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课程笔记图解
2009-8
化学工业出版社
雷根平 编
173
《伤寒论笔记图解》是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国家统编教材的配套参考书。本书在保持教材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掌握伤寒论的基本内容。本书在编写中融入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对本学科的教师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绪论 一、《伤寒论》的沿革 (一)作者生平 (二)时代背景 (三)《伤寒论》版本及流传 (四)《伤寒论》学术发展 二、《伤寒论》学术渊源与成就 三、伤寒的含义 四、六经的概念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二)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三)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四)六经的传变规律 六、六经病证治则治法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三、辨传变与否 四、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五、辨寒热真假 第二节 太阳表证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二)桂枝汤禁例 (三)桂枝汤兼证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二)麻黄汤禁例 (三)兼证 三、太阳表郁轻证 (一)表郁不解证 (二)表郁内热证 (三)汗出不彻证及其转归 第三节 太阳里证 一、蓄水证 二、蓄血证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 二、热证 (一)栀子豉汤类证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四)葛根芩连汤证 三、虚寒证 (一)心阳虚证 (二)心阳虚奔豚证,欲作奔豚证 (三)脾胃阳虚证 (四)肾阳虚证 四、阴阳两虚证及阴阳转化证 (一)辨虚证实证 (二)阴阳两虚证 (三)阴阳转化证 五、结胸证 (一)结胸证辨 (二)热实结胸证 (三)寒实结胸证 六、脏结证 七、痞证 (一)痞证的形成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三)附子泻心汤证 (四)半夏泻心汤证 (五)生姜泻心汤证 (六)甘草泻心汤证 (七)痞证辨证 八、火逆证 九、欲愈候 第五节 太阳病类似证 一、风湿证 二、十枣汤证 三、瓜蒂散证 第六节 辨表里治法及其先后缓急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附录一 古今计量折算表附录二 方剂索引参考文献
插图:医令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搜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使此书得以幸存。其后,又经东晋、南北朝至隋代太医巢元方奉诏撰《诸病源候论》,其书中保留有许多《伤寒论》的内容。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征引了该书的部分内容,并有“江南诸师秘仲景书而不传”的感慨。直至晚年撰写《千金翼方》时,始收载了今本《伤寒论》的绝大部分内容,并载于卷九、卷十之中,此可视为现存最早的《伤寒论》版本。北宋年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校正《伤寒论》,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此书于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刊行,成为后世流行的《伤寒论》。现今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宋治平年间经林亿等人校正的刻本。但宋代原校本现在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简称赵本)。因其系照宋版复刻,所以保存了宋版《伤寒论》的真面目。另有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由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称为“成注本”,该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于世,亦可称汪校本。
《伤寒论笔记图解》:课程学习的必备参考;考前准备的应试宝典;教学实践的良好借鉴。
“中医基础课程笔记图解:伤寒论笔..”
伤寒论图解思路清晰 便于理解 适合期末复习
学习伤寒论的入门佳品,枕边必备。
连笔记都这么专业,赞一个
系统学习中医很好的课件,质量很好,送货也及时。
不错,正如所希望的,内容分解详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书很好,但质地很差
简单明了不错
还行,和书上差不多,就是没有太多书外的知识
是我想要的书,不过还没细细看,希望是好书
很快 很好 很满意 书一点破损都没有 加5分
里面的内容十分清晰 就是对逐条的解释少了些 但是可以参考教材 还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