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激活创新之源 成就创业之梦

陆晓春 编 化学工业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化学工业  

作者:

陆晓春 编  

页数:

244  

前言

  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科学技术、提升产业技术能级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为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公共服务,把建设和完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研发平台”)作为落实《2004~201O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上海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一项战略任务,加以重点部署和推进。如果说,六年前大多数人还都把“研发平台”作为一个全新事物来看待,那么六年后的今天,“研发平台”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新鲜的“名词”,而是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助手和亲密伙伴。“研发平台”已经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区域共享的重要节点,并为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互动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路走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功能构架上,随着社会各方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研发平台功能已从最初的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扩大到促进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资源的互动上来;在运行模式上,通过打造“科技114”、“星问答”等多样化服务模式和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服务网络,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充分享受研发平台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在体制机制上,坚持体制、机制和法制“三位一体”,在全国率先研究出台了激励和促进仪器共享的地方性法规。更令我们倍感鼓舞的是,研发平台网站注册用户达到27万户,访问量超过9200万人次,累计服务量超过1700万次,服务对象覆盖全国各省市乃至海外,平台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显著增强。  我们深知,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其他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各兄弟省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也启发了我们的工作思路。作为先行者,通过本书的出版,我们希望认真系统地梳理总结六年来的探索实践,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我们更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拓创新,不断建立健全运行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集聚与绩效评估,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  是为序,让我们共同期待和见证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发展,上海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过去近六年的建设和服务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共分为三篇:上篇为理论与政策,中篇为建设与运营,下篇为成效与展望。本书研究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在分析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态势及相关政策、总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的理论内容、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背景思路、整体架构、运营和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平台建设运营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估。指出了未来平台建设深化的重点和方向,对实际建设和运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丰富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的理论体系。 本书可以作为科技管理、经济管理方向本科以上学生和专家学者的学习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政府、中小企业中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指导书。

