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翮扶风

贾平凹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

贾平凹  

页数:

307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人的情怀、趣味与文化信念  孟繁华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两副身手,能将小说和散文都写得好的作家有很多。五十年代出生的一拨作家中,张承志、史铁生、张炜、韩少功、铁凝、王安忆等就都各怀绝技,身手不凡,他们的小说和散文几乎是齐名的。但说起他们,每个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小说家,这是小说的地位决定的。散文在今天不是主流文体的看法不管正确与否,其没有被宣告的共识应该大体不谬,这对散文来说是不公平的。话又说回来,面对电视剧等大众文化来说,小说的“委屈”又到哪里去诉说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体风尚,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现代白话文学以及影像文化。各领风骚几百年,现如今也就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就不错了。但散文肯定是个迷人的文体,不然就不会有这样多的作家写了那么多的散文。散文又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文体。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应该是最古老的之一。从先秦开始至今不衰,男女老幼皆可为之,但文章一出,高下立判。所以散文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文体,能写出好散文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贾平凹的散文写作几乎是与小说同时开始的,至今仍在被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印刷,足见其散文在读者心目中被欢迎的程度。在文学界,从孙犁先生开始一直到学院批评家,贾平凹的散文始终是被研究和关注的对象。因此,说贾平凹的散文雅俗共赏虽然是陈词滥调但决不是溢美之词。在我看来,贾平凹的散文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欢迎,与他散文中流淌或渗透的文化传统有关,而且是偏向于中国文化传统一路。说到“传统”,又是一个大词,“传统”几乎是一个没有可能说得清楚的命题。但我非常同意王富仁先生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传统,应该是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化、西方翻译文化合流或被整合后形成的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传统一直是变化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说贾平凹的散文流淌或渗透着文化传统就不会有太大疑义了。但这又等于什么也没说,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都被贾平凹继承了既没有可能也不是事实。我要说的是,贾平凹散文中流淌或渗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中国文化传统,但那又是经过现代文化和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熏染影响的一种文化。在贾平凹散文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国文人的情怀、趣味和文化信念。  说到“文人”,历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当文人被赞美时,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琴心剑胆”、“感时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当文人被毁誉时,是“文人相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有弹性的,既进退有余又居处不定:达可兼济天下,穷可独善其身;但又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传统文人的这种禀赋性格,也深刻影响了现代政治家对这一阶层的评价。中国现代主流文化对文人或知识分子历来没有好脸色。也正因为如此,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整肃、批判、检讨才成为又一种传统。但人能够被改造吗?或者说一种传统能够被改造吗?大概不能。  在现代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之前,中国舞文弄墨的人被称为“文人”。文人就是现在的文化人。幕僚、乡绅等虽然也有文化,也可能会有某些文人的习性,但他们的身份规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们还不能被称为文人。就像现在的官员、公务员、律师、工程师、教师等,虽然也有文化,但他们是政治家或专业工作者,也不能称其为文人。在传统中国,“文人”既是一个边缘群体、特殊的阶层,也是一个最为自由的群体。他们恃才傲世,放浪不羁,漠视功名,纵酒狎妓等无所不为。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反映在历代文人的诗文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传统被主流文化所不齿,它的陈腐性也为激进的现代革命所不容。因此,文学中的传统“文人”气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彻底中断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的贾平凹的《废都》、王家达的《所谓作家》、张者的《桃李》、莫怀戚的《经典关系》等,使我们又有机会领略了“文人”的气息。庄之蝶和胡然虽然是现代文人,但他们的趣味、向往和生活方式都有鲜明的传统文人的印记。他们虽然是作家,也有社会身份,但他们举手投足都有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某种“味道”:他们有家室,但身边不乏女人;生活很优裕,但仍喜欢钱财;他们谈诗论画才华横溢,但也或颓唐纵酒或率性而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那终是小说,是虚构的文本,是不能与叙事者对号入座的。  散文与小说又有不同,不能虚构不能先锋,很难在形式上创新;无论抒情记事明理哲思,无论是书写外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须是作家真实的感受、真实的体会。因此,散文在本质上应该是向内的。“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是指文人向外时治国平天下或面对政治的了无兴趣或无为无措。修齐治平是志向也是价值目标,成事了就是官僚或政治家,成不了事或后来潦倒的,也只有抒情记事闲云野鹤一路了。后来有“文化大散文”一说,但文学界似乎不大认同,原因是那向外的宏大叙事不那么真实,也有卖弄之嫌。文人一卖弄就酸腐,看热闹的认为有学问,看门道的就不以为然了。贾平凹的散文没有这样的毛病,他的语言畅达无碍,但又不是言志诗文那般江河日下一泻千里。他的散文是乡间溪流,虽有波澜但不突兀,他不是靠荡气回肠百转千回攫取人心,而是如绵绵细雨润物无声。这与他关注的事物、选取的题材有关。