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境浅说

俞陛云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俞陛云  

页数:

242  

Tag标签:

无  

前言

  丙子夏日,孙儿女自学堂暑假归,欲学为诗。余就习诵之唐诗三百首,先取五言律,为日讲一诗。凡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剖析言之,俾略知径途,经月积成一卷。老友章君式之见之,喜其便于初学,为署端日“诗境浅说”。忆弱冠学诗,先祖曲园公训之日:学古人诗,宜求其意  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余铭座勿谖。若云尚论古人,则余未敢也。德清俞陛云识。

内容概要

讲诗,且讲得让人懂,是一个蛮累的事。中国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对诗很是适用,读诗有时是需要意会的,而真能意会者却不多,而能对他人言者更少,因为不少诗人写诗时是疯狂的状态,而讲诗则要有逻辑。讲诗的书很多,我最初看的一本便是《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虽说是老先生暑假闲暇时的课子文字,然而对于学诗当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小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俞陛云,我的祖父。他是晚清经学大师俞樾(曲园)的孙子,现代文学家俞平伯的父亲,套用《围城》里介绍董斜川的话,就是“名祖之孙、名子之父”。他本人考过探花,也有诗名,写这种书当然够资格。

作者简介

俞陛云(1868一l950),字阶青,号乐静居士,浙江德清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俞不伯之父。晚清经学大师俞樾之孙。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俞樾的亲自指导,在文学。书法方面部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书。
《诗境浅说》是他为教育子女精心编写的古诗词读本.所选诗词精美.点评绝佳,是一本难得的古诗词人门书。

书籍目录

序诗境浅说 甲编诗境浅说 乙编诗境浅说 丙编诗境浅说 丁编诗境浅说 续编一诗境浅说 续编二

章节摘录

  首句言所居之地,次言送友所往之处。先将本题叙明。以下六句,皆送友之词,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枝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作七律亦然。后半首言得一知己,则千里同心,何须伤别。推进一层,不作寻常离别语。故三四句言送别而况同是宦游,极堪伤感,正以反逼下文,乃开合顿挫之法也。  起句言狱中闻蝉,题之本位也。三四句由蝉说到己身,层次井然。而玄鬓白头,于句法流转中,兼工琢句。五句言蝉因露重而沾翅难飞,犹己之以谗深而含冤莫白。六句言蝉因风多而响易沉,犹己之以毁积而辞不达。末二句慨然说明借蝉喻己之意。此诗取譬最为明切。大凡咏物诗,或见物兴感,或借物自况,或借物寓意,方有题外之味,不拘拘迹相,《诗经》兴、赋、比三体中之比体也。  咏物用典能贴切固佳,能用典切题而兼有意则尤佳。昔人诗《过贾谊宅》云:寒林空见日斜时。用庚子鹏鸟事。《隋宫》云:终古垂杨有暮鸦。用隋堤栽柳事。《桃花》云:怪他去后花如许,记得来时路也无。用崔护重来事及《桃花源记》。雅切而又活泼。咏物数典者,可依此类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诗境浅说 PDF格式下载



《诗境浅说》虽说是老先生暑假闲暇时的课子文字*然而对于学诗当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小书。这本书本意是启蒙的,看了之后中就会了解古诗的套路——包括结构上的和用词上的。现在的人不论是教育小孩,还是提高自己,总免不了念点古诗*这本书应该是很好的入门书。
——俞润民(俞平伯之子、俞陛云之孙)


俞陛云先生教孙儿孙女学诗,每日讲一首,经年累月,成就《诗境浅说》,成为古诗学作河流之上一朵闪亮的小花。这本书不仅能让经典诗词文化的种子埋藏于每一个埋首诗境学说的学子心中,还会让闲散的我们学海拾珍,从浅入深地知晓诗词并欣赏,让人感叹幸运,不愧编者言出自“隐藏的大家”,让人爱不释手,品味再三。亦是学诗者不可多得的一本良册。


这是一本专为自家子弟读诗撰写的,当初并未公开出版,后来在别人提议下才使我们有一睹之机会。书的作者是俞平伯先生之父俞陛云老先生。其解说深入浅出,文笔扑实,很适中小学生阅读。


是清朝大学问家俞樾之子,民国红学大师俞平伯之父的作品,用作子女的诗歌的启蒙教材;可能我读的诗少,翻了翻,里面的不少诗都没有读过。买着了!


