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找寻逝去的自我

[美]丹尼尔·夏克 (Daniel L.Schacter)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丹尼尔·夏克 (Daniel L.Schacter)  

译者:

高申春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作者将在关记忆的当代研究成果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重要的记忆证据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本著作中,作者深入考究民记忆现象的每一个方面,如各种类型的记忆如何被疾病所削弱或破坏;处于意识水平之下的内隐记忆如何影响到我们的感知觉和行为;记忆如何通过文化和艺术实现代际传递;我们的记忆--以及我们的自我--又如何经由往事出有经验而被建构起来、并继续接受未来人生经历的塑造;等等。

书籍目录

导言:记忆力之脆弱
第一章 论记忆活动
第二章 记忆的建构:对现在和过去的编码和提取
第三章 论时间和自传
第四章 曲面镜中的影像:记忆的歪曲
第五章 记忆痕迹的消逝:失忆症与大脑
第六章 内隐记忆的隐秘世界
第七章 情绪记忆:往事的力量
第八章 雾中孤岛:心困性失忆症
第九章 记忆之战:火线上寻求真理
第十章 老年人的记忆
注释
致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找寻逝去的自我 PDF格式下载



作者是内隐记忆研究的开拓者,对内隐记忆这种记忆现象有着不同一般的理解。本书深入浅出,富含知识又容易理解,值得一读。想了解记忆现象的朋友,无论是为了兴趣和是专业学习,都可以读它也应该读它。


看了一半,为什么外国人写的科普书籍,可以这样引人入胜呢?当然,关于记忆的研究内容已经很吸引人了,作者能够把这么多的材料组织的这样有条理,又让人比较容易看明白,不愧为大牛的功力。书中的很多病例令我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也忍不住一边又一边的回想并讲给朋友听,从而对书中介绍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精细编码。假如学习也能够这样,会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呀,效果自然比被考试逼着好无数倍。向大牛致敬!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人能对记忆有个粗略的了解,在以后记忆时可以刻意的构造关联和寻找逻辑,改变自己记忆的编码方式。


不错的一本书。从中能学到一些东西。


翻译的也不错,强烈推荐


专业的书籍,观点新颖。


恩,在大脑的原理还没搞清楚前,我们对记忆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而作者可能比我们更接近客观吧。


科学,并且系统,所以难免枯燥,图片印刷不清晰,尤其是那些照片和画作,完全看不到作者挑选的良苦用心了,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它成为一本好书,你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浏览或精读就可以了。我看,只是因为对自己的记忆存在疑惑...


作者思路清晰、观点宣明、旁征博引、有利于据。全书的内部编排也比较合理、对于普通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书还不错,可是就是内容上稍微枯燥了一点而且书送来的时候书很脏.内容虽然枯燥但还是不错的.


  
  两种出发点
  记忆过去(remembering the past):因为要回忆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一地点的信息而回首往事。
  知晓过去(knowing the past):因为知道某人某事似曾相识而回首往事。
  
  
  提取过程
  联想性提取(associative retrieval),海马系统及颞叶中部某些相关结构;
  策略性提取(strategic retrieval),右脑额叶的皮层部位,对某一记忆的精心寻求过程。
  
  
  
  两种模式:
  场域记忆(field memory)在早期记忆中 我们倾向想见参与 情感时
  观察者记忆(observer memory)而对于近期记忆,我们倾向重新体验 客观环境时
  
  
  三个相互不同的系统:
  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使我们记住的是往昔的特殊事件;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构成了作为我们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之基础的各种概念和系统的巨大网络;
  序列记忆(procedural memory),使我们得以学会各种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各种事情。
  
  
  
   


  14年读完的第二本书,强烈推荐。
  这本书利用了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资料来说明:记忆是如何形成的,记忆是如何在我们的脑中编码的,同时也提出来说某种程度上,记忆也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像我这种外行读起来感觉特别有意思,同时也涉及到对脑部研究,说明脑部的某些部位的损伤对于记忆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
  而关于书名,我觉得翻译的就挺好的,看最后一章觉得很有意思,最后一章老年人之所以晚年比较多的回忆自我,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他们更健康,更加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死亡。所以说,记忆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这本书提到的很多例子,就是人失去记忆以后反倒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然后书中又逐一娓娓道来,读起来真有种找回回忆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的也非常棒。
  有机会找本原版的再读一遍


   暑假前弄了一大批关于记忆的书,最终马马虎虎算读完的也就这本了。相对于诸多提出一堆如何提高记忆力方法的书,它实在深刻太多。于我而言,也仍有太多晦涩之处。当我还在想,记忆到底如何影响生活时,它告诉我,生命就在于记忆。记忆的自我失去,以及在他人记忆中的遗忘,才是生命的真正消亡。这不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探寻记忆的角度,也为我思索生死命题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写到这,我突然有一个可乐的回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想来这个让我感触颇多的见解原并不陌生,兴许也是记忆作怪的缘故,呵呵。


  1)书籍主题
  
  
  
   书名: 寻找逝去的自我
  
  
  
   副标题: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
  
  
  
   内容简介:
  
  
  
   导言:记忆力之脆弱。《百年孤独》的一个梦靥般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失去记忆的生活如同地狱一样。”生命就在于记忆“。对记忆的研究的突破是从脑损伤病人开始的,他们表现出的特征与我们以往理解的记忆非常不同。记忆并不是静止的。一位脑伤损害者,失去了记忆,感觉失去了自我,他是如此困扰于过去经验的丧失,以至于无法想到或谈起其他任何事情。他总说一句话:”我无法回顾我的生命。“
  
  
  
   2)了解整体架构
  
  
  
   一、论记忆活动 二、记忆的构建:对现在和过去的编码和提取 三、论时间和自传 四、曲面镜中的影响:记忆的歪曲 五、记忆痕迹的消逝:失忆症与大脑 六 、内隐记忆的隐秘世界 七、情绪记忆:往事的力量 八、雾中孤岛:心因性失忆症 九、记忆之战:火线上寻求真理 十、老年人的记忆
  
  
  
   3)关键词
  
   记忆构建、记忆编码过程、往事的消逝、记忆歪曲、内隐记忆、情绪记忆、创伤记忆
  
   4)作者介绍
  
   丹尼尔 夏克(1952年,生于纽约)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
  
  
  
   5)重点章节
  
   体验往事:记忆主体。以往科学家认为记忆只是一种信息的存储和提取。但记忆还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经历。对记忆主体而言,记忆活动是一种心理的时间旅行,是以某种方式重新复活过去所发生的某些事件。
  
  记忆的视角:场景记忆(field memory)和观察者记忆(observer memory)。当人们关注于情感时,所做的回忆主要是场景回忆。当集中注意于客观环境时,则更多的发生是观察者记忆。
  
  记忆过去和知晓过去:回忆有关某一件事的物理环境或背景的视觉信息,是“忆起”这一事件的关键。
  
  "CR":记忆的丧失和复得。一个画家失忆后,别人告诉他自己的事迹,他灰心地将这种关于他自己的知识说成是“重新学到的”,完全不具备一种“真实记忆”的感觉。
  
  编码过程(encoding process)即一个人将他所见、所闻、所想或所感的某事转化为一个记忆的过程。可以将这一编码过程理解为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一种特殊的注意方式,正是这种注意方式对我们随后记忆这些事件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想象记忆术是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德提出,他自己发明了一种位置法记忆术。此记忆术后来被巴罗克式的“记忆之宫”所取代。
  
  关于往事经历所保存的复杂个人知识是被编织起来的,以形成我们的生活史和个人传传奇。这就是自我的传记,它为我们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提供了一种叙述的连续性。麦克亚当斯坚定的主张,个人生活史在认知和行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些高层次的记忆同样是构建的产物。个人史主要是关于意义而不是关于事实的,在我们对往事的主管且加以修饰的叙述过程中,我们构建出了往事。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ery)指人们受到某一过去经验的影响时,却完全意识不到他们是在进行回忆。
  
  芭芭拉的故事。对于患有失忆症的病人进行大量的专业训练,虽然她什么都记不住,但是可以完成负责的财务整理工作。
  
  
  
   6)逻辑线索
  
   记忆是一个构建的结果,不仅构建于过去所贮存的信息,而且构建于当前活动的影响。 记忆的构建过程是:。我们通过记忆的片段构建其自我认知。记忆与现实的联系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可靠,我们往往对细节有偏差和扭曲。记忆依赖于大脑的不同体系,隐形记忆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与行动。隐形记忆却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广泛影响力。情感的创伤记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备注:提到的书籍
  
