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沁州
2010-12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王更虎,马留堂 著
252
《辉煌沁州》是一部形象记述沁州历史亮点的通俗史学文本,是一位沁州农民子弟历经数年披阅,黄卷青灯、索隐钩沉、上下求索、晨昏耕耘的心血结晶。首先,它使几千年来蛛网尘封、散佚于泱泱史海的沁州史迹,得以第一次在作者高亢的集结号的召唤下聚拢起来,组成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方阵,高度集中而又形象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家乡沁州历史星空的浩渺和亮点的纷呈;与此同时,它也第一次使有关沁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走出历史学家的神秘书斋和历史学科的象牙尖塔,走近平民百姓的街头巷尾和底层民众的柴门土炕,同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口口相沿的民间传说顺利接轨,相互印证,演绎成为一个个沁州人一看便知、一听便懂、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鲜活故事。
王更虎
1950年生,山西省沁县册村人,山西省委党校大专毕业。曾任乡党委书记、县委政研室主任、县交通局厨K等职。爱好文学,长期从事写作,曾有部分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引言
第一章 解开古生物化石身上的“密码”
1.段柳滩上的鱼类化石
2.大南岭上的恐龙
3.北城村发现了剑齿象
4.地下矿藏:其他的化石和宝藏
5.沁县一一大自然的宠儿
第二章 陶鬲黄钟话.发祥.
1.遗址上的陶鬲、石斧
2.黄钟大吕羊头山
第三章 金戈铁马跃阏与
1.“旷林”阏伯,参商辉映
2.铜韆溯源,“舌”、“是”寻踪
3.“犬戎树淳”,“王师败绩”
4.羊舌食邑,“铜宫数里”
5.铜凝数易,阏与喋血
第四章 “大夫故里唱大风”
1.从文士到将军的李熹
2.中国民间石刻艺术瑰宝:南涅水石刻
3.高欢一一从铜覲宫走出的皇帝
4.隋末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通
5.北宋草莽英雄:田虎
6.元代:两个撑持大厦的家族
7.明代直臣、廉臣:张鹏、?守典
8.清初.一代名相吴琠
第五章 抗日烽火,做“眼”沁州
1.做“眼”沁州,毛泽东伟大战局中的一着妙棋
2.“决死队来了!”
3.“沁州路线”的历史光辉
4.壮丽的诗篇
第六章 为了一个“明朗朗的天”
1.为了上党战役的胜利
2.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3.“二月二大参军”
4.当大反攻到来之前
第七章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人
1.太行江南
2.“万宝全”与“走沁县的路”
3.工农业生产的“及时雨”:财贸“三通”
4.教育同县域经济结合的成功实践
5.“三百斤”呢?
6.“山区医院”与合作医疗
7.一个来自高层次的不同寻常的电话
8.种子革命
9.又一个“育苗人”:韩万金与雷锋的历史情结
第八章 壮哉!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
1.“连家庄现象”引起的反响
2.雇工问题调查:释“疑”不仅仅局限于沁县
3.林业、工业的再度崛起
第九章 奏响在人民心底的权力的歌
第十章 历史的思考
后记
第一章 解开古生物化石身上的“密码” 这是一片看不见头也望不见尾的原始森林。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更没有测量的人,自然也就无法知道它究竟有多宽多长,方圆有多大。 低矮的丘陵终究比不过高山峻岭,再加上周围既有平川又有并不太宽的谷道,这儿的林长得并不算密,树也长得有粗有细,高矮不一。不过,有一点倒是显而易见的,大部分都是阔叶树,偶尔也夹杂着一些树叶似针却像当今豇豆那样粗细的树木,针不针阔不阔的,样子看上去总觉得有点滑稽好笑。在这些或挺拔向上或枝丫平伸的大小树株旁边,不时可以发现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枯树。有的已被荒草或藤蔓遮没,缠绕得只露出一部分,有的则裸露着大半个身子,任凭林中的野兽踩来踩去。有株枯树看上去很硬邦,谁知一头野猪刚刚踏上两只前脚,当即将其踏为碎末,平地腾起一阵黑色的粉雾和股股呛鼻的气息。当然,作为一片森林,它是由各种颜色组成的。细嫩的枝条,绿绿的叶子,枝梢上缀满的黄、白、红、绿的各种各样果实的情景,无不在向那些素食者透露着一个明快的信息:来吧!够你们吃的。 与树木相伴的是各种不知名的灌木丛和开花不开花的野草。别以为原始森林的植物就一定因原始而茂密,因茂密而齐楚,这可是猛禽、巨兽的栖息之地、出没之地,再茂密的丛林也经不住它们的啃食、践踏。 说什么什么到。看!在那裸露着一片岩石的山坡上,刚刚落下来一只猛禽。说它长得像鸡,展开的双翼却足有3—4米左右;说它是鹰,个头却足有鹰的好几倍。它在干什么?为什么这片岩石那么光滑,周围不长一根草,还有那么多的毛发、骨头?哦,是了,这是它经常光顾的进食之地。你不看它正撕扯着一头小点的野兽在填自己的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