这本书不是很厚但是内容很充实,选取的诗大多来唐诗三百首,是作者,一位有识学的学者为了自己的后代所写的启蒙书,在解读诗文方面不是现代人的白话文的简单翻译,而是对诗的创作特点,诗的美感解读,很踏实,不浮夸,把握诗境,值得一读


诗境浅说诗境浅说诗境浅说


虽然有很多人点评过这些古诗词,可这是俞陛云老先生为教育子女精心编写的,的确有其独到的感悟,很是精美。


俞陛云先生的名著 很好 对于赏析诗词很有帮助 趁活动购入好好读


喜欢诗词,不过对诗的解说内容少


虽说是浅说,但是很有意思!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就不是浅说那么简单了


指导你学习、欣赏诗的好书。大家的作品!


太满意了,太符合我对这本书的预期了。对诗的解说正好适合高中生,爱死了~


评价的一般。不过里面的诗都很不错。。。。


恩,有名句,有名诗,点评有意思,发人深省


书的封面设计很清雅,书法做背景很有韵味,纸张是偏黄色的,看了很舒服,虽是古诗的入门书,但作为成年人来说,读起来一样的有味,很不错的一本书


粗略翻翻,很满意。特别对于年轻人,是读古诗的入门书。


能把古诗读懂,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品味古诗,更是难上加难。这是我们当代人的文化债,读书是为了还债。


一个家族的荣光,从这位著书者中可以看出脉络,虽然作者的祖父与作者的儿子在学术上均超过了作者,但这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家学渊源,见解非同凡响!!!!!!


相当好看的诗词讲析作品


我翻开书页,就发现这是我想要的,内容很好,适合有一定诗词研究的读者。尤其作者是民国人,批注都很有古风古韵,而且见解独到。


大师之书,虽简短而内涵丰富


家长给孩子念的书。


枕边书,随手翻,很有意思,可了解胡适为人做事风格


这本书不错,适合给中小学生读。普及诗词知识。


比起那些简单的就字论字混稿费的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书很小,便于携带,比较全,实用


看书慢,买书多,那就先评了再说。


书很不错,本来以为特价商品会有些瑕疵的,没想到书非常非常完美


一代国学大师的诗歌经验。


本书我已经在5月份买了一本,写的非常好,使我增长了很多佛学的知识。因此我又买了一本送给朋友。


既然是课子书,必然不能太深奥,因此此书既有几分童趣,也有几分执着。


正版很赞 包装不错 印刷很正 内容不错,有价值,对小孩的素质培养有一点帮助


现在多学习,以后自己培养孩子的教育。


听大家谈谈诗词之境界,可以帮助自己加深对诗词的领悟。


没有说得那么玄乎吧,还是适合中学以下的孩子们读


很深,有点看不懂,不过留着


内容棒 好懂


很喜欢,而且言简易懂


不错,挺好的,很喜欢!


凑单用的,还挺好的


摘选诗作都很经典,品评短小精悍,相当不错。


一家之言亦是甚好。文字朴素而且不甚艰深,读来干净畅快。剩下的字数...努力刷...努力刷...


像这样的名家名作,能在特惠价里面购到,确实很值!读罢确实可以受益匪浅!


希望不要让我失望,能够提高诗文素养。


这本书值得看看!推荐家长买给孩子看看!


论诗的大著,很不错。


还是比较简单的 这本是老师推荐给高中生的


都是好书,谢谢当当网!还会再来!


些许枯燥


还未仔细阅读


zhizhiyiban


很简洁,翻阅方便。


extremely excellent!


不为人知的大家,内容很好。


可以提升自己的中国文化修养,喜欢


大家之作,深入浅出。推荐


大家之作,需慢慢品读,沉静心灵。


增长自己


还没看内容,但是封面和纸质还是很赞的!


