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
2012-6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王培义,徐宝财,王军 主编
293
无
第一版前言 表面活性剂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及高新技术领域,是重要的工业助剂之一,被誉为“工业味精”。在许多行业中,表面活性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很少量即可显著地改善物质表面(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消耗和提高产品质量。 要设计、合成和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或应用表面活性剂开发新型、经济、安全、高效的各种新产品,或改进传统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了解和探索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点、各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原理和方法、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和作用、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表面活性剂之间或表面活性剂与其他添加剂之间的复配规律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原理。为满足这一需要,并为从事表面活性剂开发、生产和应用的有关技术人员,特别是有志于从事这一工作的青年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作者结合高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际以及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编著了《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应用》一书。 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和分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第2章,表面活性剂的原料,介绍了合成表面活性剂所需主要亲油基原料的性能特点、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第3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介绍了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合成原理、基本性能和基本应用;第4章,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界面性质、胶束性质、电化学性质以及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影响;第5章,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与应用,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乳化、增溶、分散、发泡、洗涤去污基本作用原理和应用;第6章,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生态学,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生态学、环境安全性以及表面活性剂生命循环周期。 本书主编为王培义(郑州轻工业学院)、徐宝财(北京工商大学)、王军(郑州轻工业学院),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张春霞(郑州轻工业学院)、韩富(北京工商大学)、许培援(郑州轻工业学院)、闫铨钊(郑州轻工业学院),全书由王培义统编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参考了有关文献资料,均列在书末的参考文献中,在此编者对各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本书内容涉及面广,限于水平,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5月 再版前言 本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发行总数已逾6400册,作为专业书,这个数字说明该书深受读者欢迎,并被一些高校选作教材。 近几年来,表面活性剂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世界表面活性剂有6000多种,年产量已超过14×107吨,中国表面活性剂产量也已达到127×104吨,其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为适应表面活性剂工业这一高速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表面活性剂课程,科学研究方面也方兴未艾,形势喜人。 为更好地满足表面活性剂工业发展和读者的需要,编者对《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应用》一书进行了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原著结构和内容未做变动,主要是修改那些有变化、有发展和原著不贴切的内容。 在这次修订工作中,化学工业出版社的不少同志为图书出版及相关事宜做了许多工作,一些读者也给予了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应用》一书出版后,承蒙读者关心和爱护,不少读者来信或来电指出不足或咨询问题,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对第2版继续给予关心、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不断修订完善。 郑州轻工业学院王培义2012年2月
本书分6章,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亲油基原料的性能特点、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合成原理、基本性能和基本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界面性质、胶束性质、电化学性质以及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乳化、增溶、分散、发泡、洗涤去污等基本作用原理和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生态学、环境安全以及表面活性剂生命循环周期等。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供从事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读者对象: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供从事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绪论1
1?1界面与表面1
1?2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1
1?3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2
1?3?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2
1?3?2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2
1?3?3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4
1?4表面活性剂的分类4
1?5表面活性剂的未来发展9
2表面活性剂原料与中间体12
2?1天然动植物油脂13
2?2脂肪酸16
2?3脂肪酸甲酯18
2?4脂肪醇19
2?5α?烯烃及内烯烃21
2?6高碳脂肪胺24
2?7烷基苯26
2?8烷基酚27
2?9环氧乙烷29
2?10环氧丙烷31
3表面活性剂的合成32
3?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32
3?1?1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32
3?1?2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37
3?1?3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5
3?1?4磷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9
3?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1
3?2?1胺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3
3?2?2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3
3?2?3杂环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4
3?2?4疏水基通过中间键与氮原子连接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7
3?2?5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9
3?2?6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9
3?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69
3?3?1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71
3?3?2咪唑啉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75
3?3?3氨基酸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78
3?3?4卵磷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79
3?3?5氧化胺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80
3?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80
