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华裳天下丛书(下)

孙运飞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孙运飞  

页数:

273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服饰史又是斑斓的中国服饰文化中最为夺目的一章,它是对中国服饰从上古至现代发展进程的考察、整理、记录、解析,同时也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由历朝历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夺目,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知识文化宝库。  本套丛书以服装作为载体还原历史,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近现代时期。在编写过程中,以历朝历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服饰制度,典型服饰特色,纺织服装材料的装饰纹样、加工工具,妆饰与服装配饰等内容为主线,参照史学、社会学的有力证据,借鉴我国服饰研究大师的各类著作,系统介绍了中国从史前的服饰文化到现代文明服饰的起始发展、融合传承、发扬光大的历史渊源,依据前人的服饰研究力作以及考古资料的成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彰显了华夏服饰文化的灿烂文明。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孙运飞同志以多年对服装服饰的深入研究和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为依托,创意并策划了“华裳天下”国际服装表演项目,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并被列为泰安市旅游重点项目。  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力图诠释出中国历朝历代服饰的主要特色和纺织服装材料的加工与使用,适合于各类各层次的纺织服装专业院校服装、艺术类的师生参考阅读,更是服装服饰企业的服装设计师开发新产品设计灵感的源泉,也是服装相关资料的工具书。  本书由孙运飞、殷广胜编著,具体分工如下。先秦服饰:侯家华、于政婷、马宝利、马印美、韩兵;秦汉服饰:郑军、吴爱荣、李松燐、鞠霞、徐磊;魏晋服饰:宗琎、王宇晓、张岳;唐朝服饰:薛伟、张淼、彭蕊;宋朝服饰:宋勇、叶峰、乔婷;明朝服饰:尚丽、白爽、崔现海、毕晓晏、王艺;清朝服饰:王彩霞、张秀英、杨乐;近现代服饰:孙雪梅、李小静、曲长荣、李亚男。全书由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教学院长马腾文教授统稿、主审。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  由于编写人员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细致,加之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9月

内容概要

  本套丛书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近现代时期。在编写过程中,以历朝历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服饰制度,典型服饰特色,纺织服装材料的装饰纹样、加工工具,妆饰与服装配饰等内容为主线,参照史学、社会学的有力证据,借鉴我国服饰研究大师们的各类著作,系统介绍了中国从史前的服饰文化到现代文明服饰的起始发展、融合传承、发扬光大的历史渊源,依据前人的服饰研究力作以及考古资料的成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彰显了华夏服饰文化的灿烂文明。  《历朝历代服饰(下)》适合于各层次纺织服装专业院校服装、艺术类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更是服饰企业的服装设计师开发新产品设计灵感的源泉,也是服装相关资料的工具书。

