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资源与环境概论

王惠 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王惠 编  

页数:

201  

前言

  资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对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手段的提高,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人类在享用科技发展带来成果的同时,制约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也随之悄然而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已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大主要的显性危机。如果人类不对过去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加以反思,全球性的资源枯竭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必将制约经济发展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我国并不十分丰富的资源迅速削减,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也随之受到空前的破坏,由此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1世纪论坛上明确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创新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资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可见,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仍将是我国新的发展时期的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  资源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前的大多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或间接起因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的“资财之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也走过了本能型影响一生产型影响一智慧型影响的历程,在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迫使人们开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力求寻找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探索保护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因此,在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相关专业开设《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培养认识当前资源与环境现状并掌握坚实的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扎实的理论与技术的人才,是未来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人才支撑,也是实现我国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  我很高兴看到王惠副教授组织一批资源学与环境学的研究者,特别是教学与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编写《资源与环境概论》这一教材。这本教材不仅跟踪了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也聚焦了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领域,而且还凝聚了作者在教学中的积淀和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该书的出版,适应了当代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发展的需要,对于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可作为有关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该书的出版,也将对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暨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暨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我向该书的主编、作者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表示衷心的祝贺与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作为研究的有机体,对几类主要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机理进行了全面阐述,结合当前的资源环境问题,剖析了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方法及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书作者以多年科研和教学心得为基础,反映了国内外许多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研究热点,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及新技术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作为有关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资源环境导引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问题概述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一、资源问题的发展时期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人类主要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一、主要资源问题的演进    二、主要环境问题   第三节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一、中国资源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二、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节 持续减少的资源    一、资源有限性的含义    二、资源减少的原因    三、资源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第二节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关系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三、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五、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第三节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资源环境学的使命   第一节 资源环境学的学科体系    一、资源环境学的定义    二、资源环境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资源环境学的相关学科   第二节 资源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一、资源环境学的研究内容    二、资源环境学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资源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方法    二、生态学方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四、数理模型分析方法    五、信息技术方法    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篇 资源学基础  第四章 资源与资源学概要   第一节 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资源的分类与系统特征    一、资源的分类系统    二、资源系统的特征   第三节 资源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    一、资源学的发展历程    二、资源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第五章 资源过程的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 地球表面圈层与资源分布    一、地球表面圈层的组成    二、生物圈与资源分布   第二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第三节 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及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第四节 资源开发利用与景观生态的维持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二、资源开发利用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三、景观生态学在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应用  第六章 水资源   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循环    一、水资源    二、水循环    三、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世纪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二、世纪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雨水与污水资源化    一、雨水资源化    二、污水资源化  第七章 土地资源   第一节 土地及其属性    一、土地的概念与功能    二、土地分类与土地属性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    一、土地资源    二、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三节 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及其保护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三、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第八章 生物资源   第一节 生物资源的概念与特性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    二、生物资源的特性   第二节 生物资源的分类    一、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三、微生物资源   第三节 生物质能源    一、生物质与生物质分类    二、生物质能及其特点    三、生物质能的研究及应用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物资源保护  第九章 气候资源   第一节 气候资源概述    一、气候资源的概念    二、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    三、气候资源研究的内容和主要任务    四、气候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我国气候资源的类型    一、我国气候资源概况    二、我国气候资源类型   第三节 我国气候资源的开发潜力与保护    一、我国气候资源的开发潜力    二、气候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 第三篇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第十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   第一节 水环境与水体污染    一、水体与水环境    二、水体污染与水质指标    三、水体污染源及其分类   第二节 水体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    一、主要的水体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    二、水体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第三节 我国水体污染的影响及治理控制技术    一、水体污染的影响    二、水体污染的治理技术及防治对策  第十一章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壤环境   第一节 土壤环境    一、土壤与土壤生态系统    二、土壤环境与功能   第二节 土壤污染及危害    一、土壤污染及其特点    二、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    三、土壤的自净作用与土壤环境容量    四、土壤污染的影响和危害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与修复技术    一、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二、土壤修复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节 土壤退化及治理    一、土壤退化的成因    二、全球土壤退化概况及影响    三、土壤退化的类型及防治  第十二章 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环境    一、大气圈的结构与作用    二、大气环境   第二节 大气污染概述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    二、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三、大气污染物    四、我国大气污染概况   第三节 大气污染对气候资源的影响    一、大气污染对局部气候资源的影响    二、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类型    三、大气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 固体废弃物与环境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概述    一、固体废弃物的概念    二、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分类    三、固体废弃物的特征    四、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和资源的关系    一、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    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   第三节 主要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一、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二、主要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第十四章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    二、气候变化的趋势    三、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四、气候变化的危害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机    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第三节 酸雨    一、什么是酸雨    二、酸雨的形成原因    三、酸雨的影响及危害   第四节 森林植被破坏    一、全球森林植被减少的现状    二、森林植被减少的原因    三、森林植被破坏的生态影响及危害 第四篇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 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必要性    一、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三、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四、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资源环境管理概述    一、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二、资源环境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三、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第三节 资源环境规划的实施    一、资源环境规划的概念    二、资源环境规划的方法    三、资源环境规划实施的一般模式  第十六章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第二节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三节 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经济手段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性    三、资源环境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完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篇 资源环境导引  资源环境学以资源与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可开发资源的探索,回答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变化规律,力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供给。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资源迅速削减,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严重制约着发展的潜力。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资源开发利用规律与环境学理论的研究,使人们认识资源,掌握资源开发规律,并自觉利用环境理论保护和治理环境,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任务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问题概述  资源环境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认识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前提。本章主要阐述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一、资源问题的发展时期  资源问题的变迁离不开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过程。资源开发利用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进程,资源问题也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1.开发技术限制时期  该类资源问题出现在农业资源开发时期,大概从原始人类群落到18世纪产业革命。在这个时期,人类在采集、狩猎、捕捞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农业资源。但在这个时期劳动工具简陋,生产技术为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低,主要依靠多消耗体力劳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资源的种类较少,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缺乏,人们对资源的索取仅仅局限在含有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即实物资源。生产工具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利用铁金属材料替代石料、木材制造的生产工具,质量上有了大幅度提高。又以畜力和水力、风力等自然力替代一部分人力作为推动生产设备的动力,并出现动力机械设备,社会生产的机器体系处于诞生前夕,预示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但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技术水平,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十分有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资源与环境概论 PDF格式下载



还没来得及看,买了十几本书,还没买全呢


自考专用书~~~发货速度很快~~!物流很给力!~


书很好,很实用,就是还有自己去邮局取有点麻烦!


不错,正是我要找的,而且提前收到,很满意。


资源科学、环境工程的学生比较适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