 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
4.4.3 质量控制策略
4.4.4 软件质量管理
4.4.5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4.5 信息系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4.5.1 项目团队建设
4.5.2 项目团队管理
4.5.3 解决团队冲突
4.5.4 沟通策略
4.5.5 打造高绩效项目团队
4.6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
4.6.1 项目风险规划
4.6.2 风险识别
4.6.3 风险分析
4.6.4 风险应对
4.6.5 风险监控
思考题第5章 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5.1 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5.1.1 企业信息化
5.1.2 管理创新
5.2 企业资源计划
5.2.1 ERP的基本思想
5.2.2 ERP实施
5.2.3 ERP实施评价
5.3 供应链管理
5.3.1 SCM的含义
5.3.2 SCM的基本理论
5.3.3 SCM的结构
5.4 客户关系管理
5.4.1 CRM的含义
5.4.2 CRM基本原理
5.4.3 CRM的结构
5.4.4 CRM模块
5.5 电子商务
5.5.1 电子商务的含义
5.5.2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5.5.3 电子商务的基本功能
5.6 电子政务
5.6.1 电子政务的含义
5.6.2 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
5.6.3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
5.6.4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内部管理
思考题第6章 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6.1 基本概念
6.1.1 什么是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6.1.2 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6.2 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6.2.1 广义管理模型
6.2.2 智能优化方法
6.2.3 多库协同软件
6.2.4 多媒体智能接口
6.2.5 智能仿真技术
6.3 决策支持系统
6.3.1 决策模型
6.3.2 决策支持系统的分类
6.3.3 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6.3.4 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
思考题第7章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7.1 电力公司客户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7.1.1 系统建设背景
7.1.2 系统建设任务
7.1.3 系统功能结构
7.1.4 系统实施的技术路线
7.2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需求建设方案
7.2.1 项目建设原则
7.2.2 项目建设的目标
7.2.3 功能需求
7.2.4 系统总体需求
7.3 SAP在一汽大众的应用
7.3.1 SAP简介
7.3.2 R/3系统实施的主要模块
7.3.3 R/3系统实施的过程
7.3.4 一汽大众实施ERP的经验
7.4 金蝶K/3系统及应用
7.4.1 概述
7.4.2 主要子系统
7.4.3 应用案例
思考题第8章 政府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8.1 政府部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8.1.1 系统概述
8.1.2 网站设计要求
8.1.3 协同办公系统设计
8.1.4 应用系统在网络平台上的部署
8.2 市级文化市场综合信息系统
8.2.1 系统建设内容
8.2.2 技术路线与基本原则
8.2.3 系统功能设计
8.3 区政务全程网上审批系统
8.3.1 系统概述
8.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8.3.3 系统功能设计
8.3.4 系统实施方案
思考题第9章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案例分析
9.1 背景分析
9.1.1 教育信息化
9.1.2 数字校园
9.1.3 案例关注的问题
9.1.4 案例对象
9.2 案例介绍
9.2.1 A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
9.2.2 B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
9.2.3 C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
9.3 案例分析
9.3.1 项目建设的原动力比较
9.3.2 基础条件的比较
9.3.3 组织机构的比较分析
9.3.4 规划理念的比较分析
9.3.5 软件建设策略
思考题附录A 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网站前台用户使用手册(版本:V1.0)
A.1 登录网站前台首页
A.2 课程介绍
A.2.1 课程简介
A.2.2 课程规划
A.2.3 课程建设规划
A.2.4 课程录像
A.2.5 自我评价
A.3 教师队伍
A.3.1 主持人
