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实验针灸学

张露芬 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张露芬 编  

页数:

230  

前言

  教材是培养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为适应《实验针炙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本教材在以往教材基础上,力求做到继承传统,突出创新。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本次《实验针灸学》教材编写集最新针灸实验研究和现代医学研究的进展、成果和教学实践为基础,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版教材新优之处,结合我校近二十五年在实验针灸学教学科研中的规律和经验。全体编写人员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求真务实原则,对每个章节逐字逐句推敲,层层把关,步步强化,努力做到教材内容的准确无误、系统完整和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切实维护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由于本教材规划时强调并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故在内容组成上除绪论外,正文设有针灸作用基础研究、针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针灸免疫调节作用、针灸对各系统功能调节作用和实验针灸学现代研究方法共六章,正文后附有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和专业词汇缩略语表,以便读者参考查阅。本教材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医务工作者使用或参考。  教材的一纲多本、形式各样是高校教材改革中“百花齐放”的重要表现,我们诚恳希望广大同仁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日后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当今中医药院校教材改革的需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教材。  本教材的出版得到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等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多位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教材有关章节的编写还得到北京大学医学部龙振洲教授和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王保国教授的指导,魏惠芳、孙洁等协助主编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在内容组成上除绪论外,正文设有针灸作用基础研究、针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针灸免疫调节作用、针灸对各系统功能调节作用和实验针灸学现代研究方法共六章,正文后附有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和专业词汇缩略语表,以便读者参考查阅。本教材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医务工作者使用或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二、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三、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教学中的作用  四、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五、实验针灸学发展简史第一章 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穴位的功能和结构  一、穴位的功能  二、穴位的结构  三、得气的机制 第二节 经络现象及经络实质  一、经络现象  二、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三、关于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第三节 经穴-脏腑相关  一、经穴-脏腑相关现象  二、经穴-脏腑相关的机制研究第二章 针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针灸的基本作用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二、针灸作用特点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一、个体差异  二、穴位功能特异性  三、得气  四、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  五、时间因素第三章 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 第一节 痛觉和痛觉测定  一、疼痛的一般概念  二、疼痛的分类  三、测定疼痛的指标和方法 第二节 疼痛产生的机制及痛觉学说  一、疼痛产生的机制  二、痛觉产生的闸门控制学说  三、痛觉的调制 第三节 针刺镇痛作用  一、正常人体的针刺镇痛作用  二、急性痛和慢性痛动物模型的针刺镇痛作用  三、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针刺辅助麻醉  一、针刺麻醉  二、针刺辅助麻醉 第五节 针刺镇痛的作用原理  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  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三、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第四章 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一节 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固有免疫的调节作用  二、针灸对适应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三、针灸对炎症免疫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针灸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一、针灸免疫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整体观  二、针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 第三节 针灸的退热作用  一、不同针刺介入时机的退热效应  二、针刺退热的作用途径第五章 针灸对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及机制  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及机制 第二节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及机制  二、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 第三节 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  二、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及机制 第四节 针灸对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及机制  二、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 第五节 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及机制  二、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及机制 第六节 针灸对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治疗痛经的作用及机制  二、针灸治疗尿潴留的作用及机制第六章 实验针灸学现代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二、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意义、任务及特征  三、医学科学对方法学的要求  四、医学科学研究的范畴  五、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 医学科研选题  一、选题  二、文献综述  三、实验针灸学研究设计方法  四、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附录1 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附录2 专业词汇缩略语表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期刊

章节摘录

  一、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及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从学科体系角度出发,凡涉及传统针灸学范畴的内容,都可作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对象。为了反映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融与联系,根据当前针灸研究的新进展和半个世纪以来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发现可总结为以下主要方面。  1.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半个世纪以来,临床观察和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研究证明,针灸对机体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分别获得诸如止痉、镇痛、抗休克、抗感染等不同的效果。因此针灸具有镇痛、免疫防卫和调整作用,而针灸作用的核心突出体现在“调节”二字,即使失衡的机体恢复稳态。  同时,针灸对机体的各种作用一般都具有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的特点。其作用特点主要受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和穴位组选三大因素的影响。  2.针灸效应的机制针灸效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途径实现,针灸具有激发机体自我调整能力,调动机体固有的生理功能,促使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的作用,以达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扶正祛邪、阴平阳秘的作用。目前,针灸效应机制的研究(如针刺镇痛作用原理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但对经络学说所描述的经络传导径路的研究则基本上还是处于大体观察水平,经络实质是机体尚未被发现的未知结构,还是机体已知结构中的未知功能仍是实验针灸学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针灸的各种生理效应和治疗作用,不论是通过经络途径实现,还是通过神经通路实现,其本质都是以激活机体固有的自我调整功能或自我康复功能即自稳机制为基础。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实验针灸学 PDF格式下载



根本读不懂


对针灸感兴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