不仅这本《大翮扶风》,包括他所有的散文,书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寻常事,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耳熟能详的事物。比如自然景物、风土风情、家人邻里、故乡佚事、亲朋好友、山水游记、书里书外等等。在这些寻常事物中贾平凹书写着自己的情怀,这个情怀是人间情怀,虽然没有日月经天般的高远,却表达了他对生活真切的热爱。比如他记述家乡的《六棵树》,写看香椿叶子实则看人家年轻媳妇的男人们;写把秦腔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起看成是“共产主义五大要素”的农民;写自己曾经惧怕、后来可以“借酒”聊天开导自己的父亲……如此这般家长里短,但这就是生活,在这多少有些琐屑的生活里,我们读到的是作家对人间烟火的关注和留意。事实上,越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可能书写起来越困难,就像画鬼容易画人难一样。  文人的趣味无论高雅或是低俗,在文字中是不能掩藏的。当下的生活热闹又苍白,丰艳而空洞,说是红尘滚滚灯红酒绿并不夸张。时下有个流行很久的词——“应酬”,什么意思呢?是“应付酬谢”!无论什么事情一要应付便趣味全无。作为名人的贾平凹遇到的“应酬”是可以想象的。在《辞宴书》中可见一斑。“饭局”是“应酬”最常见的形式,但和什么人吃饭、说什么话、乘什么交通工具、怎样排座次、什么时间开席、如何敬酒、如何笑、如何听人谈话凡此种种,能把人生生累死。当然不能说拒绝了“饭局”就高雅了,但作者向往的“一壶酒、两个人、三碗饭、四盘菜,十分钟吃一顿”的快意是大可意会的。当年读陈建功的散文《涮庐闲话》大抵也是这种境界,虽然不抵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来得雅致,但意味却没有二致。于是在《生活的一种》中,我们看到了贾氏院要栽柳、饮酒备小盅、出游踏无名山水、读闲杂书籍的生活理想。但在残墙补远山、水盆盛太阳的冥想中似乎也看到了陶潜桃花源梦幻的若隐若现。  贾平凹的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写入的一些文字,有趣,有神韵,三言两语一个人就活脱脱地出来了。我觉得这与贾平凹有写小说的本事有关。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是用小说的方法在写散文中的人。《屠夫刘川海》,一个杀猪的屠夫,人朴实本色,但专对男女之事兴味盎然,一个专注这等事情的人与屠夫的身份也就相符了。《闲人》我认为是一名篇。  闲人总是笑笑的。“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呢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耻笑西服的纽扣紧扣却穿一双布鞋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许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挂在衣扣上,许多演员从此便不挂了——“几时不见哥们了,能请吃一顿吗?”喊着要吃,却没乞相,扔过来的是一棵高档的烟。弹一棵自个吸了,开始说某某熟人活得太累,脸始终是思考状,好像杞人忧天,又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末了就谈论天气,那一棵烟在说话的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喷出一个极大的烟圈,而拖鞋里的小拇指头一开一合地动。  虽是散文,但“闲人“的形象和盘托出生动无比。闲人作为一个阶层自古有之,但贾平凹对闲人却有很高的评价。这大概也是他心向往之的一种境界或状态吧。其他像《关于女人》、《看人》、《朋友》、《石头沟里一位复退军人》、《摸鱼捉鳖的人》等,将各色人等都写得活龙活现惟妙惟肖。这种功夫里隐含着贾平凹乐观、幽默和善意的会心。这就是文人的趣味。读现代散文,我们常为丰子恺、梁遇春、梁实秋、聂绀弩、林语堂等的幽默所感染。一个有趣味的作家才能写出有趣味的散文。  说到文化信念,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奢侈的词汇。但在贾平凹并未刻意的言说中,文化信念一直贯穿其行文之间。文化信念经院式的解释是:指将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教条、信条,升华为一种信念,人类将文化信念当成自己最基础、最现实的信仰;文化信念超越人对科学理性的崇拜和对神明的敬畏;文化信念是个人信仰观的核心组成部分。说得简明些,就是人所坚持的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这些观念是不能出让、无须讨论、不能妥协的尺度。比如《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这大概是贾平凹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讲话”之一,因为发表“讲话”意味着“资格”。作为作家名声再大也是不适于发表“讲话”的,好在这是在女儿婚礼上,是自己家的事情,作为家长在这样的场合是都可以或必须发表“讲话”的。作为家长的贾平凹主要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当然远不及“三个代表”重要,但它却在一个庄重的场合表达了一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信念:  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作为家长的贾平凹用的都是“老话”,这不是照抄照搬图省事,这既是经验也是文化信念,既“政治正确”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说贾平凹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主要坚持中国文化传统一路并非是空穴来风。  书中还收录了《废都》和《秦腔》后记。我认为这是贾平凹至今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也是奠定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地位的作品。《秦腔》已获“茅盾文学奖”,有了公论这里不再赘言。但无论1993年前后《废都》遭遇了怎样的批评,他个人遭遇了怎样的磨难,都不能改变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我当年也参与过对《废都》的“讨伐”,后来我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当年是批评错了,那种道德化的激愤与文学并没有多少关系。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可能任何一部与道德有关的作品都会被关注,但《废都》的全部丰富性并不只停留于道德的维度上。今天重读《废都》后记,确有百感交集的感慨。  如果说贾平凹的小说隐含着他对“国事家事天下事”关怀或忧患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的从容澹定。小说经过百年历史的经营塑造,担负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不堪重负的小说如果不和国家民族建立关系,笃定是末流,这是否就是小说的正途?我不敢妄下断语。但散文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不断建构,反倒越来越松弛,除了“文化大散文”之外,散文与生活建立的联系,或者它的人间烟火味道已弥漫四方。在贾平凹的散文里,我们可以读到拒绝、读到心仪、读到由衷的喜悦和忧伤。这些发自内心的体会和平实的语言方式,就是贾平凹的散文能够传之久远的最后秘密。  遵平凹先生和出版社之嘱,说了上面的话,权当序言。  2008年11月30日于沈阳师大寓所

