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游记漫话

林庚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作者:

林庚  

页数:

17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西游记漫话》是一本不足八万字的小书,其内涵之丰富,学问之广博,感情之充沛,均非一般的高头讲章之所能及。

作者简介

  林庚,字静布,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理事。出版有新诗集《夜》、《春野与窗》等,古典文学专著有《诗人李白》、《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等。

书籍目录

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西游记》漫话从菩提祖师谈起天上人间江湖风波取经记与闹天宫喜剧角色动物王国童心说童话的天真世界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西游记》既是以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本不过是全书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曲,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这只要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相比一下就可以明白。显然,《西游记》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将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在《取经诗话》中,唐僧还是一个传统的主角,至少是与猴行者不相上下的。因此,猴行者当年偷吃王母仙桃的旧事仅仅只是在两人的对话中插叙到:  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猴行者日:“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这偷吃西王母仙桃的情节其实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搅乱西王母蟠桃会的原型。然而在这里却只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并没有加以展开。到了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大闹天宫尽管得到了正面的表现,但是全剧共有二十四出,孙悟空却是到第九出方才出场,前面的篇幅都用来表述唐僧的身世和奉诏取经的前后过程,可见在取经故事的旧有结构中,唐僧原占有一个最突出的位置。在传说演变中,孙悟空虽然在实际上逐渐有了出色的表现,却仍然不免因为这既成的故事结构而受到相当的局限。直到《西游记》才真正彻底改变了这样一个传统的格局,扩展和丰富了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并且将它突出地摆在全书的开始部分,这样便在结构上颠倒了《取经诗话》及《西游记杂剧》中原来有关唐僧和孙悟空的两部分内容,而开门见山地写到了孙悟空奇异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壮举。这情形正如同《水浒传》的前半部中,闯荡江湖的英雄好汉依次出场,都分别有一个有声有色的亮相。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徒手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他们一出场便不同凡响,引人入胜,而他们此后在江湖上的生涯也因此受益无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轰轰烈烈的出场也正是给了他全面表现和充分施展的机会,从一开始就为孙悟空树立起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便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上的新的考虑与安排。    除去这一点相似之外,鲁智深与孙悟空都有着江湖好汉勇于战斗、善于战斗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与施展本事以征服对手的强烈渴望。孙悟空拜唐僧为师后不久就对唐僧夸口说:  “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  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若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  这样一种向往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孙悟空的行动,使他对于每一次的挑战都跃跃欲试。孙悟空在收伏了猪八戒以后便这样对高老的家人说:“昨日累你引我师父,今日招了一个徒弟,无物谢你,把这些碎金碎银,权作带领钱,拿了去买草鞋穿。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这虽说是一句玩笑话,却正见出了孙悟空的英雄本色。而《水浒传》中形容鲁智深则说是“这人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谗臣。”闯荡江湖的好汉  们似乎都正是凭藉着他们高超的手段而秉受了神圣的使命,他们的行为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他们的本事就是他们全部的资本。鲁智深以一人之力与桃花山的大队强人对峙而无惧色,他所凭藉的就是手中的禅杖,而他正是以此取得了刘太公的信任,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智深道:“太公休慌。俺说与你: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提辖官,为因打死了人,出家做和尚。休道这两个鸟人,便是一二千军马来,洒家也不怕他。你们众人不信时,提俺禅杖看。”庄客们那里提得动。智深接过来手里,一似捻灯草一般使起来。  而《西游记》中孙悟空为着向高老证明他的本事,也正是拿出了他的如意金箍棒。小说写道:  老儿问道:“要甚兵器?要多少人随?趁早好备。”行者道:“兵器我自有。”老儿道:“二位只是那根锡杖,锡杖怎么打得那个妖精?”行者随于耳内取出一个绣花针来,捻在手里,迎风幌了一幌,就是碗来粗细的一根金箍铁棒,对着高老道:“你看这条棍子,比你家兵器如何?可打得这怪否?”  他们的功夫与力量全都体现在手里的禅杖和金箍铁棒上,单枪匹马,别无长物,这也正是闯荡江湖的英雄好汉的共同特点。    孙悟空随唐僧西行打死的还多是妖怪,而回到花果山却竟又打死了许多猎户,并且鼓掌大笑,连称“造化”。可见他皈依佛教之后,何尝又有什么改悔之意呢?而事情的结果却总是证明孙悟空是对的,猪八戒后来不得不来请回孙悟空,说明小说于他嫉恶如仇的性格行为持着鲜明的肯定态度,说明他的皈依佛教不过是他西天之行的一个缘由而已,并不曾真正受制于佛家的信仰与戒律。此外,对于佛门的家风,孙悟空也多有嘲弄。如第九十八回写唐僧一行到达灵鹫的雷音寺,在取得经文的前后又有这样的一段情节:  阿傩、迦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  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  阿傩、迦叶首先索要礼品,然后才肯传经,见唐僧并无礼品,便传他无字之经,一纸空文。如果说小说的倾向性更多的是从细节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那么这样一个细节究竟说明了什么倾向呢?