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佛教的故事

无碍 编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2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作者:

无碍 编  

页数:

232  

字数:

1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佛的教诲在他来度五百年后来到一山之隔的中国,在这里扎根、抽枝、开花、结果,然后把种子撒向周围的土壤。玄奘万里西行、鉴真六次东渡,中华民族的隐忍、求真、坚韧的美德正见其中。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世代推移中,历经沉浮,生生灭灭,最终和原有老庄、孔孟之道渐融渐化,契契相合。 享有了智能之果的人们,难免会探究本源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树开了这花、结了这果实。所以,尽管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仍然想粗粗地描绘下这株老树的丰姿,画下脉络、点缀枝叶,让众生智晓给予我们光亮的灯的模样。

书籍目录

序章第一章 佛祖本传 第一节 太子生涯 第二节 出家修行 第三节 悟道成佛 第四节 弘传佛法第二章 佛的弟子 第一节 十大弟子 第二节 五在菩萨 第三节 十八罗汉第三章 佛后天竺 第一节 佛经结集和部派分裂 第二节 大乘佛法的崛起和兴盛 第三节 密宗的盛行及印度佛教的衰灭和复兴第四章 佛传东土 第一节 大汉威严 第二节 三国分立 第三节 两晋乱世 第四节 南朝北朝 第五节 隋代一统 第六节 大唐盛世 第七节 五代十国 第八节 两宋文明 第九节 辽阔大元 第十节 明朝专制 第十一节 清朝戾弊 第十二节 革新应世 第十三节 藏传佛教第五章 经典佛经 第一节 《心经》 第二节 《金刚经》 第三节 《华严经》 第四节 《法华经》 第五节 《涅槃经》 第六节 《阿弥陀经》 第七节 《六祖坛经》第六章 佛经故事 第一节 佛本生故事 第二节 教理类故事 第三节 寓言类故事附录一 佛教常识问答附录二 部分难字注音