内容概要

  《大翮扶风》精选了贾平凹先生自创作以来各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有《六棵树》、《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四月三十日游青城后山》、《我有了个狮子军》等,书中还收录了《废都》和《秦腔》后记。我这是贾平凹至今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也是奠定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地位的作品。

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怀念狼》、《高老庄》,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作家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书籍目录

序 文人的情怀、趣味与文化信念六棵树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秦腔喝酒祭父我不是个好儿子丑石月迹一棵小桃树静虚村记风雨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荒野地人病闲人好读书辞宴书生活的一种——答友人书关于女人关于父子哭三毛再哭三毛附:三毛致贾平凹的信晚雨红狐读张爱玲《马迎春诗集》序——致友人信看人吃烟吃面听来的故事小楚朋友龙年说龙苍蝇游了一回龙门进山东通渭人家灵山寺我有了个狮子军大唐芙蓉园记四月三十日游青城后山“卧虎”说四十岁说《废都》后记《秦腔》后记

章节摘录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日: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有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杆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睢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地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地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哼一阵秦腔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离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是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挂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而痛苦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熏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孩子。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编辑推荐

  《大翮扶风》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精选集。《大翮扶风》精选了贾平凹先生自创作以来各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由贾平凹先生亲自修订,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篇目。所选文章体现了作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艺术风貌。《大翮扶风》配有精彩插图,是阅读、欣赏贾平凹先生散文创作的绝佳选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翮扶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