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千峰映月

林谷芳 山西人民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山西人民  

作者:

林谷芳  

页数:

248  

字数:

1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人的生命困境、心灵牢笼,并不需要用西方的精神舶来品来化解,它自有一种中国式的解决方式。  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和神韵的一道风景,它成为许多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心灵归宿,在当今社会,在中国人面对人生藩篱时,禅依然能能够引领我们发现从容淡定的生命境界,为生命找寻到真正的解脱。  在本书中,禅者林谷芳引领读者以诗入禅,透过禅与诗在中国文化中相互交融的关系,用充满禅思诗意的优美语言,叙写禅子掌故,品读历代禅诗,展现了禅家宗门的诸般风光和禅者独特的生命境界。本书既是一本较为严肃的文化评论著作,又是一本有着浓厚的生命感悟及奇妙的语言美感的心灵读物。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

书籍目录

万古长空 一 孤轮独照  何妨直上孤峰顶  满船空载月明归  孤轮独照江山静  掬水月在手  春花、夏鸟、秋枫、冬雪  春天月夜一声蛙  德山无处下金鞭 二 见山是山  少室门庭冷似冰  莫向如来行处行  一剑倚天寒  照破山河万朵  照壑辉岩不借月  到得还来无别事  大小梅花一任吹  又上青山去  三死生气概  白鸟淹没,秋水连天  风叫万岳,月照千峰  斩却魔佛,吹毛靠天  一曲渔歌少人唱  汝归沧海我归山 四 如实生涯  唯余清影落江湖  泣露千般草  意在镢头边  定起不知天已暮  访尽丛林叩尽关  因甚桥流水不流一朝风月——诗、禅之间 五 立处孤危  推出须弥第一峰  他日如何举示人  青山空惹白云忙  不知谁是到庵人  白衣宁坠解空人  立处孤危用处亲  又成公案满丛林 六 掬水得月  鹧鸪啼处野花香  花在旧时红处红  春深犹有子规啼  昨夜梅花一半开  纸衾柴炭适吾情  至今寂寞禅心在  清风何处不旧家  白云深处老僧多 七 渔歌入浦  却诵僧窗听雨诗  渔歌入浦深  笑指苍烟惹绿台  去住云心一种闲  一鸟不鸣山更幽  舍筏复如何? 八 诗禅无碍  一声清韵霜满天  云在青天水在瓶  近听声愈好  禅宗相逢只弹指  开窗放入大江来  琵琶湖畔枕经眠

