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去来辞

林白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作者:

林白  

Tag标签:

无  

前言

1 “你喜欢怎样的封面?”责编问我。 北京的12月,从窗口望出去,已经没有什么绿色了,我想起广西老家,脱口而出:“当然最好有南方亚热带的植物,葱茏茁壮、茂盛汹涌那种。” “我们没有见过呀,你提供一些图片吧。”她又说。 我是否要到网上搜一搜,把我熟悉的木棉、剑麻、狼蕨什么的发给她?但我感到这些真实存在的植物并不符合我的理想。忽然我想起了法国画家亨利·卢梭,他那些不属于任何热带地区的热带丛林幻想画——那些或剑形、或蛇形、或桃形的阔叶,在错综的枝叶中,硕大的鲜花朵朵怒放,动物生猛,目光炯炯。这些“生长、开花”的图景比广西老家的植物更切合我的内心。 就这样,它们变成了我的书封面的一部分,经过美术设计,变成了黑白的颜色,透过北方的栅栏(或窗口,或别的什么),更觉遥远和梦幻。在本书“下部”的篇章页上,有一只狮子在嗅一个熟睡的女人,仿佛是下文的一个隐喻。我喜欢。这来自亨利·卢梭的另一幅画,它在书中变淡,变朦胧,隐隐约约,藏在人性的深处。 2 写完《致一九七五》之后,我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写太长的作品了。我想写诗,写短诗,然后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诗作集成一本小册子。但仅仅过了两年,我按捺不住又再度动笔写了起来。一年之后,我写成了一部被我命名为《银禾简史》的长篇初稿,十六万字。这时候正好有一个机会到埃及去,我扔下这部长篇稿子,一次都没有再读就兴冲冲地动身了。 我从开罗到南方的卢克索再到红海。在红海住宿的那个夜晚,月圆海阔,天风浩浩,我忽然决意给这部长篇增加一些东西。这个念头一出现,海红这个名字即刻从虚空中咚的一下掉在我面前,仿佛是我早已熟悉的一块石头。我兴奋起来,打算一回家就扑到初稿上,推倒重来。在我的写作经验中,兴奋是第一要素。我估计,再有半年时间,我的长篇新作就可以完成了。 但是旷日持久。中间去了一趟俄罗斯一趟美国一趟香港澳门,长篇一直没有改完,我真怕飞机掉下来啊。我还去了一趟成都一趟广东。每回出发的前一天,我总要把手头的未定稿发一份给我的出版人隋丽君女士,似乎这样能使自己略为安心。我从北京到武汉再到广西北流,随身的包里一直放着我的纸质笔记本和笔,以便把纷沓而至的念头记在纸上。就这样,这部长篇把我越来越紧地箍在了它身上。我沉浸其中,对海红这个后加人物的兴趣渐渐超过了银禾,她的失眠、漂浮、纠结、迷乱,她的神经质和自我审视,她的日渐凋谢以及自我更新的企愿……这一切,是那样地一次次逼近我。我不停地倒腾她的前世今生,以至于延宕至今。 我已不记得一共改了多少稿,沿着海红的足迹,我看到这部长篇达到了现在的体积,这是我动笔之初未曾想到的。而海红也最终成为这部近四十万字长篇的第一女主人公。我看着她,仿佛看到了自己。 个人经验是这部书中至为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除了我把自己的个人经验给予书中的人物,同时也必须为书中的人物找到属于他们的个人经验。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有难度的写作,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人物,如此深长的时间来到我的笔下,我也从来没有如此地感到自身和人物的局限。我的笔记本写满了六个,还不包括只写了半本的那另外两个。我不断地增添内容,同时谨慎地删去一些篇章。我还神经质地一再给这部长篇以新的命名,但每次命名又都觉得不甚满意。定稿最终删掉了许多——有十几万字被废弃了,书名也从在《十月》发表时的《北往》变成了《北去来辞》。虽然有的朋友不喜欢现在这个题目,但我一意孤行。三年来我有时坚定,有时犹疑、徘徊,但始终感到内心还是满溢的。 我竭尽所能,要让海红突破她与现实的疏离感,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与世界的真切联系,若非如此,人的存在怎能够真确?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与他者,与世界共存。真希望一直走在一条辽远的漫漫长途上,做一个与天地万物风雨同行的人。 世界到底广阔,除了人类社会,还有大自然,以及深远处的宇宙。对于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我常常心怀忧虑。不过,一个90后女孩对我说:如果人类被自己折腾灭绝了,那说明这个文明已经腐朽,就让它灭绝好了,肯定会有新的文明诞生。 不知是怎样的机缘,使孩子年纪轻轻就能看出某种“天道。” 我不由得微笑起来。 3 感谢生活,感谢时间,感谢北方和南方,感谢地铁、车间与书店,感谢《十月》,感谢本书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有的一切,铭记在心。我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挚友高叶梅,她为拙作提出了深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使之达到了现在的样子。感谢她给我持续的鞭策和激发,以及在我写作长途中恒久的耐心。

内容概要

《北去来辞》是著名女作家林白历时三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已在《十月》今年第5、6两期连载,现由我社出书。此选题已列为北京市和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并由中国作协申报,增补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项目,应为国家级重点。
小说以女主人公柳海红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拼的坎坷经历与精神升华,并围绕她们,讲述了她们的亲人、恋人及家族诸多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浮沉悲欢。小说写出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也展示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作者简介

