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资之死

李多钰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多钰  

页数:

256  

Tag标签:

无  

前言

知会之美 ◎黄集伟 也许一定要到很多年后回头再看,我们才会发现,新世纪头十年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挫败感组成的。 咀嚼、品尝、研判乃至小规模赞叹这种挫败感,成为本书稳健而多趣的一种文化态度:它当然是挑剔的,但也不会像主流后的郭德纲那样睚眦必报;它当然是犀利的,可并没有新“左”墨客们振臂而呼“不高兴”时那样的愤然不羁。 举个例子吧。本书收有子非鱼写于2007年年初的一篇短文,《给朔爷一个面子》。其时,王朔叫嚣式复出,绕世界呼呼啸啸,面对此情此景,子非鱼在点明其时“06骂将”韩寒承接朔爷之风已然冰寒于水的文坛生态后,说: “王朔是谁?老爷子呗。老爷子是干吗的?用来哄的嘛。韩寒既然已经摆了一个接班人的POsE,就不必再跟一个想过过嘴瘾的老爷子较劲。一般而言,年轻时战功越大,老了撒娇的可能性就越大。老人要撒娇,掌权的孩子们听着就是……至于王朔有没有一点点心虚?这个问题我们不问,他老人家也不会说。” 在这段评述中,作者庖丁解牛式的精明在,时间纵轴层面上的景深在,清晰而确切。而最令人感慨的除了这些,还有作者对王朔文化旅程一路走来颠簸摇摆起落沉浮的体谅和原宥。 在这一刻,作者知会的不仅有朔爷的作品、为人、谈锋乃至无可救药的执迷与颓唐,也有关于大众文化整体粗鄙粗糙的判断,甚至还有作者对于人性的了然。而当它以莞尔一笑的文字呈现出来时,那笑里闪烁出一丝悲悯之光: “这么多媒体捧朔爷的场,买面子的还是居多。难道他关于鲜花网的设想真值得懂行的人一驳吗?难道他关于稿费卖断前言不搭后语的解释真值得深究吗?一是题荒,一是尊敬老年人,由着朔爷开心一回罢了。” 很多年前,与台湾漫画家朱德庸闲聊。你言我语,说到大众趣味。双方共识是,大众文化一定通俗,却未必庸俗。有此认同,也就感慨一个没有相声、簋市、评书、茶馆乃至连载小说的我等市民平民生活委实乏菩可陈。 可没想,几年后,当有了德云社、郭德纲、超女、超男、平民选秀乃至天价相声堂会后,我们仍然觉得有哪儿不对劲儿。 而正是在这个被我称之为“不对劲儿”的地方,子非鱼下笔如刀,以“一颗审视的心和一双挑剔的眼”(《西南联大:阳光灿烂的教育孤岛》)或记录或评析,且犀利且宽谅。如果说,在“幽默”、“实用”。“恬适”、“雅致”、“艺术”、“浪漫”、“颠沛”、“温静”、“淳朴”、“呐喊”(《恨不相逢盛宴中》)等繁多人文之美外还会有许多风景,《小资之死》所呈现出的,可算是一种“知会之美”……因为,“自由与幸福就是这样复杂的样貌。而尊重人文自由的含义,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并不完美的个性与人文精神”(子非鱼语)。 学者余斌先生发现,鲁迅和周作人成名后的编书习惯非常相似,即当重理旧作、编为一书时,周氏兄弟通常不加分类,“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这是鲁迅的解释。《小资之死》在编纂思路上与周氏兄弟大致一样,“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且介亭杂文·序》)。 这样,现在读者看到的这本书,观念态度并置,犀利宽谅同在外,既含“立此存照”之意,亦客观存留下了当作者以亲历者、旁观者双重身份记录大众文化时必要的介入感和宝贵的抽离感: 书中记录的一切是现在,是当下,而再过十年二十年,当那一个个风云人物纷纷变成尔等曾经无限鄙夷的家伙时,本书也就成为一出文化喜剧隐蔽而锐利的一页脚注——是说他们吗?十年前,他们此起彼伏骇人无比的恁多文化落枕确曾有人记录在案。 电影《集结号》公映之后,学者崔卫平曾撰文分析“集结号”的“叙事学”乃至“美学特质”,其中特别详细地剖析了“刻奇”(Kitsch)这个来自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词语。 崔卫平认定,作为一种较为隐蔽的文化生态,“Kitsch”是一种自我愚弄,一种“灵魂的虚肿症”,一幅类似“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的画面,“将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把它乔装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就此,崔郑重宣布:小资也是靠不住的! 这一论断与子非鱼所预感到的“小资之死”多有近似。所谓小资之“死”并非“消失”,而是在预告他们的日益边缘与轻盈。在此后的光阴里,他们自可一如既往,在不自知的自我感动中继续自媚、自愚、自怜、自爱,可假使子非鱼所期待中的大国文化乃至时代精神一旦出现,也一定与之擦肩而过。 2009年4月10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小资之死:一个媒体人的后2008文化观察》主要是由作者写给《财经网》周末版的文字结集而成,作者以"一颗审视的心和一双挑剔的眼"或记录或评析,犀利但不尖刻,平实但不浅薄,呈现出独特的人文之美。
  本书所辑文字不以文体、主题分类,只按作成的年月杂辑,剖析当时的热点人物、事件,比如对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门大街开街等举国盛事的冷静观照,对"艳照门"、"纸包子"等热点事件的独到解读,对陈蝶衣、张爱玲等旧时风华人物的深切纪念,更有对郭德纲、周星驰等草根人物的朴质祝愿。
  总之,这本书观念态度并置犀利宽谅同在外,既含"立此存照"之意,亦客观存留下了当作者以亲历者、旁观者双重身份记录大众文化时必要的介入感和宝贵的抽离感:
  书中记录的一切是现在,是当下,而再过十年二十年,当那一个个风云人物纷纷变成尔等曾无限经鄙夷的家伙时,本书也就成为一出文化喜剧隐蔽而锐利的一页脚注--是说他们吗?十年前,他们此起彼伏骇人无比的恁多文化落枕确曾有人记录在案。(黄集伟语)

