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

贺照田 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2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

贺照田 编  

页数:

550  

字数:

4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专题: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本专题收录了东亚各国的知名学者钱永祥、赵刚、瞿宛文、孙歌等就此一专题所展开的充满力度的文章。 在“阐释与分析”一栏中,辑录了福柯、伯林、哈耶克等西哲大家的重要文章,由国内颇具声名的学者邓正来、万俊人、田立年、李猛等译,篇篇都值得研读。

书籍目录

专题: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业已耗尽了批判意义吗? 如今,批判还可能吗? 全球化与后进国之经济发展 全球化,在地化与学习型区域:理论反省与重建 “你陷入了想象之井”:压缩型发展中主体性的形成 寻找“近代”阐释与分析: 引导性的哲学与认知性的哲学 约翰·密尔论自由、功效与民主政治 从佛教形上学到佛教诠释学 反思中国传统下的市民社会和市民风范 文学的区别及翻译工作(修改稿) 文化进化与事实性知识 哈耶克的理性与历史 尼采不审亚里士多德? 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回应 自我照看的伦理是一种自由实践 孟德斯鸠 休谟与德国反理性主义的渊源 政治的文字形过程序跋 中国城市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章节摘录

书摘  最重要的变化,当然是在于欧美政策与思潮的全面保守化。在1970年代之后,原先战后秩序的维续,在国际与欧美国内都遇到很大的阻碍,凯恩斯经济政治与社会民主福利模式的发展遇到瓶颈,失业、生产力停滞、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难题并陈。已难再用原有政策工具解决。在此情况下新自由派全面抬头,在政治上以英国首相柴契尔以及美国总统雷根的上台为代表。思潮上则是提倡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成为主导性意识形态。  到了1980年代新自由派经济政策成为风尚,在柴契尔与雷根领导推动下,私有化(在美国是去管制化deregulation)、自由化与全球化成了具高度正当性的目标。同时在先进国之间,固定汇率体系已经在1970年代初期解体,其后各先进国采取浮动汇率,并逐渐各自放宽资本管制,开启了日后金融市场走向整合的发展。另一方面,后进国在1980年代初期陷于国际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推动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全面转向推动新自由派的政策,它们的新作法是在有困难的后进国中,提出紧缩方案(austerity program),要求对方自由化开放市场、私有化、减少财政赤字并减少社会补贴等,实行这样的改革是得到援助的先决条件。至今这样的新自由派方案,已被称为华盛顿共识(The Washington consensua)。  同时,美国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生产力成长开始停滞,年成长率从原先的平均2.6%降到1%左右,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到了198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居然开始受到日本的挑战,惊愕之余,甚至有人开始怀疑美国是否要步大英帝国之后尘而开始走上衰败之路。更重要的是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贸易赤字日渐庞大,在短短几年中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美国一些较老旧的工业,如纺织、汽车与钢铁,受到进口品很大的威胁,也开始向政府要求协助。美国政府也开始用各种方法来提供协助,如要求日本等国“对出口自动设限”,或自行对进口品征收反倾销税等。不过最重要的是开始积极推动自由化,积极逼迫日本以及东亚新兴工业国调升汇率并开放市场。1985年先进国间达成Plaza Accord,美国先迫使日元升值,下一年就来逼东亚南韩与台湾的汇率升值,同时美国国会通过所谓的超级301法案.开始每年以此为武器以贸易制裁为要胁,要求个别国家开放特定的市场,让美国资本进入。  在此同时,1986年到1993年进行了GATT第八回合的谈判,欧美先进国在新自由派思潮的主导下,推动了更进一步的自由化,并且第一次涉及工农业产品之外的服务业以及智慧财产权的规范。最重要的决议是决定成立一常设机构一世界贸易组织,并设立协调仲裁贸易纠纷的机制,世贸组织于1995年成立,现已经有134个会员。  虽然在表面上平均关税至今已经大幅降低,非贸易障碍也逐步减少,不过这个架构离真正无障碍的自由贸易,还有非常大的距离。譬如说国家对研究发展进行补贴还是被允许的,因为美国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防工业的补贴,欧洲国家则坚持保留对国内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给予补贴的权力,而欧美当然还是规则设定的主导者。同时各国还是可以用反倾销施来抵拒进口品,而反倾销手段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美国与欧体。  2.2全球化趋势之变化  以上是对现在全球贸易体制变革的简要描述,不过在这体制下,全球化的整合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全球化的趋势确实存在吗?  一般谈全球化会从贸易、资本流动、以及人力移动等三方面来看。在贸易方面,通常是用出口或贸易总值与GDP的比例为指标,来衡量各经济体参与世界市场的程度。就世界总体而言,总出口占GDP的比例,确实从1950年的7%上升到今日的19%左右,贸易量成长了16倍,生产总值则只扩大了五倍半。在战后贸易比例虽清楚升高,不过对一些西欧国家而言,它们在1913年之前也曾达到如此比例。同时若观察历史上不同时期贸易比例的变化率,则可发现最大的变化是发生在19世纪,二次大战后贸易比例的成长率并不特别高。  因此二次大战后贸易比例虽确实上升,但增加速度并未加快。至今也只是刚超过19世纪的高峰值。同时,国家经济之间的界线仍非常明显,即使就邻国而言,产品市场在国境内的整合程度仍远远超过跨国界的关系,各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也并未显现趋于一致的趋势。虽说形式如此,不过国际贸易的产业内容有相当变化,后进国整合进这体系的性质也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整合之影响也与从前不同。譬如说,后进国出口中工业产品的比例已从1983年的42%升至1997年的66%,同时后进国在近十多年来贸易依存度(贸易总量与GNP之比例)大幅提高,从1987年的35%升至1997年的48%。  资本流动可分为直接外人投资与金融资本流动两种,外人直接投资(flow)现约占全球总投资量的6%左右,而外人直接投资的资本存量(stock)与全球生产总值的比例现则约为10%,而这比例在1913年是9%。其实在19世纪帝国主义殖民时代,英法荷等国对外投资的数目,有时会高至等于其国内投资数量,规模远远超过今日。虽然流向后进国的外人直接投资的数目在近年来比重稍有增加,不过以1997年的存量而言,七成仍是先进国之间的互相投资,剩下的三成才是流向后进国。  外人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角色密切相关,虽然外人直接投资仍是以先进国为主,不过其在后进国的影响非常深远,跨国公司因拥有先进技术,而能长期占有国际主要产业的领导地位,这地位至今仍非后进国所能挑战。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值。其占全球总产值的比例,由1982年的5.3%已升至1997年的6.9%。而它们的出口在1995年占世界总出口的32%。  在过去这十多年来,主要在美国的压力下,世界各国确实大幅降低了对资本移动的限制,因此全球金融资本的流量大增,汇率以及金融商品的跨国交易量年平均成长率近三成,在美国债券与股票跨国交易量对GDP的比例,在1980年只有9%,到了1995年达到了135.5%。  问:如此,历史就会等同于纯粹的文化的和叙述的传统。很难认为这一论点不会导致一种历史主义的历史概念。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以文集的形式来向读者递送思想信息的,由于出自不同的手笔,本书中的选文呈现出了迥异的表述方式和话语体系,轻妄地强求它们一律,确乎超出了我们所能及的范畴,所以,我们基本上留存了它们的原貌,未敢枉作改动。这样会带来诸种不规范的情形,为此我们敬请读者的体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