章节摘录

  道人与凡夫之别,正在于俗人是一波才动万波随,道人则满船空载月明归……  禅诗咏自然,不只是田园生活的回归,不只是隐者生涯的直抒,更根柢的,是在时间轮转中体会万事万物的韵律……  参禅是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一有依恋,就难得透脱,非得云山海月尽皆抛却,否则即无“随缘作主,即事而真”的可能。  世人迷妄,所以万事在难易上计较,更无法面对死生,道人体得缘起,所以一切本然,道别的对象竟是苎溪之水,就像它必归大海般,我今归山。  世间的两难,在禅宗其实都属余事,两头俱截断,无心应自然……  在禅而言,许多事物都乃头上安头,却让人枉费心神,许多欲望,原系造者自造,并无实义。  谈进退,世人往往视之为机关算尽之事,但在行者,则只有先去我执,才能真正应缘,到此时,进亦退,退亦进,方得自由之身……  禅诗要写好,须得“一鸟不鸣山更幽”之趣,而到底是一鸟不鸣山更幽,还是“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就看你是由寂得照,还是由照得寂。  谈禅诗,自禅家本分诗入手,则开拓眼界,应的是万古长空;从世人禅机诗相契,亦另有风流,映的是一朝风月。所以说,学人于事、于诗固须得其“直上孤峰,披云独笑”之境,亦应有其“琵琶湖畔,枕经而眠”之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禅是什么?这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以为禅要是个什么,恐怕就远离了禅,但话虽如此,如果你认为禅超越于万物,一样也背离了禅。  “说似一物即不中”,是一句禅语,用来说禅最为贴切。禅认为人的局限、困惑、烦恼正因受限于成见与习气,只有跳出框架,生命才有真正的解脱,而说禅是什么,则是从一个框架又掉入了另一个框架。  “道在日常功用间”,也是句禅语,用来说禅同样贴切。毕竟,还有圣凡的框架就不是禅,所以尽管修行是超凡入圣之事,谈禅,却还得向前一步,超圣回凡,真正的道本贯穿在任何事物之中,任何的事物原都可以契禅。  任何事物都可以契禅,但有些事物与禅的确更容易连接,诗就是明显的一端。禅强调的悟,是生命全体直观的境界,到此,人就不受限于思虑颠倒,而诗,则是一种生命的直观。以此,禅家固常以诗喻禅,诗人也常以禅入诗,无论谈宗教、谈文学,禅诗遂成为形貌清晰的一支。  历来谈禅诗,有站在诗的角度,论其创作美的,也有站在禅的基点,谈它道的体现的,其间并不乏人,但其实,禅诗并不好谈。  禅诗不好谈,在谈诗的人来说,是个眼界的问题,眼界不开,好诗也从现前溜过,许多世人所魂萦梦牵者,在禅家固是头上安头之举,但相对的,还未感受到生命解脱需要的人看禅家境界,往往连雾里看花也谈不上,更遑论那契道的真假与深浅。  禅诗不好谈,在谈禅的人来说,牵涉到体用的问题。本来,禅以用显体,离开了诗来谈禅诗,就不免太多的文以载道,真要这么谈,还不如直谈那超越思虑、启人疑情的公案转语,否则就只会是无趣的强解。  禅诗不好谈,所以谈它的常就是一诗一文的剖析,这里固然偶有直契当下的交会,但灵光一现,却难以由诗看到禅从行持到映现的全面风光,以诗契禅并不可得。  就因如此,在《禅——两刃相交》这直扣禅之原点,谈其修行、体践、映现的著作之后,我最先想到的是,完成一本谈禅诗的作品,直接以诗映现宗门诸般的风光,一方面让人看到禅者在照见本心后,那无入而不自得的生命境界,另方面也让读者的由诗入禅,可以是全体、通透且有能力辨别真伪高下的。  《千峰映月》,的确,本心如月,历代禅家的生命与诗则如千峰,在月照下各显风姿,这些风姿直现生命的超越与无明的解脱,且不因时代的转换,稍减其对当代生命的启发。  由是,就让我们以诗入禅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千峰映月 PDF格式下载



禅诗很美,写的是禅者当下的意境。


相当不错,谈诗更是谈禅,看起来轻松但又十分有深度


禅者方如斯,即可入,亦可出,随性自得,物我双忘!其书甚妙,读之真乃清新脱俗!


春花、夏鸟、秋风、冬雪,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景致,我们不必在春天羡慕夏天的鸟儿多么自在,也不必在秋天向往冬天的暮雪是多么的飘逸,活在当下,禅就在当下!


非意在参禅者这不能理解!


禪宗的意境,生活的態度,人生的向往,詩中有禪,禪中帶詩,相得益彰。作者功底不淺,故所作之書易見深度,值得於靜儀中仔細玩味!!!
作者另一部畫禪内容與此書相近,只是一本予詩,一本予畫,想看的朋友可按個人喜好,免得浪費!


很好,稍嫌浅显了点,但总体不错


体会意境,感受良多


值得一读的一本书,一直很喜欢林老师的书总会带给你不同视野。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封面有点旧,感觉像二手的旧书。


