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万里茶路探寻
2012-8
山西人民出版社
韩小雄
205
《晋商万里茶路探寻》是一部记述清朝晋商“茶叶之路”的历史地理专著。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晋商在福建、湖南、湖北的茶叶采买,并由南方各省转运至当时中俄边界城市恰克图,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以及途经地区的地理交通、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
茶叶之路综述 闽赣行 下梅茶市 西客买茶 闽赣古道 八省码头 水运繁华 湘鄂行 九省通衢 梅山资水 砖茶之乡 逆水汉江 中原行 南船北马 北上中原 三晋行 穿行泽潞 晋商故里 锦绣太原 雁门商路 草原行 东口张垣 台路驿站 沙漠行 沙漠驼铃 戈壁千里
版权页: 插图: 明清时,赊店已经是四通八达的水陆过载码头,为两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九省通衢,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说。光绪《南阳县志》载:“清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县东北九十里。镇莫知所由起。或曰:元分旗屯田,军主氏余而谓也。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居民率游手足食,不事蓄聚,乍富乍贫,习俗奢靡。厮养走卒,议观甚都。客妓利屣,笙歌盈衢。故士衣履或蔽,则众笑之。乾隆、嘉庆中置巡检司、营汛。咸丰军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 康熙年间兴隆店已形成了占地四里多的水旱码头。康熙四十七年(1708)改兴隆店为兴隆集。雍正年间,兴隆集逐渐向赵河北岸扩大发展,成为一座横跨赵河南北两岸的大集镇。到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长五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全镇街道密布,商号林立,聚居与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多。四方陆路人车如流,赵河两岸船似游龙。几十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五百多家商号总集百货,七十二条道街分行划市经营。最盛时,河道一次停船多达五百余只。当时商界公议,要给这个繁华商镇取个适宜的镇名。乾隆四十七年(1772),山陕会馆的春秋楼落成时,秦晋大贾邀请商界同仁瞻仰关羽圣像,联想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赊旗的故事,遂以“赊旗”为镇名。 随着商业的兴盛发展,全国南九北七,十六个省的商人云集赊店经商,争相购地,建房设店,流寓定居。为了同乡联谊、合心经营,客商集资兴建的会馆盛极一时。赊店镇内的同乡会馆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直隶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等十余座,其中尤以山陕商贾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修建时间最早,最为雄伟壮观。 咸丰七年(1857)八月中秋节,捻军烧毁了山陕会馆的春秋楼,镇內的士绅权贵们,决定成立寨局主管筑寨,定寨名为“赊旗镇安全寨”。 寨垣经过修改河道续建竣工后,周长约十八里,高三丈五。寨墙用特别烧制的大砖砌成。砖面一侧铭刻“赊旗镇安全寨”,每块重十八斤。 寨垣建有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北之角门九道寨门。东门迎旭,西门挹爽,南门炳文,~LI'1庆裕,东南门文明,西北门乾维,东北门承思,西南门杨武,东北角门为迎朝。为便于防守,平时只开东门、南门、西南门、西门和北门,其他门全都用砖、石、土堵塞,禁止通行。 咸丰八年(1858),河南巡抚奉旨在赊店镇设立署理南阳、桐柏、唐河、裕州、泌阳五县的厘金总局,知署厘金局的官员为三品道台。
《晋商万里茶路探寻》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的内容不错,图片能是彩色的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