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类最早和最迟居住的地方(非洲和大洋洲)/吴季松看世界

吴季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出版时间:

2003-1  

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作者:

吴季松  

页数:

278  

字数:

181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人类从这里走出;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国度;东非国际大都市“冷水之地”——内罗毕;一日五越赤道,横穿东非大裂谷;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与古埃及;三角洲续写断代史;往返尼罗五千里;尼罗河的儿子开罗;世界奇迹卢克索;阿斯旺大坝;我所认识的非洲人;千字说澳大利亚;地球上最后的处女大陆——澳大利亚;假追寻2000年悉尼奥运会;印度洋上的明珠——珀斯 ;澳大利亚朋友热情支持北京申奥等。

作者简介

吴季松,1944年8月生,满族。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主任,原北京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国际科技工业园协会顾问委员会亚洲惟一的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前言人类从这里走出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国度东非国际大都市“冷水之地”——内罗毕一日五越赤道,横穿东非大裂谷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与古埃及三角洲续写断代史往返尼罗五千里尼罗河的儿子开罗世界奇迹卢克索阿斯旺大坝我所认识的非洲人千字说澳大利亚地球上最后的处女大陆——澳大利亚假追寻2000年悉尼奥运会印度洋上的明珠——珀斯 澳大利亚朋友热情支持北京申奥