  《百年孤独》加布里尔 加西亚 马尔克斯
  
  
  《追寻逝去的时光》马赛尔 普罗斯特


  然而,问题在于,只有某一特殊类型的语义编码,才能提高我们的记忆水平,那就是精细编码,只有它才能帮助你将新的信息与你已掌握的信息加以整合。例如,如果我通过提问“衬衫是一种昆虫吗?”来诱导你对“衬衫”一词的编码,你自然要顾及“衬衫”的语义才能作出回答。但是,当你作出回答时,你并没有将目标词与你已有的关于衬衫的知识相整合。也就是说,你没有对“衬衫”一词作出精细的编码。在回答一系列这种类型的定向问题之后,关于“衬衫”一词是否属于上述测验词表,你的回忆能力之差会令你自己也感到吃惊。 P36
  当然,这些考虑切不要引起我们的一个误解,认为所有的往事经验都已在大脑中以某种方式记录在案,只等适当的回忆线索将之带入意识之中。虽然实验室研究已反复证明,回忆线索能够使我们回忆起那些似乎已经消逝了的往事经验,但这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所有的往事经验都已被保存,并且是潜在地可以回想起来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往事发生遗忘,虽然有时是因为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忆线索,但有时也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往事的记忆痕迹已经发生了衰退或变得模糊难辨。 P55
  虽然从表面上看,记忆影像随时间而变得微弱和模糊是一个不幸的事实,认识到这一事实似乎也令人沮丧甚至令人不安,但是,如果没有遗忘过程,我们会更加不幸。在乔治•鲍格斯的悲剧小说《弗尼斯》中,有一个年轻的男人对他所看到的任何事情的全部细节都产生记忆,他记住了他每一次所看到的每一棵树的每一片树叶。然而,他为他的完美无缺的记忆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他的心灵为各种微不足道的细节记忆所充斥,以至于不能对不同的经验作出概括。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不同时间看到的一只狗具有不同的特征,却同样地被称为狗。伯格斯提醒我们说:“思维就是抽象,就是忘记差异。”此后不久,俄国神经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报告了一例记忆力异常惊人的患者谢尔斯基,也为类似于弗尼斯的问题所困扰:他记住了无数琐屑而无用的细节信息。他能够准确无误地记住鲁利亚在实验中向他呈现的任何长度的名单和数字串。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他的这种记忆力倒是帮了他的大忙,因为他不需要再新闻现场做紧张的笔记。然而,当他在阅读或听别人说话时,他所记住的是无数细节却不理解所读或所听之意义。而且,和弗尼斯一样,他也难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 P74
  遗忘虽常令人沮丧,却是我们记忆的一个适应特征。我们无需记住我们所碰到的任何事件,我们从来未曾用过的记忆影像,最好也是被忘掉。认知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令人信服地论证说,遗忘那些过时的记忆,是对生活环境强加于我们的记忆之上的要求的一种资源节省的反应,我们最好是忘掉那些琐碎的经验,以使我们的心灵从各种细微信息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当然,我们确实需要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般特征形成一个准确的轮廓。事实上,我们也正是如此,我们对往事经验的一般轮廓的记忆,就合理的限度而言,通常都是精确的。 P75
  个人史主要地是由叙述的过程而不是由所叙述的真实事件所揭示的,它决不仅仅是“编年史”,像秘书所作的会议备忘录那样,对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详加记录。个人史主要是关于意义而不是关于实事的。在我们对往事的主观且加以修饰了的叙述过程中,我们建构出了往事——或者说,历史是虚构的。 P88
  不管催眠师们如何坚信不疑,严格的实验研究表明,催眠根本不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相反,它为被催眠者创造了一个回忆环境,使他在主观上相信,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心理体验都是一个真实的“记忆”。催眠有时确实可以使被催眠者回想起准确的记忆,但有时也会引起幻觉记忆,而我们却没有一个可靠的途径对这二者加以区分。实验研究还表明,催眠提高了被催眠者对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忆的真实性的主观信任程度,但与非催眠状态下的记忆相比,这种记忆的准确性并不表现出相应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催眠还提高了被催眠者对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忆经验的视觉意象的生动程度,而被催眠者往往也将他们的心理意象之生动性误解为他们是在回忆某一往事的可靠指标。 P104
  事实上,实验已表明,当被试被诱导入某一“过去时光”时,他们倾向于对催眠师所暗示的任何事件发生记忆 P106
  同样值得注意的另一个现象是,对一个虚假的事件而言,若一个人被多次问及并尝试对之作出回忆,那么他就有可能形成对这一事件的虚假记忆。这就意味着,若一个人反复地思考某一事件,会增加他相信这一事件真的发生过的确信程度。实验研究已揭示,对一个虚假的事件,只要反复不断地陈述就会使人相信它是真实的。同样,若我们反复不断地思考或谈论某一往事经历,我们就会越来越相信是在对它作出准确的回忆。然而,虽然对于我们正确记忆的事件而言,反复论及此事会增加我们对它的记忆准确性,但对于我们误记的事件而言,反复想到它却会增加我们相信它真实发生过的确信程度。对一个明显记错了的事件,反复的回忆会使我们对它的记忆确信不移。 P109
  准确的回忆通常强烈地依赖于我们能否正确地回忆某一事件于何时何地发生的能力,这一过程我称之为源记忆。 近期的一些研究清楚地表明,源记忆是极易出错的,而且,正是对所记忆之信息的正确来源的记忆失误,才导致了证人回忆以及其它日常回忆的种种歪曲和错误。 P113
  在回忆一些为世人所熟知的公众事件的日期时,人们也有可能产生系统的误差,具体表现为倾向于将重要且显著的事件的日期回忆得较近,而将不重要的事件回忆得较为久远。 P117
  儿童的回忆是极易受到具有高度暗示性的提问方式所影响的,而且,他们的回忆报告往往也包含着对可怕事件的幻觉性想象成分。 P126
  其他研究结果同样也已揭示,凡未接受暗示性提问方式影响的儿童,都能对日常生活事件产生相当准确的回忆。 P132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记忆能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向它提出的大量要求作出可靠的处理。 P137
  记忆决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实验室研究的结果表明,长时记忆有三个相互不同的系统,即情节记忆,它使我们记住的是往昔的特殊事件;语义记忆,它构成了作为我们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之基础的各种概念和联系的巨大网络;序列记忆,它使我们得以学会各种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各种事情。 P139
  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P180
  例如,在记忆错觉这种令人困惑不解的体验中,内隐记忆可能就起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偶尔有过一种感觉,即面对着一个显然是第一次发生的事件,他会觉得好像在以前曾经历过。在19世纪末,这种尚未得到解释的熟悉感最初被称为记忆错觉,并成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们热烈争论的一个话题。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记忆错觉反映了某一经验片段的影响,而这一经验片段虽然因当前情境的作用而被激活,但却不能加以外显的回忆。例如,假设你在和某一同事的谈话过程中,突然觉得以前曾和某人谈过这一话题,但又想不起来那次谈话的情境,那么这很可能是因为,谈话过程中的某一术语或观念,激活了你对前一次谈话的某些方面的内隐记忆。面对此情此景,你便想对这种奇怪的感觉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P188
  我们对失忆症患者的研究工作表明,启动效应与知觉密切相关。其他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残缺单词填补测验中,若被试在学习阶段看到了某一目标单词的形状,比他在学习阶段听到目标单词的声音,会产生更强的启动效应。事实上,某些实验研究表明,在某一单词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出现时,比起该单词在测验阶段发生视觉形式的某种变化时,所产生的启动效应更强烈。 P199
  习惯的形成过程也包含着序列记忆的作用。所谓习惯,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已熟练掌握了的、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加以执行的行为程式。 P208
  内隐记忆对我们的判断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由于不为我们所意识到,因而更具危险性。为此,商业广告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例证。我们往往可能会认为,由于我们很少注意电视盒报纸中的各类广告,我们对各种产品的判断也就不会受到这些广告的影响。然而,和前述那个关于在电影屏幕上闪现可口可乐和爆玉米花的商品名的传说相一致,最新一项实验研究证实,一般而言,人们都倾向于喜欢那些他们在广告中曾很短暂地看到过的商品,虽然他们对自己曾看到过这些广告没有丝毫的外显记忆。这种内隐效应使我们易于受到社会心理学家们所谓的“心理污染”的影响,即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会受到各种有害的、但我们又意识不到的偏见的左右。没有人会认为,我们的购物决策是受到我们很少加以注意的广告支配的,我们的社会判断会受到种族刻板印象的影响,或者我们的观点是无意间从别人那里剽窃过来的。然而,正是因为我们遗忘了这种种影响力的来源,才导致了我们易于受到心理的污染。研究表明,假若一个人意识到了他的偏见的影响作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他的心理污染。然而,由于人们很少会想到内隐记忆的存在,所以,要想使人们意识到它,那是难之又难的。 P211
  考察内隐记忆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的普遍性,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洞见到人类记忆力之脆弱。如果我们根本没意识到有某种东西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很难对它产生理解并采取某种缓冲的补救措施。内隐记忆之微妙性,或它根本无法加以察觉的本性,正构成了它之所以会对我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强有力地影响的原因之一。但是,虽然如此,我们必须小心提防这样一种倾向,即将任何奇怪的想法、异常的情感,或古怪的行为,一律都归结为某些我们在意识中已经遗忘了的经历的内隐影响的结果。从其潜在的特性来看,若我们企图将情感或行为解释成对某一已经遗忘了的特殊经历的内隐记忆的外部表现,那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思想和情感,其可能的决定因素都是很多的。 P212
  正如尼塞和哈希关于挑战者号空难事件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一个人对他的某次闪光灯记忆确信不疑的主观感觉,与他的记忆的客观准确性之间,不存在一致的对应关系。 P222
  前不久,儿童心理学家雷诺•泰尔也指出,儿童在经历一次创伤事件之后,会终生保持着对它的“不可磨灭的视觉印象。” P225
  泰尔的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即使是“留下深深烙印”的创伤记忆,也并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P229
  因此,对现实生活中的创伤事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而言,人们对具有情绪创伤意义的事件的记忆是持久且相当准确的,但有时也会随时间流逝而发生衰退和歪曲。若某人真的曾经历过某一创伤事件,那么,他几乎总能记住这一创伤事件的核心经历;如果说发生记忆歪曲的话,那么这种歪曲一般都限于特殊的细节问题。若有人坚信自己曾经历过某一创伤事件但实际上却未曾经历过,那很可能是因为他或她曾经畏惧、想象或听说过这样的创伤事件。对于情绪创伤记忆而言,我在前几章所提出的那个一般原则同样适用,即记忆并不只是大脑内贮存的图像的激活,而是以多元因素为基础而产生的复杂的建构产物。 P234
  这个研究发现以及其它类似研究暗示着,人们对某一经历的记忆的准确性,往往与由该经历所诱导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相关,而与该经历所引起的情绪的性质无关。 P235
  所有的人都对童年期表现出失忆,对二三岁以前的事,我们都没有任何记忆;对五六岁以前的事,我们也只能记得很少。但是,在我们所研究过的全部个案中,除IC是惟一的例外之外,没有人会对10岁以前的事表现出回忆的困难。 P275
  我们应对批评家们的如下忠告保持高度的警惕,即暗示性疗法既能促成多重人格的产生,又能促成患者对性虐待的幻觉性回忆。 P276
  在同一性解离障碍不是直接产生于诊断和治疗的失误的情况下,患者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文化氛围也会对他产生影响。像《西比勒》这样的个案在媒体中的广泛宣传意味着,多重人格障碍的潜在患者很可能对这种障碍早有所知,并且对这种障碍会如何表现亦已拥有诸多预先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精神病学家哈罗德•麦斯基走得如此之远,乃至于指出,任何一个多重人格病例,都不可能是在“没有接受任何外部因素如医生或媒体等的塑造或预备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毫无疑问,在同一性解离障碍(或梦游症、心因性失忆症)患者所表现出的那些类型的记忆丧失中,社会的及文化的因素确实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暗示性疗法产生以前亦如此。对于那些因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而在内心深处深感困惑的人来说,这种障碍可能构成了他们的痛苦得以表现的一个特殊的形式。但是,除非有人执意要将这些失忆症看成是有意的伪装——但不管是麦斯基还是其他批评家都不这么认为——否则,这些病例仍然为我们理解记忆力之脆弱提供了重要线索。 P277
  关于性创伤的记忆问题,就我所掌握的证据来看,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毫无疑问,在童年期性虐待事件受害者中,有人对单个的受虐事件产生遗忘,而且有证据表明,他们可能会遗忘受虐的重复情节。这种遗忘很可能是下列各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即记忆的正常衰退和干扰过程、有意的压制和演练的缺乏,其中可能还包括因遭受性的虐待而引起的生理变化。第二,目前尚缺少或没有在科学上值得信赖的证据表明,在婴幼儿期和童年早期之后长期遭受暴力的或可怖的虐待的人,会对他们所受之虐待产生立即而无限期的遗忘。如果我们果真获得了令人信服的这类证据,那么我相信它只能发生在解离障碍的背景之中。第三,认为虐待受害者所表现的遗忘是由某种比有意的压制更为强大有力的特殊压抑机制造成的这种观点,仍然缺乏一个科学的根据。 P305
  但是,我们在第七章中看到,回闪记忆通常都是记忆和幻想的混合产物。事实上,回闪记忆强烈地受着期待、信念、恐惧等的影响。回闪记忆的内容更能说明的,是一个人对往事的信念和恐惧,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往事本身。 P309
  我已经指出过,自由地想象某一事件,然后以当它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的方式对之加以思考和谈论,这是引起伴随着真实记忆而产生的那种主观感觉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在多次想象和谈论之后,患者便无法确定,这一记忆让人“感觉”像是真的,究竟是因为这件事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仅仅是因为他们多次地想象并讨论过这件事。 P316
  我相信,关于性创伤的虚假记忆因治疗而被安插到患者记忆之中的可能性,可以作出下列三点主要结论。第一,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没有获得肯定的结论表明,人们可以形成关于性受虐的虚假记忆;而且,由于伦理方面的考虑,这种证据也许远不能获得。第二,同样也没有肯定无疑的证据表明,心理治疗本身或特殊的暗示技术可以单独地造成不准确的记忆。第三,若干独立的研究证据在被综合考察时,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即是治疗家帮助患者形成了性受虐的幻觉性回忆。这些相互独立的研究证据包括:实验研究表明记忆易受暗示的影响;催眠能够产生在主观上令人确信不疑,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假记忆;调查未能证实邪恶的仪式化虐待事件的存在;对各种看似不可能的事件(如外星人的强奸)的记忆恢复;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地反悔他们的记忆;为某些记忆恢复鼓吹者所倡导的冒险性记忆提取技术。但是,关于由治疗诱导出的虚假记忆的流行程度,我们尚缺乏坚实可靠的研究资料。我们还不知道,幻觉性的性受虐记忆,究竟是像某些临床医师所说的那样极为罕见,还是像记忆恢复心理治疗的某些批评者所说的那样随处可见。 P317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年龄的增长并不引起所有记忆功能的全面减退;记忆系统也并不必然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其大量的脑细胞;而且,当老年人沉湎于往事的回忆时,这其中也未必含有病理的成分。 P329
  但是,关于记忆和老年化,我们许多人却未能意识到惟一最重要的事实,即老年人的记忆表现随条件的不同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范围从完全正常到严重受损。 P330
  这就意味着,下一次当你想不起来汽车钥匙放在何处时,你无需担忧自己是否正在患上阿尔塞默氏疾病。或者,当你下一次想不起来一个朋友的名字但又觉得它就在嘴边时,你也不必忧心忡忡。但是,假若你忘记了自己拥有一辆汽车,或者你想不起来自己的姓名来,那就有明显的原因需要你加以注意了。 P332
  研究证据表明,善于回顾人生的老年人与很少进行回忆的老年人相比,他们更少表现出抑郁症,并且表现出更多的标志心理健康的迹象。当然,这一乐观的结论并不是普遍有效的。近年来的一些证据表明,回顾人生的适应价值,取决于老年人所进行的回忆的类型。例如,回忆那些表示荣耀会愧疚的遥远往事,并不与成功的老年化过程相关联;而回忆过去的人生计划和人生目标,则标志着成功的老年化过程。 P345


