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俗趣话

桑麻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作者:

桑麻  

页数:

242  

字数:

106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流传了五千年的农历正在逐渐走出大众生活。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已然消失。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应对造化的经验,以及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原以为控制了自然和生活。其实它们正从我们身边离开。
不知道还能不能留住它们。更想留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法和风俗。也许留下这些不会带给我们些许经济意义,但是如果忘记,是否就和传统有了割裂?而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大树会枯萎。没有了文化的滋养,满世界都会浮躁不安。

书籍目录

绪章 历法 岁时 历法与历书 年月日的来历 阳历、阴历、农历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第一章 正月风情 第一节 立春 立春物候 立春养生 立春诗词 第二节 春节 春节由来 除夕守岁 大年初一逛庙会 大年初二祭财神、回娘家 大年初三老鼠娶新娘和小年朝 初四诸神下界 “破五”贺财神生日 初六送“穷神”、祭“厕神” 初七人日 初八顺星 初九玉帝诞辰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 正月十八收灯 春节民俗 春节诗词 第三节 元宵节 元宵由来 元宵民俗 元宵诗词 第四节 雨水 雨水物候 雨水养生 雨水诗词 《补农书引》之“正月逐月事宜”第二章 二月春风第三章 三月清明第四章 四月艳阳第五章 五月初暑第六章 六月正暑第七章 七月流火第八章 八月秋高第九章 九月寒霜第十章 十月初冬第十一章 十一月雪第十二章 腊月迎春

章节摘录

  寒来暑往,时序如流。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我们独有的岁时历法和民俗节日,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这样的文化瑰宝,正在无声无息之中渐渐的消亡。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使我们的生活已经和节气没有了太大的关系,我们不再关心风霜雨雪对农业的影响,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再需要有什么辟邪祛病的风俗;只注意了保健减肥,却乎略了季节养生;逢年过节,只要躺在床上,动动手指输入一条十几个字的信息就完全取代了过去挨家挨户拱手作揖、新春快乐、恭喜发财的祝福。这也就使得生活的意义越显单调,人情的味道也越变越淡了。  经常会去推想,从前的人们怎样生活。  他们看天光看星辰推断时间,看花开看鸟归判定气候;赶令赶节地吃东西,随季随温地穿衣服。日子是从节气滑向节气,在节气的交织中穿梭。除夕的夜晚守岁同欢;清明节寒食插柳;端午节赛龙舟饮雄黄酒;在清凉的七夕夜乞巧。这一切对天地自然的尊崇、对祖制习俗的随顺中透出来的是对人世的郑重。  现在的街边一年四季是花海,集市里永远有各色蔬果,时尚的男女会任意地穿着打扮,节日怎么过完全是个人的自由,不看日历甚至没办法确定月份。孩子们宁可沉浸在“0”“1”两位数字的虚幻世界中也不愿抬头看看春天的鹅黄柳绿,燕子的呢喃已被隆隆的推土机遮掩。太恣意的生活难免时而让人感到凄凄惶惶。  流传了五千年的夏历正在逐渐走出大众生活。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已然消失。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应对造化的经验,以及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原以为控制了自然和生活,其实它们正从我们身边离开。  所以希望通过曼妙的书页留住它们,更想留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法和风俗。弥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割裂,唤回对从前的怀念,在记忆中留住日子的丰美,重新感受“春安夏泰秋吉冬祥”的宁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依照从正月到腊月的顺序,把月月的节气和节日穿起来。叙写了节气的物候,节日的由来和各地的习俗讲究,又摘录出古人的相应诗词来印证。由于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太过丰富,更隔着几千年的岁月,所能的也仅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但愿透过本页,能唤回对从前的怀念,能在记忆中留住日子的丰美,感受“春安夏泰秋吉冬祥”的从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俗趣话 PDF格式下载



流传了五千年的农历正在逐渐走出大众生活。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已然消失。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应对造化的经验,以及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原以为控制了自然和生活。其实它们正从我们身边离开。
不知道还能不能留住它们。更想留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法和风俗。也许留下这些不会带给我们些许经济意义,但是如果忘记,是否就和传统有了割裂?而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大树会枯萎。没有了文化的滋养,满世界都会浮躁不安


英语被广泛复制了,2.14的鲜花涨价了,苹果涌进了圣诞节,在文化日益冲击的今天,祖先的东西好像不同程度的被忽略了——幸好不是被忘记,但“饕餮”已经被广泛引用连结了“盛筵”,不知是因为无知,还是其它,清明节中秋节也已作法定节假日了,大好事——一个个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努力。爱好和平,向往幸福的中国人发明了吉瑞,从而衍生出趋吉避凶的“方法”,黄道吉日也好,休生八门也罢,或许你说有一点点迷信,其实质是一种渴望——在蛮荒大地上面对风雨雷电,面对飞禽猛兽,恐惧与奋争相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面对妻离子散,破墙残垣,颓丧与希望共存;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重视,或许仅仅是本能——无论怎样,生活慢慢融进了更多的元素,其中有节日,中秋,对月的遐想,与家人团聚的思想;春节,对一年付出辛苦的犒赏,“年”已不用再驱赶了……清明又寄托了对先人的追忆,藉此慰藉血脉的延续,虽然那一开始是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内疚,端午又是纪念屈大夫,龙舟为之盛,粽米为之兴,不一而足。与之相随的诗文,又演绎了同样的风景,如杏花村的诗句,如把酒问青天的抒怀,如登高朱萸的感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节日慢慢丰富起来,对联、灯笼、月饼、纸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特件,同节日主题本身一直延续下来,各有自己的景致——圣诞节的狂欢好么?仿佛数千年前,原始人就已经会围着火堆转啊转,吼啊吼,或许人家继承得很好,千古不易——节日带给人们更多的欢乐,更多的和谐,既有“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又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欣喜,更有“但愿人长久”的祝愿,遥想在世事纷杂,“浑欲不胜簪”的时候,“碧云天,黄叶地”的时候,节日不仅是形式,更是巨大的心理安慰和寄托,人不仅要活在物质生活中,更活在精神生活中。当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谁都没理由麻木,缅怀先人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应该留下空间,守望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营造个人与家庭身心生活的健康——国人其实没有忘的,谁能忘记春运的一个“挤”字,谁能忘?吉瑞中国,中国吉瑞,一个民族的希望。


在大家都热衷过外国节的时候,何不先了解自己的节日呢,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