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孝庄皇太后1

颜廷瑞 辽宁人民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辽宁人民  

作者:

颜廷瑞  

页数:

281  

字数:

3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关于清宫后妃的文学艺术作品,已经汗牛充栋,泛滥成灾。即便是一部很优秀的同类题材作品,也非常容易受着胃口已经败坏了的读者的疏远和冷遇。长篇历史小说《孝庄皇太后》的问世,一直没有引起文学界的重视,我认为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作品本身缺乏激发当代人兴趣的内在机制,而在于大量艺术品位不高的同类题材作品的“株连”。当然,我并非绝对地扬此抑彼,清宫后妃题材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就反映时代的广度、深度以及当代启示的深刻而言,能与《孝庄皇太后》比肩的并不多。许多清宫后妃题材的作品意在揭露后妃生活的奢侈腐败,还有以刻画描摹其性压抑、性苦闷及至淫乱内幕为务的,不能说这些写不得,写得好同样很有意义,问题是“一窝蜂”,把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归于几个后妃的专权甚至性压抑的结果,那就失之偏颇了。我之推崇《孝庄皇太后》,首先在于作者敢于避开时尚的创作角度和路数,后妃的生活史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作者瞩意的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史的关节之处,由于立足的高远,一两个后妃的生活便在全局中有了她恰如其分的分量。由此生发开去,一个广阔的历史时代便被揭开了它的帷幕,这是政治繁复、战云密布的时代,由于一个女人的出现和作为,大清王朝才写下了众所周知的最初的史章。孝庄皇太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的生母。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宫廷生活中,她历经三朝,辅立了顺治、康熙两个幼帝,她始终运筹后宫而未临朝擅政,审时度势而不固执旧制,为女真这个人数很少的民族“入主中原”作出了鲜为人知的贡献。老作家颜廷瑞执迷于这个人物和大清王朝发达的历史,以孝庄皇太后为轴心,展开了横纵舒卷的政治的战争的历史风云,其当代的启示意义是相当深刻的。政治的拼搏,权力的角斗,王朝的更迭,战争的胜负,是《孝庄皇太后》描绘的中心。其中所有的人物的登台与下场,出现与消亡,莫不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孝庄皇太后的命运便是清王朝的命运,反之亦然。这部挥洒之间百万言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传记性作品,它只截取皇太极突然驾崩到多尔衮于顺治七年死于狩猎的喀喇城这一段时间,前后约八年。第一卷《血泪清宁宫》以皇位的争夺战为中心线索,以福临继位,吹响了“入主中原”的号角;第二卷《风云山海关》,从清朝发动“宁远战役”,到百万满洲迁移北京,展示了清王朝与明王朝、与李自成的大顺王朝之间的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军事的、政治的斗争;第三卷《悲欢紫禁城》描写了随着大清政权的稳固而展开的内部权力斗争,最终导致“太后下嫁”这一复杂的婚姻事实。由于作者始终把孝庄皇太后作为其小说描写的中心,所有的复杂斗争,所有的人物命运都和她的思想情感联系到一起,显得脉络分明,清晰可鉴。在近年来关于历史题材的创作评论中,“用灵性激活历史”这一提法颇为受人称道。其实,在所谓“灵性”中,除了艺术的想象力,对于历史的识见是其主要的内涵。如果没有对明末清初中国各民族政治军事态势的清醒的独到的见解,如果没有对清王朝内部文化和政治系统的独到的考察了解,那么,关于孝庄皇太后及其时代的描写将难以被赋予蓬勃的生命活力。我认为,在《孝庄皇太后》这部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历史小说中,至少有三点是十分独到的。一是对于满族“入主中原”的看法。满族是一个不足百万人的少数民族,历来被归于“夷狄”、“鞑子”一类,出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偏见,把他们的入侵,视为蛮族对文明礼仪之邦的践踏,以至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之初,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唤起民众的口号。应该说,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尤其在汉民族的中央统治集团已经腐败到极点的情况之下,被强悍的、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所替代,除了咎由自取之外,还有什么话可说?!