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宗
陈益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04出版)
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的花园开出了朵朵奇葩,散文随笔便是当时广受关注的佼佼者。白话文的兴起,让文言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西学东渐,让人们有了新思维和新眼界。而一批既具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深受西学熏陶的文化名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用多彩的笔触写就了无数的传世经典。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朱自清、沈从文……无数散文大家,就像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为时人赞叹,为后世仰止。虽说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思想、立场和观点,但他们在现代散文创作上的贡献,终究是不会轻易淡出世人的视野。 本丛书遴选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册,即《古风犹存》《陋俗与恶习》《小曲好唱》《读城记》《阿Q永远健在》《国病》《浮生百味》《玩物不丧志》《情爱告白》《文人与装鳖》《文章正宗》《大家评大家》。概言之,这些文章主要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风土艺文诸方面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总的格调是沉重的,悲凉的主题占据主流,即使间或夹杂幽默闲情一类的文字,也仍不脱对人世嘲讽的风格。阳光灿烂的日子荡起双桨感受迎面吹来和煦的风,类似这样明快而充满幸福感的文字,我们从当时的散文中是难以看到的。而这正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文章表达着作者的心声,折射出他们对人世的切肤感受。刺世的芒花不必带有牡丹的娇艳,它只向世界透着冷峻与悲悯。回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一个动荡变乱的时代?从北洋军阀的横行,到国民政府武力“统一”后的动荡,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连天,最后又是一场刀光剑影的内战,可以说,三十年间国家未曾有过安定的日子,社会黑暗,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真所谓“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无边的苦难弥漫人间,身处这样穷困、无望的国度,作家们又有谁能作出莺歌燕舞式的文章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就让今天的我们,面对这记录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国事、家事和人事的文字,去感悟我们深爱着的祖国,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又该走向何方。 陈益民
文章正宗一瞥 胡说乱道 告遗老 漫语 不妥协 论无话说 论真率 说翻译和创作之类 谈小品文 论骂人文章 杂文 谈杂文 谈选文 关于杂文 鲁迅的杂文 鲁迅杂文中底“典型人物” 写在烦躁里(节选)——纪念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日记 关于《鲁迅日记》 《鲁迅风》与鲁迅 野草(代发刊语) 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 买书 为一个外国刊物写的自传 谈“孤岛文艺”的发展 春夜走笔 历史的窗纸——从一个历史试题谈起 死人的复活 话 大题小解之一 谈“本色的美” 警句 略谈“中间读物” 谈字典 内地描写——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 小说琐记 孙行者的际遇——读《西游记》札记之一 《红楼梦》里的小红——无定居谈“红楼”之一 论《封神榜》 谈《野叟曝言》 我也谈谈版本 文人的三迷 明年又是什么年呢? 自序《屐痕处处》 《不惊人集》前记 《刀剑集》序 有不为斋丛书序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 《周作人书信》 《夜读抄》 何必袁中郎——书刘大杰标点本《袁中郎全集》后 朱敦儒小传 批评家李笠翁 杂谈两则 《剿闯小说》 关于《大明英烈传》 “读史”偶感 读书杂记
版权页: 那么,这种倔强的、毫不妥协的精神,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呢?鲁迅在《呐喊》的序文上讲述他幼年时代的情形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店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里,也就给指示了一个根源,他也是靠了环境教育而成的。所谓憎恶和愤怒,都是一种痛苦的产物,而在中落的知识分子层,却更加容易有这敏感。不过它的意志却往往非常薄弱,难得支持久长。鲁迅也是一个破落户出身,然而他却从“侮辱”里获得了“报复”的铁一般的意志,这是他的特出的地方,也就是他从反抗里接近了更广泛的现实,从斗争里锻炼出更冷静的观察,从各种教训里看见了更远的一定的前途,——于是乎毫无顾忌的迈步前进了。那“阿Q”的创造,就是他从广泛的现实里,冷静地观察的成果。“阿Q”,这是一部掘出了中国的灵魂,抓住了中国的病态的作品。就讲“精神胜利”这一点,在我们这种知识分子之中也就长着甚深的根。记得不久之前,有几个朋友曾和郭沫若先生谈起“阿Q”,他觉得“阿Q”并不像中国的农民。我看这感觉是颇自然的,不错,“阿Q”绝不是中国的所谓“正规”的农民,也就不能当作“一般”的农民的代表。“阿Q”,他是农民中的一种“短工”,农事忙时,有人记起他,到得无事,大家就忘记他了。这一种无一定职业的人,不是农民中的所谓“正路人”,却是农民中的真正的无产阶级——中国的流氓农民的典型。但是,“阿Q”因为带着流氓的气氛,“加以进过几回城”,内容也就不甚简单了,他简直概括了中国的某一阶段的全部。鲁迅是直到死还在替中国的“阿Q”打着驱除梅菌的注射针的——这就是他后来的“杂文”,它尖锐而锋利,“是投枪,是匕首”。鲁迅的一生的精力,特别是在晚年,完全用在这医救的劳作上的。——这也正是由于他那对于一定的前途的确信。鲁迅最近曾向一个日本记者说,中国的得救,要在中国变成沙漠之后,而这种时候已快要来了。中国的“阿Q”至今还未死,然而已经渐渐的变了本质了。——在这里,鲁迅也实在建了极大的功勋。
《民国大家美文丛书:文章正宗》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