内容很好,只是有些典故不明所以,如果能标注出来就好了


有点像诗歌鉴赏的辞书,很便宜


价廉物美价廉物美


翻了旧版的,就很喜欢 新版还是特价 很实惠


颇有大家风范,点评精当。


难得的好书,给儿子看。


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正在阅读。


寥寥数语道尽诗中奥秘。


大家手笔,举重若轻。业余喜欢古诗的朋友应该学学。虽然是浅近的读物,但还是要有起码的文字功底,不是现在大部分小学生能看懂的。


大师的手笔确实比较金贵,书的性价比还可以,纸质和印刷没问题。


这本书基本都是诗句,需要慢慢去品读,一个人烦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读一读。


这一系列的还买过顾随的《论学精要》,都是写好书


翻了翻,写的很有意思


很多诗人的精选


就是一本唐诗选集和评论,性价比很高。


活动时候购入,只是某些诗歌被作者的意愿理解了,不过还是有些不错的发现的


买给同学的,据说是老师推荐的


东西不错,正在阅读之中


像课本一样~~


很有思想很便宜


粗略翻翻,可以说是本诗集,感觉有些评论太简短了


没有内层包装,所幸还不错


多写点是作诗的规矩,不是解读、欣赏的内容


内容还行,没仔细看,每首诗都有简短的分析。


书还可以,纸张干净


大致看了一下 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律诗 第二部分是绝句。 律诗部分又分为四小部分,五言律诗、五言摘句赏析、七言律诗、七言摘句赏析。 绝句部分分两小部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结构上都是先一首诗句,然后附上作者的赏析和解读。不过整本书就类似于赏析,不是我原本想要的样子。


买来之后发现,真心适合小孩子看。。。可惜我大一了。。。不过看看还是有点启发的。可是为什么印刷质量总是那么让人伤心呢···


可以,留给小孩看的


或许有用。


点评有点文言文的意味。有点简练了。适合高中以上学生阅读。


《诗境浅说》是红学大师俞平伯之父暑假闲暇时的课子(即教育子女)的文字。本书作者俞陛云是“名祖子孙,名子之父”,考过探花,也有诗名,本应该是很经典的书,但只有原文和简短的说明,且说明之语言概念化抽象化的多。原诗意境的形象艺术性没有了,说明也很简单,读之枯燥乏味,臆想对其子女教育仅靠原诗下面的简单说明恐怕子女难以理解原诗内涵,无法使其子女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真情画意的吧。大概是面授后所记简短的文字。书名与其内容不怎么相符。


  这本书有许多对诗的浅显的讲解,每到疲劳时就拿出来品味几句,意外的喜欢。。。。诗不多,还有一些是对名句的分析,但都是精品。。。不过本来做陶冶情操之用,也不在乎数量,喜欢就行。。。。我好像是从这本书开始才对诗有点感觉。。。- -之前一直都欣赏不来的说。。。


  一,一本古书
  在我大学毕业那年,学校图书馆处理旧书,我看到一本纸色枯黄的唐诗,就花5毛钱买了下来。回去一看,居然是传说中的开明书店出版的,名字叫【诗境浅说续】。
  那本书里面是选录的一些唐诗律绝名篇,每首诗后面都有简短的推敲和感言,从字词韵律到意境的剖析,文字不多但往往聊聊数字便能深入人心豁然开朗,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毕业时这本古董般的书我也带了回来,而且书也不大,只有手掌大小携带方便,时不时翻出来看看。书写的本来不错,而且那枯黄沧桑的书页给人一种飘渺的梦想----如果能有一天上了电视台的藏宝节目,说不定是什么绝世孤本也说不定。。。
  
  前几天清明节放假,我去逛西北书城,无意中竟然看到了有新版的【诗境浅说】而且是全本,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回家仔细一看,赫然看到了关于此书作者俞陛云的介绍,这一看吓了我一大跳。
  
  这个人的名字如此陌生,以至于像我这样喜欢搜集文化名人轶事的万事通也一直都不知道这个俞陛云是何许人也。此时一看,老天爷,这竟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物,而且由此我才知道了一个传续百年的文化世家---浙江德清俞家的兴衰史。
  
  二,三代文宗
  喜欢五四时期散文的人大都知道两篇著名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一篇的作者是朱自清,另一篇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史上与朱自清齐名的一代文宗俞平伯。上面说的俞陛云,就是俞平伯的亲生父亲。
  
  其实,俞家最有成就名气最大的人,并不是俞平伯,而是俞平伯的曾祖父,也就是俞陛云的爷爷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俞樾的学术成就在清末是造诣极高的,现在被奉为国学宗师的章太炎,就是曲园老人俞樾的亲传弟子。
  
  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俞樾的亲自指导,因此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青词》、《蜀輶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乐静吟》、《清代闺秀诗话》等。
  
  俞平伯(1900~1990),俞陛云之子,俞樾曾孙,著名的诗人,散文家,1915年入北平大学,毕业后曾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校任教。他不但“对于旧词曲的造诣极深,同时又是提倡新体诗的最早的一个人。而且,俞平伯被尊为当代红学的鼻祖,是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
  
