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海沉冤录(上下)

富育光讲述 吉林人民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吉林人民  

作者:

富育光讲述  

页数:

866  

Tag标签:

无  

前言

满族传统说部《东海沉冤录》,在长期流传不衰的满族众多民间口碑说部之中,独具特色和艺术魅力。全书的孕生,开篇便有非常明晰的表述。清初皇室中一些主要执政者,为总结前朝治国方略而凝生成此罕世说部故事,在满族众多说部中是独一无二的。正因如此,《东海沉冤录》并非讲唱清代满族往事,而是以清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群英勋业为说部核心背景,以气势磅礴、恢宏壮阔的感人情节,以众多有血有肉、可钦可赞的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逐鹿荒漠辽东和东海女真人的血泪生存史。故事新颖跌宕,纷纭错杂,扑朔迷离,成为清前代朝野各层人士朝夕最喜听讲的热恋书目,而在东海女真人中传咏尤炽,备受崇誉。各氏族除烟火不断、盛祭频仍外,自有本部落激扬慷慨的“乌勒本”,向儿孙传讲当年祖宗血泪沧桑的经历。众多扣人心弦的传说,众多荡气回肠的长歌,像数不尽的涓涓山溪水,在数百年的奔腾流淌中汇集成了浩瀚的泱泱说部,传播于白山黑水乃至京津内地,脍炙人口,著称于世,为人们缅怀、敬慕、慨叹、传咏,在我国北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考《东海沉冤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清宫大内传人臣僚,由庙堂传人各地民间,必有史官的综述和街谈巷议的无数散在故事,最终凝聚成为完整的满族长篇说部,结构壮观,历史跨度很大。仅从故事形成的蛛丝马迹分析,约成书于明清两朝,传于顺康时代,雍乾后得以成体。《东》书所涉猎时期,系发生于大明朝朱元璋洪武年到燕王朱棣废恭闵称帝之时。全书涵元明两代东海故事,是往昔诸多文档中实难查询的史地民俗记载,恢宏庞阔。上自皇家,下至燕冀辽东以及东疆各部族庶民,远至日本、朝鲜李氏王朝,皆人本书表述之中。《东海沉冤录》在长期流传中有不少大小范本。本书发端所传的初始范本•据知为口耳相传的长调祭歌,边歌边叙,夹唱夹议,《赞美人》、《娘娘乐》、《东海号子》等曲牌达二十几个,可惜在流传中久已散佚,仅知者亦难录其全。本部《东海沉冤录》的流传,最先始的讲述者源出于后金开国大将、世居珲春之舒穆禄氏杨古利。其侄女舒穆禄格格,乃巾帼豪杰,武艺超群,由太宗恩允,嫁于太宗爱将哈勒苏将军之子、宁古塔城守尉虽哈纳为内室。杨古利与哈勒苏同佐太宗御前共事,尤有姻亲之谊,交往挚密。杨古利据有上通大内、下达东海故地之优势,能够晓知本说部之机奥是可想而知的。舒穆禄氏家族,长期生活在东海窝稽部锡霍特山南麓乌苏里江源罕噶哩松岩一带,世代同当地的土著民众朝夕与共,谙熟东海民情俚俗、语言掌故、碑史古话,亦是情理中之事。舒穆禄格格自进入富察氏家族后,便把自幼听到的所有东海故事悉数带到了吉林、宁古塔,传给了富察氏家族上下人等。