作者简介

  李多钰,文化编辑,专栏作家。曾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新京报》,从事大众传媒各项核心业务。现为《新京报》传媒副总裁。
  1998年以来,她致力于文化报道,对于电影、出版、话剧(尤其是小剧场)等处于艰难发展阶段的文化事业,倾力支持。
  在出版行业,李多钰也颇多创举。她在《新京报》时创办主持的书评周刊,为国内日报中所仅见,一度成为国内出版界的人文阵地。她在《新京报》创办之初召集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其开放、公正、独立的姿态迄今罕见。
  作为一个传媒人,李多钰用她的文字和行动,体现了一贯的、异乎寻常的文化常识、独立精神、专业态度和民间情怀。这在当下喧嚣的传媒界,是非常罕见的。

书籍目录

壹?大国梦浓——与2008有关的生活图景
 30年,我歌唱常识中的生活
 留守儿童的团圆权利
 团圆的权利与成本问题
 陌生诗意时空的来信--作别前2008年代
 大国语境下的前2008文化景观
 文化兑现时代的言说困境
 在梦魇中盛开的焰火--2008文化价值回放
 关于北京奥运主题曲的断想
贰?软件问题——寻找大时代的精神原创力
 国家大剧院的软件问题
 不妨去看小剧场
 嫁与西风春不管--周星驰现象的热与冷
 香港电影金像奖为何全面肯定周星驰
 电影《色戒》的漏洞与补丁
 左派文人的吸星大法几时休?
 一个相声还魂者和他的血泪史
 全国政协委员的立场和相声的道德问题
 《立春》:崇高的荒诞或荒诞的崇高
 赤壁:为东吴风流唱一曲东风破
 飞天时代的漫想
 艺术寒冬中的温暖蜂巢
 民主启蒙与高等教育创新——新东方首届教育论坛上的演讲记录
叁?小资之死——追忆手工时代的文化偶像
 陈蝶衣和最好的小资时光
 黄:岭南市民社会的家国情怀
 “艳照门”前的逝水年华
 世上已无图兰朵
 《日出》:诗意困苦七十年
 后张爱玲时代的上海文艺气息
 黛玉香消与古典女性时代的终结
 给朔爷一个面子
 消逝的岂止电波
 代表一切美与温柔
 简单而沉默的未来
 存在于政府之外
 当科学的坏消息传来
 发现意味着死亡
 真正的高手在文坛之外
 孤独者的游戏
 关于挑战者号时代的意识流
 恨不相逢盛宴中
 兄弟,就让我们分离
 西南联大:阳光灿烂的教育孤岛
 前门大街:开街了,吆喝什么?
肆?私人生活--我挚爱的和我纪念的
 关于贝壳的片断记忆
 关于2005年冬天的片断记忆
 关于报馆的片断记忆
 附录:文化娱乐报道的游戏新规则——从专业主义到现实情怀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与“艺术”这个虚无缥缈的名称相比,地方政府更愿意谈“创意产业”,它们很乐意为一种可控的产业服务,并提供各种支持。受益于艺术家群落的北京宋庄,在艺术家与农民发生用地纠纷后,现在甚至开始为艺术家们提供专门的画室用地,并由有威信的艺术家掌握土地的分配权。艰难发展的各类音乐节在今年也受到各级政府的空前支持,摆脱地下色彩,粗具日常节日的气氛。具有国际化色彩的城市以及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的作为将越来越积极。譬如云南,现在已经成功支撑了由北京音乐人发起的“雪山音乐节”这个音乐品牌,比很多大城市更加超前。在奥运战略的中心——北京,这样的节日品牌尚没有上升到整个城市的节日的高度。规格最高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仍在受到质疑,音乐圈内外的人都在质疑它离普通城市居民太远,不像一个节日。在解决了品质问题后,在奥运会结束不久即将举办的下一个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不得不考虑,如何制造更浓郁的、普通市民能够参与的节日气氛。奥运年给了中国艺术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生存空间。政府越来越清楚,一个有吸引力的奥运会不仅需要官方全方位地调动国家资源,更需要民间发挥自下而上的创造力,制造更加丰满的文化形象和生活趣味。

