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下得失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1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 著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最近若干年以来,国内各行各业热衷于与国际“接轨”,历史学亦不能自外于这样的趋势。受西方史学潮流的影响,政治史被认为“过时”了,“英雄史观”更是备受冷落甚至受到批判,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史、文化史等受热捧,“自下而上”的“底层视角”受重视。其实,中国的历史自有“中国特色”,中国的史学亦大可不必与西方亦步亦趋。如西方政治早已上轨道,在轨道上跑的政治固然很好,但描述起来难免因其“无事”而显“乏味”。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既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又没有完全走上新的轨道,称得上是“乱世”。“乱世”对历史学家更具有挑战性。这一时期,战争、革命、内战、外战、政变、民变,一切都在剧变中,一切都在动荡中,充满偶然,充满传奇,充满戏剧性,还具有那种不在轨道中的不可预测性。经济基础不见有何大的变动,而上层建筑却是风雷激荡。研究这一时段的历史,想避开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之类的老话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一个最高领导人的个性特质、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可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普罗大众的历史固然不可忽视,“精英”“领袖”更不可能被历史边缘化。撇开蒋介石讲不清民国史,撇开毛泽东也讲不清共和国史。 应该说,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蒋介石研究,最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其间的原因很多,“政治”便是其中不能忽视的因素,两岸皆然。好在随着历史的流逝,“政治”的因素在逐渐减弱,而历史资料的大量开放,则为学术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蒋介石日记的公布,便是有关蒋介石的学术研究得以开展的不可忽略的要因之一。持续五十多年不问断地写日记,记人论事并将之留存,可能是蒋介石一生中与其他领袖人物相比的特异之处,而后来的研究者,无论是褒他贬他、颂他骂他,都不可能无视他的日记。有人说,蒋介石日记是只写给自己看的。一般而言,日记当然是写给写者自己看的,不过也不尽然,无意之中甚或是有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也未必是个别,尤其是那些“大人物”的日记,在写作之时,他们已经考虑到通过日记维护其身后名了,其所谓真实性,有时实在是需要打个大大折扣的。其实,早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时蒋就声称:要想知道事件的真相,等我死后看我的日记吧。据罗家伦回忆,南京政府初期,蒋拿出全部日记和他商量,打算出版。其后,蒋改变计划,将早年日记交给他的老师毛思诚整理成年谱,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了。此后,蒋令人继续以其日记为基础编辑《事略稿本》。即使在激烈的抗战和国共内战时期,蒋介石于政务繁重军务倥偬之际还抽出大量时间认真细致地逐卷审阅和修改其数量庞大的《事略稿本》。可见他如何重视其身后形象的建构和维护,也可见看过蒋日记的远不只蒋一个人。既然如此,蒋介石在写日记时,对于何者可写何者不可写,对于可写者写到什么地步,当然是有他自己的考虑。作为领袖人物,他关心的身后名首先还是“政治”,因此,我们才可以理解,蒋为什么可以在日记里不惜笔墨记下他年轻时做过的一些荒唐事,而又对那些有涉“政治性”的事件不时惜墨如金。 正因为此,阅读蒋的日记,不妨“于不疑处有疑”(胡适语),不仅要看他记了什么,更要广泛对照其他史料,琢磨他“隐”了什么,琢磨那些他没有明言或言外之意,琢磨他有些事按常情该记而为何“漏”记,有些事按常情该详记而为何略记。质言之,即便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也未必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更不必说那些写的时候就有意留给后人看的日记了。当然,任何人记日记都是有选择性的记述。蒋介石在日记中,有强烈的情绪宣泄,这在政治家的日记中是不多见的。亦因为此,蒋在日记中常有一些极端化的言词,诸如最恨最爱、最悲最喜之类的表述。这一类表述,最见其个性、心态,读来也富有趣味,但如果离开蒋日记的整体语境和表达习惯,尤其是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而断章取义地引用,是有可能歪曲其原义的。 研究蒋介石,当然难免对蒋介石的评价。蒋介石的自我角色定位是豪杰、圣贤、革命领袖。其实这三者是难以兼容的。别的不说,无论做草莽豪杰还是做革命领袖,都难免趋于激进、激烈、暴力乃至不择手段,而要做中国传统式圣贤,就应该温良恭俭让,走中庸之道。蒋介石在日记中,有大量修身养性、自我反思、自我节制的记载,相信不全是“作秀”。再说,要能持续几十年“作秀”,或许也就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作秀”了。一个位居权力顶端而缺乏外在制约的人,最易无所顾忌而走极端,而蒋之“独裁”虽无所不在却又不无边界,其以“圣贤”自待的修身养性,未尝没有起到“自我节制”的功用。比如对付“异端”分子,蒋氏早年采“暗杀”手段,也许可解读为还没到肆无忌惮的程度。蒋是一个缺乏浪漫、幻想和激情的人,其性格偏于保守、中庸,其实浪漫、幻想和激情澎湃为革命家最爱而为政治家最忌,或许这又可以解读为,蒋氏的政治家个性远胜于其革命家气质。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后,名义上的帝制不存,实际上的皇帝仍有。袁世凯当政的时间太短,其独裁权威尚未得充分显露。而蒋介石要算是后皇权时代的“第一人”。若说抗战以前还有胡汉民、汪精卫等对手掣肘和地方实力派挑战的话,那么,抗战爆发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强大感召下,蒋介石的权势声威应该说是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古语称“--6-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之”;又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蒋介石的“天下”既从“马上”得之,也从“马上”失之:既顺民心而得之,又逆民心而失之。在短短22年的时间里,这样的一得一失,先得后失,竟在蒋介石一身一生中“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也称得上绝无仅有吧。这是何等的生命体验?什么样的人能承受这样巨大的人生起伏?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竟还能“寿终正寝”。这样的“淡定”,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使不承认蒋介石是‘‘伟人”的人,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蒋介石是一个“=lk~”之人吧。 对于这样一个“非凡”之人,要想简单来一个“盖棺”定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在有关的学术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全面之际。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非凡”之人,因其多面性、复杂性、矛盾性及其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影响力,势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历史学者们持久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本书是几位作者合作撰写的有关蒋介石研究若干篇章的结集,利用蒋介石日记,也利用其他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蒋介石的一生做了一个初步的描画,也许可以称为几位作者的尝试。至于对蒋介石复杂一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蒋介石客观而求实的历史评价,远非几位作者初步的研究所可担当,或许还有待于学界将来的不断努力吧。