故居住在宁古塔的富察氏家族得天独厚,能够很方便地听到《东海沉冤录》故事,并发扬光大,传播开来,成为后来富察氏家族所据有的满族传统民间说部文化财富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随时作为婚寿祝福时的余兴,令人百听不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富察氏家族中之一支托雍额携子伯奇泰,随萨布素将军奉旨永戍爱辉后,又将《东海沉冤录》故事带到了爱辉新址,常常在战斗空隙时,给宁古塔、吉林、盛京等地来此戍边的八旗将士们讲唱。因其史料鲜闻,生动离奇,而为兵勇称道。其实,富察氏家族传讲的《东海沉冤录》尚属本说部的待成雏形。当年在爱辉八旗营中,还有一位很著名的清廷大人,擅讲与《东海沉冤录》名异情近的长篇说部《血荐情缘传》,他就是马喇。姓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顺治朝以来曾在清理藩院、礼部、工部等重要部门任职。博古通今,善交天下人士,尤通晓北方索伦、蒙古、飞牙喀、俄罗斯等几种语言,对北疆诸民族生活区域民俗掌故极其熟悉。早在京师理藩院时,便向外国公使戏讲《东》书,可见很早就熟悉此说部。他受命随彭春等由京师来到爱辉参与指挥雅克萨之战,督军统领们为激励将士,夜晚篝火如昼,军帐里笑语喧哗,唱讲各族故事。其间,富察氏家族的《东海沉冤录》,马喇大人从京师带来的《血荐情缘传》等,常常是人们必听的选段。两部书虽然都是由明金陵传闻演义而成的满族说部故事,但《血荐情缘传》的情节,要比富察氏族众讲述的《东海沉冤录》更为丰富,增加了明初朱洪武身边众多谋臣良将的传说,还有关于金陵、秦淮河、燕京等地市井名胜和庵堂禅事等描述。自有体系,独具一宗,使全书更具有完整性和可信度,尤其增添了本说部的时代气息和全书社会历史价值的厚重性。从爱辉地区富察氏家族传承的《萨大人传》满族长篇说部可知,清康熙朝保卫雅克萨战争胜利结束之后,汇聚爱辉的各路清军八旗将士分别返回京师、盛京、吉林、宁古塔和黑龙江将军所辖卜奎、墨尔根等地。原在清军八旗将士中,讲唱满洲传统说部“乌勒本”和演唱满洲乌春、表演满洲“玛虎玛克辛”,即戴面具的“玛虎戏”等活跃军心的各种文化形式,也随着被带到了各地,在满洲等各族中广泛传播开来。马喇将军讲唱的《血荐情缘传》,因其情节涉及长城内外,物阜民丰,博文广记,曲折动人,俨然一个我国北方元末明初的社会万花筒。因此,《血荐情缘传》在当时影响较广。爱辉富察氏家族后来于整理和讲述《萨大人传》的同时,对舒穆禄氏家族早年传述的《东海沉冤录》,在反复聆听了《血荐情缘传》之后,由本族说部师傅们在唱讲过程中不断切磋,不断进行合理地吸收、丰富和充实,才形成了今日特有的格局,并仍沿用固有的书名传承和流传下来。这便是满族传统说部《东海沉冤录》早期诞生、成书及其传承的概略影迹。自康熙朝以来,《东海沉冤录》在我国北方长期流传过程中影响日广。该书引起多方喜爱,究其因,就在于东海在大清国心目中,是一块既遥远又繁华,既野蛮又神秘的所在。东海地区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沃土,物产丰饶,故而招来八方生民。也正因如此,金、元、明以来,东海向成为各路兵家、地方政权、各部族争相窃据、染指、火并之患难深重之域。东海故事,因其生动奇特,不单满族人家喜爱听,汉人和其他各界人士也喜欢听,不胫而走,不分尊卑,书肆客满。许多事例证明,一部满族长篇传统说部的存藏与发展,并能持有旺盛的生命力,与传承该说部的满族家族氏族凝聚力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富察氏家族是北方著名的望族,自古沿袭极严格的祖训,“每岁春秋,恭听祖宗‘乌勒本’,勿堕锐志。”讲唱说部,成为阖族训育氏族子孙治家之道。凡所得说部档册资料,均由管家奶奶或萨满在西墙神匣中存放。