A.3.2 主讲教师
A.3.3 教学师资
A.3.4 教师风采
A.4 课程资源
A.4.1 教学大纲
A.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A.4.3 授课教案
A.4.4 多媒体课件
A.4.5 参考文献
A.5 案例分析
A.5.1 学习案例
A.5.2 案例讨论
A.6 实验教学
A.6.1 实验大纲
A.6.2 实验教材
A.6.3 实验指导
A.6.4 系统设计范例
A.7 互动平台
A.7.1 思考题
A.7.2 在线答疑
A.7.3 学术与交流
A.8 通知公告附录B 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网站后台用户使用手册(版本:V1.0)
B.1 登录网站后台管理系统
B.2 课程介绍管理
B.2.1 课程简介
B.2.2 课程规划
B.2.3课程建设规划
B.2.4自我评价
B.2.5课堂录像
B.3 教师队伍管理
B.3.1 主持人
B.3.2 主讲教师
B.3.3 教学师资
B.3.4 教师风采
B.4 课程资源管理
B.4.1 教学大纲
B.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B.4.3 授课教案
B.4.4 多媒体课件管理
B.4.5 参考文献
B.5 案例分析管理
B.5.1 学习案例
B.5.2 案例讨论
B.6 实验教学管理
B.6.1 实验大纲
B.6.2 实验教材
B.6.3 实验指导
B.6.4 系统设计范例
B.7 互动平台管理
B.7.1 思考题
B.7.2 在线答疑
B.7.3 学术与交流
B.8 通知公告管理
B.9 网站基本信息管理
B.9.1 网站底部信息
B.9.2 友情链接设置
B.10 网站后台管理员管理
B.10.1 管理员管理
B.10.2 添加管理员
B.11 网站前台学生用户管理
B.11.1 学生用户管理
B.11.2 批量添加学生用户
版权页: 插图: (4)按照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应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分析对于这样的应用环境,这些模式是否合适,确定是否要对它们进行合并或分解。 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规范化程度越高的关系就越优。当一个应用的查询中经常涉及两个或多个关系模式的属性时,系统必须经常地进行联接运算,而联接运算的代价是相当高的,可以说关系模式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做联接运算引起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范式甚至第一范式也许是最好的。又如,非BCNF的关系模式虽然从理论上分析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更新异常或冗余,但如果在实际应用中对此关系模式只是查询,并不执行更新操作,就不会产生实际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具体应用来说,到底将规范化进行到什么程度,需要权衡响应时间和潜在问题两者的利弊才能决定。但就一般而论,第三范式也就足够了。 4数据库物理设计 数据库最终是要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它依赖于给定的计算机系统。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通常分为以下两步: (1)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①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 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是要综合考虑存取时间、存储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个方面常常是相互矛盾的,例如,消除一切冗余数据虽然能够节约存储空间,但往往会导致检索代价的增加,因此必须进行权衡,选择一个折中方案。 ②设计数据的存取路径 在关系数据库中,选择存取路径主要是指确定如何建立索引。例如,应把哪些域作为次码建立次索引,建立单码索引还是组合索引,建立多个索引是否合适,是否建立聚集索引等。 ③确定数据的存取位置 为了提高系统性能,数据应该根据应用情况将易变部分与稳定部分和存取频率较低部分分开存放。 ④确定系统配置 DBMS产品一般都提供了一些存储分配参数,供设计人员对数据库进行物理优化。初始情况下,系统都赋予了合理的默认值。但是这些值不一定适合每一种应用环境,在进行物理设计时,需要重新调整这些变量赋值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通常情况下,这些配置变量包括:同时使用数据库的用户数;同时打开数据库对象数;使用的缓冲区长度、个数;时间片大小;数据库的大小;装填因子;锁的数目等。这些参数值影响存取时间和存储空问的分配,在物理设计时要根据应用环境确定这些参数值,以便系统性能最优。 在物理设计时对系统配置变量的调整只是初步的,在系统运行时还要根据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整,以期切实改进系统性能。 (2)对物理结构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时间和空间效率 数据库物理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时间效率、空间效率、维护代价和各种用户要求进行权衡,其结果可以产生多种方案,数据库设计人员必须对这些方案进行细致的评价,从中选择一个较优的方案作为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书很新很好。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