内容概要

  蒋介石的“天下”既从“马上”得之,也从“马上”失之;既顺民心而得之,又逆民心而失之。这样惊天动地的一得一失,竟在蒋介石一身一生中“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也称得上绝无仅有。这是何等的生命体验?什么样的人能承受这样巨大的人生起伏?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竟还能“寿终正寝”。这样的“淡定”,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使不承认蒋介石是“伟人”的人,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蒋介石是一个“非凡”之人吧。
  本书是几位作者合作撰写的有关蒋介石研究若干篇章的结集,利用蒋介石日记,也利用其他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蒋介石的一生做了一个初步的描画,也许可以称为几位作者的尝试。至于对蒋介石复杂一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蒋介石客观而求实的历史评价,远非几位作者初步的研究所可担当,或许还有待于学界将来的不断努力吧。

作者简介

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代表作有《中华民国史》第四、十一卷,《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十卷,《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等。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有《党员、党权与党争》、《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等。
 
金以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代表作有《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近代中国大学研究》等。

书籍目录

一 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
二 屡仆屡起
三 关键的一年
四 从倚重元老到闲置元老
五 地缘纠葛与派系纷争
六 削藩安内:昆明事变
七 家国亲疏:与宋子文孔祥熙的关系
八 一党训政下的多党合作
九 挽救危局与“戡乱动员”
十 最后的改革:金圆券发行
十一蒋介石的阅读史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蒋父去世时,蒋母32岁。除9岁长子外,还有一个6岁的女儿和一个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寡母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其艰难困苦不难想见。蒋介石日记中,屡屡回忆其幼年失怙后,孤儿寡母如何含辛茹苦,如何受人欺压:“时念余九岁丧父,……余之一生,可说自九岁起无一日不在孤苦伶仃孤寡无援之中过活”。“当胞弟瑞青殇后,家难频作,家产行将被侵,先慈朝晚饮泣长叹。决心上京诉怨控告,毫无难色。呜呼!慈母之保家保子,其忧苦至此。回忆往事,不堪设想。”值得注意的是,当蒋介石执掌国民党最高权力并以革命领袖自居以后,试图追溯自己“革命思想之起源”,而孤儿寡母受人欺压的童年往事,正好成为建构自己革命思想起源的最佳素材:余少年自先父殁后,即随余先慈受社会劣绅之压迫,贪吏之剥削,以过孤儿寡母之悲境。余忆自亡弟瑞清亡后,余兄介卿受恶讼与劣友之挑拨,思分亡弟之遗产不遂,几至涉讼,而以讼词恫吓先慈。先慈朝夕惕励,忧患备尝,但毫不为其所动,以其已出继于伯父,而且已经分拆产业,授其家室。余当时知胞兄不甘心,而又恐获罪于先慈,乃以私书寄胞兄,属其勿争琐屑,如余长大,必以全产交彼。惟此时勿使母亲多忧也。以后,吾乡以钱粮不足,须由甲首赔偿,而田亩在十亩以上者,须帮助甲首赔款,其所赔之数,多寡不一,概由胥吏与劣绅串通,随意摊派。是年适族人兴水当甲,而余陪甲,其款数逾常,先慈不能承认。不料兴水听胥吏邬开怀之主使,而又见吾家内不和,胞兄虽有势力,亦毫不帮助,袖手以观余孤儿寡母之涉讼,竟使差役到家勒逼,以牌票传余,以为乡间最污辱之事,是余母子所最痛心而不能忘也。后卒以赔钱了事。自此,吾母望余读书成业更切,而余则自知非读书立业,亦无以雪此耻辱。此约余十五岁之事也。当时只觉孤寡,备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压迫之苦状,非改革推翻,不能出头,且不能雪此奇耻。而不知吾之革命思想,即基于此。在蒋介石日后的多次回忆中,个人早年之孤苦,很“自然”地与国族的衰微相衔接,出洋求学也被解读为具有“革命”的动机:“余既痛国事之衰堕,满族之凌夷,复痛家事之孤苦被欺受凌,更欲发奋图强,以为非出洋求学加入革命,再无其他出路。”去掉“革命”的神圣外衣,更能清晰地见到,蒋介石早年之孤苦,对其个性特质的铸就,以及对其行事风格的影响,是鲜明而深远的。孤儿孤苦的童年,塑造了他孤独孤僻的个性。