族中长老们责成专师诵念熟记,再传授给各支弟子讲唱。满族传统说部《东海沉冤录》,就是如此保存下来的。我现在讲的《东海沉冤录》,则是依据祖上富察氏家族爱辉地区珍藏的传本讲述的。据本族重要文化传承人富希陆先生1961年秋回忆,本传本形成为近代完整而独具系统的长篇说部,约有二百多年的传承史了。这期间,有过几次补充。最突出的一次便是本家族传讲,康熙年萨布素将军在他的好友马喇大人返京师之前,应族人之约把他接到富察氏家族营地款待,专门求教,聆听对《东海沉冤录》的评监,马喇大人还耐心地传教不少故事段子和唱调。从乾隆朝以来,本族在修缮家传说部《萨大人传》的同时,亦不断修润《东海沉冤录》等说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富察氏家族《东海沉冤录》的主要传承人是富小昌萨满和毓昆大萨满,后传于先祖伊朗阿。伊朗阿庚子俄难战殁于大岭,“乌勒本”的传承人中断了十余年。进入民国时期,居住在大五家子官屯的富察氏家族,因社会变迁,家道衰落,阖族各支分居而过。尽管如此,祭礼、族规、传讲说部的古制,沿袭不变,仍由伊朗阿二子德连和全连兄弟统理。家族每逢节庆、迎送、寿诞、祭祀、婚丧等重大事项,必有妈妈或玛发讲唱说部。由于本族到爱辉地方年代久远,除讲唱《东海沉冤录》外,传承和积累的满族说部书目很多。如《音姜萨玛》、《天宫大战》、《飞啸三巧传奇》、《萨大人传》等,有口皆碑。德连于1934年病逝,《东海沉冤录》由其子富希陆承袭之,因教务甚忙,便由姐夫张石头代之。张石头自小长在富察氏家族中,虽没有文化,但聪敏好学,通晓满语满俗,过耳不忘,甚得祖父母喜爱。他擅长讲唱,一连几宿不睡觉,口若悬河般讲唱数不尽的传说故事,在附近四村颇有声誉,深得族众拥戴。后来因我母病逝,弟妹稚幼,他家便热心地搬到孙吴镇居住,以帮助我们。两家相处得亲密融洽,先父富希陆有暇时,常跟姐夫一起追忆和切磋喜爱的《东海沉冤录》。此时,适逢1947年春节,孙吴小镇尽管人口不多,却地处去往逊克、爱辉、黑河交通要枢,商贾行旅密集,畸形繁华。小城茶肆栉比,除讲一些评书曲艺外,南街口“三合茶社”开播小段儿《东海风尘录》,即《东海沉冤录》原型故事。讲此书的老板,就是从张石头处学去的。此人外号儿“刘大板儿”,讲唱河间大鼓,自弹弦,夫人唱。夫人非同寻常,誉传小城,系日伪时期本镇“新街基”的一位名妓筱黛玉。解放后,与“刘大板儿”从良同居,长相美貌,嗓音甜脆,取艺名“筱美花”。此书由刘大板儿改说唱路子,夹叙夹唱,别有一番韵味。先父富希陆先生和姐夫张石头曾于1947年秋至1948年冬多次被邀去听他们夫妻合唱的书,客座兴隆。据讲,后来这对艺师回关里等地求财去了。本书稿系富希陆与张石头共同切磋而成的。1947年至1949年间,富希陆先生回故乡大五家子村居住,利用农活儿空隙,又记述成翔实的备忘纲要,后经多次不断地充实润改整理,形成手抄文本,土改间佚失。1978年我返里探亲,听先父富希陆先生口述后记录,存放有年。欣逢盛世,承蒙我省各级领导对濒临消散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爱重视,2002年应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编委会之邀,用半年多时间在兴奋中口述录音完毕。在此,还要特别提及并由衷感谢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的于敏先生,热忱于满族说部,不顾多年失眠顽疾,精心润录,使久被世人忘却的满族著名书目才得以拂尘面世。

