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转型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

梁平,孔令章 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梁平,孔令章 著  

页数:

439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书系:转型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主要调查社会基层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纠纷与基层民众解决纠纷的特定需求和偏好;法院纠纷解决功能的发挥;部分负有纠纷调处职能的行政机关的纠纷解决;部分民间纠纷解决机构的纠纷解决以及民众对纠纷解决机制的认知情况等。具体以对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为核心,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民众在个人纠纷解决中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趋向,影响民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从中发现实践中阻碍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和完善的深层原因,分析当前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纠纷处理机制进行理论上的反思。通过人民调解自治、行业自律协调、行政调处和司法审判的科学、有机结合,使司法调整和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这两种纠纷解决机制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司法审判与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使纠纷以更加便捷、经济、高效的途径得到解决,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实证调查,考察社会中各种纠纷解决的途径对人们的影响,积极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书籍目录

导 论第一章 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一、民事纠纷与纠纷解决 二、民事纠纷解决的构造特征 三、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功能的局限性 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社会和谐第二章 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类型与功能考察 一、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分类 二、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主要形式 三、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功能类型第三章 法院调解价值的刚性特质与纠纷解决的柔性归位 一、法院调解价值的刚性特质探析 二、司法实践中法院调解价值被软化的现状、原因及后果解析 三、法院调解价值的柔性归位第四章 法院调解的比较研究——以日、美法院附设调解为参照 一、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比较 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性质上的比较 三、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功能上的比较 四、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程序设计上的比较 五、对在我国建立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探讨第五章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问卷调查:以基层民众解纷需求为视角 一、问卷调查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二、基层社会纠纷解决的实证分析 三、基层社会纠纷解决需求的初步判断 四、对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认知情况 五、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及完善第六章 实证视野下的诉讼与非诉纠纷解决方式衔接——基于河北省的调研 一、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之衔接的实证考察 二、诉讼调解与行政调解之衔接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思路:河北经验的启示 四、河北省多元化纠纷解决衔接存在的问题 五、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衔接的完善思考第七章 转型过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实证考察——以人民调处机构为视角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二、人民调解机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 三、协动主义: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关系定位第八章 强制调解:消费纠纷解决的制度选择——基于公众消费者的视角 一、消费纠纷的类型及特点 二、消费纠纷解决的制度规范考察 三、基层民众消费纠纷解决的实证考察 四、消费纠纷调解制度的完善第九章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一、劳动争议与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二、劳动争议的现状与劳动争议类型的实证分析 三、影响劳动争议的重要因素分析 四、劳动争议解决的改进方向 五、实证考察视野下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全场景 六、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第十章 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沟通之维——基于当事人心理需求角度的审视 一、纠纷发生与心理秩序失衡 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与当事人心理对抗之消融 三、以满足当事人的心理需求为视角分析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四、从当事人的心理需求角度展望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景附录1附录2附录3附录4附录5附录6后记

章节摘录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差异,基层社会仍然可以明晰地被区分为城市、农村和城郊。其中城郊位于城市的边缘,是介乎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之间的过渡型社会状态,也反映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矛盾。城郊居民的纠纷有的发生频率接近于农村居民,表现出传统社会固有的特征,如邻里纠纷;有的则与城市居民相接近,如人身伤害赔偿纠纷,这些纠纷多数是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城郊居民的婚姻家庭纠纷远远小于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数量。从纠纷类型的整体来看,调查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基层社会的特性,即一方面,传统的某些因素在现代性的制度运作中继续显性或隐性地发挥着作用;而另一方面现代型的诸多制度、观念正通过各种官方、半官方或自发的方式一点点地解构着传统社会①。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纠纷,至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有明显的现代化因素。表5-6的调查数据,通过卡方检验表②处理后,可以明显发现,在民事纠纷中,医疗纠纷、财产受损索赔纠纷、债务借贷与合同纠纷、房产(房屋)纠纷以及行政纠纷中的收费收税和房屋拆迁纠纷具有普遍性,并不存在明显的居住地特征的差异。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纠纷类型还是表现出了中心城市社区与基层农村的差异。  整体来看,农村居民经历过土地承包纠纷的比例远超出城市居民,但是城市居民所经历的商品质量纠纷也普遍多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房地产纠纷主要是宅基地建房所引起的纠纷)。对于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类纠纷,从数据上来看,二者相差不大,但城市居民发生的纠纷侧重于离婚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农村居民中此类纠纷多由因婚约关系解除而产生的彩礼返还以及兄弟姐妹间因分家析产、抚养、赡养等引起。另一方面,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以及城镇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户口的居民脱离“乡土社会”进入“城市社会”,表现在纠纷类型上,越来越多的农业户口的居民纠纷发生的类型与城市居民趋于接近,甚至有的纠纷发生的频率超过了城市居民,如劳动纠纷。  ……


编辑推荐

《转型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为作者(梁平、孔令著)2009年承担的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09BFX014)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十章节,内容包括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类型与功能考察、法院调解价值的刚性特质与纠纷解决的柔性归位、法院调解的比较研究——以日、美法院附设调解为参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问卷调查:以基层民众解纷需求为视角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转型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