蒋这样的自我表述其实更合常情:“余自此乃知社会之黑暗与不平,而更恨世态之炎凉与人情之浇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让少年蒋介石感知社会的黑暗与不平;邻里乡亲的无义与同胞手足的无情让他深切体察到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浇薄。“曾忆十岁之年,父丧未满一年,是年夏初……乡间洪水浸屋三尺,为从来所罕见。此时家中惟寡母与孤儿二人,胞妹幼稚自不知情。透水半日,无人来家援。吾乃闻吾母悲叹曰:如汝父在,近邻铺中人皆早来协助,而你父亦自在家处置一切,决不至如今日之孤苦伶仃矣。” 诸如此类的情景,令蒋介石终身难忘,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耿耿于怀。溪口乡亲不仅对孤儿寡母有困难时未伸以援手,而且对蒋的所作所为,在很长时间里不以为然,甚至多有贬评。在乡民眼中,少年蒋介石是“无赖”,青年时也未见多大出息。直到1918年,蒋日记中仍记有乡人“见余之所为,未有不为之惊骇也。”“吾岂可为乡人之毁誉荣辱,而易我高心乎,所念者惟母在也。”蒋心虽高,无奈此时经济拮据,甚至“梦寐间亦忧贫困”,“为乡愿似是而非者所排斥”。自感“茫茫前途,不知何所底止”。乡人的毁誉,自己虽然无所介怀,只是担心牵累母亲,使母亲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直到母亲去世时,35岁的蒋介石在溪口乡民眼中仍是事业无成。蒋也时常“想念身世与人情之薄,悲叹无已,愁闷不堪。”扬眉吐气的一天终于到了。1930年10月下旬,蒋介石携宋美龄衣锦还乡。家乡父老为庆祝他“凯旋”归来,演戏三日,白天开欢迎会,晚上办提灯会。蒋自称“余对欢迎会无不厌弃,而独于乡间此次之欢迎,使余略述余母训及家庭教育之优良,以舒积悃,特加欣快。”“以今日中正略有所成,是不能不认母教严厉”。蒋素有“雪耻”情结,无论国恨家仇,均不忘“雪耻”。1919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申言有四大心病未除,其中之一即是“以仇恨耻辱太多,而涤荡湔雪不到也”。对是时的蒋介石而言,“仇恨”恐怕不是国仇,而是家仇;“耻辱”也不是国耻,而是家耻。“舒积悃”三字,充分表露了他的“雪耻”心态。蒋介卿是介石同父异母的兄长,比介石年长十岁。蒋父去世后,兄弟分家析产,本相安无事。不料四年后,小弟瑞青夭折。蒋介卿要求将亡弟名下的遗产重分。蒋母坚拒。双方反目,几至涉讼。蒋介石后来反复忆述说,自家内不和、兄弟阋墙以后,家难频作。蒋也因此对其胞兄深怀痛恨,日记中提及胞兄,多是贬词:“俗不可耐,鄙陋尤甚”; “有意捣乱,顽固不化”,“不可感化”,“嫌恶已极”,“恶劣狡诈”; “心术不可复问”等等。玩劣的孩子,难免厌学。蒋回忆其童年说:“每遇放学,视为大赦,其愉快之情,莫能言喻。”在私塾时代,厌学玩劣的孩子难免受到老师的严加管教。在蒋的童年记忆中,教过他的多位塾师皆“无善足述”,有的甚至成为他切齿痛恨的对象。直到晚年,谈及任介眉、蒋价人等塾师,痛恨之情仍溢于言表:60岁回忆:九岁之年追溯塾师任介眉先生之残忍惨酷,跪罚、毒打、痛骂、诅咒几乎非人所能忍受,此非严师,实是毒魔。如任师当年不死,则余命或为其所送矣。66岁回忆:余自六岁上学识字至十六岁之十一年间,除任介眉之凶虐以外,蒋价人(谨藩)间亦任意使气,以学生为囚徒视之。其他对余之教诲皆无善足述。余之少年教育完全由先慈一人之所赐,当十二岁时,蒋师之苛刻虐待后,十三岁吾母乃即辞退蒋而聘姚,其对元培养之苦心可说无微不至矣。天地君亲师,父亲既“不忍言”,塾师都“无善足述”,甚至视如“毒魔”,同胞手足反目成仇,邻里乡亲也无情无义。蒋介石于1934年的一次日记中写道:“中正幼年受劣绅污吏之欺凌,亲戚之轻侮。长受满清鞑奴之压迫,学友之嫉视。壮受倭寇苏俄赤匪之胁诱,与倭寇之畏忌与侵略,而成今日之中正。是中正之历史,乃劣污倭俄与赤匪所逼成也。”除了满清压迫,劣绅欺凌,更加亲戚轻侮,学友嫉视,父兄无情,乡邻无义,周遭竟没有一个“好人”。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主观感受,这样的生存境遇,多么阴暗凄惨!这样的早年成长经历,又将如何铸造蒋的人生和个性特质?在蒋的童年记忆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孤立无援。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的心理和性格。蒋介石日记中,经常慨叹、质疑友朋、同志、部属之间忠诚、信任、友爱之不可靠:除母子之外,天下决无义友仁爱,无事则首聚谈心,似为至交,有事则彼此避匿,一如风马牛之不相及者,甚至背笑腹骂,幸灾乐祸,今而后,乃知友朋之交,竟止如此而已,抑□吾自不能以诚待友乎。近日愤激不绝,以友人伪者多,而真者少也。自私自利者多,为公为友者更少也。以此而欲独善我身,断绝一切,自外于世而不可得耳。吾友除孙先生以外,诚意待我者极少,昔日以为可信之人愈不可信,天下事,惟求自立而已。 直率公道难容世,阴险骗诈反成名。以人人为莫逆,便知处处要留心。人心虚伪,社会陆沉,绝无容身余地;风波险恶,沙漠荒凉,创造渡世津梁。国中皆荆棘,世上无知音。人心险诈恶劣,畏我者固为我敌,爱我者亦为我敌,必欲我皆为其利用而后快心,稍拂其意则妒忌交至,怨恨并来。政治社会之卑污毒狠如此,岂我所能堪哉。遁世既不可能,则惟有另辟途径,独善其身,而使若辈自争以还我清白之体。诚意爱辅我者,惟妻一人。一生爱人惟母与妻耳。父母妻子之外,皆无诚意己待之人,此乃人情之常。