小说写唐僧一行发现经文空无一字时,又这样写道:  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迦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  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宝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迦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迦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孟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有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正是那: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奖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上文已经指出过,童话是极富于乐观精神的。童话中的英雄从来是胜利者,在我们所熟知的英雄取宝一类的敌事中,主人公不论经历多少危难与考验,最终总是如愿以偿,功成圆满的。而在更多其他的童话故事类型中,则充满了自由天真的游戏气氛和情调,展现为童年的欢快的乐园。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希望的开始,是面向无限的可能的世界发展着的,因而也正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和成长着的原始的生命活力。童话中的乐观情调便是这人生初始阶段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因为童年并不知道什么真正的悲哀,它陶醉在不断生长着的快乐中,为面向无限的发展所鼓舞,这是个体生命史上不断飞跃的时期。而在真正进人社会之前,童年的世界又是自由的、未定型的,显示着无限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这里正有着无尽的快乐。所以真正的童话从来都与悲观主义无缘。而孙悟空的乐观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正是得益于童话的。在这里首先要确认的是《西游记》中的童话因素的由来及其具体的表现。而这又必须从《西游记》的神话框架谈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西游记漫话》序  吴小如  我从林静希师(林庚先生字静希)受业,始于1948年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先生是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受北大之聘进城兼课,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我选了这门课,随班听讲。但我同先生的师生情谊并不限于课堂上旅进旅退听课的关系。远在1941年,我高中毕业后随即升入天津工商学院读商科会计财政系。经同班同学杨畏之君介绍,得以拜识静希师的尊人林宰平老先生。那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沦陷的黑暗时期。宰老因避寇患,隐居天津英租界,寓所与我的住处一街相隔,趋谒甚便。在短短的几年中,我从宰老学作旧体诗、学写章草,并饫闻老一辈学人逸闻往事,获益极大。蒙宰老不弃,许我为忘年交,实际上老先生是我太老师一辈人。抗战胜利,宰老迁居北平。未几静希师北返,我第一次见到静希师,就是在宰老的府上相遇的。静希师和宰老一样,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初相识便以他的巨著《中国文学史》 (厦门大学出版)惠赐。从彼时至今,我追随静希师已逾五十五年。他不但授业解惑,教给我学问知识,而且多次从工作上提携指导我,甚至在生活上也不时给以周济帮助。先生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对我的为人处世也屡加训诲,医我褊躁习气。到目前为止,我已成为静希师门下年龄最老的学生了。  《西游记漫话》是静希师晚年的一部精心力作,早在十几年前即已问世,备受读者喜爱和关注。旧版并无序言,静希师本人也只写了一篇“后记”。这次北京出版社重印,为求体例统一,一定要增加一篇所谓的“序言”,而且对写序人提出要求:既要与作者本人情谊深厚密迩,又要对书的内容多少有点发言权。于是出版社和编委们乃想到了我。作为门人,为老师的著作写序,我开始是有些顾虑的。但一再婉谢,终于推脱不掉,实感进退维谷。最后还是硬着头  皮答应下来。原想面谒静希师请示此序如何写法,但先生已是九十有三高龄,不便为此琐事前往烦扰,只能勉为其难,请先生恕其僭越之罪了。  这部论《西游记》的专著篇幅并不大,但学术上多年来存在的棘手问题,在书中都顺理成章地势如破竹一般被静希师做出合情合理的阐释,从而得到圆满解决。人们大抵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天翼先生写过一篇有关《西游记》的论文,认为书中前七回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现实社会中若干次农民起义(即阶级斗争)在神魔小说中的折射反映。自此文一出,孙悟空便成为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但问题亦随之纷至沓来。第一,自孙  悟空由五行山下被放出来,并受到紧箍咒的箝制,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是否也像后半部《水浒》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的“受招安”?第二,如果真的是“受招安”,那么孙悟空的性格和形象为什么一直备受作者的称誉和读者的青睐?其艺术效果与美学价值何以明显地不同于那位对朝廷俯首帖耳甘愿就死的宋江,甚至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着爱憎悬殊的印象?第三,“闹天宫”的故事与后面篇幅汗漫的取经历程竟被这样的阐述而分割开来,断成两截,如何使之在一部宏伟的古典名著中得到前后没有龃龉的统一?第四,西天的如来佛和南海的观世音菩萨,与“八十一难”中的妖魔群体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五,如果“闹天宫”故事不是现实社会中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的反映,那么孙悟空的形象在封建社会后期的现实社会中,究竟以何种事物为依据?第六,在上述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回答之前,最后必将导致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巨著,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其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究竟还有没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游记》参加“争鸣”、“齐放”者尽管大有人在,但把上述这一系列要害问题都做出无可置疑而滴水不漏的无遗憾的结论,却只有静希先生的这一家之言。我这样说,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弟子对老师“阿其所好”的谀词,那我就先请读者仔细绎读《漫话》全书而不要以我的浅见为准,我相信是非曲直是会自有公论的。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是一套非常大气的小书,大家一指作者为大家手笔;一指为写给大家阅读。小书是指开本小巧,篇幅短小,《西游记漫话》则是本很好的小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游记漫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