  记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对生活的知识来源于记忆、对往事的回忆来源于记忆、甚至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我们是如此依赖于我们的记忆以至于一些失忆症患者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功能强大的记忆同时也是脆弱的。
  
  在传统印象中,记忆和回忆就像计算机在硬盘中存取和读取信息一样,信息总是可以完整无误的被我们记忆并回忆;但实际上记忆是从信息和经验的碎片中构建出来的。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证明,闭上双眼回想一件你经历过的愉快的事,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件事的场景中有你吗?”为什么我们以第一人称视角经历的事件在回忆中却变成了第三人称视角?由于在建构和提取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记忆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偏并极易被歪曲的,记忆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靠。
  
  有时我们会发现,几个人对经历过的同一件事的回忆却是大相径庭的,问题就源于我们构建记忆的方式。信息是通过大脑进行编码后进入记忆系统的,但我们对什么信息进行编码,则取决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所有影响到我们注意的各种需要;而我们所能够回忆的,只是那些我们选择对其进行编码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具有不同的记忆的原因之所在。
  
  记忆在提取时也受到提取线索、环境、情绪以及后续信息的影响,甚至通过构建新的提取线索及信息,可以使人产生虚假回忆;在洛夫斯特的著名实验中,双胞胎哥哥给14岁的弟弟讲述了虚构的弟弟在4岁时走失的经历,最终使弟弟产生了走失的虚假回忆以及相关的诸多虚假的细节记忆。
  
  准确的回忆往往强烈依赖于源记忆,即记忆信息的来源;而源记忆出错会导致日常回忆的种种歪曲和错误,甚至使我们分不清记忆是来自于幻觉还是真实的经历。在英格拉姆事件中,保罗英格拉姆在各方的压力中,通过想象“恢复”了对女儿施虐的“记忆”,最终酿成悲剧。
  
  记忆是脆弱的,我们对某一往事是什么及其发生于何时何地的回忆活动,看似轻而易举且肯定、明确,实则依赖于不同过程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而这些过程我们却很难加以自觉和控制。小说《风景线:记忆》的主人公马克斯韦尔关于以自己的记忆所做的一幅画所说的一段话耐人寻味:“记忆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凝滞的,它也不应该是如此。我的画只是对那最初引起我的记忆活动的原始事件的一种处理方式而已。我想,由于我的绘画如此精确的描述了这次记忆,因而与原始的模型相比,它无疑是错误的。”
  


  关于为什么看这本书:
   这本书是看刘未鹏的书单上的介绍我才开始看的,由于各种原因,前前后后看了一年。虽然涉及到海马,颌叶,下丘脑等等比较专业的名词,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用比较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于内容:
   我个人比较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大脑是如何构建场景,内隐记忆,失忆症等等,和专业的著作不太相同的是,这本书能将现实与关于心理学和和记忆学联系起来,同时很容易让我们将书中所描述的理论和例举的场景与我们自己的场景联系起来。一方面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所阐述的内容,另一方面整好再次验证了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我们的记忆。尽管这本书创下我读书经历的时间之最,但是我还是能坚持地读下去,我们应该感谢为这本书出版作出过贡献的人们。


  1、继续看丹尼尔的《追寻记忆的痕迹》,第三章提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丧失,所有经历过的事件都以原有的方式存在于心灵的某处,只待适当的线索来引发它们而构成回忆;另一种理论则认为,人的记忆不可能永久保存,某些记忆影像可能会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
  显然作者更赞同后一种理论,他提到:“遗忘虽然令人沮丧,却是我们记忆的一个适应特征。我们无需记住我们遇到的任何事件,我们从未用过的记忆影像,最好被遗忘掉。”
  
  对人生事无巨细的回忆能力最终只能使人迷失在浩瀚琐碎无用的细节里。书中提到了一部悲剧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具有超凡的记忆力,对所有发生过的事,比如他每次看到的一片树叶都记得清清楚楚。这种特殊的天赋使他比其他人更适合在新闻现场做记录,但是,当他在阅读或者聆听别人说话时,他只能记住无数的细节却不能理解所读所听之意义。
  
  2、这本书第三章的最后,提到了一个作家的祖父说过的一句话:死亡根本不存在,一个人只有在被我们忘记时,才是真正的死亡。
  
  此话不假,当然,想要一个人在你心中死掉,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是你彻底忘掉Ta,或者呢,你自己死掉。
  
  3、我之所以会想起买这本书,一是其他心理学书籍的推荐,二是情感诉求没有合适的出口。
  人有时候很可笑又让人难以理解,在似乎应当伤心的时刻却表现的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我个人的感觉是,不仅引起悲伤的事情本身好像不存在,甚至事件发生当时其他事情的记忆也在极度锐化和极度模糊之间变来变去。
  反而是事件发生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的某个线索以无比激烈的方式点燃了事件发生当时的所有情绪,于是人于毫无征兆之中坠入失控崩溃之地。
  
  4、本书提供的心理学知识,成为了我理解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一种方式。抛开那些高深的哲学意义不谈,仅从生物及心理学角度来说,主人公的行为是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
  
  5、读书是个逃避现实的好方法,什么时候我能从读书的消极意义中拓展出更多积极的意义就好了。
  
  6、the only thing keeping you from being happy is the belief that you are alone. 这句话可以概括《广告狂人》里男主角的性格核心。
  
  7、入秋已有一段时间,都说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确实如此。
  细想来,我对这个城市产生的大部分怦然心动的感觉,都与各种形式的光紧密联结。我最喜欢夜晚里暖黄色的光,这样的光似乎可以为各种情绪营造出一个私密、温柔、舒适的倾泻空间。
  
  所以,晚上坐公交才更有感觉。在一个没有堵车的晚间时刻,你坐上一辆公交,疾驰中,深色与亮色一路交织,凸现隐没好比记忆逐渐铺展,深色代表你人生中已经历的全部,时而闪现的亮光则是你对过去某些具体事件的记忆光点。
  
  真感谢能拥有这些微不足道的时刻,至少能让人体会到一些接近“幸福”的感觉。在这样的感觉里,过去与现在的界线如此模糊;这一瞬间,过去就是现在,现在就是过去,时间失去意义。
  举报


   除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还有一个特殊的记忆系统,情节记忆,它使我们得以回忆那些独特地决定着我们生活的个人事件,我们对事件的主观感受构成了记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场域记忆—主观情感,最近 观察者记忆—客观事件,早些 对某一线索的熟悉感会引起一种强烈到虚假的知道感。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对一个事件或事实的记忆水平,我们就必须对其反思,并使之与我们所已掌握的事实发生联系,从而对其进行精细的编码。最重要的事必然具备某种意义,这也就易于记忆。 精细编码 ,某一活动领域的专家,对相应活动的有关信息的某种有意义的组合方式的记忆水平,远远高于新手。如何编码取决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知识的种类。这就是两个人为什么对同一个事件具有完全不同记忆的原因所在。
  插入诸多线索,可对其进行记忆,但有时候遗忘,确实因为记忆痕迹已经发生了衰退或者变得模糊难辩。这样的遗忘是有意义的,思维就是抽象,就是忘记差异。如果心灵为各种微不足道的细节记忆所充斥,那就不能对不同的经验作出概括。
  一个人知识越渊博,对他来说习得新概念和新词汇越容易。逻辑能力是文字运用的重要基础,缺乏逻辑训练的人,能够使用和接触到的语言文字范围就要狭窄许多。
  
  第四章 记忆的歪曲
  左侧大脑通常发生误认的,是那些已呈现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新异性的事物,而右半球则只能记住那些与先已呈现的事物完全一致的事物。左半脑能够进行推理和联想,因而易于产生记忆歪曲,而右脑所保留的是未加修饰的,更为真实的原始表象。 年幼儿童更易于受到暗示影响。也更倾向于产生记忆歪曲。他们难以回忆源记忆信息,这反过来又使他们易于虚假的回忆。 第四章的重要内容,回忆环境的影响,想象的作用,记忆的演练效应,源记忆的性质
  第五章 长时间记忆由三个不同的系统构成,情节记忆—往昔的特殊事件,语义记忆—构成一般知识基础的各种概念和联系的巨大网络 序列记忆 学会各种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某件事情。
  第六章 内隐记忆的隐秘世界 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利用对过去某一经历的记忆时却意识不到他是在对那一经历进行回忆。 记忆是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这可以被证实无意剽窃现象的存在。 这称之为内隐记忆,比如影院将广告一闪而过,比如对患者进行良性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其好的更快。内隐记忆包括概念和知觉两方面。内隐记忆是人们在性别和种族方面所持有的诸多偏见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广告中,人们都倾向于喜欢那些自己在广告中曾很短暂看到过的商品。或者是我们的主意是从别人那里剽窃过来的。 正是因为我们遗忘了这种种影响力的来源,才导致我们易于受到心理的污染,如果我们意识到偏见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自己的心理污染。
   第七章 情绪记忆 具有情绪创伤意义的事件能够被生动,清晰地反复地忆起。 1、闪光灯记忆 新奇而令人震惊的事件会激活大脑中的一个机制,这个机制类似于现场拍照,能够将当时发生的情景永久的保存下来。一个人对闪光灯记忆确信不疑,与他记忆的客观准确性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第九章 老年人的记忆
  将记忆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和保存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迫切任务。现代文化演进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它越来越依赖“外部的符号贮存系统”来完成人类的代际传递过程。随着书写系统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的不断更新,现代社会主要依赖于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来保存人类的记忆。现在最重要的社会记忆都由传媒的电子文档加以保存,而不是由个别记忆者和叙事者的头脑加以贮存。


