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
2008-9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鸿 编
252
中国旅游业如旭日东升,前景辉煌,世人瞩目。日新月异的旅游形势告诉我们,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旺”的行业,且行业特点鲜明,空间广阔。旅游从业人员就要以好的状态、高的水准,去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为适应这一要求,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成当务之急,我们编写《导游基础》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业内人士相关方面的理论陈述建树颇多,也十分成熟完备。但从旅游文化角度出发来研究导游基础的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这本书,以求为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士提供必读之物与参考借鉴。基于此,《导游基础》一书编写指导思想是,突出旅游文化的综合性,注意学习过程的科学性及生动性,强化学习的目的性与可行性,对关联学科的衔接给予重视,理论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与技能养成达到了和谐统一,本书的可读性与文化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了编者的愿望。本书从旅游业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中国的自然景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雕塑,中国的宗教,中国的民族民俗,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的饮食,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国红色旅游,中国港、澳、台地区概况,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共十四个方面对导游知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陈述介绍,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整体知识体系是系统的,并与现行的行业要求达到了完美统一。本教材由李鸿任主编,高岩冰任副主编,共同进行了体例设计,其中李鸿完成了统稿及相关工作,黄昌霞任主审。第五、六、七、十二章由李鸿编写,第三、十三、十四章由杨红编写,第一、四、九、十、十一章由高岩冰编写,第二章由赵振宇编写,第八章由白晓梅编写。本书编写中,得到了主参编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对相关领导和作者一并致谢。书中的不足与疏漏之处,敬请相关专家、学者、同仁、不吝赐教,以便修正。
本书从旅游文化的角度人手,就旅游业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中国的自然景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国占代雕塑,中国的宗教,中国的民族风俗。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的饮食,中国红色旅游等卜四个方面对导游知识应涉及的领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突出了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强化了学习旅游知识和提高导游能力的目的性和可行性。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或自学使用。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的内涵 二、旅游活动分类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旅游主体——旅游者 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三、旅游媒介——旅游业 第三节 旅游市场 一、旅游市场的内涵 二、旅游市场的类型 三、中国旅游市场状况 思考题第二章 中国历史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约公元前170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 三、封建社会(前11世纪至1840年) 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40~1949年) 五、中国现代史(1949~1978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常识 一、对外关系 二、天文地理 三、礼仪 四、姓氏称谓 五、职官 六、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传统思想文化 二、文化艺术 三、科学技术 思考题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景观 第一节 山地自然景观 一、登山探险胜地 二、风景名山 第二节 水域风光 一、江河景观 二、湖泊景观 三、海洋和海滨景观 四、瀑布景观 五、泉 第三节 生物景观 一、植物景观 二、动物景观 三、动植物馆园 第四节 气象景观 一、云、雾、雨景 二、冰雪景观 三、雾凇与雨凇 四、日出与日落 五、佛光与蜃景 思考题第四章 中国的古代建筑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一、宫殿建筑 二、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一、帝王陵墓 二、纪念性陵墓 三、崖墓及悬棺葬 第四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五章 中国古典园林第六章 中国古代雕塑第七章 中国的宗教第八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第九章 中国的风物特产第十章 中国的饮食和中药第十一章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 中国红色旅游第十三章 中国港、澳、台地区概况第十四章 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一、原始社会(约公元前170万年至公元前2l世纪)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即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这时人类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是石器,因此也叫做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是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约60万年至20万年的周口店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并会用火。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朝取代,商朝盘庚时期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经济文化有很大的发展,青铜冶炼技术相当进步,天文历法进步,出现了甲骨文,中国历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基本结束。三、封建社会(前11世纪至1840年)1.西周、春秋和战国封建领主制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221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王朝建立,定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征战,出现了大国相继争霸的局面,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春秋五霸”之说。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继续,诸侯国以秦、楚、齐、魏、赵、韩、燕七国为最强大,史称“战国七雄”。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至22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公元前221至前207年),定都咸阳。秦朝统治时期,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为巩固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修筑万里长城。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使广大农民无法生活下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项羽和刘邦也相继起兵反秦,秦王朝灭亡。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管理系列•导游基础》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