至于清王朝进关之后的统治是更落后愚昧还是更开明,至于其统治阶级日益被腐朽的汉文化所同化,最终丧失了开拓的活力,导致了近代史上的大屈辱,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即便是李自成的大顺朝得以成功,或者是太平天国、捻军、义和拳之类政治势力建立统治,也难免近代史的悲剧。第二点,作者对满族开创基业时的创造精神、开拓精神、气度和胸怀显然是持一种十分赞赏的态度的。一个人数不足中原什一之数、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村莽之间的弱小民族,竟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成为上亿人的辽阔疆土的统治者,这本身便是一首壮丽的史诗。孝庄皇太后在这个事业的起点上,显然起着一种积极的凝聚作用。在皇太极突然驾崩,清朝贵族内部面临一场争夺皇位的内讧、互相残杀的危机时刻,是孝庄皇太后为了全民族的大局利益,斡旋于王公贵族、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并以科尔沁草原上其父兄所统辖的精锐铁骑为筹码,成功地化干戈为玉帛,推出福临为帝,协调各实力派贝勒、亲王的关系,明确地高举起“入主中原”的旗帜,使清朝从东北进攻中原形成了新的更强大的合力。即便抛开汉民族和满民族的狭窄的功利心理,孝庄皇太后难道不是一位顾全大局,维护大局,推动大局的女杰吗?第三点,关于清入关成功的原因和满汉关系的处理,《孝庄皇太后》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恢弘的历史眼光和气度。吴三桂显然是常被人唾弃的“引狼入室”的“汉奸”一类的人物,但在《孝庄皇太后》中,吴三桂的首鼠两端,翻云覆雨,除了性格上的原因之外,更有着客观形势上的制约因素。就拉拢吴三桂手段来说,穷途末路的崇祯皇帝也远远不及清王朝的多尔衮、孝庄皇太后们来得大方和长远,至于李自成的大顺朝则更显得目光短浅。显然,即便没有吴三桂,大清的“入主中原”也是定局之势,历史的必然已无可更改。初入京,多尔衮为崇祯皇帝按明朝的礼制、皇帝的规格发表,各级汉官各按其位,官晋一级,这两招,便足以看出这个民族的胸襟、手段至少是大于、高于进城之后便忙着追索珠宝赃物的李自成们的。在满汉关系上,孝庄皇太后一方面不拘于“不蓄汉女”的祖制,大胆地在自己身边使用婉儿等贴身侍女;另一方面,则鼓励“以汉制汉”的总策略的施行,她不仅力主重用范文程、宁完我等早期来归、有真才实学的汉人,而且重用投降的明朝重臣如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可以说,清朝高于元朝的地方正在于“以汉制汉”的正确方针的确立和施行,这保证了他们夺取全国的统治权并获得了长达三百年的统治,此举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汉民族自身的软弱和可悲。一部历史小说的成功,必须借助于其内在的精神气韵和当代精神的契合、融汇。三百年前一个弱小民族的强盛之路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启示性。而历史的回顾和描绘,如果失去其当代启示性,那么便会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故纸堆。一位著名的西方历史学家沃尔什说过:“历史之光并不投射在‘客观的’事件上,而是投射在写历史的人身上,历史照亮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毫无疑问,这就是为何每一代人都觉得有必要重写他们的历史的缘故。”(《人心中的历史》第177页)对于文学家、小说家来说,历史是有灵魂和血肉的,而只有在深厚的当代精神的感召之下,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那丰富而搏动着的活的灵魂。当然,这里说的和“四人帮”所说的“古为今用”,“借古讽今”,乃至阴谋文艺风马牛不相及。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不论这历史是光荣还是屈辱,历史都是一面镜子,照出过去,辉映未来。过去呈现出一种规律、有序和必然,而未来却是莫测、无序和偶然,谁能真正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历史呢?正如谁也无法全盘复制历史一样。正因为历史无论之于过去和未来的终极奥秘是无法企及的,所以永远会有史学家和以描绘历史为己任的文学家存在。然而,要探寻历史的奥秘一方面是熟悉过去,另一方面则是洞察今天。历史小说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在于过去可以为镜,今天可以为戒;过去可供思考,今天可以图强。如果一部历史小说没有对于今天的思想冲击力,那么纵然是学富五车的博学者,其作品仍无法唤起今天读者的共鸣。新鲜的史料可以使作品轰动一时,唯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才能使后人永远地咀嚼回味,从而保留下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关于某段历史及其人物的最有代表性的见解和描述。人们不是常常钦羡文学的“永恒价值”吗?那么,历史小说的“永恒价值”便在这每一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当代意识”之中。