蒋介石认为:“天下事之难,莫难用人及用于人也。”恰在“用人”和“用于人”方面,蒋表现出特异之个性。一方面,他非常看重别人对他的信任与忠诚,另一方面,又十分疑心别人对他的信任与忠诚。蒋介石总是回忆他小时候,孤儿寡母如何受人压迫,受人欺负,受人冷眼。因此既自卑,又自尊。对别人的控制、驾驭有着强烈的抗拒情结,对外界的轻忽、怠慢更是高度敏感。国民党前辈中,蒋仅服膺陈英士、孙中山等一两人。陈英士是蒋离开寡母步入社会后,所结识的第一位关照和提携他的人。由于得到陈英士的充分信任和赏识,蒋尽心竭力为陈驱驰效命。辛亥革命后,他挺身暗杀了陈的竞争对手陶成章。蒋自称处世交友,“在乎极端,故有生死患难之至友,而无应酬敷衍普通之交好。”1916年陈英士被刺身亡后,蒋写了一篇情见乎辞的祭文:“呜呼!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乎!”从小失怙的蒋介石,从这位同乡大哥身上找到了一种“近似父爱”。陈英士死后,蒋与孙中山逐渐建立起比较直接的关系。但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1917-1924),蒋对孙中山一直若即若离,欲迎还拒。对于孙中山交办的任务,并不积极,动辄使气撂挑子,任性开小差。有时孙中山函电交催,他却有意延搁。之所以如此,除了正值孙中山事业低谷外,是蒋认为未能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1924年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但蒋上任不久即辞职。辞职的借口是学校经费不济,负责供应经费的禁烟督办杨西岩故意刁难。深层原因其实见诸蒋致孙函:“先生不尝以英士之事先生者,期诸中正乎?今敢还望先生以英士之信中正者,而信之也。先生今日之于中正,其果深信乎?抑未之深信乎?中正实不敢臆测。”并称:“中正与英士共事十载,始终如一,未尝有或合或离之形神”,“乃以其信之专、爱之切而知之深也。”“今日岂复有真知中正者乎?如吾党同志果能深知中正,专任不疑,使其冥心独运,布展菲材,则虽不能料敌如神,决胜千里,然而进战退守,应变致方,自以为有一日之长。”不仅渴望孙中山如陈英士那样充分信任他,还要求党内其他同志也象陈英士那样容忍体贴他。他致书胡汉民、汪精卫曰:“如欲弟努力成事,非如先慈之夏楚与教导不可,又非如英士之容忍诱掖亦不可也。”“今弟做事,既无人督责如先慈,又无人体贴如英士,而欲望其有成者,恐转以偾事也。”只有母亲、英士在他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当这两人都死后,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过着一种漫无目标的游荡生活。在1918-1924年间,他曾创下14次的辞职纪录。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不到半年,最短的一次只有一天。往复到职、离职,“事近儿戏”。“一言之不合,一事之不如意,乃即念辞职独行”蒋也自省“赌气即走,是吾之过”。辞职的理由,不外乎上司信任不专,以及同侪疑忌排挤。每次辞职借口,大多是“不见信”、“不见谅”于总座。不能接受别人的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种抗拒权威的“反上”情结,当与蒋介石缺乏对父权的敬仰有关。当其“用于人”时,他希望上司同侪对他深信不疑,以慈爱至诚待之。当他执掌最高权力以后,却很少有人长久不衰地受到他的信任。蒋介石用人,最重忠诚。然而,对上,对下,对同辈,他又常怀疑忌。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即感觉蒋介石对人“防患太过”。而亲信如陈立夫,在晚年回忆录中亦指责“蒋公”“好使部下力量对立”。同样是拥蒋派系,蒋有意让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足鼎立。抗战时期成立三青团,又有意使党、团互相制衡。特务系统也是中统、军统双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部下信任不专,有意使部属之间相竞相成,相克相生,从相互制衡中达到驾驭的目的。翁文灏日记中曾转述美国大使詹森(Y.F.Johnson)对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三人的观察和评价:胡汉民思想坚决,但教条,窄隘,不易与人合作;汪精卫善于变化,但无甚原则;蒋介石“目光动人,但对人从不信任,各事亲劳”。翁认为詹森的观察颇独到,显然深有同感。抗战中,时任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日记中写道:“国军不能练精,由于蒋先生不善治军耶?由于不能执简御繁耶?由于防下过甚耶?”;“……委员长不能执简御繁,用人不疑。”在蒋看来:“无论为个人,为国家,求人则不如求己。无论亲友盟人之如何亲密,总不能外乎其本身之利害。而本身之基业,无论大小成败,皆不能轻视恝置。如欲成功,非由本身做起不可。外力则最不可恃之物也。”又认为:“无论何人为汝尽力,必欲称功望恩,而实患难死生,除生母之外,任何人不能相共也。”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任何人都不可信赖,想不独裁也难。