林白,自199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后,曾被认为是“个人化写作”和“女性写作”的重要代表人物,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授奖辞曰:“林白是当代中国女性经验最重要的书写者之一。她的小说独异而热情,她的语言自由而妖娆。她多年来的写作实践,一直在为隐秘的经验正名,并为个人生活史在写作中的合法地位提供新的文学证据。她对自己所创造的盛大而丰盈的内心景观深怀变革和扩展的愿望,她近年的写作也因接续上了一种素朴、复杂的现实情怀,得以进入一个更为广大的人心世界……”

书籍目录

上部 卷一 蝉叫彻夜不停 时间的悬崖 婴儿与生活 卷二 在蒸汽中 因为你是银禾 锅里的屎 宝贝 卷三 蛹虫时代 根须 野猫…… 卷四 星期天/景山 公交车带你去大西洋 喜鹊叫 看得见颐和园的房间 卷五 陈青铜/传奇 骤然耸起一座山 爱向虚空茫然中 卷六 病房 深圳,北京,街头…… 脚痕迹,墓地 经由光学的隧道到达星空 卷七 柳州/父亲 好友邸湘楣 卷八 光速 睡啊睡,睡啊睡 洞穴、游戏、塑料的肉身 卷九 星月在上,一路飞奔 日子出了毛病 走在寒气凛凛的街道上 风俗源远流长 下部 卷十 屏风 你是安娜,或者爱玛 繁花起伏 世界缩成一根针 铁锚 卷十一 地上的摩斯码 把稿纸转动四十五度 喃喃自语/半径 不要哭,不要哭 法院、派出所、村委会…… 卷十二 告别武汉 嚎叫 “返回这个世界” 相遇 卷十三 隔着鸿沟遥遥相望 脸在阴影中 时代的秘密 立春,雨水,惊蛰…… 卷十四 1963年的行李 老屋在大雨中 年迈的挂钟 短暂的乡村生活 地上的新世界 童谣 卷十五 太平间的木瓜树 雪飘落,如沙如土 逃向苍天 亲人 谜团 水声喧哗 相隔千年的故乡 在血管的茫茫深处 尾卷 时间的支流/旷野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上个世纪80年代,海红有四条红色裙子:两条连衣裙,两条半截裙,款式两两相同。幼时缺吃少穿,没有安全感,这使她落下了这一毛病——自己喜欢的东西,尽可能保有双份。一切都要有备份,一旦丢失,它的影子立即浮上来取代它,以免心爱之物永坠黑暗。 我看见她走在那个亚热带城市的大街上,全身火红的颜色,长头发。她骑着自行车,越过宽阔的广场,从这头到那头。或者,骑行在棕榈树或羊蹄甲的树荫下,像一团跳荡的火焰。她奔赴各个院校的诗歌朗诵会,写诗、投稿,准备成为一名诗人,或者,小说家。 比海燕幸运多了,海红80年代初一举考上中山大学,到广州念书。繁华的都市,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明晃晃闪耀在圭宁的头顶。慕芳高兴至极,她连续三天从班上带回胎盘,这种中药里称之为紫河车的东西,十全大补。她要在海红去广州读书之前,给她补身子,把营养搞上去。 慕芳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兴冲冲把藤筐拎到厨房。她把公家的器皿拿回家,腰子形状的白色搪瓷盘,扁平,边缘是深浓的蓝紫色。胎盘就在这器皿里,浸泡着血水。她在班上就把它处理过了——穿着白大褂,戴着乳胶医用手套,手握医用剪刀。把胎盘剪成一块一块,脐带呢,剪成一小截一小截,像花生米那样长短。她走到厨房,哗啦一下把胎盘和脐带倒进砂锅里,放进生姜和白酒,像炖骨头一样,大火烧开,煮五到十分钟,再小火慢炖。


编辑推荐

《北去来辞》以女主人公柳海红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拼的坎坷经历与精神升华,并围绕她们,讲述了她们的亲人、恋人及家族诸多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浮沉悲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去来辞 PDF格式下载



还好吧 虽然内容看了不是很舒服,这就是现在畅销书的写作风格,不是太离奇就是太血腥。靠此吸引读者眼球。


送给朋友,向来喜欢好书赠友,收到这本书狂喜不已的是快递速度,喜不自胜的邀我同学注册了亚马逊网啊


还好。质量什么的的都不错。


林白的这部长篇是近来读到的难得的好作品!!非常喜欢!每天晚上在她的文字的陪伴下,觉得心里很安静!强烈推荐~~


人物性格描写的很好,挺不错的一本书


不知道此书写的如何,价格略微高了点,看看再说。


还在拜读中 人物性格讽刺比较多


书纸张质量不好 和盗版书差不多


书不错,会很快看完写点书评的


怎么说呢,可能个人性格的原因,不是很喜欢描绘的主人公,尤其年代的跨越有时候很想不明白。遗憾的是没看完,放在老家忘带回来了。


买了一段时间,都忘记讲什么了 改天再看一下


纸质好像不是正版的呢 快递态度很好


送货很快,书很好,已经开始看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