从《孝庄皇太后》中不难听到这样的内在的声音;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没有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但是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绝对需要克制乃至牺牲局部、小集团、个人的利益。而孝庄皇太后在平息皇太极死后的争帝位危机的时候,所使用的正是这个思想武器。每个民族都必须产生自己的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大功利,有时必须容忍他的某些缺点和错误。多尔衮是小说着力描写的主要人物。对于清王朝来说,他是真正的开国元勋,未称帝的帝王,尽管他也专横,也残忍,也好色,也贪婪,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后退一步,避免了自相残杀,他有一万条错误,但开国之功足以弥其过。尽管他死后尸骨未寒便受到清算,“诏削爵,撤庙享……黜宗宝,籍财产……”甚至坟墓掘毁,破棺鞭尸。他的罪过正在于他生前功高势盛。小说在结尾处以孝庄皇太后的清醒话语,表明了对待历史人物功过是非应有的理智和客观的态度。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永恒的开拓精神才是其活力的源泉。尽管清王朝后期腐败,但其前期和中期的疆土开拓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多大的利益!至今我们仍享用着。试想,如果明王朝苟延残喘到一八四。年,其已经萎缩到三百余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大概要丧失殆尽,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峰回眸鸟瞰,清王朝较之明王朝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完整和统一,这未尝不是汉民族的庆幸。《孝庄皇太后》在政治斗争描绘上无疑是成功的,小说不仅描写重大政治决策会议的剑拔弩张,也描写了幕后政治活动的细微的风吹草动;既有实权派的满族王公贝勒们的飞扬跋扈,也有汉族降臣们小心翼翼的察言观色;有宫廷之上的唇枪舌剑,也有宫帷之内的出谋划策;有围猎场上的喜怒哀乐,也有酒席筵中的荣辱悲欢……其间,关于满族生活的许多风俗描写是相当引入入胜的。这多少得力于作家长期住在盛京(沈阳)的天时、地利,当然更有赖于作家对满族典籍和人民生活的深入研究和体验。如果说上述有关政治、风俗的描写来自作家的精深研究和调查,那么关于数百年前的战争战场的描绘则更要仰仗于作家军人的职业生涯和直觉。他固然可以到宁远、锦州、山海关的古战场去凭吊流连,但是古代的冷兵器为主的战争毕竟和现代战争是另一码事情。大战宁远城的“宁远战役”和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这三支军队的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可谓惊心动魄。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横扫大半个中国如秋风卷落叶,对付吴三桂的明军也还可以打个平手,但对陌生的八旗铁骑却既无心理上的准备,更无战略战术上的准备,其强弩之末之势已经十分明显。一片石之战使大顺军一蹶不振,兵败如山倒,李自成也仓皇离京而去,已成燎原之势摧垮了大明王朝的农民起义军终于败在了更强悍的满汉八旗军手下。小说中描写了将帅们的运筹帷幄,也细致描写了攻城、防御、突袭、智取等不同的战法。对于吴三桂作为狡猾的军事将领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颇为可信的。显然,战争的描写并非本书的用力之所在,作为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年逾五十之后才进入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颜廷瑞来说,他更习惯于那种莎士比亚式的冲突性情节构置和大段的抒情性的心理独白式的描述,这使他的小说十分显著地区别于许多当代其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显得很有气势,引人入胜。孝庄皇太后的心理流程是很鲜明突出的,其他主要人物如多尔衮、济尔哈朗、代善、豪格、多铎、阿济格、阿巴泰、索尼、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崇祯、李自,成、刘宗敏、吴三桂等,也都是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也许作家对孝庄皇太后过于偏爱,也许作家做“翻案文章”的急切心情所致,孝庄皇太后在他的笔下是显得过于完美了。对她不可避免的文化视野及阶级属性上的局限性缺乏应有的揭示,作为一个被高度净化和纯化了的形象,其内心深处的自私乃至阴冷狠毒的一面亦缺少相应的描写。相反,对雄才大略、英年早逝的多尔衮却过多地展示了他野心家、阴谋家的一面,而对于他的积极贡献也多从谋略角度加以渲染,多少令人感到失之公允。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作家没有对其主人公强烈的爱憎情绪,恐怕也就没有《孝庄皇太后》这部力作的问世,这大概也如历史本身一样:进步、前进总要付出些许的代价吧!

