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早知道
2013-1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丁晓山
232
226000
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前贤时彦已多有谈及,如心理学家布鲁诺用数字说明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布鲁诺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的话,那么在出生后前4年,即已达到50;到8岁时,即已达到80;另外的20,在8~17岁这个阶段完成。故而一个人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就是6岁以前的学前期。 研究证实,0~6岁是孩子感官发育的关键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也是学习社会规范的适应期。打个比方,学前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期,这就尤如春天是播种的最佳时期一样,误了时令,事后再施肥、再浇水,也于事无补,很难有好的收成了。 我个人关于学前教育的看法,可用两句话来概括。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学前父母投入一分,上学后父母会幸福十分。因为学前已将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方法深深植入孩子心里,上学后学习、生活均会正常,父母自然倍感幸福。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学前多学一分,上学后就收获十分。大家知道,古人是有所谓“童子功”之说的,如果从小多学一点(当然也不能拔苗助长),上学后肯定会有回报,因为从小学的东西是最扎实、最难忘的。 如今的年轻父母,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哥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隔辈人的经验又有待“与时俱进”。所以尤其需要听听过来人是怎么说的,也非常需要早一点知道学前教育的真相。 此外,早知道带给我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早知道,才能早准备。西方哲人说过,机会垂青有所准备的人。其实有许多机会我们没有抓住,并不是说我们不行,而是因为我们动手太晚,缺少准备,或者干脆就没有准备,这肯定会失败。如果说高考是一场战争,那么我们一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只有早知道,才能早预防。有许多疾病,我们可能在得病后治不好,但却可以预防;有不少山峦,我们一时翻不过,但可以回避。学前6年有哪些问题会反复出现,我们可以依据前人的提醒而早做预案;学前6年有哪些困难很难逾越,我们可以吸取前人的教训及时躲避。 只有早知道,才能早奋斗。早一点知道前进的道路上有哪些艰难险阻,不是为了逃避,不是为了退缩,而是为了更早地奋斗!只有早一点奋斗,才会多一分成功的把握。 综上所述,只有早知道,才能及时地把握先机,也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学前6年,我们究竟要早知道些什么事情。 本书的编排: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婴儿教育(0~3岁)早知道,下篇为幼儿教育(3~6岁)早知道,每篇下列若干文章,每篇文章下分“预告”、“忠告”、“敬告”三个部分。“预告”为过来人的倾述和体会;“忠告”为过来人的劝戒和经验; “敬告”是将前面所述的要点精要,用最简捷的语言再次给予强调和阐述。本书最后为附录,收录有学前教育大事年表等内容。 丁晓山 2012年12月于首都师范大学
在当今孩子教育过程中,学前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是家长最为纠结同时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事件,只有早知道,才能早准备;只有早准备,才能早努力;只有早努力,才能早成功。本套图书就是让家长在孩子经历重要人生关口时,早一点让他们做准备,早一点把握先机,知道前进道路上有哪些艰难险阻,不是为逃避、不是为退缩,而是为了更早一些奋斗,多一份人生的把握。全套图书资料来源于作者多年学习法研究中积累的与全国各地读者交流的孩子成长经验访谈,在提炼总结后加入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结合实际经验与示范教育的良好读物。
丁晓山,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1994年起,他致力于学习方法的研究,搜集和提炼了大量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并将这些方法通过著作的形式在众多学生和家长中广为传播,效果非常显著。10余年来,他已经出版了介绍学习方法的书籍20余种,包括《中国孩子学习法》、《中国学生学习法》、《中国家长助学法》、《换一种学法》等。其中《中国孩子学习法》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出版说明
写在前面
上篇 婴儿教育(0~3岁)早知道
真有“胎教”这回事吗?
别不相信,还真有“胎教”这回事,母亲在孕期的情绪、喜怒,真地会影响到孩子一生。 从吃奶时就开始早教
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具备学习能力的。早教应该从吃奶时就开始。 从摔倒不扶说起
孩子摔倒了,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事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那么,在这之前,我们还应怎样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呢?
从小自己睡,长大更独立
从小自己睡小床,再大点自己单独睡,长在后性格更独立。 “涂鸦期”开始涂涂画画
孩子从一岁多到三四岁大多喜欢涂涂画画,儿童心理学家称这段时间为“涂鸦期”。 玩数学,克服抽象这道关
数字是抽象的,不妨在生活中边玩边教,让孩子懂得抽象的数字。 看“书”之前先看图片
孩子看的“书”其实大多是画,但毕竟也是书。在看书前,还应有一个看图片的阶段。 亲子阅读第一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亲子阅读这件事,也是一样。 为孩子选书的“十大原则”
孩子是一张白纸,选好书,就等于是在孩子小脑袋瓜里留下了最初的终生难忘的正面信息。 我们这样教孩子读书(一)
哪个孩子不读童话?没读过童话的童年,是有缺陷的。 我们这样教孩子读书(二)
孩子看的书以绘画为主,文字为辅,怎么挖掘书的绘画养分呢?