某人喜欢的我都喜欢


不是胡拼乱凑之作,是深沉的,有见地的作品


不求甚解,百看不厌


作者论禅悟,着重于破我执、了死生,物外双泯,无修无整,当体即是。认为禅居是闲,即绝学无为,一心简、寂。简是繁华落尽,无修无慰,寂是万籁俱寂,静体无他。讲究随缘作主,任性自适,不为境迁。这缘是缘生缘灭而致的随缘,是无心应缘而非随机应缘,是抖落后的自在。无对待的悠然。一般世人识禅,只作为一种美学的追求或生涯的幽默,即使谈悟后风光,最相契者多嘴生活情趣,对现实世界的绝待,合光同尘的平常,真能着眼者其实不多。对禅诗,文人是以禅入诗,诗僧是以诗喻禅。以禅入诗可显禅机,但每每诗意多而禅趣恍惚;以诗喻禅则偏重禅理,诗意少而文词干枯。禅理深而诗意美者,少见。因为诗不好说理,禅诗尤忌说理,只能以境显理。若离开情与境,在禅则机趣全失,在诗则意境全无,味同嚼蜡。以境显理而不涉理路,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更契禅意。如此则禅入诗最深,诗受禅影响也最大。故论禅诗,可从禅入,可自诗观。从禅入则开拓眼界,应的是万古长空;自诗观则相契禅机,映的是一朝风月。所以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由禅家万古长空的生命风光入于诗禅之间的一朝风月,诗之为用恰在于此。诗人与禅家在此交会,两者得兼故特别吸引人。诗为直观。文人作诗多描摹之词,少现量之境。惟其感物而适,虽处尘世亦可偶契本心,故可契禅。而悟为禅家的最重现量,但世情袭人,才思解脱,不忍世缘,故诗僧与文人禅诗相应。若重现量之开悟诗,示寂诗则非诗家之所能为。盖禅体无心。白居易、苏轼无法契于无心,仍留痕迹,王维将生活与修行打成一片,故浑然天成。


禅诗也吟山花水鸟、春颜秋色。但禅诗的体味与田园牧歌式的体味绝不相同。它蕴含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感悟,又因为系无心发散,所以愈发显得浑然饱满、天真静好。这样的天真静好,是从孤独中得到的。孤或独,并非平常所说的性格上的孤僻,而是孤立外缘,了断尘虑忧思。林谷芳解道:禅家孤独是本空,俗家孤独是本有,是哉其言。但禅究竟是什么,禅诗又应当怎么解读,才能窥见其中真意?说不得,也说不清。境界先后高低不同,对此中深意领悟也不同。譬如这句月下披云笑一声,有些人因清风朗月映照而具足本心,刹那空寂知禅于中。有些人在乎这一笑,洒脱慷慨,雄浑博大。有些人则是春风过耳,过了便是过了。更有些人,还会对此中境象心生嘲弄之心,觉得空灵根本比不过华服披身、冠盖如云。既然如此,解读禅诗就成了一件非常难为的事。即要冲破文字障,将自己所体会的禅意写在文字当中,又要顾及读者智慧,更要梳理“禅”与“诗”之间的关系。若是从禅家谈诗,不免将禅家落于世间手段中;若是从诗家谈禅,诗家载以的禅道之精神风骨又未免不足。三桩难事横壑其间,致使历代历家解读禅诗的书总不能给人以通透之感。林谷芳解读禅诗的做法是“禅”“诗”并列。谈禅之时,将禅门宗派、理念教义简简叙出,绝不添加过多佛教名词,以免读者头昏脑胀;谈诗之时,说诗意诗情,而不落足于平仄格律,以免因诗废禅意。他选的禅诗,多纯朴素净,甚而一些公案中的机锋语言也引入书间,好使读者能从一二句谈话当中,能找到禅门机关何在。整部书由一篇一篇小散文组成,虽然简短却明确,对于世情与禅意的融合,也更圆润些。但这并不是说他的解读就正确无误。明确与正确完全是两个概念。也不能说他的解读有多么深厚、完全可以启发人们顿时明心见性。这本书不是那样的书籍。如果想系统获知禅家智识,还应当从头阅读禅家著作,以渐悟获得顿悟。但如果你此时心中烦恼莫明,亦或百无聊赖,却不妨捧着它消耗几天的光阴。它能带给你的清凉感受,绝对出乎你的预计。


看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人生的另外一种境界


书中有林谷芳本人的体悟,可以参考。


与明月相伴,幽居山林,于现世实是奢想,由此,更想追古者之境——得不到的更向往


刚开始看。有点涩,看这本书需要安安静静的去体味那种意境。


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朋友拿到后特别喜欢,每天都看当然这东西对我来说深奥了些,不过朋友喜欢就够了


好书,慢慢品


是在睡觉之前看的,觉得书中的每首诗都很美.的确是把禅与诗结合在了一起,是本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