  老规矩,先吐个槽。
  可能因为书最早的形式是论文,所以注解都被排到了最后面。但是,说实话,这样让读者很不方便,浪费时间。
  其次,虽然配了不少图,可是真正能看清的没几张(不是指清晰度,而是颜色)。适当来几张彩页好吗?
  我个人不太喜欢生理、大脑方面的讲解,主要是读起来有点吃力(我是文科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因素,其实有大量科学依据非常好——联系了心理和物理。
  正文开始:
  那些经常说“是你记错了”的人真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我所理解的最重要观点:即使再深刻的记忆也会发生歪曲,所谓的“正确记忆”通常同时被真实的事件和所回忆时的感情所左右。注意,记忆不是只由感情决定。可能作者正是怕读者会曲解出这种想法。所以他多次强调——“但这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虚构的幻影世界中,事实上,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我们对往事经历的回忆在基本轮廓上是准确的。”
  中间有个小测试,我还给几个人(包括我自己)测了。除了一个人之外,所有人都和书上预言的结果一样。那个人真是特殊情况,做个测试当考试一样死记硬背。前几天她还和我说,里面的一些词她现在都还记着。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都将内隐效应理解成潜意识。不过作者还专门指出了两者的不同(他也是怕被读者误解)。不过我还是觉得两者大同小异。
  最后一章是对老年人记忆的分析。我本来对老年人的记忆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但是读了那一章,突然觉得很神奇。我就不摘抄了(因为下一本书的随笔会摘出来)。
  在书中,它提到的一些症状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些例子。
  “经历过创伤的退役军人,往往会长时间地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唤起状态,从而倾向于把环境中的无害信号当成是严重的威胁。”读到它的第一反应就是《全金属狂潮》里的相良宗介。他曾经是什么国家的游击队队员,现在在普通的军队里服役。但是,他总是将周围的一些平凡事物看作是与战争有关的危险信号。比如他会把女生给他的情书看作是挑战书或是威胁信。于是,相良的搞笑戏份一下子就平添了许多的悲凉,喜剧变成了悲剧,曾经我认为很夸张的故事现在看来也变得真实起来。还有我一朋友的爸爸,他以前是个军人,每天都听军号起床。所以现在他一听到稍微有点大的声音就会醒来。这虽然不是什么心理疾病,但确实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对遥远过去的创伤事件的记忆,有时会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局部失忆症:多年来医治出于隐伏状态的与创伤有关的恐惧和应激,有时会在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创伤压力时突然地重新复活。”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妄想代理人》的女主人公。她小时候怕被家长责骂,便谎称小狗被一个拿黄金球棒的少年打死了。她爸爸虽然知道女儿在说谎,但装作不知道。多年后,当她面临来自于公司的压力时,拿黄金球棒的少年再次“出现”了。
  还有一些例子,因为都集中在《怪物》里,所以我将另开新文解释。
  请原谅我是个死宅,只能拿二次元当例子。
  


  对记忆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人生理上大脑组织和神经元的变异或损伤,以及心理上少年时期受到的损伤。这会让记忆产生遗忘、偏差或无意识的记忆混乱。
  
  每个人几乎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验,你正当努力回想某事件时,始终无法被记起而只得放弃,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记忆又被唤醒,整个事件重新在脑中浮现起来。这便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论点:有关记忆的编码和提取。除此之外,书中的许多案例,让人读起来倒有点像是在研究精神和心理分析。也正为如此,让本书也显得科学,严谨。
  
  =======================================================
  
  以下为一些书摘:
  
  第一章 论记忆活动
  
  1. 对往事的记忆,大脑依赖于两个主要的记忆系统,即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语义记忆包括概念的及事实的知识,而程序记忆则是我们学习技能和形成习惯的基础。
  
  2. 心理学家恩代尔@图尔文认为:记忆依赖于一个特殊的记忆系统,称之为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情节记忆使我们得以回忆那些独特地决定着我们生活的个人事件。他还指出:“表征记忆经验之特殊意识状态,包括记忆主体的若干信念,如记忆是被记忆的原始事件的不同程度的真实摹写,即使被记忆的是不完整且模糊的事件亦如此,以及被记忆的事件构成了他的个人史的一个部分。对记忆主体而言,记忆活动是一种心理的时间旅程,是以某种方式重新复活过去所发生的某些事件。”
  
  3. 记忆活动的两种模式分别被称为场域记忆(fieldmemory)和观察者记忆(observer memory)。弗洛伊德认为,观察者记忆是我们作为分离的观察者而想见的,它们必然是记忆的原始事件的变化形式。 当人们集中注意于情感时,所做的回忆主要是场域记忆,而当集中注意于客观环境时,则更多地发生的是观察者记忆。
  
  4. 你的回忆结果——即你是否想见自己是记忆事件的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你准备回忆时被建构或创造出来的,你如何回忆某一事件时的方式,取决于你进行这一回忆的意图和目的。
  
  5. 加快有关某一事件的物理环境或背景的视觉信息,是“忆起”这一事件的关键。
  
  6. 记得最精确、最自信的事件情节,都包含着当时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其它视觉形象。记忆活动的主观感受,几乎毫无例外地包含了对所记忆的事件的某种视觉重现。
  
  7. 想象一个视觉意象可以导致我们相信是在回忆一个事件,即使这个事件从未发生过。当我们在内心激起视觉形象时,这有助于使我们在主观上觉得是在进行回忆。
  
  8. 对于一件事,我们究间是“记住”了还是仅仅“知道”它发生过,这取决于在它发生时我们是如何加以注意的,以及在回忆时我们能想起那些信息。
  
  9. 对某一记忆线索的熟悉感能引起一种强烈的——但往往也是虚假的——知道感。
  
  
  10. 神经心理学家认为,前行性失忆症(anterograde amnesia):不能加快发生于引起这种失忆症的创伤事件之前的经验。同时,对目前正在发生的日常经验的记忆能力也严重衰退。
  
  
  
  
  
  
  第2章 记忆的建构:对现在和过去的编码和提取
  
  1. 编码,即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经存在于记忆之中的知识相联结。
  
  2. 精细编码(elaborative encoding):对只有某一特殊类型的语义编码。深层的精细编码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所能回忆事件的数量,而且也会影响到我们回忆经验的质量。
  
  3. 左侧前额叶皮质对深层或精细的编码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海马是隐于颞叶深部的一个马蹄形的微波结构,海马的受伤会引起对近时记忆的严重丧失。
  当海马在某一新异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活跃起来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引向这一事件。注意力的这种转变会继而激活另一个包括左脑额叶在内的神经网络,从而也就激活了作为精细编码之原始素材的大量语义联想和知识。
  
  5. 编码越精细,所保留的信息也就越丰富,从而促进着我们对在某一往事发生时之所见、所感、所思的回忆。记忆就是精心的编码,即记忆是建立在编码基础上的。
  
  6. 心理学家亨里@瓦特认为:一个人能否回忆某一经验,完全取决于他最初在对这一经验之信息进行编码时所形成的联想的强度。如果所形成的联想弱,那么记忆就差。
  
  7. 理查德@塞蒙认为:记忆并不完全取决于联想的强度,一个人能否回忆某一事件,还取决于诱发刺激,即引起他对这一事件加以回忆的线索,以及诱发刺激如何与作为最初编码之结果的记忆痕迹发生联系的方式。
  
  8. 恩代尔@图尔文的编码特殊性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一个人对某一事件进行思考或编码的特殊方式,决定了他对该事件的记忆痕迹,而他在后来能否忆起这一事件的可能性,则依赖于提取线索与原始编码之间的相似程度。显在的回忆活动往往决定于编码过程与提取过程之间的相似性。一个线索能否诱发一项回忆的效用性,决定于最初编码过程的性质,反之亦然。
  
  9. 精细编码为显在回忆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线索,而非精细编码则不然。若我们对某一事件作过精细编码,且在回忆时又获得了正确的线索,那么我们便能高度精确地回忆出所记忆的事件。
  
  10. 对某一事件的成功回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能否获得有关这一事件的回忆线索。这种依赖性暗示着,我们对某些事件的记忆可能处于隐伏状态而意识不到,因为我们尚未碰到能唤醒这些隐伏记忆的线索。
  
  11. 回忆线索能够使我们回忆起那些似乎已经消逝了的往事经验,但这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所有的往事经验都已被保存,并且是潜在地可以回想起来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往事发生遗忘,虽然有时是因为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忆线索,但有时也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往事的记忆痕迹已经发生了衰退或是变得模糊难辨。
  
  12. 颞叶中央系统受到损伤,会严重影响对按时经验的记忆,而额叶系统受损则不会。
  
  13. 大脑对记忆影像的贮存,是通过加强参与对某一经验进行编码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的。当我们对某一经验进行编码时,那些活跃起来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结就变得越来越强,脑活动的这种特殊的模式,就构成了对该经验的记忆影像。
  
  14. 记忆,并不只是被激活的记忆影像,而是由提取线索和记忆影像共同起作用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活动模式。
  
  
  
  
  第3章 论时间和自传
  
  1. 随着时间的流逝导致回忆能力降低的原因是:我们需要对新的经验进行编码和贮存,从而干扰对先前经验的回忆能力。
  
  2. 我们最好忘掉那些琐碎的经验,以使我们的心灵从各种细微信息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
  
  3. 反复多次的测验构成一种主动的练习,它能促进被试对那些最初想不起来的图片的记忆恢复。其原因可能在于,记忆主体在后面的测验中产生了新的提取线索,从而激活了在前面的测验中未能激的记忆影像。
  
  4. 一个记忆在最初编码之后,需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在大脑中完全建立起来。斯奎尔等人认为,就大脑水平而言,海马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颞叶皮质部位在记忆的巩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只在被记忆之事件发生后持续有限的时间。记忆的长时贮存则发生于颞叶以外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其中不同的皮质神经网络表征的是不同的类型的信息。
  
  5. 视觉信息的记忆依赖于枕叶皮质及颞叶询问的神经网络,这些皮技部位对视觉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与此相类似,大脑皮层其他不同部位的受伤,会损及不同类型的知识。
  
  6. 某一往事显在回忆都包含着许多不同各类的信息,如视觉的,听觉的,空间的,语词的等。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是在“联合区”被整合的,“联合区”的作用就在于将知觉经验的各断片联为一体。颞叶中央区是一个主要的联合区。
  
  7. 若一个经验多次反复地被回忆,那么它就变得越加巩固而不依赖于颞叶中央区的整合作用。
  
  8. 个人史主要地是由叙述的过程而不是由所叙述的真实事件所揭示的,它决不仅仅是“编年史”,像秘书所作的会议备忘录那样,对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详加记录。个人史主要是关于意义而不是事实的。
  第4章 曲面镜中的影像:记忆的歪曲
  
  1. 记忆是容易出错的。
  
  2. 编码过程也可通过添加记忆信息而导致后来的回忆歪曲。
  
  3. 回忆的提取环境会影响到我们如何对往事进行建构。
  
  4. 催眠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催眠师所发出的暗示和线索,以某种想象的角色活动的方式对被催眠者施加控制作用。
   催眠有时确实可以使被催眠者回想起准确的记忆,但有时也会引起幻觉记忆。催眠还提高了被催眠者对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忆经验的视觉意象的生动程度,而被催眠者往往也将他们的心理间歇之生动性误解为他们是在回忆某一往事的可靠指标。
  
