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第2版)
2004-09
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温奇
张庆熊 等
无
温奇这本小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体现在“第二版”三个字上头。虽然他对原书没有做任何改动,但他在多年之后另写了一篇序,纠正自己当时的一些疏失,指出自己考虑欠周、思虑未深之处。这就有极大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作者学术的进境和思想的深化。
这本书很薄,但写得很精彩,也很精炼。尤其是温奇自己强调的第三章中对“程度差别与种类差别”、“动机与原因”这两组概念的剖析,非常有启发性。书后简介说:“作者通过对穆勒、涂尔干、韦伯、维特根斯坦等人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考辨,探讨了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实证主义、功能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可能导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的思路。”话是没错,但隔靴搔痒。书的精彩毕竟要细读时才体会得出。
第一章 哲学的方位
1. 目标与战略
2. 哲学的小工概念
3. 哲学与科学
4. 哲学家对语言的关心
5. 概念的探究和经验的探究
6. 认识论在哲学中的轴心作用
7. 认识论和对社会的理解
8. 规则:维特根斯坦的分析
9. 一些对维特根斯坦的误解
第二章 有意义的行为的本性
1. 哲学与社会学
2. 有意义的行为
3. 活动与规范
4. 规则与习惯
5. 反思
第三章 作为科学的社会研究
1.J.S.穆勒的“道德科学之逻辑”
2.程度差别与种类差别
3.动机与原因
4.动机、倾向与理由
5.对于规则性的研究
6.理解社会体制
7.社会研究中的预言
第四章 心灵(Mind)与社会
1. 帕累托: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 帕累托:持存的东西和派生的东西
3. 马克斯・韦伯:理解(Verstehen)和因果性说明
4. 马克斯・韦伯:有意义的行为和社会的行为
第五章 概念与行动
1. 社会关系的内在性
2. 话语式“观念”和非话语式“观念”
3. 社会科学与历史
4. 最后的评论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