编辑推荐

《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由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所著,此为国内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用蒋介石日记研究蒋介石生平的著作,三位作者都是研究民国史的大家,在学界有较高的口碑,《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虽为学术著作,却文字通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下得失 PDF格式下载



近代史备考,实为(国民党)民国政治史,三位作者都是近年来民国史的后起之秀,汪朝光长于45-49变乱,王奇生长于八卦。为写蒋介石之不多得踏实著作。历史学写作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幅两极分化的面貌:一方面是学院内的研究越来越精深,却也越来越琐碎无趣;另一方面则是为迎合大众趣味的历史演义性质作品大量出现,虽然能通过优美的文字与曲折的故事吸引眼球,但是不免流于八卦,可能丧失了基本的历史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大众阅读的趣味性相结合起来的历史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而我很高兴地发现《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值得大家期待的作品。搞历史研究的人都知道,要判断一篇历史论文或一本学术著作之高下,首先就要看文章后面的注释。没有注释的历史研究作品完全可以当小说看,如果注释多引自其他研究成果等二手资料,则能判断这本书只是在人云亦云,毫无创见,不看也罢。《天下得失》一书的三位作者都是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他们可以接触到一般人很难接触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这一点在本书的注释中得到充分体现:本书所依据的基本史料是近些年来才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其他史料则有《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事略稿本》这些蒋介石研究的核心史料;同时还辅之以档案、回忆录与报刊史料。从史料上来看可谓十分丰富,这就保证此书绝非人云亦云之作,读者可以从中获悉原来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这本书的名字取得具有深意:《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该题目已经点出,书的内容是关于“蒋介石的人生”,但是蒋公一生漫长,无法在20万字的有限篇幅内予以事无巨细的介绍,因此该书的重点集中于“天下得失”。具体说来就是蒋介石如何在国民党复杂的派系斗争中脱颖而出,“得天下”;然后又怎么在抗战胜利后短短4年时间内,兵败如山倒,退出大陆,“失天下”。可以说此书的三位作者以他们高明的历史眼光,成功抓住了蒋介石漫长政治生涯中的关节点,而蒋介石“天下得失”之经验教训又是值得我们今人所慢慢反思与品味的。那么这本书是否过于学院气而难以激起我们阅读之兴趣呢?对于这一疑问,我们可以抽出本书第一章内容予以回答。第一章名为“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王奇生通过研读蒋介石日记、蒋介石年谱初稿等史料,发现了蒋介石具有浓厚的“恋母情结”这一秘密。蒋从小丧父,“孤儿寡母”二人相依为命,这一独特的成长环境,使他对母亲具有独特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以至于妨碍了蒋结婚后正常的夫妻感情,这种依恋之情也使蒋的性格中带有了某种女性化的阴柔色彩。“孤儿寡母”的成长环境,难免使母子二人受他人欺凌,而这竟成为了蒋介石建构自己革命思想起源的素材;同时,这种成长环境也使蒋只信任自己的母亲,丧失了对他人之信赖,掌握权力后沦为“孤家寡人”。王教授采用一种类似“心理史学”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蒋介石的人格与内心世界,为蒋当权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供了新颖而颇有趣味的解释。书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书透”,敬请大家自己慢慢品味……


三位作者将蒋介石的日记作为基础史料,并通过其他史料互相验证,描绘出了一个在不同阶段的蒋介石的人生。开篇从蒋介石家庭环境、性格形成开始说起,去寻找在那历史进程中的蒋介石。作者三人都是研究近代史的,不同的章节体现出了不同作者的风格,值得一读的近代史作品。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用蒋介石日记研究蒋介石生平的书,此书虽说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但读起来并不感到枯燥,可见三位专家作者在文字方面下了功夫,因而显得通俗易懂,确为不易。


抛开蒋介石的功过,抛开种种错误,客观地反映了一位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


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这书写的客观。角度和一些大众观点不一样,推荐!