书籍目录

上篇 理论与政策篇 第1章 关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态势及政策法规分析  1.1 国际科技与创新的发展态势分析  1.2 关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我国政策法规分析  1.3 关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区域政策法规分析  1.3.1 沪苏浙长三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3.2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3.3 京津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4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分析 第2章 关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内涵  2.2 科技资源共享的理论根据和实现可能  2.3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及功能定位  2.4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和基本保障  2.5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成体系  2.6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第3章 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3.2 欧洲主要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3.2.1 英国的经验与启示  3.2.2 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3.2.3 芬兰的经验与启示  3.2.4 欧盟“创新驿站”的经验与启示  3.3 日本的经验与启示中篇 建设与运营篇 第4章 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背景及思路  4.1 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背景和意义  4.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第5章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组织与建设  5.1 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指导思想  5.2 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  5.3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结构  5.3.1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5.3.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服务系统  5.4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规划  5.5 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  5.6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内容  5.7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组织领导体系  5.8 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保障体系 第6章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运营体系  6.1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组织  6.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模式  6.3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加盟管理办法  6.4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规范  6.4.1 研发平台的服务管理及各种组织机构  6.4.2 研发平台的服务提供者  6.4.3 研发平台服务的用户  6.4.4 研发平台服务中的争议解决、考核与奖惩制度  6.5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6.5.1 仪器设施共用系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6.5.2 科技文献服务系统共享服务绩效考核体系  6.5.3 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共享服务考核指标体系 第7章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系统  7.1 科学数据共享系统  7.1.1 系统资源与功能  7.1.2 系统服务管理  7.2 科技文献服务系统  7.2.1 系统资源与功能  7.2.2 系统服务管理  7.3 仪器设施共用系统  7.3.1 系统资源  7.3.2 系统功能  7.3.3 系统服务管理  7.4 资源条件保障系统  7.4.1 系统资源与功能  7.4.2 系统服务管理  7.5 专业技术服务系统  7.5.1 系统资源  7.5.2 系统功能  7.6 行业检测服务系统  7.6.1 系统资源  7.6.2 系统功能  7.7 试验基地协作系统  7.7.1 系统资源  7.7.2 系统功能  7.8 技术转移服务系统  7.9 创业孵化服务系统  7.9.1 系统资源  7.9.2 系统功能 第8章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  8.1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8.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前端支持系统  8.2.1 平台门户网站  8.2.2 呼叫中心  8.2.3 专家咨询  8.3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渠道  8.3.1 区县服务中心  8.3.2 园区服务站  8.3.3 行业协会服务站  8.4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加盟单位 第9章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合作  9.1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建设  9.2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仪器共享系统  9.3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系统  9.3.1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科技文献系统建设运行概况  9.3.2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科技文献系统运行机制  9.3.3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科技文献系统主要功能  9.4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技术转移服务系统  9.4.1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技术转移服务系统的定位  9.4.2 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技术转移服务系统主要功能下篇 成效与展望篇 第10章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成效分析  10.1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系统建设总体成效分析  10.1.1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概况  10.1.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建设成效分析  10.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案例分析  10.2.1 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联盟)建设纪实  10.2.2 上海实验动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3 上海生物过程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4 上海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5 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6 上海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7 上海中小型电机及系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8 上海超高压及特种线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9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10 上海芯片分析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11 上海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12 上海软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13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14 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10.2.15 上海生命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建设纪实  10.2.16 上海化学化工数据共享中心建设纪实  10.3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成效案例分析  10.3.1 从共享仪器设备到共享专家头脑,研发平台做媒找准配煤规律  10.3.2 借力平台资源,小企业完成大项目  10.3.3 远程测试让客户足不出户,实时得到准确数据  10.3.4 初创有困难,平台来支持——助推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  10.3.5 全文传递高效服务助药物研发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10.3.6 一场特殊的“拉力赛”——多系统资源整合,为用户排忧解难  10.3.7 信息互通,破解融资难题  10.3.8 共享帮扶企业,服务良性循环  10.3.9 善用平台资源,节约创新成本  10.3.10 科技让世博更美好——专业技术平台为世博会制作宣传片  10.3.11 人体组织大工程,科技文献小助手  10.3.12 日本血吸虫主题数据库的建库服务  10.3.13 仪器资源共享,助推祖国航天事业  10.3.14 科技仪器共享,推动民族产业发展 第11章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回顾与展望  11.1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历程回顾  11.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前景展望附录 附录1 大事记 附录2 媒体声音 附录3 政策法规致谢

章节摘录

  (2)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创新观的出现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带来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和知识资源正逐渐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主导资源,信息和知识的物化过程正逐渐取代物质的生产过程,知识正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21世纪的技术创新已经与1912年熊彼得提出的创新理论有了本质的区别。技术创新不断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手段和前提,同时技术创新也越来越依赖基础科学的发现和科学创新。也就是说,科学创新是比技术创新更基本的原始性创新。虽然科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但是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经常性的直接动力,变成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因此,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统一的大创新观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3)全球化导致国际科技发展格局的变化  科技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和加快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论断通过跨国公司全球化R&D活动的开展,国家间科技活动日益深入和科技人员的全球活动现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跨国公司R&D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直接为公司全球化的经营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各种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国际技术性贸易发展迅猛,跨国科技合作日益深入;科技人员通过国际会议、论坛、留学和移民等形式积极参与到业已出现的科技全球化浪潮之中。  科技全球化发展正在形成国际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新格局。其主要特征有三点:第一,科技资源配置全球化,包括科技知识资源、科技设施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等,以获得科技活动受益的最大化;第二,科技制度安排全球化,科技活动的组织在统一的标准下,按照共同的国际规范准则进行科技信息交流与成果交易;第三,科技活动影响全球化。现在,科学技术的溢出和扩散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竞争日益加剧。总体而言,国际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新格局是全球化科技的合作与竞争。美国前总统的科技顾问约翰·吉本斯2002年10月6日在中科院创新战略论坛上作的题为《科学技术政策及措施对21世纪人类文明的贡献》的演讲中指出,全球性的机会和挑战需要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和政务官员,需要包括美国跟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激活创新之源 成就创业之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