识字,怎么有效怎么来
在上学前多识一个字,在上学后就自己给自己减一分负。 益智玩具真益智吗?
玩具,是学龄前儿童必不可少的智力开发工具。那么,什么样的玩具,才真“益智”呢?
写一点“育婴日记”
在养育婴儿时,自己写点“育婴日记”,既是教育、养育孩子的工作笔记,又是日后的幸福记忆。 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面子工程”
孩子会背几首唐诗,说几句英文,众人称赞:“这孩子真聪明。”家长在一旁乐开了花。 让孩子独立做事也是成长
让孩子自己去买次东西,自己去洗澡,自己去幼儿园,也就是一种早教和成长。 当孩子的伯乐
自己孩子的天分,还是自己的父母最有可能首先发现。 脑科学告诉我们的N条科学道理
近年来脑科学发展很快,脑科学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大脑的不少奥秘。
下篇 幼儿教育(3~6岁)早知道
为什么一定要上一个好幼儿园
家长们或许早就听说,上幼儿园难,但一实际操作,仍不禁惊呼:上个好点的幼儿园,怎么这么难?
岁是早教的一个关键期
古人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话有科学依据吗?
早教机构的类别和特色
孩子上个早教班,费用快赶上大学了。而早教机构在各级教育机构中是最五花八门的。 孩子几岁学古诗词好
唐诗宋词,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哪个中国孩子不会几首古诗词?问题是,几岁学才好?
能说会道,岁岁是关键
专家认为,岁和岁,是学习口语的两个关键期。 岁学游泳,正逢其时
学习游泳,好处多多,但究竟何时开始学游泳好呢?
学钢琴,仅仅是好玩是不够的
如果指望孩子把钢琴学到一定专业水准,那么,肯定是需要严格甚至严厉,仅仅是兴趣是不够的。
做“双语宝宝”,好吗?
从小就进行双语学习,好不好,从说不一。 当“奥数宝宝”,行不?
上小学前就学习奥林匹克数学,是不是也太超前了,行吗?
兴趣班是“副食”,可以多尝试
兴趣班就好比是“副食”,不爱吃茄子,就试试豆角,没有哪种副食是必须吃的。 基础班是“主食”,不吃可不行
数学班、英语班,就好比是吃饭时的“主食”,不吃可不行。 上不上学前班,是一个问题
上,还是不上学前班,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独立做题
从小让孩子独立做题,别动不动就找父母求助。 从孩子要看“非诚勿扰”谈起
要想不让孩子沉迷于电视,首先一条,大人不能一天到晚看电视。 每天晚上的“学习时间”
从小就习惯每天晚上各人自己读书、学习,而不是看电视,玩闹。 “幼升小”,头回感到养个孩子有点累了
家长们费尽心机,拼死拼活,还是过不了“幼升小”这道难关。头回感到养个孩子有点累了
“幼升小”入园考试内幕及备考经验
为了进所好小学,孩子们小小年龄,就得去投简历、参加入园考试,那叫一个累……
买个学区房还是值
为了孩子就近入学,买个学区二手房还是值。可以自己住,孩子毕业后还可以转手卖出去……
上小学前的“六个准备”
上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上中学、上大学都重要,是要好好准备。 一年级新生家长要了解的事
孩子刚入学时,家长至少得起到“传、帮、带”作用,光靠老师是不现实的。 预习+复习,就这么简单
上小学前,就学会预习+复习这一招,即可一战致胜,又能战无不胜,就这么简单。 “上了小学,家长算是有事干了”
如果说,孩子上学前,家长还多少像个大孩子,玩吧疯吧。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家长可就有事干了。
附录
附录A 学前教育大事年表
附录B 孩子的血型与教育
附录C 孩子的星座与教育
后记
版权页: 方式二,玩具学习法。 为孩子买一些教学玩具,如数字磁铁小黑板。用玩具来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 方式三,车牌学习法。 在1 0以内加减法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讲解“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在纸上直接写给他看,孩子很快就明白了数位,比如车牌是“235”,孩子就会点着念出来:“个、十、百,是两百三十五。” 方式四,扑克学习法。 孩子到了三四岁,很喜欢和父母一起玩扑克牌,可以借玩牌学习数学。比如各人出一张,看谁最大等等。 方式五,预报学习法。 看天气预报,看到零下三度,孩子不解其意,可以借机给他讲讲负数概念。 方式六,商场学习法。 去商场坐电梯,孩子一下就明白了,楼上1~10层是正数,地下B1、B2、B3是负数。另外,只要不是太复杂的钱数,都鼓励孩子去交钱结帐。 方式七,散步学习法。 口算和心算很重要:有的孩子只会在纸上算,心算就慢了,其实心算是很锻炼注意力和思维力的好方法。 家长带孩子散步时,可以玩数列游戏。