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2006-10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王蒲生
291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并塑造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在学术研究领域,这里主要指的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相应的形成了复数的关于科学技术的思考和研究(STUDIES),即是体现了从哲学社会科学多角度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和研究。中国的“大口袋”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传统(即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却与这种当代世界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如何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并在其中若干更狭义一些的方面夯实其规范性基础,成为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中要处理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支持下,从2001年开始推出的《清华科技与社会丛书》体现了关于科学技术的多视角研究,那么,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新推出的《清华大学科技哲学文丛》侧重聚焦于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 从2001年4月开始举办的“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也体现了这种愿望。“沙龙”的启动,是与筹划《清华大学科技哲学文丛》同步的。说是“沙龙”,实际上采取了介于真正漫谈式的沙龙与比较正式的“讲座”之间的形式,原则上每月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50多期。学术研究,贵在坚持,贵在思考,贵在积累,贵在创新。本着这种信念,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长期努力,通过学术积累和思考,深化学术研究,孕育和促进一些新的学术生长点。 清华大学科技哲学文丛编委会 二OO六年六月
盗版问题是一直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而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学术界的一些剽窃丑闻:这使得人们不约而同地以质疑的眼光看待学术界的职业道德。那么,到底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规范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研究者到底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束缚呢?
王蒲生,男,l998年获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常务副处长。曾荣获山西省l98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个人”等奖励和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主要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7 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合译著4部:《轿车交通批判》、《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创建与德拉贝奇学派》、《科研伦理学导论》、《科学与国家利益》。
导 言一、职业化与道德规范二、从漠视到重视三、中国的状况四、本书的主旨上编 理论与规范第一章 有关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一、诚实客观杜绝欺骗二、严谨认真,谨防失误三、坚持科学理性,避免自欺和偏见四、坚持公开原则,遵守保密规定,维护知识产权第二章 学术信誉分配中的问题及规范一、学者的名利追求与信誉分配的公平公正二、引文规范三、署名权、作者排序与鸣谢第三章 同行评议及其规范一、同行评议的功能二、同行评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三、维护同行评议科学性与公正性的措施四、“马太效应”及其弊端第四章 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一、什么是利益冲突二、科学活动中利益冲突之表现形式三、导致科学利益冲突的因素四、利益冲突的处理方式五、美国科研机构有关利益冲突的政策六、利益冲突政策引起的争议七、利益;中突对默顿“无私制性”规范的挑战第五章 对人类主体的研究一、人体实验的历史及其正当性二、滥用人体试验产生的伦理问题三、规则法典的产生四、准则与争论五、知情同意及其争论第六章 科技伦理问题与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一、科技的价值与伦理蕴含二、科技成果运用申的伦理问题三、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第七章 对不端行为的调查与处罚一、科学不端行为的界定二、对举报的处理程序三、处罚措施下编 案例分析第八章 舍恩科学作假案及其启示一、冉冉上升的新星及其不同凡响的成果二、相似的迹线图引起怀疑三、调查四、舍恩事件的启示第九章 小白鼠身上的黑色斑点——萨默林科学欺骗案一、一夜成名的年轻人二、令人瞠目的骗局三、萨默林的行骗动机四、导师古德的责任第十章 结局惨淡的韩剧:黄禹锡作伪案一、从贫困学生到“民族英雄”二、东窗事发三、学术灾祸的后果四、黄禹锡事件揭示出的伦理问题五、问题的根源第十一章 塔斯可基(Taske8e)梅毒研究一、梅毒研究的背景二、对受试者的侵害三、贝尔蒙报告的出台四、该案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第十二章 爱因斯坦对(自然辩证法)的评价及其引发的一、一部未完成的遗稿二、艰难的出版过程三、关于这部书的名称和内容四、由对〈自然辩证法)的评价引发的一段历史公案五、客观、公正、历史地看待(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职业化与业余传统的对峙:英国地质学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一、英国地质学史上的两位并蒂千秋的人物二、德拉贝奇针对〈原理)的批评三、凄风冷雨的日子结语第十四章 从科学大师到灵魂出卖者一一勒纳德其人其事一、勒纳德生平二、勒纳德的科学研究三、劣迹斑斑的后半生第十五章 浮士德式的科学家一一斯塔克其人其事一、成就与贡献:早期科学生涯二、争论与争吵:后期科学生涯三、权术与野心:追随纳粹附录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后记
第十二章 爱因斯坦对《自然辩证法》的评价及其引发的历史公案 一、一部未完成的遗稿 19世纪后半叶,欧洲工人运动陷入低潮。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开始酝酿和研究与之相联系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研究这两个基础对于深刻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为了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方面已经取得的最新成果,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在当时已经达到的最新成就,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酝酿与研究,1873年5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这是《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此后,恩格斯全力以赴地展开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此同时,恩格斯与马克思经常通过书信交流思想,1876年5月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说,在他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部著作的清晰轮廓”。在随后发表的《反杜林论》著作中,恩格斯充分运用了他为《自然辩证法》所准备的材料,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基本思想。出版了《反杜林论》之后,恩格斯倾尽全力,写作《自然辩证法》。 很不幸,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安乐椅上永远地睡着了”。世界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头脑。为了将这个重要头脑中的重要思想尽快公之于世,恩格斯不得已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倾其全力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马克思的其它著作,这一繁重的工作,再加上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工作,耗尽了恩格斯全部心智和生命。 1895年,恩格斯去世,他已构思好且已开始写作的有关自然辩证法的书稿,却终于未能完成。 二、艰难的出版过程 恩格斯去世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遗稿由马克思最小的女儿爱琳娜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保管。负责处理这些遗稿的人是伯恩斯坦。伯恩斯坦对辩证法一向不以为然,曾公开声称,辩证法给马克思主义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将《自然辩证法》手稿束之高阁,未予出版。只发表过其中的两篇:一篇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篇是《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以致恩格斯的手稿长期尘封而鲜为人知。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全面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才偶然发现了《自然辩证法》手稿。 1925年,苏联根据所拍的相片,将恩格斯的手稿翻译成了俄文,以“自然辩证法”为书名,首次公开出版。恩格斯的《自然辯证法》在苏联以俄文出版以后,接着又以日、中、英、德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自然辩证法随之开始大范围传播。当然,这里所谓的大范围,也仅指苏俄、日本和中国。 三、关于这部书的名称和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并非恩格斯本人定下的书名。而且,在全部手稿和两个写作计划中,都没有出现“自然辩证法”字样。在其《反杜林论》中也没有出现,只是在第二篇的〈暴力论〉中提到杜林的1865年的〈自然辩证法》,挖苦它是“变戏法的手腕”。恩格斯逝世前把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手稿分装四束,也没有总题目。第一束的标题是“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可是每篇眉头都标有“自然辩证法”字样。第二束的标题是“自然研究和辩证法”。第三束的标题是“自然之辩证法”,第四束的标题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也有人将恩格斯这部遗稿冠以其它书名出版,如1927年的德文版名称为〈辩证法和自然》,1935年重新校订的德文版又改为《自然之辩证法》。在日本也有书名各异的译本,如〈辩证法和自然〉、〈自然之辩证法》等。这也就是说,自然辩证法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是恩格斯遗稿的核心概念。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争论的。 《自然辩证法》有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科学进步中的辩证性质;(2)自然科学和哲学,讲科学与哲学的关系;(3)自然界的辩证法,就是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用于自然界。(4)认识自然的辩证法,讲认识论与辩证逻辑,讲自然科学方法论;(5)物质的运动形式;(6)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总体来说,《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由许多片段和随感组合起来的。所以有关书的编排次序,出现了很多争议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