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李辉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李辉  

页数:

313  

字数:

430000  

前言

  国际直接投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国际直接投资借助国际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实现了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一揽子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的优化与配置,从而大大增强了国际间的研发、金融、生产和贸易联系,推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引进外资,可以弥补本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填补技术上的空缺,提高东道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等。因此,各国政府深刻认识到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吸引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消除国际投资的投资壁垒,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相应地,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的指导下和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也纷纷加大向国外的投资,这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在数量、规模的飞速发展。  根据21世纪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编写了这本教材。本教材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角度介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发展、理论、环境、动机、方式和企业组建形式。  本教材第二部分从微观角度介绍跨国公司的概念和特征、产生和发展、作用、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及其演变。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将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依靠其价值链增值方向进行全球区位的选择,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人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整个世界因为跨国公司而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逐步走向繁荣。跨国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趋势和特征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和特征,因此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必然与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密切相关。  本教材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等问题。《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2011年FDI流入量达到124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269亿美元);FDI流出量达到651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九,居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香港、比利时、瑞士和俄罗斯之后。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内向FDI存量估计约为7120亿美元,外向FDI存量约为3660亿美元。显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把经济学和管理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本教材突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两个主线,国际直接投资是经济学涵盖的范畴,而跨国公司属于管理学范畴。针对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授课效果,本教材把《国际投资学》教材中的国际直接投资部分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教材中与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相关内容筛选出来,编写《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这本教材,因此这一点是本教材与同类教材最大的区别。  (2)理论联系实际。每章我们都遵循从基础知识入手,由浅至深、由理论至实践的编写思路,对于理论的介绍,会用图形、图表说明,形式生动,浅显易懂,同时,与课堂授课需要紧密结合,融入案例分析、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等栏目,在内容上力争展现给读者一个结构清晰、知识体系深出浅入并且“与时俱进”等特点的教材。  (3)教材的理论性淡化,实用性和生活化突出。教材中选用的案例新颖、生动、贴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生动的案例促进读者对相关知识点的进一步掌握,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4)为了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好地巩固课堂授课内容,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在课后附上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题,强化相关知识点。特别是配合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每章附有案例,便于学生讨论。  (5)建议在每个章节后,列出与该章有联系的重要网站或需要查阅的文献,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同时,向读者提供数据、资料的来源和出处,为普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提供思路和素材,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提供方便。  本教材可以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管理学专业、国际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同时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读材料。此外,它也可以作为涉外企业和关注跨国公司读者的参考读物。  本教材由李辉、姚丹和郭丽担任主编,何丹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李辉编写第1~4章,郭丽编写第5、7、9章,姚丹编写第10~12章,何丹编写第6、8章。全书由李辉负责确定框架并统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教材、著作和文章,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虽然对先行者的参考文献尽量详细列明,但也许会有遗漏。同时,教材的编写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相关领导和编辑的关心与大力支持,尤其是常淑茶副编审在编写过程中,结合其他教材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并参与了本书的整体策划。另外,张荣和杨忠钦同学对整个教材进行了反复和细致的校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针对三本学生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介绍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两部分内容,将《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内容进行整合,淡化理论,强化案例教学。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国际直接投资概论、现状与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动机和环境;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和企业类型;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跨国公司及管理,主要包括:跨国公司的概念、跨国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理念;跨国并购与风险管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作者简介

李辉,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系主任。1999年、2004年先后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商务外语系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目前在读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投资一体化。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和市级课题7项,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国际商务》、《亚太经济》、《经济与管理》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国际直接投资导论
1.1 投资概述
1.2 国际投资概述
1.3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1.4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1.5 21世纪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最新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1 西方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
3.1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概述
3.2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构成因素分析
3.3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发展的新趋势
3.4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评估方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形式
4.1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4.2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
4.3 国际直接投资企业的创建形式
4.4 外商独资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跨国并购
5.1 跨国并购的概念
5.2 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的比较
5.3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特点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跨国公司
6.1 跨国公司概述
6.2 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
6.3 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6.4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7.1 价值链与跨国经营战略
7.2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演变
7.3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
7.4 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战略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及其演进
8.1 跨国公司的法律组织形式
8.2 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9.1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9.2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特征
9.3 中国吸收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
9.4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9.5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9.6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10.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10.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特征
10.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0.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10.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
10.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 跨国公司在中国
11.1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2 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战略的转变
11.3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11.4 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11.5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12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
12.1 中国企业国际化概况
12.2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模式
12.3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12.4 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12.5 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具有成本控制能力的优势。外资商业企业凭借统一高效的商品采购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直接从生产商处进货,从而大大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仓储和运输成本。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等跨国商业巨头均在华建立了采购基地、物流配送设施以及专业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在采购、运输、仓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明显的优势。可见,中国零售企业成本的控制能力与外资商业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4)品牌经营能力的优势。外资商业企业大多是国际知名度很高的连锁企业,经过多年品牌的培育、积累,这些企业以优良的商品质量、完美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巨大的信誉和无数消费者的信赖,形成了很强的品牌优势。中国本土商业企业长期以来忽视品牌的创建和培育,市场竞争力远不能同外资商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徐永安,全面开放以来外资商业在华快速扩张原因与对策,商业时代,2008(27) 2.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Vernon)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的。经过长期研究,弗农发现美国跨国公司通常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决定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地点,因此,其对外投资决策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关。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是生产条件、竞争条件等区位因素变化的结果,其过程是技术领先优势与区位优势相互结合的动态过程。 (1)产品创新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如美国)凭借雄厚的研发资金首先创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将新产品集中于国内生产并主要投放于具有高收入的本国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处于创新骱段的产品尚未定型,有待进一步改进,在国内生产不仅容易获得所需的技术和零部件等,而且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及时加以调整;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企业凭借技术的垄断优势可以采用高价策略而在投入初期可以迅速收回投资。这时,由于其他国家存在技术缺口,无法生产该创新产品,因此不得不依赖从创新国进口,而创新国企业则凭借技术、产品性能和品牌的优势,能够以较高的价格从国外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无须冒更大的风险到海外进行投资活动。 (2)产品成熟阶段。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技术趋于成熟,产品已经定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增大,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变大,这时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必要。同时,由于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大量销售,产品的生产技术也开始扩散到国外竞争者手中,仿制品开始出现,由垄断技术带来的优势出现丧失的危险。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