章节摘录

书摘 当飞机从印度的孟买起飞,穿过湛蓝的印度洋,越过黄色的索马里高原以后,在如烟的白云下面出现了一片绿色的土地,广阔的草原上有整齐的田地,如细线一样的黄色道路,红顶的村落房屋,越向东非植被情况越好。我好像从蒸笼里的孟买来,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出机场,就仿佛进入了有空调的大地,温度不冷不热,湿度不高不低,真不知道东非的肯尼亚是这么一个宜人的世界。 为什么惟独肯尼亚图尔卡纳的猿人进化了呢?其一是那里原来有猿人,其二是那里发生了长时期的气候干旱的变化,森林大面积蜕变为草原,热带森林开始容不下众多的猿人,它们不得已走向草原,就没有必要爬行,由于直立行走,视野开阔,从而增加了脑容量;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从而需要更高的捕猎技术,他们创造工具,并不断进化。所以极端的环保主义者提出“回归自然”也不是科学的。 “自然”怕是回不去了,人就是由森林蜕变为草原而产生的,过量增植森林,人到哪里去呢?又走回去吗?其实森林覆盖率达到25%就能保障生态系统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了。 到过肯尼亚的人大概没有人不相信最早的人类出自肯尼亚,肯尼亚草原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开阔的视野正是猿向人进化的必备条件。当我驱车在肯尼亚草原上奔驰的时候,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给人提供了极其开阔的视野。当你极目四望的时候,你会相信:人类不出自森林,而出自草原,因为只有草原才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直立行走。当我看到路边的香蕉树时,我更想到这里给人类进化提供了最好的食物。人类刚刚直立行走后,没有工具或工具极其简单,捕捉野兽的能力大大降低,猿人可能没有足够的动物食品,这对脑的发育是很不利的,会妨碍人类的进化。而香蕉是常见水果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的,肯尼亚草原随手可得的香蕉,无疑大大帮助了猿人的进化。肯尼亚大草原的气候更是得天独厚,5月份,我们一路乘坐无空调的汽车,在骄阳下前进也不觉得太热。肯尼亚草原的最低气温是14°C,穿单衣不觉太冷,而最高气温是22°C,穿单衣也不觉热,这样温和、干湿适中的气候,使猿人不必倾全力以求生存,而大脑得以发展,非常有利于进化。 地球形成在四十五亿年以前,十五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单细胞生物,从微生物到海藻类的原始植物,从原始植物到水母一类的无脊椎动物,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一直生活在海中,三亿年前某些脊椎动物登陆,一亿年前到处是恐龙类的爬行动物,六千万年前哺乳动物才占了统治地位。三千万年前出现了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埃及猿,在埃及怯尤姆地区发现一具比较完整的颅骨。2002年,法国和力口拿大考古学家在中非的乍得,发现了一具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能人的头盖骨化石,这种动物已属于人科。距今大约六百万年至七百万年之间。四百万年前的人类颅骨表明,能人的脑容量已与同时存在的南方古猿有很明显的差别。 1931年在肯尼亚的考古发现表明,一百八十八万年前出现了最早的直立行走的人类——智人,在中国最早的是1965年在云南文渠县城东上那蚌村发现的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但是只有牙齿,有头骨的侧面。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城东公王岭村南发现的蓝田人,距今一百一十万年到一百一十五万年,脑容量约为780毫升。六千年前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史。我站在广阔浩渺、一片碧绿的非洲草原上,想到远古,看着今天。人类出自绿色,不珍惜绿色,发展到厌恶绿色,一些皇帝要黄土漫地,石砖砌园,到今天人们又以“绿色”为时髦,不但有绿色公园、绿色食品、绿色技术,还有绿党。人类出自自然,恐惧自然,又肆虐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怕是最科学的口号。 二是,最重达近十六七吨的巨石不是当时的骆驼车和马车所能承受并长途运输的,尼罗河又不结冰,不可能在冰上滑行。这个问题在第二次看金字塔时倒是解开了这个谜,金字塔前就有法老船博物馆,展出了作为殉葬品的法老船,长四十三米,宽四米,据说从阿斯旺运送重达四十八吨的方尖碑,十六七吨的石头就更不在话下了。 三是,以当时的木质杠杆是不可能把巨石举到高处的。这个问题在第二次看时也找到了谜底,建金字塔时四周都堆满土,石头是一层层滚上去的。这要用多少土啊!从周围地势看,的确有坑,是否是五千年前挖的,就留给地质学家去分析吧。金字塔究竟是人工所建还是天神所为呢?尽管多数人都相信古埃及人惊人的勤劳和智慧,毕竟由于埃及的方尖石碑和流传至今的纸草文献都没有记载建塔的事情,人们也难以驳倒争议者的科学分析,所以这个异说也只能作为一个疑案存留下来。当你站在金字塔前,顶着毒辣辣的烈日,看着那一块块巨石,的确可以想见当年十万奴隶是忍受着何等的煎熬啊!倒没听说塔附近发现尸骨堆,如果塔是人造的,我想白骨堆是会有的,也许是奴隶的尸骨根本不埋,被野狗和秃鹰拖到十里之外去了吧! 金字塔是谁造的?这个问题从20世纪争到21世纪,有三种答案:一是十万奴隶肩扛手垒的;二是外星人干的;三是非法老的地球人干的,而这些人已经绝迹,并且除金字塔外,没有留下蛛丝马迹。2002年9月埃及考古界将打开最近发现的,埋在金字塔东南角的一具四千五百年前的石棺,据推测这是一位金字塔监工的尸体,为金字塔是人造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说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除了上述人力难为的依据外,还有一个奇妙的依据,就是以胡夫金字塔的经线为准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大陆的面积相等。说金字塔是绝迹的文明人类所造的另一依据,是法国人杜维斯(J.D.杜维斯)于2000年提出的假说,金字塔的巨石是人造的,是用石灰人工浇筑的,其证据是有块巨石中有一缕头发。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的看法是:外星人建造证据不足,可以排除。发现金字塔监工的石棺丝毫不奇怪,大金字塔是法老人造的,建造者的尸骨自然无钱做成木乃伊,经四千年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是,或者是法老人的许多技术至今不为人知,或者参与建造的不光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法老人。因为,上面的许多事实说明,以我们了解的法老人的技术建造金宇塔,的确有不少事难以解释,对这些问题在现有法老文字与图案中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法老人偏偏不纪录这些重要的事情呢?有可能是以奴隶或其他身份作为合作者的绝迹人群,他们有切割石块、运送石块、精准测量等一系列技术与工具,这些技术与工具都随他们的消亡而失传了。这种推测对不对呢?只有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判断了。 这番介绍是我们在大坝管理委员会的会议室听负责人介绍的,我们还看了录像,当时的施工已基本机械化,虽然只隔了不到十年,和我年轻时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时人挖肩挑的施工仿佛在两个时代,我们有点像建金字塔,而埃及人反倒现代化了。