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

王海生,孙德清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王海生,孙德清 主编  

页数:

420  

前言

神经精神药理学(neuropsycho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包括内源性活性物质)与机体,特别是中枢神经及其高级部位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药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神经精神药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对神经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另外,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探讨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研制新药和确定神经精神疾病的病因提供依据。神经精神药理学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的发现并用于精神科临床,开创了精神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对神经精神药理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外,从印度罗芙木中提取的生物碱利舍平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作用、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剂(TCA)的发现和应用、第一个苯二氮革类衍生物氯氮革的合成,均为20世纪50年代神经精神药理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70年代神经精神药理学继续发展,许多最新的科技成就被引入其中。牛物测定法和组织荧光技术发现大脑和周围神经有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多巴胺等中枢神经递质,证明精神药物是通过影响这些中枢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苯二氮革类受体被发现,对寻找新药和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冈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后期,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迅猛崛起,促进了神经精神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不少神经递质的作用受体相继被发现,许多药物作用机制在分子水平得以阐明,大量神经精神药物不断上市,对神经精神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经精神系统分子药理学及临床药理学的分支学科。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以神经精神药理学与I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神经精神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其具体任务是神经精神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和生物利用度研究,调整用药方案,对新药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做出科学评估,以及监察新药上市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提高治疗水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研究手段如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基因组学(genomics)、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等与临床药理学相结合,在确定药物作用靶点、疾病早期诊断及个体化给药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神经精神系统基础药理学方面的专著较多,而涉及其临床药理学方面的著作很少,尤其是从基础理论、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系统阐述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的专著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

内容概要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上篇主要介绍神经精神药理学基础,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解剖生理,脑脊液、脑血流及脑屏障,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等。该部分内容侧重于基础研究,却又与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为深入理解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构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中篇阐述了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相关内容,重点论述了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血脑屏障与药物治疗、神经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神经精神疾病对机体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神经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与剂量方案调整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神经精神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遗传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药源性疾病等,另外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社会危害性较重的药物依赖性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药理学亦进行了阐述。下篇为神经精神药物各论部分,每一章章首对本类药物进行概述,使读者初步了解有关基本理论与知识;每一药物重点介绍其药效学、药动学特征(吸收、分布、消除)、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及剂量方案等,同时注明了部分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特殊剂量方案等,有助于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及个体化给药。全书内容新颖、先进,注重与临床药物治疗学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性。 本书适用于神经、精神及心理科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及从事神经精神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亦可用于其他各科医师、药理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上篇 神经精神药理学基础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传导通路  第四章 脑脊液、脑血流及脑屏障  第五章 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 中篇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  第六章 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  第七章 血脑屏障与药物治疗  第八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药效学  第九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药动学  第十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遗传药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对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  第十四章 神经精神药物与药源性疾病  第十五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与剂量方案调整  第十六章 药物依赖性与社会药理学 下篇 神经精神药物各论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十八章 镇痛药  第十九章 抗癫痫药  第二十章 镇静、催眠及抗惊厥药  第二十一章 抗震颤麻痹药  第二十二章 抗精神病药物  第二十三章 抗焦虑药  第二十四章 抗躁狂及多动症药  第二十五章 抗抑郁药  第二十六章 影响脑血管、脑代谢及促智药  第二十七章 抗组胺药  第二十八章 麻醉药  第二十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用药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的概念于1935年由Dale首次提出,指由神经末稍释放的特殊化学信使物质,其能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一种化学物质要被确定为神经递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内必须具有合成相应递质的前体物质及合成酶;②主要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的囊泡内,以防止被胞质内的其他酶系所破坏;③突触后膜上存在特异性受体,递质释放后作用于该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④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系统或再摄取环节;⑤相应物质能加强或阻断某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神经递质作用起始快,但由于存在对神经递质的高灭活机制,作用消失也快,并且作用范围比较局限。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可由神经元突触释放或由神经元胞体或胶质细胞分泌,本身不引起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但能调节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梢的释放或突触后效应细胞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具有使神经递质的作用放大或衰减的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广、作用起始较慢且持久,对神经递质的功能起调节作用。中枢神经递质主要包括:①胆碱类,主要为乙酰胆碱;②单胺类,包括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吲哚胺(5羟色胺);③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y-氨基丁酸等;④其他,包括神经肽、前列腺素、组胺等。过去一直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末梢只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观点称为戴尔原则(Dale eprlnclple)。近年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neurotransrnltterco-existence)。在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元中,观察到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递质可以共存。在高等动物的交感神经节发育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可以共存。此外,在大鼠延髓的神经元中观察到5羟色胺和P物质共存;在上颈交感神经节神经元中观察到去甲肾上腺素和脑啡肽共存。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目前尚未清楚了解,可能两种递质在同时释放后起着不同的生理作用,有利于发挥突触传递作用。中枢神经递质不仅对动物和人的感觉、知觉、疼痛、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有关,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所控制和调节的各种功能活动,如睡眠和觉醒以及饮水和摄食等行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中枢神经递质对某一个神经元起兴奋作用,而对另一个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并不完全由递质本身来决定,还决定于受体的状况。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脑功能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影响的药物,往往是通过影响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与受体结合以及失活等过程而起作用的。因此,开展对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以及研究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开辟了新的前景,并且能促进对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学认识,从而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编辑推荐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是临床药理学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 PDF格式下载



专门的一套关于神经病学的药理书籍,通过生理、病理生理、病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药理学。循序渐进,适合系统学习。


没有仔细阅读,近30年临床药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包括现在占领我们“钓鱼岛”的日本,但是国内还是慢了些。
想不明白,当年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得瑟的竟然不向日本要赔偿,让这个小小的岛国现在嚣张的不知道祖先是谁!!


抗抑郁药章节,出现整段抄袭(抄袭自“药理学”,人卫版8年制第2版),几乎一字不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