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王光明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9-1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光明  

页数:

7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1898至1998的百年中国诗歌变革行程为研究范畴,有机整合了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的诗歌现象,提出和实践了研究现当代文学现象新的思路与方法,开拓了20世纪汉语诗歌的研究空间。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认为,百年来中国诗歌是一种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中生长,在变化、流动中凝聚质素和寻找秩序的文类。它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如何以新的语言形式凝聚矛盾分裂的现代经验,如何在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现代语境中坚持诗的美学要求,如何面对不稳定的现代汉语,完成现代中国经验的诗歌“转译”,建设自己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如今的现代汉语诗歌,已经从古典诗歌中独立出来,不再是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不再是“横的移植”或“纵的继承”的问题,而是能否从诗的本体要求和现代汉语特点出发,在已有实践基础上,于分化、无序中找到规律,建构稳定而充满活力的象征体系和诗歌文类秩序,体现对中国伟大诗歌传统的伸延和拓展的问题。

书籍目录

序一:坚守这一角沉着冷静的寂寞序二:以问题穿越历史 以冷峻审视过程导言 从问题出发一、“现代汉语诗歌二、百年中国”新“诗梦”三、面向探索的过程第一章 不可扼制的潮流一、古典形式符号的物化二、”新筑诗中大舞台三、旧瓶新酒入“入境”四、从此诗界言“革命”第二章 从“白话诗”到“新诗”一、文学革命的新潮二、以语言革命为目标三、“白话诗”的资源四、“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五、“文法”与“诗法”第三章 自由诗的基本理念一、作为现代诗体的自由诗二、自由诗与中国“新诗”三、自由诗的浪漫化四、自由诗的反思议题本章附录:边缘求索者的反思--林以亮的诗歌批评第四章 散文诗的历程一、散文诗的观念二、草创时期的散文诗三、中国散文诗的五个阶段四、《野草》传统的中断第五章 形式秩序的寻求一、“有节奏的自由诗”二、“格律诗派”的重镇三、为诗魂寻找形式四、格律诗的主要议题……第六章 现代“诗质”的探寻第七章 矛盾分裂的诗歌第八章 形式探索的延续第九章 “现代诗”的再出发第十章 从“望乡”到“望城”第十一章 诗歌话语空间的重建第十二章 归来:从“人”到“诗”第十三章 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结语 未完成的探索附录一:中国新诗的本体反思附录二: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反思--“现代汉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附录三:现代汉诗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三、通往“包容”的道路  诗歌感受力和语言的解放给90年代诗歌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由一到多”的分解所产生的丰富性,也推动了不少诗人探索诗歌文本的包容性,以求诗歌在形式与技巧方面保持接纳复杂现实经验和矛盾的个人感受的开放性。  这与前文讨论的诗与时代紧张关系时提到的诗人的怵痛感有关。“当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西川在一篇被不少人引述的诗集序言中提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与他个人生活的变故,“使我意识到我从前的写作可能有不道德的成分”,他说:“我不得不就近观看,我的象征主义、古典主义的文化立场面临着修正。无论从道德理想,还是从生活方式,还是从个人身份来说,我都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状态。”  这种尴尬是可以理解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五四文学的一支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的原因,多少热血沸腾的青年面对“尴尬”分别奔赴了游行的十字街头或躲进了象牙之塔!这也是阿多诺指控诗歌的原因,事实上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到目前刚刚发生的美国世贸大厦“9·11”恐怖事件,文化上的尴尬、自我怀疑和无力感已远远超出诗歌的疆界:面对比想像走得更远的人类苦难,文化将如何说话,写作如何在人类生活中产生意义?诗歌如何回应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要求,同时又不改变美学语言的性质?如何让作为思维与想像的语言不受权力与暴力牵引演变为另一种暴力,而作用于思维与文化共识的形成?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