内容概要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清朝的女人:清朝有一个好女人,一个坏女人。好女人就是庄妃,坏女人就是慈禧。 这是一部以孝庄皇太后一生为题材创作的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孝庄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她辅佐、培育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过重大贡献。本书选取了福临继位,入主中原、太后下嫁、平定三藩之乱等重大事件,力图展示孝庄皇太后叱咤风云、深谋远虑、锐意进取、血泪悲欢的一生,感受遥远年代的历史启迪。 本册是第一卷《血泪清宁宫》:以皇位的争夺战为中心线索,以福临继位,吹响了“入主中原”的号角。

作者简介

颜廷瑞,男,汉族,陕西省华县人,1931年8月生,沈阳军区政治部离休干部、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大型话剧《太后下嫁》、大型歌剧《菊花岛》、《萨布素将军》、《施朗将军》,长篇历史小说《庄妃》(《血泪清宁宫》、《风雪山海关》、《悲欢紫禁城》)、《汴京风骚》(《晨钟卷》、《午朝卷》、《暮鼓卷》),长篇纪实文学《威震台海》,长篇传记文学《范文程》、《清吏范仲淹》等。

书籍目录

代序《孝庄皇太后》:政治史的战争风俗画一 “杭爱”长啸一声,离开大清门,向铁背山的方向奔去二 黑夜里,官道上颠簸着一辆黄幔金顶马车三 侧室、正殿、葡萄架下的和硕亲王们四 皇太极猛力推开庄妃的手,身着戎装,直立在大清门的华灯下五 皇太极一切都有了,他还需要什么呢?六 从未唱过的歌,从未跳过的舞,从未有过的豪饮。可怜的帝王啊七 清宁宫里,白底缀花细绸袍、济州人参销魂香和追悔不及的后悔八 皇太极昏倒在清宁宫,把珍珠鹿皮绣花荷包交给了皇九子福临九 狂欢之夜。十王亭里的赌博和交易,在传统的“嘎啦哈”游戏中,豪格与阿济格打了个平局十 皇太极“回光返照”,但他什么也没有说十一 凤凰楼上传出消息:清宁宫那么多妃子,为什么没有一个殉葬的?十二 在睿亲王府的后花园里,海东青鹰飞上天空,叼着血肉模糊的小白鸽又飞回“龙槐”上十三 情感、利益、前途使两黄旗公开亮出了旗帜十四 庄妃啊!两天来你为什么不说一句话?索尼在“案卷”中夹了一张“便笺”十五 “三王密议”与“红、白联盟”十六 情感啊!神秘得难以捉摸,隐蔽得不露一丝颜色十七 那颗亮晶晶的星星下,就是碧绿芳香、清澈见底的阿鲁坤都伦河吧?十八 礼亲王代善抛出的“铁球”和睿亲王多尔衮设下的“陷阱”十九 庄妃悟出了一个绝妙的道理,历史把她推上了凤凰楼二十 礼亲王代善走下凤凰楼,汗水顺着大腿流进长筒靴子里二十一 “徙”易拒,“卫”可据,人间的风云难测啊!二十二 阿巴泰带着皇后的懿旨去了宁远前线,庄妃在懿旨上加了一句:“接应援兵,随后出发。”二十三 青藤在寻找攀附的大树。但愿这一次也没有看错人二十四 一天没有听到“杭爱”的嘶鸣声,睿亲王多尔衮惊慌起来二十五 庄妃不是可怜的梅花鹿啊,她得到了一把打开大政殿金锁的钥匙二十六 月色朗朗,青草茵茵,野花朵朵。蒙丽花二十七 “杭爱”倒在大清门前的台级下,庄妃为它盖上了细纱白绸二十八 这就是宁远城?这就是吴三桂吗?二十九 五里河沙尘滚滚三十 庄妃啊,没有想到,多尔衮的对手原来是你啊!三十一 飞龙阁飞起了凤凰。这个女人,也许是决定明天大清命运的人三十二 多尔衮的失误,不是因为对手的狡猾,而是由于谋臣的忠诚三十三 福临啊,这个巧遇机缘的幸运儿三十四 多尔衮不仅要打垮对手,而且要打垮对手的支持者。但胜利就是他的吗三十五 婉儿,可怜的南国女子,送来了蒙丽花的红缎镶金斗篷三十六 何洛会,俄莫克图,引弓待发的箭三十七 豪格用酒滋润着不解的“谜底”三十八 违心曲意中的“现在”,大树阴凉下的“未来”三十九 天雷像一团火,顺着“龙槐”滚动。“龙槐”下,蹦出一个紫檀木箱子四十 人们都说天上住着王母娘娘,但愿她会偏袒人世间的女人四十一 火红大马,银鞍金镫,倜傥潇洒的吴克善来到广宁城四十二 为了赢得未来的十个时辰,多尔衮交出了伊罗根四十三 三官庙里有一盆珍奇的绿菊花,原来是庄妃栽培的四十四 阿巴泰,好尥蹶子的“骡子”,被济尔哈朗“笼”住了四十五 对付一个确有雄才大略的对手,太祖皇帝那杀斩、囚禁、血淋淋的手段,也要继承吗?四十六 婉儿和伊罗根向着中宫的灯光跪倒。庄妃穿上了绣有绿菊花的白绸紧袖旗装长袍四十七 多尔衮在庄妃面前跌了跤子,倒在府邸门前的台阶上四十八 礼亲王代善射向对手的利箭,反而伤了自己四十九 麝香粉、牛黄末和王妃阿尔桑的眼泪,引出了多尔衮痛苦的“自白”五十 屈伸术的精彩表演五十一 碧海青天,跳动着一颗嫦娥心五十二 中秋之夜。多尔衮得到了黄金、白银、信任和处置叛逆的特权五十三 郡王阿达礼和礼亲王代善的“忏悔”五十四 皇九子福临登上了鹿角宝座。“入主中原”的战鼓敲响了