3?4?1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81
3?4?2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88
3?4?3烷醇酰胺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92
3?4?4烷基多苷(APG)94
3?5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性表面活性剂96
3?5?1含氟表面活性剂97
3?5?2含硅表面活性剂99
3?5?3生物表面活性剂101
3?5?4高分子表面活性剂108
3?5?5冠醚型表面活性剂113
3?5?6螯合型表面活性剂114
3?5?7反应型表面活性剂116
3?5?8双子表面活性剂117
3?5?9Bola型表面活性剂121
3?5?10环糊精及其衍生物121
4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124
4?1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124
4?1?1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溶解温度124
4?1?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126
4?1?3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中的溶解性128
4?2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质129
4?2?1Gibbs吸附定理129
4?2?2表面活性剂在溶液界面上的吸附132
4?2?3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与效能135
4?2?4表面张力测定方法138
4?2?5单分子层的形成143
4?3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146
4?3?1分子有序组合体146
4?3?2胶束的结构与性质148
4?3?3临界胶束浓度151
4?3?4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和热力学参数155
4?3?5反胶束156
4?3?6液晶158
4?3?7囊泡159
4?4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化学性质160
4?4?1界面电荷160
4?4?2双电层161
4?4?3动电位163
4?5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164
4?5?1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吸附164
4?5?2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成165
4?5?3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协同效应166
4?6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影响171
4?6?1无机电解质172
4?6?2极性有机物174
4?6?3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179
5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与应用183
5?1润湿作用184
5?1?1润湿184
5?1?2接触角和润湿方程184
5?1?3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185
5?1?4润湿作用的应用186
5?2乳化作用193
5?2?1乳状液的物理性质194
5?2?2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195
5?2?3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196
5?2?4乳状液的不稳定性199
5?2?5乳化剂的选择200
5?2?6多重乳状液202
5?2?7微乳状液203
5?2?8乳化作用的应用204
5?3增溶作用217
5?3?1增溶机理217
5?3?2影响增溶作用的因素218
5?3?3增溶作用的应用219
5?4分散和凝聚作用220
5?4?1分散作用和分散剂221
5?4?2分散作用的应用224
5?4?3凝聚作用和凝聚剂228
5?4?4凝聚作用的应用229
5?5发泡与消泡作用230
5?5?1发泡作用230
5?5?2消泡作用233
5?5?3发泡与消泡作用的应用235
5?6洗涤去污作用235
5?6?1污垢236
5?6?2污垢的黏附237
5?6?3洗涤过程237
5?6?4洗涤去污原理238
5?6?5抗污垢再沉积240
5?6?6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洗涤作用的关系240
5?6?7洗涤去污作用的应用241
5?7表面活性剂的其他作用247
5?7?1柔软平滑作用247
5?7?2抗静电作用250
5?7?3杀菌作用252
5?8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功能及作用256
5?8?1模拟生物膜256
5?8?2胶束催化258
5?8?3模板功能260
5?8?4药物载体及释放功能262
5?8?5分离及萃取功能264
6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生态学与环境安全性265
6?1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265
6?1?1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过程265
6?1?2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理266
6?1?3常用的几种重要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过程268
6?1?4影响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的因素271
6?1?5生物降解的定量测试方法及表征273
6?2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及毒性277
6?2?1表面活性剂一般毒性试验278
6?2?2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281
6?3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和黏膜的影响281
6?3?1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281
6?3?2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对温和性的影响282
6?4表面活性剂的人体吸收和代谢283
6?4?1表面活性剂在体内通道的吸收和代谢283
6?4?2表面活性剂在体外通道的吸收和代谢286
6?5表面活性剂生命循环周期288
参考文献291
版权页: 插图: 1.1 界面与表面 界面是指两相之间的极薄的边界层,或指物质相与相之间的分界面(interface)。如油和水常互不相溶,油水混在一起分为两层,其中间的分界面即油水界面。严格地讲,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几何面,界面有一定的厚度,约为几个分子厚。界面的性质与相邻的两个体相的性质不同,是由相邻的两个体相的性质决定的。 按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或三相的组合方式,可将宏观界面分成如下五种类型:固—气界面;固—液界面;固—固界面;液—气界面;液—液界面。气体与气体可以完全混合,所以气体间不存在界面。习惯上又将固—气及液—气界面叫做固体及液体的表面,因此表面(sur—face)可以定义为有一相为气相的界面。气体与液体间的界面是各类界面中最简单的一类,它的化学组成最简单,而且具有物理和化学的均匀性。 液—液界面是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相接触而形成的物理界面。液—液界面可以由不同途径形成,包括粘附、铺展和分散。粘附是指两种液体进行接触,各失去自己的气液界面形成液—液界面的过程。铺展是指一种液体在第二种液体上展开,使后者原有的气—液界面被两者间的液—液界面取代,同时还形成相应的第一种液体的气—液界面的过程。分散则是一种大块的液体变成为小滴的形式存在于另一种液体之中的过程,从体系的界面结构来看,这时只有液—液界面形成。 1.2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纯液体表面上的分子比内部分子具有更高的能量,所以就有尽可能减少表面积,使能量降低的趋势。洒在地面上的水银及荷叶上的水滴都呈球形,便是这个缘故。说明一般液体的表面都存在着收缩力,在官的作用下。水滴有使表面积变得最小即成球状的趋势。 若把液体做成液膜,如图1—1所示,可以发现该液膜有自动收缩的趋势,这种收缩表面的力叫表面张力。其物理意义为:沿着与表面相切的方向,垂直通过液体表面上任一单位长度收缩表面的力,通常叫表面张力,其单位用mN/m表示。 从功的角度,表面张力可理解为液体表面增加单位面积时,外界对体系所做的可逆表面功;如从能的角度,则为增加单位表面积时,液体表面自由能的增加值,单位为J/m2。 液体的表面张力是其基本物理性质之一。任何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均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如在20℃下,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液体石蜡为33.1mN/m,乙醚为17.1mN/m。溶液与纯液体不同,它含有溶剂和溶质两种不同的分子。将各种物质分别溶解于水中,测定不同浓度下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结果如图1—2所示。
《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应用(第2版)》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供从事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无
表面活性剂--合成 性能 应用(二版),书不错,就是快递不给力,太慢
蛮好的一本工具书,但是价格太贵了
这本书听好的
质量可以,就是价格贵。和老版几乎没差别,要有老版我建议不必买这版。
很一般,都是摘抄其他书上的。
幫同事購買的,隨著看一下,質量還不錯,合不合用就不知道了。
不错哦。值得看看哦。
第一版东拼西凑,泛理论,不具实用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