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华人在海外

陈建堂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建堂  

页数:

213  

前言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这似乎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开拓精神。从《山海经》中的古老传说到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从唐代的唐僧取经、鉴真东渡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我们的祖先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浪漫的异域传奇,更给我们留下了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光辉典范。  中国曾是一个贫穷的国度,数不胜数的水旱天灾和兵燹人祸迫使沿海的许多华人漂洋过海,异域谋生,近到南洋,远到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曾是一个孱弱的民族,饱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与盘剥,大量的华人被当作苦力,在灭绝人性的“猪仔贸易”中,被装上远洋轮船,沦落天涯,开发着广阔的美国西部。然而,华人终究是一群不屈的人。无论漂泊何处,浪迹哪里,总能在异地生根、发展,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并逐渐赢得当地人民的尊敬。  本书所讲述的“华人在海外”的故事,不是那些远古的祖先,也不是那些为生存而忙碌的海外华裔,而是近百年来有志于报国、救国的中国人,是那些到海外寻求真理、辉煌古老中华文化的仁人志士。他们是近代民族的精英,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19世纪中叶,早已强大起来的西方资本殖民势力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久闭的国门,强行闯入到华裔祖地。曾经辉煌海外的中国一度久闭国门,充耳不闻世界发生的巨变。直到直面敌国的火炮和兵舰,直到一次次签订耻辱的“城下之盟”,我们才真切而痛苦地认识到“三千年之一大变局”不可避免地来到了。世界的中心已在西方,而中国已被边缘化,古老的中华民族甚至有可能被“文明”逐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  于是,一群群不甘于华胄断绝的中华儿女们,开始了自强不息的奋力拼争,开始了神农尝百草般的苦苦寻觅。对于来华的域外友人,他们交结、请教;对于蛮横的外国侵略者,他们抵抗、血拼。他们开始学做现代的“玄奘”,远渡重洋,到遥远的异国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开始学做当代的“郑和”,去传播、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去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和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他们要中国了解世界,也要世界了解中国。  胸中何止四大洲,  神光往来鞭赤虬。  直走龙堂割龙石,  红轮不尽海西头。  魏源的这首诗表达出当时所有“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记述了30余位名人的海外经历和事迹,配以数百张反映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图片。作者力图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他们当年的风采、足迹和成就。在这些人当中,既有以身许国的革命领袖,也有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既有外出求学的知识分子,也有落叶归根的海外华人。他们当中既有国民党人,也有共产党人,还有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他们当中有的一生戎马,效命沙场,也有的一生伏案,著书立说;有的功勋卓著,光彩照人,也有的生性平和,不着波涛;有的前生挫折而后生辉煌,也有的前生选取而后生沉沦。总之,世态炎凉,任人评说。  本书力图再现百余年来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曲折进程,再现中国与世界交接的历史轨迹。它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血与火的较量,灵与肉的对撞,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灵光。读者如果仔细品味,可以捕捉到中国从拒绝世界到走向世界的艰难跋涉的脚步,可以聆听世界从拒绝中国到接受中国的荡气回肠的壮丽乐章。

内容概要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这似乎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华人在海外:名播海外》所讲述的“华人在海外”的故事,不是那些远古的祖先,也不是那些为生存而忙碌的海外华裔,而是近百年来有志于报国、救国的中国人,是那些到海外寻求真理、辉煌古老中华文化的仁人志士。他们是近代民族的精英,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本书力图再现百余年来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曲折进程,再现中国与世界交接的历史轨迹。它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血与火的较量,灵与肉的对撞,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灵光。读者如果仔细品味,可以捕捉到中国人从拒绝世界到走向世界的艰难跋涉的脚步,可以聆听世界从拒绝中国到接受中国的荡气回肠的壮丽乐章。

书籍目录

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东西南北洋怪杰:辜鸿铭从华侨到神甫:宋耀如笔耕海外的学人:王韬东瀛伉俪:廖仲恺与何香凝沉沦的菩提:苏曼殊东瀛办报人:粱启超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求学德国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两栖学者:张君劢远从瀛岛顾祖邦:李大钊为民主而牺牲的将军:冯玉祥战俘皇帝:溥仪叶落归根:李宗仁环游地球的记者:邹韬奋