章节摘录

礼亲王代善来到崇政殿,并不是存心要损耗皇太极濒于枯竭的精力。在大清门外,皇太极威风凛凛,没有一丝病态,使他害怕起来。他追悔自己今夜的孟浪,追悔在郑亲王府的葡萄架下与济尔哈朗的一席谈话。回到府邸之后,这个追悔使他无法入睡。他回想今晚济尔哈朗说的话,忽然觉得每一句话几乎都是模棱两可的,特别是最后几句对多尔衮名字的敲点,完全是对自己的一种试探。他的身上“嗖”地一下冒出了冷汗,急忙从炕上爬起来,悔恨不迭地用手敲打自己的头,连声叫苦:“糊涂!糊涂!”如果济尔哈朗连夜禀奏皇太极,把自己的话全盘托出,这不就是谋反作乱吗?他在惊恐与慌乱中来到了崇政殿。在崇政殿等候召见的时间里,经过反复的思虑,他觉得,只有在明天午前的临朝议事中,寸步不离皇太极,不让济尔哈朗单独接近皇太极,自己就安全了。自己是大贝勒、是兄长,又是今天宴赏会的负责人,身世给了自己这个条件,历史给了自己这个权力,时机给了自己可以占用皇太极这段时间的缘分。等到明天午时宴赏大会的钟声敲响,皇太极就会陷入热闹的、应接不暇的、烦琐的朝拜礼仪之中。这一天就会平安地度过了。那么,后天呢?“后天嘛,看事情的变化再说吧!”天亮了。启心郎索尼走进崇政殿,把礼亲王代善请进中宫外面的神堂里。和代善一样,多尔衮、多铎也没有安闲地等待。在大清门外见到皇太极之后,他俩避开鲁莽的阿济格,悄悄地走进了豫亲王多铎的府邸。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今年才二十九岁。他吩咐侍女备酒备菜,就与多尔衮走进了他的书房。豫亲王府,坐落在皇宫御膳房北面墙外的街巷里,也是由五重建筑组成。由于旁边是踞于高台之上的巍峨皇宫,它的气派就显得有些逊色了。多铎的书房不大,但书籍不少,除窗子和门占据的一面墙外,其他三面墙都是书架,堆满了书。这些书,都是入边寇明时,在掠夺中搞到的,有的书缺篇少页,有的书还留有战火烧烤的痕迹。豫亲王多铎爱书,并且认真读书,这在大清初期,在诸王贝勒中是很少有的。多尔衮站在书架前看了一遍,有关中原历朝历代的朝制、法典、刑律方面的书籍确实不少,特别是那套崭新的《永乐大典》,几乎堆满了整整一面墙。多尔衮知道,多铎就是依靠这些书,在掌管礼部的十多年间,为大清确立了比较完备的朝制,赢得了皇太极的赞赏,也把皇太极推上了独一无二的君主地位。他从书架上顺手抽出一套书,打开一看,是一部《史记》,正要翻开看看,侍女把酒菜端了进来。多铎斟满酒,放在多尔衮面前,有些泄气地说道:“哥,你说对了,皇太极又逢凶化吉了!”多尔衮喝了一杯酒,笑着问道:“你还看见了啥?”“威风凛凛,盛气凌人。”“还有呢?”“腰刀,弓箭,战袍,斗篷,真像出征打仗的样子!看来,我们还得等待。”多铎说着为多尔衮斟满了酒,自己也斟了一杯,一饮而尽。多尔衮举起酒杯,但没有喝。“多铎,你说,他的刀鞘打开过没有?他的箭囊里有几支箭?他的战袍上有汗渍吗?”多铎愣住了。他根本没有注意这些。“你再想想,他既然满身戎装,为什么不骑马?马车一路颠颠簸簸的,他好受?”多铎佩服多尔衮的细心,微微点头。“你注意没有?他披的斗篷上连个皱褶也没有,说明是下车前才披上的。”多铎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你看见没有?他跃下马车向我们走来的时候,用力推开了庄妃搀扶的手……”“那是为啥?”多铎急急地问。多尔衮饮了口酒,放下酒杯,狠狠地说:“他是强打精神做样子给我们看。这个老奸巨猾的狐狸!”多铎完全明白了。睿亲王啊,真不愧是聪明之王,智慧之王!“哥,难道我们不能也做个样子给他看吗?”