  俞家是浙江德清名门,是一个真正的诗礼传家的儒学世家。这样的世家其实跟武侠小说虚拟的姑苏慕容之类的武侠世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内部有着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着数代人心口相传的家典秘籍和深入骨髓的家族信条和家族荣誉感。曲园老人俞樾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自编教材
  俞樾是前清殿试中第十九名进士,著作等身学富五车,而且座下弟子甚多,桃李满天下,章太炎只是其中的一位而已。但是他最关心的还是俞氏一门家学的断续。他自己因为两个儿子一个早夭一个体弱多病,所以唯恐俞家的家学从他而绝,所以晚年得到了俞陛云这样的孙子,大喜过望。俞樾不顾年事已高,辞掉了所有的繁务专心在家教授孙子俞陛云,并且亲自编篡了家庭教材---【曲园课孙草】。这本书后世的评价极高,被后人奉为经学名典。俞陛云终于不负所望,荣登光绪年进士三甲的探花。
  
  而且,俞陛云生下儿子俞平伯之后,也像他爷爷俞樾一样,为俞平伯编篡了一本专门的唐诗童蒙用书,后来这本书被开明书店刊印出版,就是我手中的这一本【诗境浅说及续编】。
  
  这样的文化世家,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承载体,为中国的文化传承积累了深厚的资本。可惜五四之后战乱频仍,再加上文革十年动乱,这些世家子弟大都凋零,硕果仅存的一些也都转向理工科深造。如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转攻建筑学,钱玄同之子钱三强以核物理为志业,与钱玄同一起在东京听章太炎讲课的钱均夫之子钱学森学习空气动力学。
  但是这些世家的传家精神,仍然薪火不绝,传承后世。
  
  四,爱情永恒
  俞樾原配夫人姚氏死后,俞樾终其身未置一妾,姚夫人逝世后也未续娶,并以悲切的心情写下《百哀篇》一百首感怀。这以俞樾的时代和地位来说,是相当难得的。
  
  俞陛云原配彭氏病重,俞陛云为作《病榻琐记》以存其情貌,夫人去世后,又写下悼亡诗《绚华室诗忆》,压卷《情诗》有云:“情天不用娲皇补,留取情诗压千古。情随诗笔空中来,笔花香孕相思胎。诗是后天生,情是先天结。诗诚不破情不亡,情海不枯诗不灭。诗以情为根,沈沈黄壤追精魂;情以诗为翼,遮空纯作凄凉色。”在光绪二十年,发出这么强烈的情的呼喊,俞陛云对夫人的真情可见一斑。
  
  1982年,俞平伯患难与共数十年的的夫人许宝驯病逝,他写下悼亡诗词《半帷呻吟》,从他写的悼亡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对亡妻的怀念和悲哀,如《十一日惊蛰》:“瞢腾偎扁枕,浑不辨朝暮。反顾欲语谁,方知人已去。”《续潘岳悼亡诗句》有云:“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待我余年尽,与君同一寂。”从此,他不再为友人题诗题字,即使难却盛情题了字,也不再加盖红印章,以表示对夫人的怀念。
  从俞氏三代人身上,我们不但看到了斯文一脉的延续,也看到了他们夫妻对感情的忠贞,从《百哀篇》到《绚华室诗忆》再到《半帷呻吟》,可谓是文坛一段佳话,令我们敬佩。
  
  五,惊天的秘密
  最为惊人的是,我刚刚搜索的时候,竟然搜到了俞樾的预言
  据说俞樾在临终昏迷之际,突然苏醒,吟诗九章,,然后说:“今后两百年的国家和世界大势,都在这九首诗中了,第一首是总论,第二、三、四首是前一个100年,后面的五首是后100年。”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俞樾逝世于1907年,他实际上未能亲眼见到民国,更不必说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了。但细品第二至第六首诗,是否是在描写共和之后民国内讧不已的乱状,以及世界大战的景象?特别是第二首,“三五纲常收拾起,一齐都做自由人”之类,由一个旧文人说出来,能不让人惊呀?
  也许,俞樾就是诺查丹玛斯投胎也不一定。
  让我们以俞樾的预言诗结尾,向这个诗礼传家的数代学人致敬。
   历代成败与兴衰,
    祸有根苗福有基;
    不过循环一甲子,
    酿成大地遍疮痍。
    
    无端横议起平民,
    从此人间事事新;
    三五纲常收拾起,
    一齐都做自由人。
    
    才说平权便自由,
    谁知世界起戈矛;
    弱者之肉强者食,
    膏血成河满地流。
    
    英雄竟逞各图强,
    各自分封各自防;
    道路不通商贾绝,
    纷纷海客整归装。
    
    大邦齐楚小邾滕,
    百里提封处处增;
    郡县穷时封建起,
    始皇废了又重兴。
    
    几家玉帛几家戎,
    又见春秋战国风;
    叹息当时无管仲,
    茫茫劫运几时终?
    