比如“1,3,5,7,9,…”“2,4,6,8,…”一个人说一个数,一直可以数到一二百。 4岁多时,算的就复杂一点了。比如连加,从一加到十等。 到了五六岁时,每天在公园溜弯时,还可根据场景来玩数学。比如, “宝宝跑100米,需要9秒;妈妈跑100米,需要8秒。宝宝和妈妈谁跑得快呢?”最开始孩子会不假思索地说: “当然是我啊,因为9比8大嘛。” 这需要思维转一个小弯,不是直接看大小。妈妈就会用夸张的方式让他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跟他解释道: “比如,我们从这走到前面那棵树,一只小蜗牛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好几天,小蜗牛花的时间多。可一只大老虎也许只需要几秒种,大老虎花的时间少。你说说,它们谁跑得快呢?”如此例举几个,孩子就会明白,时间越少速度越快。 同距离、不同时间玩过后,妈妈又会跟他玩不同距离、不同时间。比如:“妈妈从门口跑到200米,需要8秒;浩浩从门口跑到100米,需要5秒。妈妈和宝宝谁跑得快呢?”最开始,孩子会不假思索地说:“我啊,因为我用的时间短啊。”妈妈就要解释一下,时间这次确实短了,但两个人走的路不同了,要先算走同样的路需要的时间。比如:“宝宝跑100米需要5秒,再跑一个100米,也就是200米,需要多少秒呢?”“那就需要5秒加5秒,等于10秒。宝宝花的时间长,所以浩浩跑得慢。” 这个玩过以后,妈妈又想到了时间上的进位,比如H60秒等于一分钟。宝宅跑50米,需要3分20秒;妈妈跑50米,需要4分50秒。那么妈妈和宝宝一共要花多少时间呢?”这个70秒就需要折合成1分10秒,这也需要思维稍微转换一下。
《小学六年早知道》、《初中三年早知道》、《高中三年早知道》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很快告罄加印。不少读者来函、来电,问询是否有《学前教育早知道》,正是读者的需要和厚爱才促使我编写了这本《学前教育早知道》。 本书组稿涉及面广,承蒙许多朋友包括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帮忙。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排名不分先后):谢达、贺小亮、周义英、周维琼、黄艳、谢迅、王逸明、丁然、滕军、王满芝、张军立、刘响、李波、熊威、熊英等。恕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感谢每一位为本书付出劳动的朋友!感谢本书的每一位作者!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当然,更要感谢本书的每一位读者! 丁晓山 2012年12月于首都师范大学
我希望尽可能多的家长、老师都来读一读《中国学生成长经验访谈》这套系列丛书,这也是一个让大家能够好好普及“育人”、“育才”知识的个非常好的途径,不要等出了问题再回过头去“看病求医”。这套丛书就是看得见的预防针。及时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从而把握住孩子们的明天。 ——摘自知心姐姐-教育家卢勤为“中国学生成长经验访谈丛书”作的序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是“亲情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一种十分残酷的淘汰教育形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好的方法是不可能在这种竞争中胜出的,所以“早知道”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对本书作者的专访 学前父母投入一分,人学后父母就幸福十分:学前孩子多学一分,上学后他就会收获十分。 ——本书作者
《中国学生成长经验访谈·特别卷:学前教育早知道》包括上、下两篇,分别收录婴儿教育(0~3岁)和幼儿教育(3~6岁)方面过来人对后来人的预告、忠告和敬告。另有附录列出了“学前教育大事年表”等内容。 《中国学生成长经验访谈·特别卷:学前教育早知道》适合准妈妈、准爸爸、新生儿父母和学龄前家长使用,也可供幼儿园及早教机构的教师、学前教育研究者和一切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读者参考阅读。
北京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但它本身的教育资源又集中在东城、西城的、海淀等屈指可数的几所学校,身在其中家长们,内心煎熬啊。
对于幼儿的教育,这本书很有借鉴的
的确是经验的累积,还有细致的总结,挺好的。
我家宝宝已经4周了,只能看看后半部分,内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