章节摘录

  弥勒菩萨  弥勒,全译梅达丽,又译为慈,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人。他出身于地位崇高的大婆罗门家庭,一生下来,就被相士们传为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因此招致了国王的忌恨。他父亲预感大祸临头,便将他藏在母舅家中。后来他见佛闻法,便从佛出家了。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所以出家后依然喜爱穿着。例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惟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这引起一些比丘的议论,但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总是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相看,他选择弥勒做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做佛。  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弥勒从一开始就不吃肉,对一切众生均不起杀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也绝不吃众生的肉。他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吃肉。在素食问题上,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尚胜一筹,所以为大慈。  弥勒被指定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后,便先佛入灭,离开了人间,上升于兜率天内院。经过四千年(据说相当于人间六十七亿年)后,将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修成正觉,继释迦牟尼而成佛,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度九十六亿众生。所谓华林园,就是龙华树茂密成林的花园。所谓龙华树,就是枝如宝龙、吐百宝华的树。又据说此树种于龙宫,所以称“龙华”。相传龙华树高四十里,广亦四十里。上海有座龙华古寺,即以此树命名。  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以后,人间道德水准普遍提高,不再需要佛教的劝戒,佛教也因此而自行消亡了。这样又过了八百多万年,弥勒菩萨将由兜率天下降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为众生带来幸福和安宁。因为这是将来的事,所以把弥勒称为“未来佛”。  而我国寺庙中弥勒菩萨的形象则是根据五代时出现在江浙一带的高僧——布袋和尚契此的特征所塑造的。他身材圆胖、大腹便便,神情一派怡然自得,始终笑容满面。布袋和尚自称“契此”,身世姓氏皆不详。他平日居无定所、随遇而安,出语则或庄或谐、变化莫测。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布袋和尚圆寂于岳林寺(在今浙江奉化县)廊下磐石上,遗愒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总不识。”世人据此推测布袋和尚乃弥勒菩萨的化身。  现存最早的大肚弥勒像在杭州飞来峰石窟,由于其造型慈蔼可亲、人见欢喜,已成为中国艺术品的典型造型。而北京潭柘寺的那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也随之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  观世音菩萨  《法华经》说:“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脱法门,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特别的德行,所以被称为大悲观世音。观世音在中国又称做观音,有人认为是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世”隐去,而变成观音的。  据说观世音菩萨现于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辅佐、西方三圣中的一尊,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使一切众生永远离苦恼、得安乐。观世音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众生,而现身说法,大悲救苦,成就了与佛平等的功德。观世音又擅长陀罗尼法门,为密教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菩萨。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现在寺庙里的观音塑像,多数是披着白大氅的女子形象,叫白衣大士,有的塑着众多手臂和眼睛,叫千手千眼观世音;但也有长着胡子的纯粹男性形象,这也是根据佛经来的。佛经说观音可以随机应变,用种种化身来拯救众生,因此就有了种种不同名称和形象。如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白衣观音、阿么提观音、多罗观音、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等等。特别是佛法传来我国并东传日本后,其显化事迹不胜枚举,从佛弟子的信仰普及为民间的信仰。“三十三观音”就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之观音集合而成。  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简称《大悲咒》,由唐三藏法师不空所译。此咒共计八十四句,内除“娑哕娑哕”句为表示五浊恶世外,其余八十三句代表八十三位菩萨。虽咒内同句甚多,然所代表的菩萨,则每句不同。《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因此为一般佛教徒朝暮课诵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切法会更是必诵之咒。  佛门咒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崦嘛呢叭弥吽”。需要注意的是,这六个宇的发音比较特别,并非单纯的汉字读音。“崦”读作“oum”,m为轻声,只发鼻音。“嘛”读作“mā”;“呢”读作“nī”;“叭”的读音介于“bai”和“bei”之间,类似于英文的[be];“弥”的读音介于“mai”和“mei”之间,类似于英文的[me];“吽”读作“hongm”,m为轻声,只发鼻音。它简短、通顺,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崦”表示皈依致敬;“嘛呢”是佛教所说的能随意变化的宝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弥”是红莲花,佛典中常用来比喻心性的清净不染:“畔”表示迅速显现、达到目的、摧毁障碍。“崦嘛呢叭弥畔”这句咒语,大致表示的意思是:“皈依观世音菩萨!但愿仰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与您同样的清净无染、随意变现的自性功德迅速显现,随意达到我要达到的目的!”  关于观世音的来历,则众说纷纭。根据《悲华经》所载,观世音本来是转轮王的长子,名叫不煦,弟弟名叫尼摩。父子三人跟随释迦牟尼修行。释迦牟尼替他们分别易名,转轮王改称“阿弥陀佛”,长子不煦改称“观世音菩萨”,幼子改称“大势至菩萨”。  夜梦金人的汉明帝  在各种传说中,以东汉明帝夜金人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永平十年(公元68年),明帝梦见一位金人,身长六丈,相貌庄严美好,全身金光灿烂,在金銮殿的上空飞翔。梦醒之后,明帝遍问群臣,所梦金人到底是什么神?太使傅毅回答说《周书异记》中有一段记载:“周昭主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平旦时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涨,四处的井水也溢出来,狂风大作,宫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贯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红色。当时,昭王问太使苏由:‘这是什么祥瑞?’苏由回答说:‘西方有大圣人诞生。’昭王问:‘对天下有何影响?’苏由答道:‘此时没有,一千年后圣教被及此土。’于是昭王即派人把这件事情镌刻在石头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计算,刚好就是当今之时,陛下所梦的金人,想必就是佛陀无疑。”由于这个原因,明帝便派遣使者蔡惰、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传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人向东方蓬莱仙岛求取不死的仙药。自秦始皇之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迷信巫术,希望长生不死。为了达到目的,不断地派遣专使向东方求仙,却始终不能如愿。皇帝们求长生不成,敬鬼神不灵,靠巫术也屡出差错,派人出海到东方求仙药又一去不回,于是转而经由西域这条通路向西方求佛。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路过大月氏国,遇到了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际遇。可以说,由于汉明帝一梦,佛教在中国展开了历史的第一页。  传说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西域高僧随着蔡惰等人,用白马驮着佛像图卷轴及《四十二章经》等,自西域来到中国弘扬佛法。蔡惜等人将携回的佛像呈给明帝。明帝一见,正与梦中的金人相同,惊喜万分,令人临摹多幅,分别供奉在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有佛像的开始。  最初,汉明帝以极隆重的仪式亲自迎奉两位高僧,招待他们住在洛阳鸿胪寺。“鸿胪”,本来是掌管诸侯和外国朝觐者所住的宾馆;“寺”,原本是当时官署的名称。第二年,明帝敕令修建僧院。为了赞叹两位高僧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的功德,取名为“白马寺”。明帝在寺中安置佛像,并明令该寺为迦摄摩腾与竺法兰的安居处所,所以后代僧尼的住所就通称为寺。白马寺因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被后世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和“释源”。  最初东来的印度高僧  迦摄摩腾和竺法兰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僧人。  迦摄摩腾是中印度人,精通大小乘经典。竺法兰也是中印度人,能够诵出几万章的经论。他们随着汉明帝的使者来到洛阳传教,受到了明帝的隆重欢迎。在那个时代,中国皇帝本来是盲目信仰神仙方术的,佛教的出现,使当时的人耳目一新。西域高僧迦摄摩腾与竺法兰远自西域而来,引起了当时道士的惶恐不安,故而发生了一场盛大的佛道比试。  永平十四年(公元72年)元旦,正当五岳各方道士循例向皇帝贺年的时候,以褚善信,费叔才等为首的道土六百九十人,借机议论佛教与道教的是非。结论是皇上竟然摒弃了我国的道教,去远求胡人的教法,这是万万不应该的。于是,褚、费二人率领众道士,各将自家所持的道教经典带出,一同上表向明帝请愿,想与佛教一比高下。明帝敕令尚书令宋摩将佛道两教人土引入长乐宫前,下诏宣告:在元宵日当天,道土与佛教僧侣在白马寺南门外比试,并先立东西两坛焚经台,以辨验各自的神通本事。  比试当天,先令佛道分据焚经台,在东西两坛各示经典供置。焚经台下西坛的六百多卷道教经典,顷刻之间被焚烧殆尽。当时有人从火中抢出《道德经》,因此,后世的道教人士认为只有《道德经》是真的,其余全为唐朝末年的道士杜光庭所撰。今日形容伪作为“杜撰”,就是出自这个典故。而东坛的佛像与佛经却丝毫未损,又见空中绽放五色神光,宝花玉鬉由天上缤纷落下,天乐齐鸣。明帝与左右群臣看到如此的祥瑞景象,都赞叹不已。  太傅张衍对诸道士说:“既然你们道教经典经过比试,证明道教神通没有灵验,你们就应当皈依佛法了。”道士褚善信与费叔才等人深感愧疚,都羞愤而死。其余的道士纷纷脱去道袍,请求出家。明帝一一允许,并敕令在洛阳创建十所佛寺,其中七寺建于城外,安置比丘,三寺在城内,安置比丘尼,佛教从此流传天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佛教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可以帮助初学者全面简单了解佛教历史和人物来龙去脉的一本书,不错。


浅显易懂,好~~~


本书挺适合佛学爱好者学习本书挺适合佛学爱好者学习本书挺适合佛学爱好者学习


想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朋友,可以买来阅读,比较清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