2002年的管理委员会会议室更是现代化,甚至于显得有点奢华了。会议室十分宽敞,用宫廷式的金漆扶手沙发,水晶吊灯,高悬穆巴拉克总统的巨幅画像,堪称金碧辉煌。 出了管理委员会小楼,我们仿佛被投入了火炉,在似火的骄阳下去看别具一格的阿斯旺纪念碑、世界第七的水库大坝和发电量达100亿度的电厂。 阿斯旺纪念碑不但是一座纪念的丰碑,也是一座建筑的丰碑。在一望无际的阿斯旺沙漠中,筑于高台之上,高大的莲花瓣纪念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十几公里之外就可以看到以埃及国花——莲花的五瓣组成的纪念碑,八十五米高的浅黄的石灰岩花瓣在阳光照耀下被蓝天衬得发白。五个花瓣像五面高大的石墙,围成了一个遮阳的、直径达二十米的异形圆厅,没有顶,而且地面是凹的。 地面用大理石拼成彩色五角星图案,四面墙上都有浮雕或刻文。正中的一面花瓣上是可兰经语录“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苏联国徽、建设大坝的苏联和埃及两位总工程师的头像,其中有一只线条优美的手在向真主乞求天水;第二面花瓣上是水轮机为工农业生产发电;第三面是人们在教育后代珍惜水源;第四面是母亲在孕育新生命,古老的努比亚民族获得了新生;第五面是水又蒸发到天上,开始了新的循环。这个纪念碑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气势恢宏,堪称精品。 乘电梯登上纪念碑顶,来到一个联结五个花瓣的水泥大环上,人可以绕环行走,观赏大坝和纳赛尔水库。登顶远眺,如果说纪念碑宏伟壮观,那它毕竟是纪念碑,和大坝本身相比又不可同日而语了。阿斯旺大坝于1960年1月9日开工,到1970年7月15日峻工,整整建了十年,耗资10亿美元,坝高111米,坝长3830米,使用各种建筑材料4300万立方米,相当于大金字塔用的石料的十七倍,也就是说在水中造了十七个金字塔。阿斯旺大坝好像一条巨龙把奔腾的尼罗河拦腰截断,弧形的大坝上建起了四车道的公路,绿色的林带使得大坝生机盎然,这座现代的“金字塔”同样使人赞叹。大坝截流形成的纳赛尔水库,水面开阔,库水浅蓝,在沙漠中形成了一道生命的风景线。 走在大堤上,尽管赤日炎炎,仍有丝丝凉风吹过,堤前库水清澈,远处有一艘小船,据说是在打鱼,水库的鱼味道很鲜,可惜没有机会品尝。南方远处地势渐高,那里就是埃及和苏丹交界的努比亚高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至今仍有法老时代的努比亚后裔牧民,他们会赶骆驼来水库饮水吗?我始终没有见到一个。坝的另一面是被截断的尼罗河,尽管适当放水,尼罗河在这里已成了河谷中的水沟,要论生态影响,是不能说没有的。灰色的电厂是这里的主要建筑,周围是电厂工人的居民区,灰黄的楼群边有几排树,点缀着这缺水的荒原。站在大坝上凭水临风,我想到了四千年前,再过四千年呢,人类又将如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蒋子龙看的诱惑 ——《看世界》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人类的所有情感都可以用看来表示。“一见钟情”得益于看,“眉目传情”要会看,“反目成仇”是看出了矛盾。还有“侧目而视”、“目眦尽裂”、 “蔑视”、“藐视”、“盼”、“瞪”等等。人类看的方式很多,看的学问很大,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是离不开看的。看——是交流和沟通;看——使这个世界有了色彩。世间的许多美诞生于看的需要,如建筑、装潢、服饰、电影、书籍等等。看见了——更是一种缘分,世间的许多故事因看见而发生了…… 在一次偶然参加的经济学界的战略研讨会上,我看见了技术经济学博士吴季松先生。不知别人是怎样看他的,或许根本没有看见他,或许看见了并特别留心。我却看他不同一般:风度严整,温文尔雅。发言时却速度很快,用词准确,信息量大,并时有惊人之语。比如:现在敢说外国话的人很多,真正合格的好翻译很少;人类非常聪明,又很无知;市场已经饱和,又有许多空白;等等。现在单引这些结论似乎并无惊人之处,当时他有许多根据和例证来论述自己的结论,相当精到。 “出国热”、“旅游热”,是看的诱惑。看是眼睛的饥渴,看得过瘾叫“一饱眼福”,有幸看得多见得广被认为是一种福气。同时,看又是精神的和情感的饥渴,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蒙住眼睛,或关在不见光的与世隔绝的房子里,一定会发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看世界”则是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门开开关关,半开半关,直到完全敞开,恐怕已有千百万人涌出国门去看世界。回来后作报告,写文章,有的甚至改编成影视作品,很是热闹过一阵。现在则渐渐冷落下来,甚而还有点尴尬——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还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时候,那些先行一步的人描写在国外看到的热闹、看到的新鲜,以及炫耀自己如何大饱眼福、大饱口福的作品,能满足读者一时的好奇心。现在,外面的世界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神秘,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差别也不像过去那样悬殊,原来新鲜的事物已不再新鲜。即便一时还没有走出国门的人,从大量翻译过来的影视作品、报刊书籍中,从商店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也不难见到正牌的“外国货”。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自己的感觉,谁还愿意看那些肤浅的“二手货”呢? 人有看的需要,也有被看的需要。姑娘着华服外出,追求在大街上的“回头率”。中国人就像这些爱漂亮的姑娘,对别人怎样看自己是非常重视、格外敏感的。尤其对那些高看我们和看好我们的眼光更为欢迎。想想我们是怎样推销尼克松、布热津斯基、托夫勒、约翰·奈斯比特等人的著作的?即使是在这些世界名人的著作里,不过有那么一两章谈到了中国的事情,中国人心里最清楚,他们谈不到点子上,甚至可以说还相当粗浅。 在大街上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看我干什么?” “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反问得有理,看是双方的,双向的。中国人看世界,世界人也在看中国。由于中国人多,眼睛多,在看上就占优势,占便宜。但是不知道被看的人家有什么样的感觉:被我们看得很舒服?不大自在?满不在乎?还是压根就没有看见我们正在看他?后两种,特别是最后一种的可能性恐怕更大些。我们出版了那么多访外游记,也爆炒过“留学生文学”,但被我们看的一方却反应冷淡,甚至根本没有反应。 ……


编辑推荐

  人类的所有情感都可以用看来表示。“一见钟情”得益于看,“眉目传情”要会看,“反目成仇”是看出了矛盾。还有“侧目而视”、“目眦尽裂”、“蔑视”、“藐视”、“盼”、“瞪”等等。人类看的方式很多,看的学问很大,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是离不开看的。看——是交流和沟通;看——使这个世界有了色彩。世间的话多美诞生于看的需要,如建筑、装满、服饰、电影、书籍等等。看见了——更是一种缘分,世间的许多故事因看见而发生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类最早和最迟居住的地方(非洲和大洋洲)/吴季松看世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