多尔衮拿起酒壶,连饮三杯,眼睛里闪着凶狠的光芒:“多铎,你看了不少书,知道中原历代帝王的不少事情。你说,皇帝最需要的是什么?”多铎认真思索着:权势?皇帝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土地?皇帝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银两?皇帝有。朕即天下。美人?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皇帝什么都有了,还需要什么呢?他抬头看了一下多尔衮。多尔衮用不满的目光盯着他,训斥地说道:“书呆子,书叫你读‘死’了!”多铎的思索离开了读过的书本,一下子反而明白了,像发现一个秘密一样大声喊道:“皇帝们到了晚年,都需要吹捧,抬轿啊!”多尔衮阴险地笑着说:“皇太极也是这样。权势?他凌驾于诸王贝勒之上,成了大清十全十美的神。土地?山海关外的田野,草原,山林,不都是他的!银两?父亲在位时,是八份均分,如今,八份加起来,也不及他的一个零头。美人嘛?皇后,庄妃,宸妃,贵妃,淑妃,还有那些侧妃、庶妃,哪一个不似天仙,都叫他一个人享用了。妈的!他需要吹捧,我们就死命地吹!他需要抬轿,我们就高高地抬!”多铎走近书架,迅速抽出几十本书,在桌上一扔:“哥,这里都有。什么‘英明’呀,‘圣武’呀,‘尧仁舜德’呀,‘应天倡义’呀,‘怀仁怀义’呀……这样吹捧的话,有的是,历朝历代,虽然名堂很多,其实都是变来变去骗皇帝玩儿的。”多尔衮端起酒壶,为多铎斟了一杯:“你掌管礼部,这个由你干。从现在起,你从这些书里多找几句,吹他,捧他,抬他!不光我们吹,让将领们都吹!明天的宴赏会,要吹得红火,吹得热闹,吹得他昏头涨脑!记住,最重要的是,明天多找几个人给他‘敬酒”“敬酒?”多铎不解了。“酒能消愁!你忘了,三贝勒莽古尔泰就是在酒后倒下的。”多铎明白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孝庄,一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伟大女性,如果爱情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话,那么也许多尔衮早就能当皇上了;如果权势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话,那么也许她早就成为了第二个武则天。她用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换取了国家的稳定。关于她的故事,真的值得我们去品味,品味她的沧桑无奈,品味她的人间大爱!  ——起名费劲(网友,读历史的大叔)《孝庄皇太后》无疑是一部现代职业女性,尤其是领导级女强人在职场上拼杀的必备高级教育读本,作者无私地将这样一本“红颜奋斗史”奉献给大家,不得不赞。  ——爱上睡觉的猫(坐看小妹爬的职场老巫)她是一部每次翻开都会给人惊喜的作品:惊人的美貌、过人的智慧、高贵的品质、能屈能伸的性格,有着极强的政治头脑却又毫无个人权力贪欲。呕心持国,沥血育子,一代奇女子,怎叫人不惊叹?不称赞?不敬佩?!!!  ——倾国倾城的男子(只读女性书的超级书虫)本书为屡获褒奖的纪实传记作家成名巨著。1987年第一版面世,内地、港台畅销23年,数次再版,多部影视剧作重量级素材。2010年推出全新三卷本,展风云,破悬谜,还原历史本来的精彩。  ——本书责编