希望王奇生老师,书写得幽默,史料详细,分析到位。这本书,详细的分析了蒋介石的一生,史料详尽,非常值得买。


当今三为民国史研究大家的合著,值得一看,很多引用蒋介石日记的内容


还原了真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看清历史,了解不一样的蒋介石的人生


里面是对蒋介石一生中的几件大事的评述,不是一生的记述


研究蒋介石需要好好读的一本书


从这本书里面看到另外一个蒋介石。


应该是所有写蒋介石的书中比较不错的 爷爷很喜欢


以此书观之,教科书对蒋介石有失偏颇!


写的不错,看了之后确实对蒋介石其人有了重新的认识,值得推荐,但是里面有些非白话的内容,但不影响阅读的


还原蒋介石


重新认识蒋介石!值得一看的好书!


写蒋介石的有一篇好书


另一角度,分析蒋介石的军政生涯,家庭环境、朋友圈都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蒋公一得一失天下古往今来仅此一人,但是他能以广大胸襟退隐一偶重新作为大哉伟业从头过!


还是近代史老师推荐的,但是我感觉还是蛮好看的,我还总结了一些人生道理~


一个只关注别人对自己怎样的人注定得不了天下


乱世出英雄,蒋公一生得失在此书中。


本书有三位“蒋学”专家所写,相信值得一读。


家里那一位指定要买的,应该不错。


不用看蒋日记了,呵呵


从老蒋的日记入手,是个好切入点。写的较细。


历史老师要求做读书笔记,希望物有所值


出版社真逊,还好作者都是学术界的大牛


很详细很全面的介绍,看后让人耳目一新


从书中了解到更多历史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或学错的知识!


非常喜欢杨天石先生的这本书,有幸见到杨老师本人,并求得签名,哈哈!文笔很好,讲出来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


说蒋公的书没怎么看过,理由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本究竟如何还没细读。


一本真是反映历史的书籍


蒋传不少,这本传记是目前大陆学者中最严谨的著作之一


讲的很客观,是了解蒋公的一部好书。


这本书我没有看,朋友说还可以。希望帮他买的书都好看。


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很好的一本书


这本书没有经过文笔的润色,有点无味


早就听说这本书了,看过之后真是觉得受益匪浅,建议多关注此书。


很不错,正版很给力。开始品读。。。。。


近现代史纲要老师推荐我们看的,书很精彩,很真实。


快递很快,图书也比较精美!


败者不是贼,只不过真把民主当民主了,所以依旧还是走自己的小民主路线!


书还没细看,应该是好书


老师推荐的应该不错。就是书有点旧


写的不够细腻 很平淡


很平实,不错


虽薄,但很受用


增进对蒋的认识


分析相当到位


舍得之道,毋庸置疑


很有启发,不错!


质量不错,非常喜欢,感觉很有帮助


买好书去当当,就在当当买


叔叔说文字有点硬邦邦的,怎么说呢


自2006年蒋介石日记在美国公布以来,随即引起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坊间不断有关于日记的研究成果问世,成为近年出版界持续不退的“民国热”当中的一个重要推手,本书也就是当中的一部作品。 该书是一部由十一篇论文组成的论文集,由三位专家共同完成,虽然都是通过引用蒋介石日记的内容来分析论述史事,但从中亦可见他们治学风格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有用宏观纵向方法的如:关于昆明事变、多党合作、戡乱动员和币制改革的研究;有从微观横向角度的如:关于蒋介石三次下野的原因及其应对的论述;有运用独特视觉进行专题研究的如:蒋介石的性格形成、与各人的关系亲疏以及他的阅读史等。 这些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觉都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使对蒋介石的研究更全面、更立体,从而可以对蒋介石的一生作更多角度的观察和挖掘,使蒋介石回归本色。


揭秘了很多历史书上事件的真实面目,蒋介石的失败在于不懂得用人、培养人,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能不败乎?


通过蒋介石的自传等文献分析蒋介石


写蒋介石的书里比较有内容的一本可以


分角度讲解蒋介石的统治生涯!还不错!


马上得天下 马上失天下 而竟然能寿终正寝 古往今来 能有几人?


三位国民党史界专家的合作成果,值得一读


书中所写的内容都较详细,算是比较真实的历史吧,至少看上去比较接近。
但是本书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灵魂,很多历史不便写出吧?反正是没写或者
比较简单的带过,我觉得似乎有写更详细的必要,期待作者们再发第二版本,
进行扩充。


