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周桂钿 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7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周桂钿 编  

页数:

543  

字数:

3665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大量史料中整理出一个在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贯穿始终的带根本性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哲学。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探讨天命论、经学、大一统中的君臣关系、民本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的规律,从而阐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的内容和特点。

作者简介

周桂钿,1943年1月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现在正在研究中国传统政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哲学是什么 二 中国有没有哲学 三 中国有什么样的哲学 四 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 五 政治哲学是儒学的中心 六 民本论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中心第二章 天命论——中国传统政治精神支柱 第一节 原始天命论与三代政治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汉代政治 第三节 韩柳刘对于天命论的讨论 第四节 天理良心与宋明时代 第五节 天坛及祭天活动第三章 经学——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经书、经学与政治 第二节 汉学系经学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 宋学系经学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 清学系经学的政治哲学第四章 大一统论——中国传统政治的格局 第一节 大一统论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 天子是大一统政治的核心 第三节 百官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件第五章 纲常论——中国传统政治的纽带 第一节 纲常论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纲常论的政治意义、政治思想 第三节 传统政治中的纲常论影响第六章 民本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 第一节 民为国本 第二节 治国为民 第三节 追求民权,反对专制第七章 德治论——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色 第一节 德治主义的涵义及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德治论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德治论的根源 第四节 对德治论的反驳第八章 常变论——政治改革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孔孟的改革思想 第二节 战国时期法家的改革及其改革理论 第三节 《周易》的变革理论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改革与董仲舒的对策更化 第五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改革思想 第六节 王安石变法及其变法理论 第七节 张居正改革 第八节 清前期的改革后记人名、书名、重要概念索引

章节摘录

  第四节 天理良心与宋明时代  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的三教争立,儒家的天命论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天的影响仍然存在。王安石说“天命不足畏”,说明很多人还是畏天命的,还要提出天命来反对政治改革。程子说“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的。而这个天理中的天却是前人给他留下来的。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创立了洛学。他们把天理提得很高,并且与人的欲望相对立。他们认为“天理”是善的,恶是从人的欲望中来的。“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二程集·遗书》卷25)受欲望引诱,就会丧失天理,“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同上书《粹言》卷2)丧失天理,人就跟禽兽差不多。要使人们保存善性,就要灭私欲,“灭私欲则天理明”(同上书《遗书》卷24),“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口号。  当时有人问:“有的寡妇没有依靠,可以再嫁吗?”程子回答:“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同上书《遗书》卷22)程子认为守节是天理,失节就是人欲引诱的结果。中国人历来重视大节,所谓“大节不保”、“晚节不保”、“苏武留胡节不辱”,孟子提出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大丈夫的气节。文天祥的“孔日成仁,孟日取义”,视死如归,是民族气节。朱自清先生不领美国的救济粉,也是一种民族气节。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民族气节是一面旗子。人不能没有气节。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有奶就是娘,以私欲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生活的目的,那是什么卑鄙的事情都会去做的。但是,程子把寡妇改嫁视为失节,在现代已经过时了,在当时也是错误的。  南宋朱熹(1130--1200)对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有很多论述。他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12)作了最简单的论述。当有人问他:“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他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13)这样一来,人的欲望并非都是恶的,人的欲望只要是合理的,适当的,那就是天理。只有过分的贪欲,才是恶的根源,才是需要灭的“人欲”。这样的理欲观,把人的正常物质需要,合理的欲望,都视为“天理”,而这种天理又具有极高的权威性,那也就是说,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人民的衣食问题,不但不是要消灭的人欲,而且是需要认真予以满足的天理。所谓天理就在正常的人欲之中。需要限制的人欲却是那些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拿着圣贤的话来限制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显然是愚蠢的。在朱熹那里,天理就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是不合天理。他认为最权威的天理只有一个,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内容。这就叫“理一分殊”。朱熹一般不讲天命,却将天理作为最权威的东西。  在南宋时代,还有像陈亮这样的思想冢大讲特讲大命。他在上孝宗皇帝书中开宗明义就说:“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百代帝王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地方传下来,就因为这里是“天命”所赋予的。后面他又说了许多关于天命论的观点,诸如:“天人之际,岂不甚可畏哉!…“天命人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所谓“六十年一变”,就是以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来说的。天干十,地支十二,它们的公倍数是六十。干支纪年,六十年一轮回。从甲子到下一轮甲子,正好六十年。这就是“所谓六十年一变”。他建议皇帝要“变”一下,实际上是说要适应天变,振奋精神,干一番事业。后来他又说:“天锡陛下以非常,千之智能,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意。”锡,就是赋予的意思。天给你智勇和复仇之心,那么你就应该用你的智勇去复仇。因此他又说:“陛下聪明白天”,“陛下厉志复仇,足以对天命。”又说:“天生英雄,殆不偶然,而帝王自有真,非区区小智所可附会也。  这是说皇帝与众不同,应该做一番大事业,才对得起上天的垂爱,不负民众的厚望。言外之意,如果不去按天意做,那么上天是否要改变态度,要让别人来当天子。西汉董仲舒对汉武帝说,“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陈亮也说:“天人之际,岂不甚至畏哉!”陈亮学着董仲舒的口气讲天命,要南宋时代的孝宗皇帝像汉武帝那样,发奋图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  陈亮的说法是董仲舒说法的再次显现,他们都是天人感应论者。  陈亮如何成为天人感应论者的呢?董仲舒自称是“視前世已行之事”认识到天人感应论的,陈亮是怎么认识的呢?他也是总结历史教训而得出的。他在给皇帝上书时郑重地谈了这一件事。辛卵、壬辰之间,始退而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繇(由),天人之际,昭昭然可察而知也。(上孝宗皇帝第一辛卯和壬辰分别是公元1171年和1172年,陈亮当时二十八九岁。他说那时研究过宇宙的本原,古今的变化,寻找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弄清了汉魏晋唐朝代延续长短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天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这是非常明白的,可以通过观察而知道的。这当然是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的思想。  陈亮不仅对皇帝这么说,对其他人也这么说。例如他在《问答》中说:刘邦作为“匹夫不阶尺土而有天下,此天之大家”古今之所无也。”为什么唯独刘邦能这样呢?陈亮慨叹道:“嗟夫!此岂可谓非天哉!”天于是天命所在,群臣的出现也是天意的安排。韩信等人跟随刘邦起义,陈亮认为,是“天使英雄之士出佐其君,以制天下之变,以息天下之争。”(《酌古论·韩倌》)对于“诸葛亮不可出蜀,庞统、法正之死”,陈亮很感慨地说:“天真无意于汉哉!”(《三国纪年·关羽》)这是天不支持汉统治者的表现。此外,陈亮还多次提到“天佑下民”、“天为民设”之类西周时代的古老的天命论观点。他不厌其烦地重复皇帝奉天行赏罚的思想,如说:“夫赏,天命;罚,天讨也。天子奉天而行者也。赏罚而一毫不得其当,是慢天也。慢而至于颠倒错乱,则天道灭矣。灭天道,则为自绝于天……赏不违乎天命,罚不违乎天讨,犹曰:此周天子之所以奉乎天者也。”(《经书发题·春秋》)。  ……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博大宏富,是古代王权体系最得力的守护神,并且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所论述的政治哲学诸命题及其主旨,在作者看来,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控制因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以及其中的哲学思考,不错的一本书。


入世之方,各各不同。總而言之,目的一也:定國安邦。


书是2001年出版,书价很低,可有些脏了,有些遗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