  5. 有些人会把由线索所引起的任何主观感觉都当成是某一记忆影像被激活的标志,如似是而非的熟悉感,对别的事件的记忆片断,甚至是在过去做梦或幻想中所产生的幻象等。
  
  6. 对一个虚假的事件而言,若一个人被多次问及并尝试对之作出回忆,那么他就有可能形成对这一事件的虚假记忆。这就意味着,若一个人反复地思考某一事件,会增加他相信这一事件真的发生过的砍程度。
  
  7. 对一个明显记错了的事件,反复的回忆会使们们对它的记忆确实不移。一个人对某一记忆的确信程度与他这一记忆的准确性之间的这种微妙在法庭的证人证词方面尤其应该引起注意。当法官或律师反复多次地调查证人、证人因而反复多次地复述他的证词时,他会对他的证词变得极度确信,即使他的证词在事实上是错误的。
  
  8. 对信息来源的回忆能力,构成了我们对记忆和幻觉、想象等的分辨能力的核心基础。
  
  9. 脑损伤患者经常会表现出严重的源记忆失误。
  
  10. 源记忆失忆症(source amnesia)是指,从哪里获得这一事实的来源没有一丝一毫的记忆。严重的源记忆夫忆症患者都是那些额叶受伤的患者,而轻微的源记忆失忆症患者则很少表现有额叶受伤的迹象。
   对于额叶受伤的患者,源记忆的失忆还伴有广泛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记忆虚构,即产生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虚假回忆。
  
  11. 记忆虚构通常包含着对往事发生时间的歪曲记忆。
  
  12. 记忆的虚构通常包含着真实经历的某些成分,虽然这些成分包含在虚构的记忆中已与它们的原始背景相脱节,但这一事实却表明,源记忆是这些记忆虚构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但,也并非所有的记忆虚构都是以患者过去生活中所真实经历过的事件条件为基本的。
  
  13. 当我们向一个年幼儿童提供各种误导性的或虚假的暗示时,他就无法对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产生准确的回忆。相反,在没有受到暗示性影响的情况下,年幼儿童的回忆则是高度准确的。
  
  
  
  
  第5章 记忆痕迹的消逝:失忆症与大脑
  
  1. 长时记忆有三个相互不同的系统,即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它使我们记住的是往昔的特殊事件;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它构成了作为我们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之基础的各种概念和联系的巨大网络;序列记忆(procedural memory),它使我们得以学会各种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各种事情。
  
  2. 语言和言语能力主要依赖于右侧半球,记忆也与此类似地表现出两侧分化。凡左半球海马及其颞叶中央区遭受损伤的患者,一般都难以对言语信息产生回忆,但对视觉图案及空间位置等的记忆却不受影响;而右脑半球的海马及其颞叶中央区遭受损伤的患者,其表现与此相相反。
  
  3. 生全面失忆症一般只持续几个小时,主要发生于除此症状外为健康的成年人,而且很可能是因为海马及其附近的颞叶中央结构的暂时性失血造成的。这类患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难以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形成记忆,并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失忆症的影响,其退行失忆时间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4. 当阿尔塞默氏(Alzheimer's disease ['æltshāiməz]阿耳茨海默氏病,早老性痴呆病
  )疾病的症状发展到既破坏了患者的情节记忆,又破坏了他的语义记忆,从而彻底推毁了他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第6章 内隐记忆的隐秘世界
  
  1.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当人们受到某一过去经验的影响时,却完全意识不到他们是在进行回忆。
  
  2. 失忆症患者所保留着的内隐记忆能力,就具备教会他们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条件。
  
  3. 当我们在对常见单词分别进行视觉分析和语义分析时,活跃起来的大脑部位是不同的。若仅仅看着某一常见单词,那它所激活的便是大脑枕叶的某一特定区域。枕叶是大脑进行视觉分析的关键部位;若是思考某一单词的意义,则会使大脑的颞叶和额叶的某些部位活跃起来。
  
  4. 由于记忆系统或称为知觉表征系统(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的存在,才使我们得以辨认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并得以认得书本纸张中所印刷着的熟悉单词。
  
  5. 技能学习所依赖的是序列记忆民,那是一个与启动效应所依赖的不同的大脑系统。
  
  6. 亨廷顿氏疾病是一种破坏性的遗传病,它会破坏患者大脑的运动系统。在亨廷顿氏疾病中,患者的大脑损伤主要限于一个叫基底神经节的皮层下结构,该结构对于已经学会了的运动执行具有关键性作用。
  
  7. 亨廷顿氏疾病的患者在字词填补测验中表现出正常的启动效应,但很难学会新的运动技能;而阿尔塞默氏疾病患者却与此相反。
  
  8. 小脑是一个与运动表现有关的结构,凡小脑受伤的患者,均难以学会那些需掌握事件之序列的活动任务,如钢琴演奏。对于为某一问题的解决所必需的诸动作的先后顺序,这类患者亦难以作出计划。
  
  9. 习惯的形成过程也包含着序列记忆的作用。
  
  10. 只要经过大量的训练,失忆症患者能够逐步学会对不同的视觉模型进行分类,其速度与没有外显记忆障碍的人完全相当。
  
  11. 内隐记忆对我们的判断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由于不为我们所意识到,因而更具危险性。
  
  
  
  
  第7章 情绪记忆:往事的力量
  
  1. 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ies)是指,人们对于新奇而令人震惊的事件会激活大脑的一个特殊的记忆机制,并将这一机制形象地称为“现场拍照”机制。现场拍照机制将我们在听说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当时所发生的情景加以永久的保存或使之“固定下来”。
  
  2. 闪光灯记忆之所以持久有力,其原因之一是在这种事件发生之后数天,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内,人们都有可能经常地对之加以讨论和思考,而这种讨论和思考,作为对相应记忆的“复述”,自然会加强人们对它的记忆。另外,还有证据表明,光是复述还不足以解释闪光灯事件比其它事件更为记的牢固。由于闪光灯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也增加了人们对它的记忆的牢固程度。
  
  3. 最常见的创伤后症状是对创伤事件的不由自主的回忆,尤其是在情绪波动时或偶尔产生记忆障碍时。
  
  4. 一般而言,人们对具在情绪创伤意义的事件的记忆是持久且相当准确的,但有时也会随时间流逝而发生衰退和歪曲。
  
  5. 人们对某一经历的记忆的准确性,往往与由该经历所诱导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相关,而该经历所引起的情绪的性质无关。
  
  6. 情绪唤起水平也可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经历的某些特殊的方面,从而影响我们会从某一情绪体验中记住些什么。
  
  7. 当我们心情不好并因而易于想起痛苦的往事经历时,我们会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悲伤产生了强化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消极的反馈回路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更容易产生的是对消极经历的回忆而不是对积极经历的回忆,这反过来又使他的抑郁心情被保持着。与此同时,抑郁症患者更加敏感的是具有消极意义的新信息而不是积极意义的新信息。
  
  8. 杏仁核是一个紧挨着海马的,外形酷似杏仁的结构。它是大脑网络中的一个对情绪进行调节的关键结构,其中包换记已的情绪方面。一旦杏仁核被激活,它也能驱动有关系统对具有情绪重要性的事件加以注意并进行精细编码,从而促进对这种事件的准确的的外显记忆。
  
  9. 情绪唤起之所以有助于记忆,其原因部分在于由强烈的情绪体验所引起对某些与应激有关的激素的释放。在这一过程中,杏仁核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杏仁核遭到毁坏,那么,注射与应激有关的激素就不能再提高记忆的水平。因此,杏仁核参与着对那些作为情绪唤起的记忆增强效应之基础的,与应激有关的激素的调节过程。
  
  
  
  
  第8章 雾中孤岛:心因性失忆症
  
  1. 我们记忆得最为深刻的往事经历,通常是那些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事件。
  
  2. 心因性(psychogenic)失忆症或称为功能性失忆症,是因心理创伤而引起的暂时性记忆丧失。患者往往以忘记过去的方法来应付各种令人无法忍受的压力或失望,他们有些患有精神病学家所称的梦游症而整天整天地行走各处,却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已失去了关于自我身份的全部知识。处理梦游状态的患者,其注意力往往都惟一地集中于达到某一特殊的目标,如寻找某一特定的目的地。
  
  3. 局部失忆症(limited amnesia)是指应激和创伤时也会引起对单个的事件或少量经验的记忆丧失。
  
  4. 癔症主要产生于对往事的缅怀,用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困扰心因性失忆症患者的,就是他们对他们所不能加以外显的回忆的事件的内隐记忆。
  
  5. 功能性失忆症通常又被称为解离障碍,根据某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观点,解离(dissociation)可使心灵分裂为若干支流。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情感、记忆等相互分享为各自孤立的世界,如在正常情况下密切合作、相互沟通信息的记忆的诸系统及其子系统,现在相互之间失去联系而各行其是。解离并不消抺人的记忆。
  功能性失忆症患者所表现的对被遗忘了的经验的内隐记忆证据,表明了信息跨越解离障碍的“泄漏”,而这些障碍之强固足以阻止外显的回忆。
  
  6. 与解离相反,应激或创伤则切断了记忆系统内部的联系,从而使往事大块大块地从意识中分离出去,或使正在发生着的事件不能进入意识之中。
  
  7. 功能性失忆症的另一种方式集中在弗洛伊德的压抑(repression)观点。压抑包含着一种“纵向的”推动力量,将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内容及不被希望的心理内容压下去。压抑是一个防御过程,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自我使之不受危险心理内容的威胁。压抑也不抺除记忆,它只是使某一经验难以在意识中被回忆到。
  
  8. 当我们受到不管是生理的应激源如大脑受伤还是心理的应激源如情绪创伤的影响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发应,最终以右旋糖类皮质激素的释放为结束。这些激素的释放构成了身体对应激的反应的核心部分:它们帮助我们在需要处理调动能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水平、并阴抑那些在生理危机期间需被抑制的过程。
  但是,正如在对应激作出有效反应所必需一样,右旋糖类皮质激素也会给我们带一定危险性,右旋糖类皮技激素分泌过量对细胞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海马。
  
  
  
  
  第9章 记忆之战:火线上寻求真理
  
  1. 对于绝大数“正常”的遗忘过程如果某一情节多年不被想到或谈到,那么它就不能被编织进它的主人的不断演进的生活故事之中,因而易于被遗忘。但对于某些高度特殊事件,实际上在刚刚发生的时候就没进入意识的心灵,而是被压抑过滤到潜意识的某个偏僻的角落,从而引起不同的问题症状。直到它们因治疗或其它有利环境而被提示出来为止。
  
  2. 指导性想象是许多人用以提取被压抑之记忆的另一种方法,所谓指导性想象,是让患者想象他们试图要回忆受虐事件,以在他们的心灵中形成可能发生过的事件的图像。如果真的发生过性创伤事件,那么指导性想象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10章 老年人的记忆
  
  1. 年龄的增长并不引起所有记忆功能的全面减退,记忆系统也并不必然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其大量的脑细胞。
  
  2. 随着年龄的老化,海马表面出明确的衰退迹象,海马的大面积衰退和外显记忆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基前脑神经细胞的大量丧失会影响记忆的编码,这也很可能是老年人记忆困难的原因之一。
  
  3. 随着年龄的老化,越来越难于形成并保持对情绪唤醒事件的生动记忆。
  
  4. 记忆隆(the reminiscence bump),用以强调在遗忘曲线中所表现出对某一特定时期的事件记忆反弹趋势。如老年人对人生往事有很多都大块大块的遗忘,但有些时光却仍历历在目,宛若昨天才发生一样。
  