是一本比较客观的传记,对理解民国的历史有很大帮助。


不错。。揭示历史真相。。


从一个方面了解一下


不错的一本书,观点比较新,对老蒋有新认识。


还行吧,说的不是特别详细,对于简单了解来说还是蛮不错的一本书


古人有古人的不易之处,老蒋亦如此。


还没来得急阅读,应该不错


整体不错,就是因为没包装有些边角破了


很好,包装也不错。


书有些简易,不过印刷不错


写得简洁,看起来也轻松。


老师推荐,应该不错。。


嘿嘿,挺喜欢


替家人买的,看了部分连载,还不错~~~


关于蒋氏的书很多,不免重复,这本是一本很不错,不是应景之作。可以一读。


大段的引用蒋介石的日记,很难理解。蒋介石的人生,分析得支离破碎!不是我要的内容。


蒋介石是需要更加深入了解的任务。本书提供了一个认识的机会


引用的旧体文较多。毕竟经历过文革,托毛大爷的福,大部分中国人真搞不懂这些文字了


其实是他们的几篇比较好的论文。。。


书很脏 明显是旧的


个人意见:内容普通


文言文看起费劲,不过还是可以


可怜的老蒋


全书比较泛泛,不知道作者们为什么要研究蒋介石,又研究出了什么值得后人学习或者深思的成果。没有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难道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吗?本书不配用这个书名。


历史学写作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幅两极分化的面貌:一方面是学院内的研究越来越精深,却也越来越琐碎无趣;另一方面则是为迎合大众趣味的历史演义性质作品大量出现,虽然能通过优美的文字与曲折的故事吸引眼球,但是不免流于八卦,可能丧失了基本的历史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大众阅读的趣味性相结合起来的历史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而我很高兴地发现《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值得大家期待的作品。搞历史研究的人都知道,要判断一篇历史论文或一本学术著作之高下,首先就要看文章后面的注释。没有注释的历史研究作品完全可以当小说看,如果注释多引自其他研究成果等二手资料,则能判断这本书只是在人云亦云,毫无创见,不看也罢。《天下得失》一书的三位作者都是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他们可以接触到一般人很难接触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这一点在本书的注释中得到充分体现:本书所依据的基本史料是近些年来才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其他史料则有《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事略稿本》这些蒋介石研究的核心史料;同时还辅之以档案、回忆录与报刊史料。从史料上来看可谓十分丰富,这就保证此书绝非人云亦云之作,读者可以从中获悉原来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这本书的名字取得具有深意:《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该题目已经点出,书的内容是关于“蒋介石的人生”,但是蒋公一生漫长,无法在20万字的有限篇幅内予以...事无巨细的介绍,因此该书的重点集中于“天下得失”。具体说来就是蒋介石如何在国民党复杂的派系斗争中脱颖而出,“得天下”;然后又怎么在抗战胜利后短短4年时间内,兵败如山倒,退出大陆,“失天下”。可以说此书的三位作者以他们高明的历史眼光,成功抓住了蒋介石漫长政治生涯中的关节点,而蒋介石“天下得失”之经验教训又是值得我们今人所慢慢反思与品味的。那么这本书是否过于学院气而难以激起我们阅读之兴趣呢?对于这一疑问,我们可以抽出本书第一章内容予以回答。第一章名为“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王奇生通过研读蒋介石日记、蒋介石年谱初稿等史料,发现了蒋介石具有浓厚的“恋母情结”这一秘密。蒋从小丧父,“孤儿寡母”二人相依为命,这一独特的成长环境,使他对母亲具有独特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以至于妨碍了蒋结婚后正常的夫妻感情,这种依恋之情也使蒋的性格中带有了某种女性化的阴柔色彩。“孤儿寡母”的成长环境,难免使母子二人受他人欺凌,而这竟成为了蒋介石建构自己革命思想起源的素材;同时,这种成长环境也使蒋只信任自己的母亲,丧失了对他人之信赖,掌握权力后沦为“孤家寡人”。王教授采用一种类似“心理史学”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蒋介石的人格与内心世界,为蒋当权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供了新颖而颇有趣味的解释。书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书透”,敬请大家自己慢慢品味…… 阅读更多 ›