媒体关注与评论

注意,此书是糖衣炮弹!外包装是小资的,有小资的多愁善感和触景生情,但内里却是坚强和冷硬的,敢于面对大地上的苦难、现实中的不正义以及扭曲的人性。神经敏感触觉细腻如小资,而心胸博大则无以名之。  ——徐友渔多钰之为文,堪称“用常识的目光审视文化,让文化的喧嚣回归常识”。  ——丁东多钰形容端庄婉约,内心却磅礴大气,一方面主持大报大刊,一方面又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她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豪杰气质。  ——李银河《小资之死》这本书,主要是由多钰给《财经网》周末版的文字结集而成的。由网而成书,有诸多意味,显示了多钰的功力和文章的生命力,也说明以原创内容为唯一、有能力维持版权的网站及网文,原本是可以多种形式——网与书两种形式长存的。书的质量,印证了这些道理。  ——胡舒立多钰过去写文章的时候用的名字是子非鱼,读子非鱼的文章,常常让我想起张爱玲、林徽因、凌叔华这些民国时期的才女,子非鱼有她们的才气。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这些在当代报业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的报刊,多钰又多参与其中,多钰办报的才干,则是那些民国女子所没有的。  ——陈远


编辑推荐

《小资之死:一个媒体人的后2008文化观察》编辑推荐:徐友渔、丁东、李银河、胡舒立、陈远联袂推荐,《新京报》传媒副总裁李多钰集十年功力于一书,以亲历者的双手触摸当下,以旁观者的眼光记录时代。鲁迅,周作人;郭德纲、周星驰、王朔、陈蝶衣、黄霑、张爱玲、纸包子、艳照门、2000、2008、国家大剧院、前门大街、马王堆、《色,戒》《赤壁》《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图兰朵》《日出》。这些过往的刻骨铭心,风华绝代,都化作一个个或深或浅的符号,印在众生眼中、心上不为表达什么,只为从逝去的年华中抽离。那些过往的刻骨铭心、风华绝代,都化作一个个或深或浅的符号,印在众生眼中、心上不为表达什么,只为从逝去的年华中抽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小资之死 PDF格式下载



媒体人看媒体人,哈哈。


虽然我还只是个学生 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感受到很强的专业性 很喜欢 也很推荐


再等一段时间看吧,现在离我们和太近了


十七块,觉得贵


原来是这样!更全面的了解一些事情和一些心情!


内容不错,挺好的 分析很透彻 挺适合传媒人看的


喜欢汉唐阳光的书。
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了解当代的思想变化


才女,看过她写的崔莺莺


新华书店看到的就来这来买了。


就是文章有点旧,其实内容还是不错的


值得阅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社会现象值得思考


之前对这个作者丝毫不知道。只是被书名吸引。小资之死。如何死掉的。没想到作者竟然言辞如此犀利,入木三分,不愧是名记者出身。挺好的书,隆重推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