    蜗触蛮争年复年,
    天心仁爱亦垂怜;
    六龙一出乾坤定,
    八百诸侯拜殿前。
    
    人间从此又华胥,
    偃武修文乐有余;
    壁水圜桥观废礼,
    山岩屋壁访遗书。
    
    天地原来张弛弓,
    略将数语语儿童;
    悠悠二百余年事,
    都付衰翁一梦中。
  
  本文来自: 系本人原创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936553


  一、抄书:
  这无疑是一本旧式的古诗作法的教本,大部分文字其实是诗句的散文阐绎,只是他文字写得美,不使人觉得累赘。当然在阐释之余,也有妙解,能展开诗里的曲折。比如: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
  解云:清宵本宜偃息,因思家步月,而久立移时。白日非宜倚枕,因忆弟看云,乃无聊就寝。乡心缭乱,不觉昏昼之失序矣。(p.97-8)
  
  时序与动止之间的一种反常,读者容易滑过。经此一解,顿觉摇曳多姿。
  还有现身说法,动人天性的,如:
  
  莫将和氏泪,滴着老莱衣。(殷遥)
  解云:诗以言性情,此等诗最能动人天性。殷诗起句云: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意谓君虽下第而归,堂上方倚闾啮指,决不以归人失意,减其慈爱。勿效和氏之抱玉而泣,以伤亲心,失彩舞娱亲之意。是真能赠人以言者。余曾五次下第,游子远归,重堂抚慰有加,下喜极沾巾之泪。垂老诵此诗,与《蓼莪》同感也。(p.38-9)
  
  结合旅途,体味诗人摹写之妙,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
  解云:余曾游秦晋楚蜀,每见名山乔岳,长被云封,偶于云隙见青峰,俄顷已漫漫一白。尝在汾河望霍泰,在华阴望西岳,但见浓青霭霭,迥异凡山。及逼近山樊,则万仞削立,青霭全消。右丞诗“合”字“无”字,洵善状名山。若吴越山川清远,不易睹云霭之奇也。(p. 34)
  
  黄侃先生《文选平点》例言说,诗文贵能写景。写景能肖,更为难得。我自己对写景之句,体会不深。这些细微之处,恐怕只有亲到者能注意到。又比如:
  
  江云带日秋偏热,海雨随风夏亦寒。(许浑)
  解云:此在广州城西朝台所作,乃纪粤东之时令。上句谓当秋宜凉,而乍晴便热。下句谓入夏应热,而一雨便凉。见寒燠之无常。此二句极肖粤东天气。许有《题朝台韦氏郊园》诗云: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亦善写海南情状。郊园诗第三句“柴门临水稻花香”,为时人传诵。但此景在江乡皆有之,不独粤东耳。(p.108)
  
  我没到过广东,但去过福建,南方的海气与北方不同,与江南也有别——“不是江南的江南”。原先总嫌古诗写景雷同,现在虽不能完全改变看法,但也意识到自己心粗。一定程度上,古诗仍有可为。“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这两句,让我想起侯孝贤的电影。
  还有很多条目,比较同题诗作,分析作法,特别有收获。大到全诗:
  
  宾至 (杜甫)
  解云:此诗与“舍南舍北皆春水”诗,同一宾客至,而舍南诗脱略形迹,极写清贫之风趣。此诗当是高轩枉顾。合《宾至》《客至》两诗观之,少陵交友,无谄无骄之义,两得之矣。(p.64-5)
  
  小到一句:
  
  马嵬 (李商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解云:五六句非但驻马牵牛,以本事成巧对,且用逆挽句法。颈联能用此法,最为活泼。温飞卿《咏苏武庙》诗: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亦逆挽法也。(p.80-1)
  
  逆挽句,应该就是倒叙,先写眼前,再忆当时。
  
  二、赘言:
  月初去杭州,正是所谓“西湖六月中”。我一如既往为旅途带什么书犯难。我想找一本独立的书。我的意思是说,读此书是此书,而不想去查别的书。最後选了这本。
  