得失天下赖一身——读《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中国从未进入西方意义上的民主社会,那么帝制余荫下的中国仍深受人治的影响。在中国领导人的一举一动,一政策一方针都对国家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都是如此样人。国共两党出于政治斗争需要而极力丑化对方,这就导致蒋、毛等人在两岸的不同形象。就蒋介石而言,共产党称之为“人民公敌”,而国民党则尊之为“古今完人”。蒋的真实面目则被深深笼罩在云雾之中。由于《蒋介石日记》等史料的开放使得近年来蒋介石的研究出现热潮,许多学者都纷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摘抄日记,撰写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素以研究民国历史而闻于世,其民国史研究室更是在学术界声名远播。近年来该研究室形成了研究蒋介石等民国历史与人物的学术群体,其中包括杨天石、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等。这些优秀学者近年出版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等专著,使得蒋的真实面貌得以初步呈现。今年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又合作推出《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一书,继续还原蒋介石的本色。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著,而是一部论文集,分别由三位作者完成。每章独立成文,但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展现蒋介石复杂的人生。主要内容仍未脱离蒋的政治与军事,其包括与党内的斗争放到派系、地缘和代际中,与地方军事势力的博弈及与亲属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讲述了政治制度变革及经济改革和与中共军事斗争中的蒋。与中共的斗争方面,集中聚焦于1945-1949年,而没有抗战时期和苏维埃时期,甚至是更早时期。同时也在蒋的人际关系上,虽然仅仅是集中在孔宋身上,但做出了初步的研究,打破了我们一直印象中的“四大家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印象,展现了国民党高层内部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场景。其中只有第1章与第11章关注了蒋的性格与阅读情况,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蒋。这种描画更多的是展现作为政治军事领袖的蒋,而非作为生活中的人的蒋。其面相不免有单一之嫌。本书副标题为“蒋介石的人生”,通读该书确实可以看到从蒋的孤儿寡母时代到大陆失败其所经历的种种,但可惜的是这只是蒋的半个人生,即前半生。书中缺少了对蒋在台湾时期的后半生的考察,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同样,这本书最主要的史料是蒋介石日记,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蒋的日记是有考虑的书写,是留诸后世、教育他人的“教材”。这样在运用日记的时候就不得不对日记本身记述做出印证和持一分怀疑之心。如第1章讲到蒋的少年性格和心态时就基本上依靠日记来讨论,这就难免会有大而不细的纰漏。因为一个人的心态与行为以及性格如何会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变化。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时期,其反应是不同的。这也是人的复杂之处,研究的困难所在。不能泛泛的去谈蒋的心理、性格等,而是要谈一个历史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蒋的性格和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本书的主人公是蒋介石,故所有论述当以蒋为中心来展开,但是个别章节对此把握似可商榷。尤其是第九章中讲到“戡乱动员”时,作者更多的是讲述国民党如何实行该政策的,而没有去着重的考察在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蒋的表现如何。无论如何,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关于蒋介石研究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大概分为三类,即蒋的自身、人际关系、与中共斗争。性格决定命运,不可否认成长经历与知识够成对蒋介石的性格起了重大影响。人际关系部分则揭示了蒋介石的人脉来源以及成败。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蒋介石的得失,无疑与这种人际关系和派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而也正是这种党内派系的斗争与其在外部与中共的党际之争,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从这个方面来看蒋介石得天下的同时也注定了其要失天下。而作为党国领袖的蒋介石的得失无疑也是国民党天下的得失,结果仍不免天下得失赖一人而已。 阅读更多 ›


第一次听说王奇生老师的名字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听说社科院有一个搞民国史的研究员,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民国史方面造诣很深。后来来北京读研究生,开始接触王老师的文章和书籍,最著名的著作当然是他那本《党员、党权与党争》看完之后,感觉很受震动,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之后就找来他在中国知网上的论文,细细研读,越来喜欢他的研究风格。我所在的科研院所离北大很近,骑车也就十分钟,当时有空就去北大听课,像罗志田、杨奎松、沈志华、徐勇等老师的课及一些北大历史系的讲座我都听过,可以说,从这个时期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历史,才慢慢懂得历史的研究方法。2009年,王老师从社科院近代史所调到了北大,当时我正上研二,仍喜欢到北大听课,他在北大开的第一门课叫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王老师很谦虚,他的声音略带南方口音,他讲治学的方法,讲去斯坦福看蒋介石日记,讲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讲的很有见地,令人耳目一新,包括我的硕士论文,都受他的启发,当时我甚至有报考他博士的冲动。后来又有种种原因,我选择了先工作,但是对历史的兴趣已经建立,王老师的教诲也深深印入脑海。去年,他的另一本专著《革命与反革命》又出版了,我赶紧从当当上买了,认真地阅读,王老师的研究脉络很清晰,见解很独到,很受启发。我也一直盼望着,他又有新的大作出版。今天上网看到王老师和其他两位近代史所同仁合著的《得失天下》出版了,我很期待,因为研究民国史,蒋介石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对他进行细致地研究,深刻地剖析,才能够使民国这段历史的脉络更清晰,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真诚地希望王老师再有新的大作出版。 阅读更多 ›


相对比较中肯,但还是能感觉到主观立场。是本好书。


几位学者的论文合集,严谨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并不轻松。本书的亮点在于编辑的顺序,自孤儿寡母始而终于1949,是人生了。


不推荐汪朝光撰写部分,字里行间仍流出其意识形态主导下对历史及人物的偏见


从蒋的生平到天下得失,很好的一本书,可以看到蒋因何有一生的发展直至终了一生。


在阅读这本书前,看了克鲁泽的蒋介石传记,就阅读了此书,在这之前,木有专门了解过蒋介石。所以,看着这本书,有些不适应。这本书的内容,不是连贯的,而是就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颇学术性,譬如第一章研究蒋介石的恋母情结、幼时经历对他的人生塑造、政治上的影响,第二章论述他三次下台是哪些势力造成的,第三章研究他1932年下台对他以后政治方面的影响,诸如此类。虽然写得很好... 阅读更多


买来送给老人的。只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蒋介石,有人看着爽,有人看着堵,政治立场决定话语体系。


新书刚出的时候买的,价格又贵,看不下去啊!内容平淡无味。总是用蒋介石的日记作为印证,太枯燥了,跟历史书似的。没耐心的同志不建议买


正在看,对于了解蒋介石和当时的历史曲折,很有帮助。像书中说的:即使不承认蒋介石是一个伟人,也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非凡的人。


一本不错的书,能够详实的了解蒋介石的人生轨迹,还是那句话说的好,你可以不承认他是个伟人,但是不能不承认他是个非凡之人


史料详实,值得买,老公也说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