  5. 进行过精细编码并反复加以复核的记忆,构成我们人生故事的核心——亦即我们关于自我的叙事帮助我们界定并理解我们身份以及我们世界的关系。青春晚期及成年早期的种种经验,如上中学或上大学,开始工作,结婚等事件,构成了我们进入成年这一全新生活方式的核心事件,因而难以忘怀。
  
  6. 将记忆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和保存,是人类一项基本的迫切任务。所以老年人充分利用他们的叙事能力将高度精细编码且结构化的记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第一章
  大脑有两个主要的记忆系统: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和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语义记忆包括概念的及事实的知识,而程序记忆则是我们学习技能和形成习惯的基础。
  
  记忆活动的两种模式:场域记忆(fieldmemory)和观察者记忆(observer memory)。Freud是最早论证场域记忆和观察者记忆之分别的人之一。一般而言,在早期记忆中我们倾向于想见自己作为记忆事件的参与者(和Freud的观点大体一致),而对于近期记忆,我们则倾向于以事件发生的原始方式重新加以体验。另外,当人们集中注意于情感时,所做的会议主要是场域记忆,而当集中注意于客观环境时,则更多地是观察者记忆。
  
  情感强度:当从场域记忆转为观察者记忆再次回忆时,情感强度会减弱,反之却没有改变。且第二遍回忆一般在情感强度上不如第一遍。
  
  记忆过去(remembering the past):因为要回忆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一地点的信息而回首往事。
  知晓过去(knowing the past):因为知道某人某事似曾相识而回首往事。
  
  回忆有关某一时间的物理环境或背景的视觉信息,是“忆起”这一事件的关键。视觉的意象活动和其知觉活动包含于同样的大脑区域,由于我们通常依赖于这些大脑部位才能直觉外部世界,所以,当我们利用这些部位产生视觉意象时,这些视觉意象使我们觉得是真实事件的心理残余物。也即,想象一个视觉意象可以导致我们相信是在回忆一个事件。
  
  注意力的分配会降低被试在后来“记得”见过一张面孔的可能性,但对被试“知道”这张面孔曾呈现过却不产生影响。
  
  我们对某事的记忆印象,虽然一方面取决于该事在过去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目前回忆时所发生的情况。记忆某事的感觉,产生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某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GR退行性失忆症(retrograde amnesia),不能回忆发生于引起这种失忆症的创伤事件之前的经验。
  前行性失忆症(anterograde amnesia),丧失对于目前日常经验的记忆能力。
  GR由于大脑损伤而失去几乎所有的旧有记忆,但却因为与某一特殊记忆相关的某个单一线索的偶然作用(手术)而又突然地恢复其全部记忆的情况极为罕见。他的记忆恢复被神经学家们称为“面包片现象”,和普鲁斯特因为饼干蘸茶的味道而回忆起一连串的童年记忆相似。
  
  我们对自己的自我感,主要地取决于我们觉得记住了自己往事的主观体验。
  
  图灵检验:源出于英国数学家阿伦·图灵的工作,假设一个观察者向两个回答者(一为人,一为计算机)提问,如果在多次提问后,提问者仍然不知道哪个回答者是人,哪个回答者是计算机,那么计算机就通过了图灵检验。
  
  第二章
  记忆过程被称为encoding process。能够提高我们记忆水平的某一特殊类型的语义编码被称为精细编码(elaborative encoding)。
  长时记忆与大脑颞叶内侧有关,该处受损的患者能够正常地在记忆中保持一个字符串数秒钟,却不能对此形成更长时间的记忆并加以显在地回忆。顶叶灰质表层某一特定部位则与工作记忆中的某一特殊部位音回(phonological loop)相关,该处受损则不能保持并附属一个字符串。音回的作用可以使我们把一定的少量语言信息保持在心灵中数秒钟。
  
  一般而言,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决定了我们对日常生活事件的选择性注意和编码。反过来讲,一个时间若对我们具有某种意义,我们便会自发地对之加以精细编码,从而有助于日后的回忆。我们记忆系统本身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我们去记忆那些最重要的事件。对于我们记住某一往事丰富而鲜明的细节而言,精细编码是一个关键、甚至必不可少的环节。
  
  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德477BC的位置法,视觉想象记忆术,倒塌大厅和来宾。
  15、16世纪的巴洛克式“记忆之宫”。将需要记忆的观念或格言从想想上放置到戏院结构的不同部位上,从而形成一个字典式的“记忆之宫”。但这种助记系统的过量超载本身便逐渐地使其自身坍塌了。
  
  PET检测显示大脑前部的左额叶前下方皮质与精细编码密切相关。ERP精细编码为P300。对新异事件的编码还涉及到海马结构,它是隐于颞叶深部的一个马蹄形的微笑结构。海马受损会引起对近时记忆的严重丧失(这一结论后来有所修正)。
  
  理查德·塞蒙(Richard Simon?)《论记忆》。理查德年轻时有学习研究相对论的经历,他1904的《论记忆》试图将他对遗传的生物学分析和对记忆的心理学及生理学分析加以整合。他认为,遗传和繁殖可以看成是一种对世代相传的经验加以保存的记忆。记忆是一个同时服务于遗传和日常生活的基本过程,它是生物组织的一种原始的可塑性,正是这种可塑性,才使经验的效果得以在时间的流变过程中被保存。
  engram(记忆痕迹),记忆在大脑内的痕迹或表征。卡尔·拉什里1950“engram 研究”。塞蒙认为,任何一项记忆,都只能由少数几个有选择性的线索诱发出来,即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加以注意过的原始经验的那些部分,才构成诱发我们回忆这一经验的有效线索。因此,只要被记忆的原始时间有某一部分重新呈现,就足以引起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全面回忆。
  
  作者的研究生导师恩代尔·图尔文于七十年代提出编码特殊性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与塞蒙的理论相似,据此,一个人对某一事件进行思考或编码的特殊方式,决定了他对该事件的记忆痕迹,而他在后来能否忆起这一事件的可能性,则依赖于提取线索与原始编码之间的相似程度。
  状态依赖性会议(state-dependent retrieval),通过酒、烟等刺激物将被试身心状态恢复到他们在进行编码时的状态,有助于唤醒他们对实验材料的回忆。
  
  对做过浅面编码的被试而言,若给以与被编码事件完全类似的提取线索,那么他对该事件的回忆水平会优于他做过精细编码时的回忆。
  
  尼尔的案例:脑瘤治疗后认知能力受损,阅读能力丧失,前行性记忆能力丧失,不能叫出日常物品的名字,但对手术前所经历的事件记忆正常。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来回忆手术后事件,但自己却不能阅读,且当别人读给他听时却感到惊讶。
  
  回忆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当大脑的某一部位在记忆的提取过程中变得活跃起来时,它所反映的或者是因试图回忆而做出的种种心理的努力,或者是真实回忆过程的主观体验。PET扫描结果表明,额叶皮质在提取过程中血流量的增加,主要反映的是试图进行回忆而做的各种心里努力,而海马结构血流量的增加似乎反映了与对该事件实际回忆过程相关的主观体验的某些方面。
  
  海马系统和额叶系统所涉及的可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提取过程:联想性提取(associative retrieval),海马系统及颞叶中部某些相关结构;策略性提取(strategic retrieval),右脑额叶的皮层部位,对某一记忆的精心寻求过程。当策略性提取系统受损,而自动提取系统保持完好,那么当适当的回忆线索出现时,患者仍然能够进行正常的回忆,这些患者的记忆缺陷主要局限于那些需要策略性提取系统的参与以寻求线索才能实现的回忆情境。
  
  联结主义,它放弃了将记忆看成是某一往事被激活了的影像这一观点。联结主义者或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原则是,大脑对记忆影像的贮存,是通过加强参与对某一经验进行编码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的。一个神经网络将眼前环境中的信息与过去所贮存的模式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神经网络的回忆。
  
  第三章 论时间和自传
  是否所有的记忆都永远储存于大脑的某处?
  潘菲尔德的实验:电极刺激大脑颞叶皮层表面,可使患者回忆起一些似乎早已遗忘的事情。但是520个患者中只有40个人有记忆的心理体验,而且并不确定是对真实往事的记忆还是仅仅是种幻觉。
  遗忘为什么会发生?
  Luria的患者谢尔谢夫斯基,能够记住无数琐屑而无用的细节信息,但却难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
  
  记忆增强(hypermnesia),记忆随时间的消逝得到改进而不是衰退。
  巩固(consolidation),记忆影响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难以遗忘。
  两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巩固:第一种在时间上只保持数秒至数分钟,它将瞬间的短时记忆转变成持久的长时记忆。遭受脑损伤的患者无法对脑伤事件本身或此前数分钟内发生的事件产生记忆,而且基本上永远不会恢复这些记忆。球员的案例。Aplysia海虫的短时记忆研究。在细胞水平上看,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变,实质上就是由一个以过程为基础的记忆向一个以结构为基础的记忆的转变过程。
  第二种起作用的时间达数月以至数十年,有些记忆影响在经年累月之后,变得更加不易受到脑损伤的破坏。“【法】李播定律”,脑损伤患者对受伤事件本身以及此前短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产生永久性遗忘,而且也会暂时地遗忘此前数天乃至数月所形成的记忆,而对遥远往事的记忆却又保持完好。这可能是因为有些记忆正在接受长时系统的巩固过程的作用,从而能够在大脑受伤后反而日渐恢复。
  一个记忆在最初编码之后,需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在大脑中完全建立起来。
  一般而言,对某一往事的显在回忆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信息,如视觉的、听觉的、空间的、语词的等信息。Wernick区(大脑左半球颞叶皮质)受损影响对语词的听觉长时记忆,无法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自己的话也没有意义。颞叶中央区是显在记忆的一个主要的联合区。若一个经验多次反复地被回忆,那么它就变得越加巩固而不依赖于颞叶中央区的整合作用。
  睡眠,尤其是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记忆会受到巩固。也许,我们在清醒时的意识活动和在睡眠时的钱意识活动相互配合,共同形成或塑造着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自传回忆:高中低三层次(马丁·康威,大卫·鲁宾),包括年、十年长度的生活期、一般事件和特殊事件。三种类型的自传知识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以大脑的不同组织系统为基础。一般事件具有回忆优先性。回忆所产生的记忆经验,是通过将自传知识三个不同水平上的各信息片段加以组合而建构出来的。
  
  同胞兄弟姐妹对儿时家庭生活的一般特征的回忆,往往是相互一致的。
  
  第四章 曲面镜中的影像:记忆的歪曲
  即使某人对外部实在的某些方面的记忆出了差错,他也会准确地记得被编码进入记忆的是什么。
  编码过程也可以通过添加记忆信息而导致后来的回忆歪曲(通过言语描述进行编码,那么在回忆时,如果所要回忆的事件向他提供的模糊不清的言语描述与他自己更为准确的非语言记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也会影响到他的辨认结果而产生失误)。
  我们关于特定条件下什么事件会发生的预期知识,也会被整合为一个新的记忆,即使我们所预期的知识根本没有发生过。我们先已掌握的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有助于我们获得并提取新信息的知识,也会对我们的记忆产生歪曲作用。
  