  前一个月,我读过一点钱谦益的集子,还有陈寅恪的诗。钱谦益善于注杜,钱遵王称“考旧注以正年谱,仿苏注以立诗谱,地里姓氏,订斥伪,皆吾夫子独立创始,”至于《洗兵马》等诗,更是“开辟鸿蒙,手洗日月”(《草堂诗笺元本序》)。其所用的方法,是“诗史互证”。对此陈寅恪甚为推重,他说钱氏治杜诗最精,且“细绎牧斋所作之长笺,皆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实为古典今典同用之妙文”(《柳如是别传》)。提倡古事今情,冥合无间,以此笺庾、说杜、考证钱柳。不但如此注诗读诗,陈先生也如此作诗。自从余英时以陈先生之法释陈先生之诗,得到“作者知我”的称许以後,胡文辉笺注了全部的诗集。我偶然在陈先生的女儿回忆看到,45年的时候,俄国接收东北,陈先生慨叹日去俄来,回环往复,东北终非我有,想起《述论稿》里说的“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进而读了45年前後的诗。从胡文辉的注里看到,当时确有深痛的。这种萧条异代的共鸣,也不是陈先生一人的感受。将国、共、日和两宋之际相比附的,不在少数。百代之下,能揭示出当时人的隐情,与古人呼吸同样的空气,确是起死还魂之效,使人觉得汉家旧典也不全是纸上陈言。从杜甫,到钱谦益之注杜,再到陈寅恪的说杜证钱,感时伤世,确是一个古老的诗歌传统。
  但是,我想大声说,这些东西仍然让我觉得腐朽。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为什么那么执迷于揭秘解秘(或许是便于在悬案的缝隙插播广告),为什么近世以还人们那么热衷在人事里流连?!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称赞“译才并世数林严”,严复大为不悦,说为什么不用把林纾放在後面?(见《七缀集》)我不知道这样的文坛掌故和诗歌,流传下去有什么好处?周延儒到钱谦益的山庄里小住了一月,他们达成了一桩政治交易。钱谦益集中有诗云云,流露出此时心态。(见《牧斋初学集》)。在这样的诗里,我只能看到立言得体,换句话说,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写给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写的?诗里的典故都指谁?我们就这样追问下去,编成一张时、地、人称的网。这张网让我窒息。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面对这短短二十个字,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不感动?考据家又能为此诗的表达,添点什么?即使是用典吧,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典故的所指模糊而且断裂,思绪在字面上迅速移动,形成一种印象。因为客中无书,我有时会反复抄写这些熟悉的句子。我以为我感到的,是唐诗中的“天趣”。
  读《通鉴 晋纪》的时候,我尝试按照把陶渊明的年谱插到《通鉴》纪年里对读。可是我发现,眼前呈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景。晋末宋初的战乱,孙恩、桓玄、北伐,这些在陶诗里基本没有流下任何痕迹。田里的生活似乎伏羲以来就一直如此。阮籍诗里的飞鸟、枫林、逝川,也似乎都是永恒的记号。这些诗作和时代有关系,却有一种近乎执拗的不可编年性。我以为这才是文学的正音,至少是不该舍弃的一个传统。过多地强调智力的调动,强调推理,学识,追求隐秘幽深的东西,会削弱诗歌的情感投入,使我们对日常的生活失去兴味。过多地索解当时的人事,会增长人的机心,使人越发世故,去天弥远。
  
  考证走到极处,会变成程序员的高智商游戏;痴情重复久了,也免不了滥情乏味的嘲笑。文学走在这两极中间,两面都是深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期待这样的诗歌,这样幼稚的提问。
  


  发现一个真理,凡是当代大家凡出彩之处,从不是渊博,而是偏究冷门的吓人,就象老百姓常在自己文章中摘录些哲学大家的名句,这样就会大家看了侧目、自己见了升华。而为人处事也没人注意到那些为他人设身处地的厚道,都是看着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怪异,这样自己仰着脸的同时,也就培养自己的迁就感和仰慕之心。
  
   而一个人的学识,从不是大家人读亦读的专业著作使人脱胎换骨,正如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读的不可谓不精华,但整齐划步的教条居然会使得所有的人一起平庸,就好比在通货膨胀高企的今天,一般无知的民众都叫嚷集体加薪,但就不知道水涨船高的道理,物质还是那么多的物质,如果全国的老百姓一起加薪,那就等于谁也不曾加,这于大家一起移动上一个台阶一个道理,站台阶的绝对高度长了,但与其他人位置而言还是没变。 我个人觉得,读书不是读专业书籍,如24史、论语、老子等,而作为非专业的闲杂人等读书时,一定要看“闲”书,看“杂”书才会真正的培养知识。
  