书籍目录

第五篇 宋朝服饰第一章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第一节 政治背景第二节 经济背景第三节 文化背景第二章 服饰制度与服饰风尚第一节 服饰制度第二节 服饰风尚第三章 服饰材料与加工工具第一节 服饰材料第二节 加工工具第四章 服饰色彩与染色工艺第一节 服饰色彩第二节 染色工艺第五章 装饰纹样第一节 装饰纹样的题材第二节 装饰纹样的象征性与寓意性第三节 典型装饰纹样介绍第六章 发式与妆束第一节 发式第二节 妆束第七章 皇帝通天冠服制作工艺介绍第一节 款式特点第二节 服装制作过程第八章 服饰总览与名词图解第一节 男子服饰第二节 女子服饰第六篇 明朝服饰第一章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第一节 政治、经济背景第二节 文化背景第二章 服饰制度和服饰风尚第一节 服饰制度第二节 典型服饰及形象第三章 服饰材料第一节 官服服饰材料第二节 民服服饰材料第四章 服饰色彩与染色工艺第一节 服饰色彩第二节 染色工艺第五章 装饰纹样第一节 宫廷纹样第二节 民间纹样第六章 发式与妆束第一节 女子发式第二节 化妆与配饰第七章 典型服装制作工艺介绍第一节 官服的制作工艺第二节 褙子的制作工艺第三节 襦裙的制作工艺第八章 服饰专用名词图解第七篇 清代服饰第一章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第二章 服饰制度与服饰风尚第一节 服饰制度的建立与完备第二节 男子服饰制度与服饰风尚第三节 女子服饰制度与服饰风尚第四节 清代军戎服饰第三章 发达的织造业第一节 品种丰富的服饰材料第二节 辉煌的刺绣技艺第三节 江南三织造--皇家御用织造局第四章 服饰色彩与染色工艺第一节 服饰色彩第二节 染色工艺第五章 装饰纹样第一节 装饰纹样及组织形式第二节 纹样装饰手段及工艺第六章 发式与妆束第一节 女子发式第二节 女子妆束第三节 缠足风俗第七章 典型服装制作工艺及实物鉴赏第一节 氅衣制作工艺介绍第二节 服饰图示第八篇 近现代服饰第一章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第一节 政治背景第二节 经济背景第三节 文化背景第二章 服饰制度与服饰风尚第一节 服饰制度第二节 服饰风尚与典型服饰形象及特性第三章 服饰材料第一节 天然纤维第二节 合成纤维第四章 服饰色彩与染色工艺第一节  服饰色彩第二节 染色工艺第五章 装饰纹样第一节 纹样的特性第二节 装饰纹样第六章 发式与妆束第一节 男子发式第二节 女子发式第三节 化妆与化妆用品第七章 典型服装制作工艺介绍第八章 服饰专用名词图解第九章 古代服装对现代服装的影响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五篇 宋朝服饰  第二章 服饰制度与服饰风尚  第二节 服饰风尚  (二)首服、佩饰  4.束带  革带的束法有这样的规定,带有“跨”的装饰的一条必须束于腰后。如果束于腰前,官员上朝礼见,两手叉于胸前,那宽大的袍袖挡住前面的腰带,这就无法借腰带区别尊卑了。因此,束带束在腰后,主要是使其充分发挥识别官员地位高低的作用。同时,革带的两端还必须朝下,寓示官员对朝廷的忠顺。由此可见,小小的革带里包含了如此复杂的封建等级意识。  宋人束以金带为贵。太宗赵光义曾说:“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也”。因此,宋初的亲王都束金带。宋代束带有较严的制度。孝宗时期,吏部尚书王仲行调往浙江任职,行前仍束金带去阁部辞行,被门吏再三挡驾,他只得换成皂带,这使素有修养的老官僚怒形于色。可见此时的束带制度之严格。不过,至宣和年问,金带使用较为泛滥,即使贩夫走卒、沽酒屠夫,只要能搞到“关子”(类似准用证),都能买到。  此外,宋人对犀带也很研究。犀带是指用犀牛角制成的束带,譬如黑犀(黑透犀)、赭黄犀、斑犀等都可列为上品。还有一种束带也很著名,叫通犀带,非一定品级或获恩赐者不准束此带。所谓通犀带,是指犀角内有纹理直通到顶,其纹理或如日月星云、花卉山水、神仙宫殿,或如人物衣冠,或如鸟兽麟角。宋徽宗时,有“瑞云盘龙御带”,号称御府第一,原因在于其纹理犹如一条金龙,角爪俱见。因犀带的身价不凡,产生了一批鉴别犀材的能工高手,他们能透过那坚硬的外表,评判内纹形状及其价值。据史书记载,京师有个犀工董进,精于此道。他能不顾他人的既定意见,从众多的犀角中发掘出相当有价值的龙纹犀角,因而引起轰动。可见当时犀工技艺的专精和高深。  5.佩鱼  佩鱼是区别宋代官职的又一标志。它上写姓名、官职、品级,是悬佩于腰际的一种鱼形饰物。宋代的佩鱼不同于唐代。宋代只用其形,而弃其内里之鱼,纯粹为装饰物,一种荣誉凭证。《宋史·舆服志五》中:“鱼袋,其制自唐始……宋因之。其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非复如唐之符契也。”只有穿紫、绯色官(公)服的人,才能佩挂以金、银为质的鱼袋。其他人若因公务需要(如出使)而佩挂此饰时,须先借服紫、绯色之装,称作“借紫”、“借绯”。如同时能得到金佩鱼和金腰带这一殊荣,则称之为“重金”。因此,有人作诗嬉笑说:“腰下几时黄”,即什么时候服金带,还有“腰下甚日重”,即什么时候可以束金带又能佩金鱼袋。大文学家苏东坡《谢学士表》中的“宝带重金”,讲的就是这件事。  二、女子服饰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比其他人群所受压迫更重,社会地位也更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女性天生有爱美的习性,并且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也为她们的装扮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体现在女性服饰上的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尤为激烈。  宋初,由于唐代开放风气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整个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宋代传统礼治秩序的重建,对妇女的影响尤为深刻。在“礼”的笼罩下,“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进一步阐发,女性成了男性的奴隶和玩物,束缚女性的礼仪规范愈加细密,温柔贤淑、安详清静、平和文雅、纤弱轻柔成为社会合力为女性打造的淑女形象标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华裳天下丛书(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