  回忆的提取环境会影响到我们如何对往事进行建构。
  催眠根本不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它只是为被催眠者创造了一个回忆环境,使他在主观上相信,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心理体验都是一个真实的“记忆”。催眠既可以引起真实记忆,也可以引起幻觉记忆,虽然记忆的准确性在催眠中并没有提高,但催眠却可以提高被催眠者对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忆的真实性的主观信任程度以及视觉意象的生动程度,而后者往往被误解为回忆某一往事的可靠指标。
  P106提到了催眠与前世经验回溯。
  
  准确的回忆通常强烈地依赖于我们能否正确地回忆某一事件于何时何地发生的能力,这一过程被作者成为源记忆(source memory)。
  误导性信息并不能消除原始记忆,若测验适当,结果会表明,被试的原始记忆仍然存在。
  对信息来源的回忆能力,构成了我们对记忆和幻觉、想象等的分辨能力的核心基础。(寄信的例子)
  
  标记效应(scale effect),一种常见的记忆歪曲现象。我们是以所回忆的其它信息如物理环境的背景特征为基础,来推论并建构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的。
  人们在回忆某些事件的精确日期或其它原始信息时所产生的失误,反映了我们人类外显记忆的一个重大弱点,即构成我们某一日常经验的各种视觉、听觉、意义等的信息,并不总是被结合在一起而构成一个单一的整体。
  
  源记忆失忆症(source amnesia):虽然能够掌握新的事实,但关于是从哪里获得这一事实的来源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记忆。严重的源记忆失忆症患者都是额叶受伤的人。他们同时也表现出对时间信息的记忆障碍(如事件的呈现顺序)。
  裂脑者研究表明,左侧大脑半球通常发生误认的,是那些与先已呈现的单词或图片具有相似性的新异的测验单词或图片;而右侧大脑半球则只能记得那些与先已呈现的单词或图片完全一致的测验单词或图片。左侧大脑半球能够进行推理和联想,因而易于产生记忆歪曲;而右侧大脑半球所能保留的,是未加任何修饰的、更为真实的原始表象。
  
  儿童的额叶发育最为迟缓,直到青春期以前,他们的大脑额叶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记忆的脆弱易变,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如下事实,即我们对某一往事是什么及其发生于何时何地的回忆活动,虽看似轻而易举且肯定、明确,却依赖于不同过程之间的微妙的相互作用,而这些过程我们却很难加以自觉和控制。但是记忆活动的错误和歪曲并不构成我们记忆生活的普遍现象。
  
  
  第五章 记忆痕迹的消逝:失忆症与大脑
  记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长时记忆有三个相互不同的系统: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使我们记住的是往昔的特殊事件;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构成了作为我们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之基础的各种概念和系统的巨大网络;序列记忆(procedural memory),使我们得以学会各种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各种事情。
  Frederick的失忆症:高尔夫球。
  
  记忆量表(忆商MQ)如果比智商IQ得分少15分以上,神经心理学家便可将之归类为失忆症患者。
  大脑暂时性失血,医学上成为局部性缺血症,通常是因心脏搏动受阻而引起的大脑暂时性缺氧造成的。这构成了失忆综合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海马中有一个特殊的部位叫CAI,它对局部性缺血尤其敏感。
  
  记忆的lateralization特征:左半球海马及其颞叶中央区遭受损伤的患者,一般都难以对言语信息产生回忆,但对视觉图案及空间位置等的记忆却不受影响;而右脑半球的海马及其颞叶中央区遭受损伤的患者,其表现则正相反。
  
  对海马施加电刺激会引起海马内神经突触(即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的接触点)的活动水平的持久的增强。这种持久效应被称为长时效(LTP,long-term potentiation),这表明海马内部的神经突触可以被经验所改变。
  
  光是对海马的毁坏只会轻微地损及记忆,光是对杏仁核的毁坏不会对记忆产生任何影响,但当两者均被毁坏时却导致严重的失忆症。这其实是由于在毁坏手术过程中无意毁及了与海马和杏仁核相毗邻的皮质区域。这一组颞叶中央区的皮质结构的毁坏会导致严重的辨认性记忆缺失。
  
  科萨柯夫氏综合症,一般都有长期酗酒历史。
  间脑由丘脑和乳头体组成。失忆综合征既可以产生于颞叶中央系统的受伤,也可以产生于间脑的受伤。这两个区域通过由海马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结构而密切相联。这意味着在脑内有一个网络结构同时包含着两者,并在外显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可以独立受到损害。而且语义记忆有时会以各种奇异的方式解体,这可为我们理解我们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是如何在大脑中被表征的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心理保护机制,由脑损伤而引起失忆症的患者通常不能、或只能部分地意识到他们的记忆障碍。一般说来,凡不能意识到自己记忆障碍的患者,都有迹象表明他们的大脑额叶的广泛皮质区具有某些病理特征,能够意识到的患者则否。额叶与源记忆、误认和记忆虚构有关。事实上,临床和实验研究都显示,凡倾向于进行记忆虚构的患者,一般都自觉不到自己的记忆障碍。但这种关系并不必然。患者并不进行记忆虚构,但是额叶损伤可能破坏了他们的心理整合能力,从而使他们不能将对自己记忆失败的观察结果与他们关于正常人应该不会有这种记忆问题的知识整合起来。
  
  即使是在那些最严重的失忆症病例中,过去也绝不可能完全失去对现在的控制。在外显记忆遭受破坏时,过去依然以某种微妙的、发生于意识之外的方式对现在施加各种影响。要理解这些影响方式,便需要涉及到内隐记忆。
  
  
  第六章 内隐记忆的隐秘世界
  Implicit memory:当人们受到某一过去经验的影响时,却完全意识不到他们是在进行回忆。
  blindsight(盲视):某种无意识知觉能力。
  priming effect:出示单词,行为任务,缺字单词填空。在先所学习的单词表上看到这些单词,能够在你对其中某一单词完成填补任务时启动你作出正确解答的能力。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启动效应与被试在进行记忆测验时所接受到的指导语有关。
  P213关于胎儿记忆和婴儿记忆
  
  线索消失法:帮助失忆症患者学习技能。
  失忆症患者是以定义和目标词之间的相对原始的联结方式为基础作出反应的。他们的学习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受到单纯地看到某一句子中的各单词所驱动的,而不是受到这个句子中的各概念的深入理解所驱动的。也即是,失忆症患者的启动效应与知觉密切相关。
  
  P223脑损伤患者能够相当正常地大声读出常见单词,却又完全不知道这些单词的意义是什么。blood和cough也可读出。这意味着,我们关于单词的视觉信息的记忆,与我们关于它的语义信息或概念信息的记忆是相互分离的。
  PET研究揭示,当我们在对常见单词分别进行视觉分析和语义分析时,活跃起来的大脑部位是不同的。若仅仅是看见某一常见单词,激活的是大脑枕叶某一特定区域(枕叶是视觉分析的关键部位)。若是思考某一单词的意义,则会使大脑的颞叶和额叶的某些部位活跃起来。
  可能物体与不可能物体的启动效应:理论上假定,启动效应的产生,依赖于一个对物体的整体结构信息加以贮存的、以知觉为基础的记忆系统。该记忆系统之所以不能对一个不可能的物体的整体结构加以贮存,是因为这种物体根本就没有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结构可贮存。对可能物体的启动效应依赖于颞叶内侧区。当被试在对短暂闪现的可能的物体作判断时,其颞下回和纺锤回这两个位于大脑后缘的部位有广泛的兴奋性表现;而当被试在对不可能的物体作判断时,这两个区域没有活跃性。
  
  PRS(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知觉表征系统。由作者与恩代尔·图尔文共同提出,PRS负责辨认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针对单词和物体的结构或形状而特殊分化出来的系统,但PRS对单词的意义或物体的用途却一无所知。后者由语义记忆系统处理,它与PRS密切协作。
  颞下回与纺锤回两个区域与对物体整体轮廓的编码过程特别相关。纺锤回主要涉及到对面孔的知觉和辨认。海马在启动效应中则处于休寂状态。
  
  阿尔塞默氏疾病患者大多在中央颞叶系统及皮质的其他区域有损伤。启动效应遭到破坏,但能正常地学会新的运动技能。
  亨廷顿氏疾病(遗传病)破坏患者大脑的运动系统,损伤主要限于一个叫基底神经节的皮层下结构,该结构对于已经学会了的运动的执行有关键性作用。有正常的启动效应,但很难学会新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的学习设计基地神经节和小脑。小脑受伤的患者难以学会需要掌握事件序列的活动任务,如钢琴演奏。
  小脑:正确执行某一运动所包含的个动作的先后顺序。
  基地神经节:负责对这些动作系列进行调整,并将之作为一个有组织的运动程序加以贮存。
  习惯的形成过程也包含序列记忆的作用。中央颞叶区受损的猴子虽然对近期事件很难形成记忆,却能以正常的速度形成新的习惯。
  P232:失忆症患者甚至能够以正常的速度学会在实验中人为制定的一套语法规则。
  
  概念的启动效应:伞划破了,干草堆很重要。依赖的是语义记忆而非PRS。
  概念启动效应与刻板印象——种族偏见等。
  
  
  第七章 情绪记忆:往事的力量
  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ies):新奇而令人震惊的事件会激活大脑的一个特殊的记忆机制,这一机制被形象地称为“现场拍照”机制。决定现场拍照机制是否被激活以及大脑的闪光灯是否闪亮的因素,是某一事件的“后果的严重性程度。”即某一事件对个人所具有的重要性程度,在他对该事件的记忆的持久性中起着一个关键的作用。
  但是,闪光灯记忆的准确性与人们对它的准确性坚信不疑的主观感觉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关联。有人指出,若某人对某事的记忆具有强烈的确信感,这就表明他对此事的记忆是闪光灯记忆。
  时间片段的偏差:知识来源的混淆。
  复述和情绪反应都会强化对事件的记忆。
  
  情绪状态的过滤作用对记忆的影响:在灾难事件的第一次调查后,其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恶化的人,第二次调查时都倾向于夸大自己当时所感觉到的个人危险;与此相反,凡第一次调查后,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有所好转的人,第二次调查中则倾向于把当时的危险回忆得不那么可怕。
  
  回闪记忆(flashback)通常同时包含着真实的事件和所畏惧或想象的事件双重成分。
  人们对于创伤事件的核心经历一般记忆准确,记忆歪曲通常限于特殊的细节问题。
  
  人们对某一经历的记忆的准确性,往往与由该经历所诱导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相关,而与该经历所引起的情绪的性质无关。
  
  武器聚焦(weapon focusing)现象:创伤实践中人们的注意力较少分配给细节。
  
  抑郁症患者左脑额叶的活动水平普遍偏低,左脑额叶在精细编码中起重要作用。
  在特殊事件的知识水平上,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最为明显,但在更高的自传知识水平上,它的表现就不那么明显了。
  
  克卢福-布西综合症:大脑两侧颞叶被切除的猴子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变态行为。这是因为杏仁核也被随之切除的缘故。杏仁核紧挨着海马,外形酷似杏仁。它是大脑网络中的一个对情绪进行调节的关键结构,其中包括记忆的情绪方面。在由情绪引发的记忆中,杏仁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241的实验(蓝色幻灯片与尖叫,海马受伤的患者能够受到他们不能加以外显回忆的、具有情绪唤醒意义的经历的内隐影响)
  杏仁核与激素的关系。
  
  对创伤事件的回忆过程的基本特征:生动而专心的视觉想象。视皮质区活动水平提高,而Broca区的活动水平却降低了。另外,右侧杏仁核的活动水平也提高了(相较于未经历创伤事件的人而言)。
  儿茶酚胺:化学递质,可以因受到作为情绪唤起的产物的应激相关激素的刺激作用而被释放。
  