   “闲书”是指按自己兴趣爱好看的书,而不要在意多少浅薄以及别人的笑话,书本文化就是一个个符号信息,我有时写杂文时就喜欢用阅读来调节自己的思路,这当口我还不喜欢看与文学有关的书籍以免影响自己构思和判断,我到是喜欢这时候翻阅计算机杂志等,只是追求一种文字从大脑穿过的感觉,而不在乎是什么文字,只要有文字符号从大脑穿越,大脑就会被激活; “杂书”是指那些道天南讲地北的书,看了对你写作、对你专业,甚至对你显摆毫无帮助,看了很久以来也不觉得有什么用处,但就是这些闲书的积累,就决定了你学识的深度,下面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民俗与迷信》、《野人献曝》和黄裳的《旧戏新谈》以及白化文的《汉化佛教与佛寺》、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都属于这类的。
  
   闲书还有个概念,就是可以放在枕边小书,就是篇幅在5万-10万字的小书,不是太深奥,一半知识自己很熟悉,看起来又重温的自得感,另一半的,也可以给自己补充知识。
  
   发现北京出版社这套大家小书系列,也是偶然发现周汝昌的《红楼小讲》,看到下面读者留言对这套书评价不错,然后就搜索了“大家小书”,一眼望去就很多自己80年代小时候读的书籍,如朱光潜的《诗论》、卢梭的《漫步遐思录》、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等,这些都是80年代喜欢文学的人时髦看的,也是当时中文专业的推荐课外书籍,重新见到非常久违又亲切的感觉。再加上拿到手后这系列32开本的窄幅的开本,排版印刷的景致都使得自己很有好感,再加上这系列都是名家一些有份量的小书。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经典而已近市面不常见了,另外三分之一是非常专业脍炙人口的流行一时的佳作。所以自己后来系统地搜集了这套作为枕边书。 这系列共出四辑,每辑十本。
  
   我特别喜欢这丛书的诗词类的选材,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是其久负盛名的《诗词格律》简化版,很通俗的介绍了古代诗词的平仄和押韵的常识,王力这本书是公认的此类最适合入门的书籍。龙榆生是夏承焘、唐圭璋并称的本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所以他的两本《词学十讲》、《词曲概论》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这两本都有些专业和深度,基础不好的人可能有点难度。印象中的朱光潜是个美学翻译大家,以前的《拉奥孔》和罗丹的《艺术哲学》基本每个中文专业的都知道,而朱光潜的《诗论》也一直都是属于经典类的文艺理论书籍,朱光潜的《谈美书柬》也是其一生美学理论的浓缩,只可惜时代和政治的影响,偶尔夹杂马列主义,很有点串味的感觉。另外,余陛云的《诗境浅说》是唐诗三百首之外的另一个好选本,收录380首诗,主要从诗的意境修辞是评价赏析,视点很独特,看了后不仅欣赏了诗还从手法意境上受到启发、夏承焘地《唐宋词欣赏》也属于精品,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唐圭璋、余冠英、程千帆这样的词歌文大家手笔一并收入过来。
  最喜欢的是这系列的民俗类的书籍,最喜欢的是许嘉璐对古人衣食住行考据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不过这不是侧重典章制度的考证,而是把古诗文里对衣食住行的地方给拈出来探讨一番,难就难在还分门别类的叙说,这样看多少书籍和积累,才能做到这一步? 发现这系列大多是1900-1930间清末或民国出生的那最后一批的学者在解放前写的小书,就历史和国学而言,清朝虽然除了小说,诗词文都倒退了,但清人对历史国学的考据和整理还是很有见地的,而民国那批学者,又比清人的学识气度查一截,但随便拿个民国的学者,都是先在所有国学历史类的学者加在一起无法项背的。
  《野人献曝》是从沈从文文物类散文选编而成的,从古人的胡子到工艺,从织锦刺绣到镜子艺术,谈龙凤,谈天说地铺砌很广; 费孝通《乡土中国》更多从社会学立场看中国的乡土民情,从男女有别谈到血缘与地缘和长老统治,这本5万字的书不算是通俗读物。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是中国语言学开山鼻祖的著作,有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有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还有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这本书其实是通俗易懂,不过有点冷门,这样的书籍也只有在可以静下心读书的80年代才能在书店里能见到这本书。
  