内容概要

  《东海沉冤录(上下)》是一部原在东海女真人中流传的秘史,这是一曲充满血泪恩仇的浩歌。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疆拓土的斗争中,东海女真人浴血奋战,屡建奇功,涌现出众多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更有许许多多扣人心弦、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作者简介

于敏,1943年生,吉林省德惠县人,大学本科,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历任演员、播音员、《当代艺术》编辑、《中国戏剧年鉴》特约编辑、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编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致力于文化艺术研究、戏剧理论研究和文艺史志的编撰工作。主要学术成果有:在省和国家级报刊及全国性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五十余篇,主编《文化管理研究》、《当代艺术信息》、《少男少女互赠箴言祝词》,任《新剧种论》、《吉林省志•文化艺术志•艺术》、《文化艺术资料汇编》第十集副主编。参与《吉林省志•文化艺术志•社会文化》(获中国地方志评比二等奖)、《吉林省志•文化艺术志•艺术》、《吉林省志?科学技术志•科技》、《吉林省志•建置沿革志》的编纂工作,其中撰稿一百一十万字,同时被聘为《吉林省志•科学技术志•科技》的特约编辑。是《中国共产党百科要览》、《中国农业全书》、《中国改革全书》、《吉林采珍》、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苦难与斗争十四年》的主要撰稿人。2002年至今,投身于满族传统说部的记录、整理工作,首批问世的有《萨大人传》、《东海沉冤录》、《萨布素外传》、《绿罗秀演义》等四部,近两百万字。为满族传统说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纪录片撰写解说词两万伍千字,并兼解说,已获国务院批准。富育光,满族。1933年5月生,黑龙江省爱辉县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分院文学研究所,投身于民间口碑文学挖掘、搜集与研究工作。1984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搜集整理的满族传说故事选《七彩神火》。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最早一本满族传说故事选,受到国内外好评。1986年2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合作整理的《康熙的传说》。1989年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合作整理的满族传说《风流罕王秘传》。富育光曾任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副理事长。现为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萨满文学研究中心顾问、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社会科学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曾承担和主持国家“八五”、“九五”萨满教研究课题,参与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研究》。独立或合作出版萨满文化研究专著及论文集六部、民族文化研究编著二十余部、论文七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东海沉冤录》传承情况 上册 引子 第一章 明宫怪叟 第二章 东海疯魔 下册 第二章 东海疯魔 第三章 星灿燕北 第四章 东海的甜歌和苦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明宫怪叟俗话说得好,树有根,水有源,万事皆有起根发蔓。今个儿我给众位长老、太太、外姓来客、本家子的阿浑、阿沙们开讲的乌勒本,叫《东海沉冤录》。这里所说的故事可算奇啦,是咱们满族众姓从未听过的一桩遗事奇冤。为什么说是“遗事奇冤”呢?因为故事产生的年代遥远遥远得很哪,是咱们翁姑玛发①的翁姑玛发以前,大约是元朝顺帝前后的事儿。在我们的先人叫诸申、女真人的年代,舜妈妈领着一支人居住在东海之滨。那里有座绵亘万里的高高的锡霍特阿林②,古树参天,虎豹成群。老早以前,先人们还只会用钻木取火,生啖兽血兽肉,族众都是妈妈的儿孙,世代自称:“窝稽勒玛”,即“窝稽人”、“林中人”。他们夏日赤裸,腰系鬃条儿遮羞,冬裹毛皮御寒。住在海滨的兄弟们则身穿鱼皮服,用鲸油点灯。东海沃野千里,冰涛雪海,壮阔甲天下;山富树果,海天鱼跃,百禽争鸣,万兽竞嘶,物丰冠天下。东海众族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生活着,倒也安宁。自打中原王朝,唐宋以降,尤其进入元朝以后,东海这片富饶安详之地可就血泪横流了。元朝的官兵看此地富庶,纷纷前来索取貂皮等珍贵皮张,数量逐年增加,百姓的鹰贡负担亦越来越沉重。元朝兵马对鲸海之波、万象奇观的东海之践踏及疯狂的烧杀劫掠,致使民众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苦不堪言哪!许多窝稽人、海户或被捆绑而去,或惨遭杀戮,或世世代代沦落他乡为异客,子孙后裔变为汉人、西域人。大元朝说来很怪,官员们只准许各族各姓放牧,却禁止渔猎。只要见到渔猎之人不是杀就是抓走,变为大元朝的蒙古兵。为此,东海人吓得只好藏到山林、古洞中,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元兵不但强行建立牧场,造成大片的土地荒芜,山林被毁,而且还在乌苏里江、尼曼河、瑚布图河、珲春河沿岸建起“塔丹包”③,掠去不少女真人替他们放牧。