章节摘录

  容闳,原名光照,号纯甫,英文署名Yung Wing,1828年11月17日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一个农民家庭。南屏村离澳门仅半英里,澳门是西方传教士最早在中国办学的地方,其中马礼逊学校是传教士所办学校中比较完善的一所小学。马礼逊是英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他于1807年来中国传教,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出版,并编纂《英华字典》和创办英华书院,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834年卒于中国。1835年,在华传教士为纪念马礼逊,便计划在澳门创办一所以马礼逊命名的小学,先设预备学堂,招收若干中国男童,在另一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创办的教会女校中寄读。容闳的父亲容丙炎听说洋学堂开办的消息。便将7岁的容闳送到郭士立夫人处,于是容闳便从小接受了西学的教育。容闳的父亲之所以将容闳送入西塾,一方面是由于家庭贫穷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容闳将来成为能给容家带来财富的办洋务的人才。  1839年,郭士立夫人创办的教会女校及附属的马礼逊预备学堂因经费紧张被迫停办,容闳因此辍学回家。1840年,容闳的父亲去世,容闳及其哥哥、姐姐不得不谋求家庭生计。“方鸦片战争剧烈时,适予父逝世,身后萧条,家无担石。予等兄弟姊妹四人,三人年齿稍长,能博微资。予兄业渔,予姊躬操井臼,予亦来往于本乡及邻镇之间贩卖糖果,兢兢业业,不敢视为儿戏。”1841年,在传教士合信博士的帮助下。容闳正式进入马礼逊学校学习,第二年又随学校由澳门迁至香港。容闳学习勤奋,学习成绩优良,得到了主持该校的美国传教士布朗先生的器重。  留学美国  1846年,布朗先生因病准备返回美国,并准备从马礼逊学校带一些学生赴美学习。“1846年冬,布朗先生回国。去之前四月,先生以此意布告生徒,略谓己与家属均身体赢弱,拟暂时离华,庶几迁地为良。并谓对于本校感情甚深,此次归国,极愿携三五旧徒同赴新大陆,俾受完全之教育。”但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愿意冒险出国留学的人很少,只有容闳、黄胜、黄宽三人而已。1847年1月4日,容闳、黄胜、黄宽随布朗夫妇搭乘美国“亨特利思”号商船启程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西方的历史。经过98天的旅行,容闳一行于1847年4月12日到达纽约。一星期后,容闳等三人赴马萨诸塞州人孟松学校念书,得到校长海门的精心照顾。孟松学校离布朗先生的老家很近,容闳等二三人的生活得到布朗先生的母亲的悉心照料。布朗老太太勤劳、慈祥,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容闳后来回忆到:“同想起我和布朗老太太的相识,交织着对她既尊敬义钦佩的心情。她确实是一位非凡的新英格兰妇女,在道德和宗教方面。有超人的力量。她一生饱经艰难困苦,终能一一克服并发出光芒,照亮了新英格兰的上空。”在这里,容闳接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  容闳在孟松学校学习了数学、文学、生理、心理、哲学等课程。1848年秋,黄胜因病提前归国,黄宽则决定两年学习期满后到苏格兰入爱丁堡大学学医,容闳则希望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布朗先生和海门校长也希望容闳能进入耶鲁大学深造,并为容闳申请孟松学校为贫困学生设立的奖学金。但孟松学校规定,取得此项奖学金的学生,必须书写志愿书,保证大学毕业后以传教士为职业。容闳谢绝了这一安排。对于谢绝的原因,容闳后来这样写道:“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学,不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纵政府不录用,不必遂大有为,要亦不难造一新时势,以竟吾素志。若限于一业,则范围甚狭,有用之身,必致无用。且传道固佳,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从中可以看出容闳热爱祖国、愿为祖国谋福利的历史责任感。  1850年,在布朗先生的帮助下,容闳取得乔治亚州萨伐那妇女会的资助,一举考进了耶鲁大学。大学的生活对容闳来说,充满了艰辛。在《西学东渐记》里,容闳比较详尽地描述了四年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活。入学后,他生活极为俭朴,为了取得生活必需的零用钱,还必须不断为人工作,如替同学办伙食,替兄弟会管理图书之类。一年级时,由于预备功夫不足,再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容闳的学习成绩不尽理想,时常担心数学不及格而“受降级之惩戒,或被斥退”。但容闳学习勤奋,“读书恒至夜半,日间亦无余晷为游戏运动”,最后“终于闯了过来”。1854年,容闳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获得了耶鲁大学的文学士学位,从而成为“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者”。大学毕业后,美国社会为容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容闳并没有忘记苦难中的祖国,也没有放弃为中国谋福利的志向,在《西学东渐记》里,容闳曾有这样的表白:在美国留学期间,我对中国政治的腐败,人民生活的痛苦,深有感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走上文明富强的道路。这一信念成为容闳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从1847年至1854年,容闳在美国度过了8年时光,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欧洲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腐败落后,更有了深切的体会,这同时也引发了他改造中国的强烈愿望。1854年11月13日,容闳从纽约登上“欧里加”号帆船。怀抱着“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的愿望,踏上了归国的航程。1855年3月15日,容闳终于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国。但此时的容闳却与他的祖国甚至家人产生了极大的距离。当他西装革履、留着小胡子回到母亲身边时,母亲总觉得有几分不顺眼,劝他尽量穿长袍,也不要留小胡子。当容闳告诉母亲自己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并有学士头衔时,母亲并没有立即表示祝贺,而是反问容闳,学士相当于中国科举中的什么功名,凭此能挣多少钱。回到家乡后,容闳花了一些时间补习中文,又先后在香港、上海找了几份工作,但都不足以让容闳实现他的理想。这期间,容闳也结识了一些社会名士,如数学家李善兰、化学家徐寿。1859年,容闳作为宝顺洋行的代表,到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去考察和收购丝、茶。这给了容闳一个了解中国内地农村情况的极好机会。此次内地之行历时7个月,中国人民的苦难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更加深了容闳谋求国家富强的愿望,也加深了他对满族统治者的不满。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华人在海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