   江绍原的《民俗与迷信》,书名看起来很枯燥,其实这本书倒是最有趣的书之一,说深度,光姓名一章就有“寄名”、“借名”、“偷名”、“撞名”等,还都是引经据典讲述一个个有关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当然最精彩的要数第三章性爱篇,比如说作梦中梦到与意中人同欢,醒来就急往地下吐口涎,然后用鞋压住,这样就可以使对方也一样进入这个色梦了。这本不仅不是反封建反迷信的书,反而是从迷信的风俗饶有趣味地讲到民俗。
  这系列随笔类的不多,黄裳的《笔祸史谈丛》可算一个,就是讲述清朝文字狱的,也颇有点借古喻今的味道,只是可惜只写了清朝。周作人的《我的杂文》也是杂文随笔集,现在好像有种趋势,汉奸的问及吃香,负心汉的文章更吃香,虽然周作人与胡兰成的文笔都不错,也非常值得一看。但现在周作人时髦过鲁迅,胡兰成时尚过巴金,就有点不太好理解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写给当时中学生的,现在却用作了普及过学知识的读物,可见中国文化的倒退。 加上中学教学中古汉语基本功的日益缩水和边缘化,朱自清这本书可以拿到大学讲堂当入门读物。
  然后我就看到一本《历代笔记概述》,中国各朝各代笔记非常的多,资料性和史料性非常强,也在网络上下载了各朝各代的笔记,也曾经在自己文章中引述这些。 但是历代的笔记中除了《容斋随笔》、《闲情偶寄》、《阅微草堂笔记》等特别脍炙人口的需要专门阅读外,其余大部分的,除非你研究历史,或者考据某一风俗民俗,你不可能把每篇都都看过有印象,每当你有写作的需要,你要知道哪朝哪本笔记里可能会有你要的东西,那就足够了。但就是这点,如果你大脑中如果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大致印象,你也没这个概念的。 所以《历代笔记概述》就是类似导读的书籍,它把笔记分类、各朝笔记特点,以及各代主要笔记,都一一简单介绍下,但尴尬的是,作为一般的人,对笔记丝毫不会产生兴趣,而知道笔记的人,一般一些常见的笔记都知道。 所以这书对于想当作笔记查阅索引的人来说会失望的,但对于想入门学习古代笔记的是本好书。
  
   与《历代笔记概述》一样,这系列历史类的书籍,定位都颇有点尴尬,首先对于普通人来说,决不是个通俗读物,但对于爱好者来说,有些又有些浅了。拿《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来说,从目录上看是非常齐全的,先是从古代到清的民族史介绍,再到十三经的简介,再介绍诸子百家,接着还介绍了《穆天子传》《山海经》等战国古书;再接着介绍24史,然后还有清考据学等等,覆盖面不可谓不广,但对于每类的介绍太简单和粗浅,也只适合于对这些没有一点概念的人作为入门的印象书籍。与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比起来相差甚远。
  
   而历史类的其他一些书籍就比较论文化了,对一般读者稍微有点点深,踮脚也可以够得到。但那些小书的作者很够分量,有写过长期在大陆流行《中国史纲要》作者剪伯赞写的《史料与史学》,有主编过《中国通史》的白寿彝写的《史学遗产六讲》,柴德赓的《史籍举要》是不是曾经做过文史专业的教材过,很有特点,不仅分析了历史上各部史书的编撰依据的材料,写作特色,还对史书进行评述,使人对24史等由来和有缺点一目了然,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部入门书。
  
  


   此书上海书店出版社曾于1984年竖排影印出版,作者俞陛云为俞平伯之父,对古诗词极有研究。
   该书的特点在于不是象通常的古诗欣赏读物那样专门对全诗加以详细的分析解释,令人难得其要;而是列出一些唐代著名的诗句,用区区数语揭示其中美的意境,简洁明了,绝不冗长,大家撰文当如是哉。
   余出行在外极喜携一本此书。书不厚,屡看不厌。


...写小说呢


第一反应:听你说一遍,和看你写一遍,感受不一样。
说的时候。没有‘两面都是深渊“这一句。
是写到后来,又加上去,纠偏,还是说的时候没注意听。
第二反应:我习惯于这么想,不就是你说的一种深渊么……


兄深得我心,而言我之不能言,更让我仿佛明白了一些痛苦的缘由。但机心的增长能够使人安全,而天真的保全则无所凭依。日月其徂,两者相较,前者更会越来越占上风。想起杜老的《白丝行》,当时读不明白,只是隐约觉得是一首成长的悲歌,如今对照着兄的文字,更生出一些感慨。手边没书,百度了一下贴在这里,聊备一笑。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春天衣着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期待这样的诗歌,这样幼稚的提问。贊!


我打开一看,觉得这书是讲作诗法的,就没再看下去
原来俞陛云是俞平伯之父,俞樾之孙。啧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