编辑推荐

《孝庄皇太后1(血泪清宁宫)》: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清朝的女人:清朝有一个好女人,一个坏女人。好女人就是庄妃,坏女人就是慈禧。综观整个清代的历史舞台,在统治集团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妇女只有两人:一是清初的孝庄文皇后(初称庄妃,后称皇太后、太皇太后);一是清末的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她们表面上有惊人的相似,而实质上又有天壤之别、她们都历经三朝,都辅立过两个幼帝,都经历过四大辅政,都在清宫中生活了约六十年,都以七十以上高龄病故,同葬于河北遵化清陵。但是,她们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却截然不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大权独揽、顽固守旧、卖国祸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而孝庄文皇后,却始终运筹后宫而不临朝擅权,顺应时势而不固守旧制,默默无闻地促进了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孝庄皇太后1 PDF格式下载



以前看过电视剧就觉得很喜欢,但是总觉得历史人物在电视上不真实,应该在书本里才能了解全面,所以买下这套书没有使我失望,一口气读完,获益良多。


这个商品不错,便宜实用,推荐的


很多年前看到的 一直很喜欢 却找不到 后来才发现 原来改了这个名字


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过,现在终于又买到了一套


第一次接触这位作者,更是第一次阅读这位作者的作品。
这一本,用几个晚上一口气看完的。
其中还有好几个生僻字,我翻了字典,一开始很讨厌他卖弄自己的知识,但是查了字典之后才发现,那些字得用在这里。因为这是历史小说,得用表现出历史的字眼儿。
看完之后准备翻第二本,但是突然猛然醒悟,除了最后一章,前面的五十几个章节,是从皇太极病重回来的那天,到福临登上帝位,前后不就是八天时间吗?
太佩服这个作者丰富的场景渲染,以及人物内心的挣扎描写。虽然在他笔下的人物,与我心中形成的看法多少有点出入,但不可否认,作者的心思是缜密的,情节安排是紧凑的,场景描述是引人入胜的,心理活动是细腻的。
看得出,作者是很喜欢孝庄这个人物的,在他的笔下,她美丽,她无私,她智慧,她勇敢,她伟大。
孝庄皇太后的第一部写得挺不错的,后两部在阅读中,希望有更好的发现,更深的体会。


老婆说书还行!


书中的内容比较接近历史,和阎崇年老师的书的内容大致相同,唯一不近人意的是对多尔衮的描写不够客观。我个人比较喜欢多尔衮这个有争议的人物。没有他也就没有大清入主中原的可能,更不可能有后来的康亁盛世!而且多尔衮的一生是曲折和艰辛的,结局更是让人痛惜。直到乾隆才给他平反。而且这个人和孝庄的感情有那么多说不清又解不开的迷?


十年前读过这本书,记忆深刻,当时书名叫《庄妃——血泪清宁宫》,大概是正式读的第一本以史为背景的书籍,所以觉得特别入心。再看到有卖的,就想收藏起来,可惜目前只买到第一本,还有2、3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货啊~


不错,真的不错!还提早了两天!


作者的文笔太一般了,故事情节拖沓,使得整书缺乏可看性;尤其是第二部,孝庄出现的篇幅实在太少了,主线不够清晰,旁插的人物又众多,每一个都是匆匆走了一个过场,没一个刻画细致的。既没有故事又没有人物,哪还看什么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