  第八章 雾中孤岛 心因性(psychogenic)失忆症
  在绝大多数心因性失忆症病例中,患者都能逐步回忆起他们的全部往事经历,唯独不能回忆当他们处于梦游状态时所发生的事。
  研究表明,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特征系列,为所有的患有心因性失忆症并丧失其个人身份记忆的患者所共有。
  
  生活阶段构成了记忆结构的组织因素之一,它有助于分离不同的经验丛。(丧失了1945年以后的全部记忆的K,包括此后学习到的技能、形成的习惯等)
  心因性失忆症患者往往是由于大脑损伤和情绪创伤的联合效应。绝大多数患者都曾遭受过大脑创伤或大脑疾病。
  
  局部失忆症(limited amnesia):由应激和创伤引起的对单个事件或少量经验的记忆丧失。
  过度饮酒对外显记忆具有破坏作用,甚至有时还会导致记忆缺失(blackout),使人对酒醉状态中发生的任何事件都不能形成记忆。
  多年来一直处于隐伏状态的与创伤有关的恐惧和应激,有时会在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创伤压力时突然重新复活。
  困扰心因性失忆症患者的,就是他们对他们所不能加以外显回忆的事件的内隐记忆。
  
  
  功能性失忆症,通常又被称为解离(dissociation)障碍。解离可以使心灵分裂为若干支流。解离并不抹消人的记忆。与此相反,应激或创伤则切断了记忆系统内部的联系,从而使往事大块大块地从意识中分离出去,或使正在发生着的事件不能进入意识中。
  
  记忆活动中的抑制过程:对某一经验的会议活动会使我们在一段时间之后难以回忆其它未被回忆过的经验。
  
  P270尼森博士的多重人格的案例:专家们一般将失忆症看成是多重人格障碍的标志之一。没有外显记忆的不同人格之间可能发生内隐记忆。暗示性疗法既能促成多重人格的产生,也能促成患者对性虐待的幻觉性回忆。
  
  右旋糖类皮质激素:该激素的释放可帮助我们在应激反应时调动能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水平、并阻抑在生理危机期间需要被一只的过程。但同时,该激素的过量分泌会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大脑中对其破坏作用最为敏感的部位就是海马。该激素的受体在海马内高度集中。
  长期处于社会压力下的灵长目动物的海马会发生严重退化。
  
  
  第九章 记忆之战:火线上寻求真理
  P293据某些治疗家的看法,压抑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足以阻止那些长达数月或数年之久的性虐待、强奸,甚至仪式化的酷刑等骇人听闻的事件进入意识之中;某些高度恐怖的事件,实际上在刚刚发生的时候就不能进入意识的心灵。
  有些治疗家认为,广泛的压抑只出现于反复发生的或多元的创伤事件。单一的创伤经验则一般都能被很好地记住。
  
  虐待事件受害者所表现的广泛失忆症,很可能起因于解离而不是压抑。所谓解离,是指不能对某一经验的不同方面加以整合,从而导致难以对该经验加以外显记忆。
  P305 总结
  
  对邪恶创伤的虚假记忆,可以由心理治疗引起。
  反悔者(retractors):他们在绝大部分生活时期内都没有受虐记忆,然后在某一特定阶段恢复了这些记忆,最后又转而坚信那些被恢复的记忆是不准确的。
  群体在形成并保持对从未发生过的经历的记忆中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指导性想象:让患者想象他们试图要回忆受虐事件,以在他们的心灵中形成可能发生过的事件的图像。
  视觉性想象所涉及到的颞叶区域,正式视知觉所涉及到的那些同样的区域。这可能解释为什么人们经常想象的事件,会逐渐让他们觉得和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完全一样:想象事件所涉及的神经机制,与决定对真实事件的知觉的神经机制是相同的。
  
  P317-318总结;治疗过程中灌输的虚假记忆可以产生治疗效果。
  
  记忆并不是以非此即彼的两种方式存在的——即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而且,重要的任务是要检验记忆如何以及以什么方式与事实相对应。
  
  
  第十章 老年人的记忆
  
  老年人的记忆表现随条件(如实验任务)的不同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范围从完全正常到严重受损。
  正常的年龄增长过程与海马的若干区域的脑细胞丧失没有关联,但是生前患有阿尔塞默氏疾病的患者,其脑内海马细胞却有大量丧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海马确实表现出明确的衰退迹象,此大面积衰退和外显记忆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另外,年龄的增长会明显引起少数几个皮质下结构的细胞丧失,其中包括与失忆综合症密切相关的基前脑。基前脑向海马传送一种叫乙酰胆碱的化学递质。记忆的编码是通过不同神经细胞之间联系强度的变化来进行的,而乙酰胆碱正有利于这种变化的发生。如果基前脑直接受伤,患者便形成失忆症。
  
  大脑的衰退或缩小在额叶表现得最为明显,其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大为降低。老年人的许多记忆问题都是产生于额叶不同区域所受到的特殊破坏,而不是产生于大脑功能全方位的普遍减退。额叶对回忆比对辨认更为重要。另外,额叶也涉及源记忆。
  
  不同的老年人其外显记忆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很多人的记忆表现与年轻成年人一样,甚至还要优于后者。但是就其总体而言,老年人难于记住源记忆信息。
  
  记忆感和知晓感:前者包括更多的细节,后者通常是只回忆起孤立的事实。老年人虽然对于自己的“记得”判断和“知道”判断和年轻人一样有信心,但是他们比年轻人更少有“记得”的感觉。
  
  额叶功能衰退也会引起老年人的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
  
  语义记忆相对情节记忆而言,较不受年龄影响。一般而言,我们在年老时对有关事实及其联系的巨大网络的利用能力仍保持完好,我们也能保持利用语义知识的能力从而进行推理并解决问题。例如,老年棋手和青年棋手同样能够利用他们的知识基础来选择并评估每一步棋子的走法。
  另外,被称为启动效应的内隐记忆形式,一般也不受年龄老化的影响。
  
  老年人的回闪记忆也相对较少。
  
  记忆绘画: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一个人对自己个人往事的回忆。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关注于往事的倾向,与近期记忆的模糊也有关系。
  
  老年人对往事的回忆随时间的久远而发生的衰减变化曲线,在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有一个明显反弹,对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老年人的回忆量远高出其它时期。
  记忆隆(the reminiscence bump):在遗忘曲线中所表现出的对某一特定时期的事件的记忆反弹趋势。
  
  老年人讲故事的能力远强于年轻人,他们所讲的个人往事比年轻人更有趣、更生动。氏族记忆;老年人在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当代对多元记忆系统的研究兴趣,大多起源于图尔文(1972)对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划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划分,最早是由格拉夫和夏克特(1985)提出的。
  
  关于图灵检验中非语言性的主观反应。“人类的沟通从表面上看只是语言问题。但在语言的表面之下,却隐含着人类对世界的知觉。在人的大脑中,含有大量非语言的机械结构。”(转引自克雷维尔,1993)


  没有想到人的记忆是如此的复杂,也如此的有趣。看了本书之后,以下从前觉得很奇妙的现象,现在都茅塞顿开了:
  
  1.为什么一个人看着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名字?(源记忆丢失);
  2.为什么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会完全不同?(记忆的本质:主观体验而非事情复制);
  3.为什么一些事情久久不能忘却,甚至是终生?(情绪记忆);
  4.为什么骑自行车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骑好?(内隐记忆);
  
  如果你也曾对这些问题着迷,看看本书吧,他会给你带来答案。


  谈到记忆,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内隐记忆?语义记忆?海马?
  究竟什么是知觉表征系统,失忆症又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催眠下的儿童期性侵犯受害者,
  多重人格究竟和记忆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本书,将一一给你解答。作为哈佛大学心理系系主任的夏科特,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将目光聚焦到了记忆这一神秘而又捉摸不定的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今天各种心理学教科书中记忆章节最主要的内容:内隐记忆,情绪记忆,失忆症和脑损伤与记忆的关系。课本上那些简而言之的规律在夏科特笔下成为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推理过程丝丝入扣,有时候问题的发现让观者也为之兴奋。
  
  在夏科特的研究领域,一切工作都以问题为导向。他的研究范围涉及行为试验,脑成像试验,脑损伤病人实验,甚至精神分析。在这里,心理学各分支的隔阂不再严重,弗洛伊德和冯特握手,从单细胞到催眠术,然而每一步的研究都严谨而不失创造性。这对于当下对于不同领域的心理学产生困惑的心理学初学者们是一例生动的典范。
  
  本书最打动人心的,或许不仅限于科学家对于研究的投入和执着,更在于对于所研究对象的关怀之心。心理学,所研究对象即万物之灵——人,如何取之于人而用之于人一致是研究者们所探讨的话题。我们在夏科特的书中可以领悟到记忆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正是因为我们的不同记忆构成了我们对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同。而失忆症患者和老年人的悲哀也正在于他们的记忆在消亡,头脑中存在的自我也逐渐瓦解,直到留在世间一个无所适从的躯壳。对于那些饱受头脑中亦真亦幻记忆困扰的性侵犯者而言,痛苦则来自虚构的记忆碎片和真实的交织。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了启示色彩的绘画作品。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记忆构成的世界,我们才会对于画家笔下描绘的时光散落的瓦砾和时空重叠的记忆影象有着强烈的共鸣。
  
  引封底的一句话:想了解你自己,想了解心理学,了解记忆,就让夏科特为你打开一条通往记忆之门的通道吧!
  


  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记忆研究领域内世界闻名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读这本书除了会获得许多关于记忆、大脑及潜意识及心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外,更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冷静、力求客观的视角,领略作者对人的心理精深的洞察和对人性深沉的理解。在幽默、简明、通俗、明晰的叙述中,渗透着学者的学识、责任感和对人类心灵、命运的深挚同情。
  本书像是一份研究报告,有许多案例,是关于大脑和记忆科学著作,结论谨慎地建立于真实的研究成果之上。至于能否在读后找寻到“逝去的自我”,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理解了。
  了解了许多不曾想到过的事情,又引申出新的疑问,究竟那些往事,是否要记录下它们并重新建构对它们的认识?还是该放下一切,继续前行,做些新鲜事情?如果选择后者,那些未被释放的情绪,是否会再度浮现脑海,于脆弱时分袭击我们的心灵?


这是文摘还是自概?


你说我还用看这书吗


我把例子和实验都省了,你去看吧,没有实例和实验什么理论都是废话


第三段记的笔记和作者原文有些出入,作者好像没有提到 :"第二遍回忆一般在情感强度上不如第一遍。"原书page9。


我有些是原文抄录,有些是选取我感兴趣的内容做了记录,并不都是全部抄取.


m。


楼主辛苦了
我只记得读了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并且里面的内容很有趣,其余的一概都忘记了。这就是记忆有趣的地方。
------------
倒是


初一两个字把整篇文章的意境都毁了,哪怕你说个高一也行啊


lz这篇文慢慢的由理性走向文艺与伤感了,那句话确实很浪漫……


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了启示色彩的绘画作品。
=========================================
除了绘画作者还喜欢引用文学作品。
非常喜欢这种写作方式,文艺和科学的联系真是奇妙^^


“书中那些充满了启示色彩的绘画作品”是挺好的,但是中文版中这些绘画作品非常不清晰,还全是黑白。


崇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