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阎锡山传

雒春普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雒春普  

页数:

436  

字数:

33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素有写史的传统,尤以纪传体方法遥领世界史学之先。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史记》,即采用纪传体体例。《史记》开创的“实录”风格,“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史家所称颂、所继承。由《史记》起,“实录”一直是优秀史学著作的传统风格。其特点:一是文风平实,二是不随意评判。也就是说,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轻易下断语,“因为真实的历史总比我们能认识到的要复杂百倍”。所以,无论是记述历史事件,还是研究历史人物,都应该以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为借鉴。  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二十年来,有关阎锡山的专门著作出版了不少。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阎锡山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描述和评价。然而,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以及由此引发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中的一些结论,诸如“辛亥革命后叛变革命”等,都有失偏颇。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人云亦云;二是仍然不能摆脱“左”的思维定式的制约。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本书试图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

内容概要

中国素有写史的传统,尤以纪传体方法方法遥领世界史学之先。 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书试图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具体到阎锡山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的影响,力求用事实来说话,不做简单的臧否。

作者简介

雒春普,生于1954年,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1985年,调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民国山西史暨阎锡山研究。1986年发表“处女作”《绥远抗战与西安事变》,并参与或独立完成《阎锡山全传》、《阎锡山幕府》、《山西通史》(卷七)等著述,凡百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家世教养第二章 弃商习武第三章 追随革命第四章 光复太原第五章 初握权柄第六章 政坛小试第七章 韬光养晦第八章 崭露头角第九章 政治统御第十章 军事经略第十一章 省政初步第十二章 易帜北伐第十三章 捭阖中原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第十五章 “十年建设”第十六 “防共”联共”第十七章 “讨土抗战”第十八章 “民族革命”第十九章 反共“磨擦”第二十章 “克难”求存第二十一章 “议和”待机第二十二章 乘胜“接收”第二十三章 图谋再振第二十四章 连战连输第二十五章 困守孤城第二十六章 出掌“中枢”第二十七章 败走台岛第二十八章 菁山遗梦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出生以来,众人一直以祖父所赐乳名“万喜”称之(根据忻州、定襄一带乡俗,自然在名后加一个“子”字,成为“万喜子”)。现在要进学了,必须起一个官名。于是,其父阎书堂求到了一个颇有名望的老先生门下。老先生在摇头晃脑地大谈了一通“名”、“字”演变史之后,说:“起名号是个大事,宗族家谱,生辰八字,秉性属相,身世事业,样样都要顾及到,得慢慢来”。过了几日,阎书堂带着儿子,再访老先生。老先生告知,“万喜子的名字起好了,就叫阎锡山吧。”接着,解释说:“按阎氏族谱,这孩子排在‘锡’字辈上,所以得在‘锡’字上做文章;而这孩子又是他娘梦中从庙里抱来的,跟庙有缘,还得在禅上用心。杨载赠惠山长老诗云:‘道人卓锡问名山,路绝岩头未面攀’。‘锡’者,禅杖也。老道手柱禅杖,欣赏名山,优哉游哉。将诗中的‘锡’字与‘山’字连在一起,既合了家谱排行,又融进了禅道,可谓两全其美,至玄至妙。”老先生一席语,说得阎氏父子心花怒放,连连称是。从此,万喜子正式以“锡山”为名。  阎锡山的启蒙教师姓曲,名近温,是一位颇具学识的秀才。阎锡山虽性格孤僻、顽劣,但却天资聪颖。师从曲老先生后,很快就读完了启蒙教材《百家姓》、《千字文》。先生对他的悟性十分赏识,不无夸赞地说,此子“异于常童”,“先一日所教者,翌晨多能背诵”。从《三字经》、《千字文》启蒙开始,阎锡山在曲老先生的指导下,进而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习作古文。其间,祖父为加强对他的督导管教,责成每三五日归家一次,由继母陈秀卿亲加抚育。  启蒙教育一晃进行了三年。1892年春,阎锡山离开小堡私塾,离开照顾了他四年的外祖父母以及朝夕相处的表兄弟们,回到文昌堡,改入祖父阎青云所设之大堡义塾,继续接受旧学教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阎锡山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