后记

这是一部以元末杰出的农民战争领袖、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事与家事为经线,以刘娟娟的传奇故事为纬线交织而成的满族传统说部。应该说,本书的叙述和描写,基本上同历史事件紧密连结在一起。在明王朝初兴的大背景下,把元末为反抗压迫、剥削揭竿而起的农民战争之时代特点、民族矛盾、阶级基础昭示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朱元璋、马皇后、刘伯温、徐达等众多真实人物沉重、艰辛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明月长老、楚绣绣、苦僧等传奇人物困厄、多舛的命运,浓墨重彩地阐释了美丽善良、刚毅勇武的刘娟娟之独特人生。正是由于这位巾帼英雄的沧桑经历贯穿始终,才使全书气势恢宏,跌宕迂回,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说书人将刘伯温拾女、朱元璋认女、刘娟娟寻母、姐弟巧相逢等情节,讲唱得不仅富于历史的真实感,还颇具传统说部的审美感,引领读者不知不觉地置身于群雄逐鹿的矛盾纠葛之中,使之不禁为一幕幕情深意笃、悲壮惨烈的活剧激动万分。大明皇帝接受了军师诚挚的劝谏,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急速医治历经劫难的社会创伤,对北方各族实行怀柔之举措、采取诸种办法促进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努力改变战后残破状况的做法等,更令人视野开阔,并被五彩缤纷的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先民女真人蕴藏着的共同心理感情、风尚、志趣、意识以及体现了骁勇剽悍性格特点的生活习俗所深深吸引。因为《东海沉冤录》是一部涵盖着浩瀚历史画卷的长篇说部,所以,整理者于成书过程中,则必须在注重讲述人谋篇立意的同时,尽量了解和把握史实。为此,便研读了《元史》、《明史》,参阅了有关的人物传记和史料,精心地揣摩了从元到明、从朱元璋到朱棣的朝代更迭、皇帝易位之发展脉络。既要照顾到全书故事的连贯性,又要反复推敲,使前后矛盾、重复、段落衔接不上、人物取向随意变化等问题一一得到梳理。由此可见,记录、整理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绝非只是有言必录、纠正语病、能够表情达意即可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到仔细斟酌,合理铺排,使之收放自如,文通语顺,可谓一项艰难耗时的劳动。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编委会提出的必须坚持科学性的首要要求,力图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忠实记录,保持讲述人讲唱之原貌,使其具有口述史的原汁原味。第二,慎重整理,注意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保留民族的、地域的方言土语和语言的香气与色泽。此为民族基本识别之标记,亦是满族传统说部的本体特征。第三,尊重讲唱的客观性,记述有所本,取舍有所据,总体上符合历史真实,不失口头文学的固有风格。五年来,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此项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尤其应注意把握分寸,绝不能将整理变成改编或再创作,使其失去原有的古朴韵味,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这正是本人已脱稿的四部说部所始终坚持的准则。尽管从史实到事件、从结构到语言、从字词到标点万万不敢有半点儿疏漏,然而由于水平有限,又是从录音下栽,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敬希读者不吝赐教。现将这部乌勒本奉献于世,以飨读者。于敏2006年6月


编辑推荐

《东海沉冤录(上下)》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海沉冤录(上下) PDF格式下载



书是帮别人买的,朋友非常满意,又非常便捷,谢谢亚马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