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存论研究

邹诗鹏 上海人民出版社民
出版时间:

2005-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民  

作者:

邹诗鹏  

页数:

546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虽仍困难重重,问题重重,但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已经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希望使人激动与兴奋;困难又使人焦虑与迷惘。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迫切需要智慧的思想——哲学,这是历史对处于命运转折点的当代中国人提出的时代要求。的确,社会上存在着一股崇尚实利的思潮,在此情势下,似乎没什么比谈论哲学更不合时宜了。但是,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伟大的哲学存在。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它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全人类命运的思考,它指引人类理智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和趋向的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哲学的民族更是注定不会有远大的前途。王国维讲,哲学是“人类一日存,此学即不能一日亡也”,正是指明了这一点。

内容概要

本书是《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的一种,是一部颇有创意的哲学著作。生存论哲学是现代性危机的产物,它在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也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热点,但却未有一部系统的研究专著,本书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首先从澄清相关重要概念入手,进而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实有论的传统,厘清各个时期重要哲学家的观点及思想演进。同一般哲学专著不同,作者并没有满足学术的架构,而是以第三章开始转入在当代生活语境下扩展和深化生存观念,并将之置于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对话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生存论的现当代转型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作者简介

邹诗鹏,祖籍湖南长沙,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学医8年,后转入哲学门。主要研究领域:生存论、人论、现代性社会与文化理论。已出版学术著作:《人学的生存论基础》、《实践生存论》、《人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书籍目录

总序导言:彰显哲学生存论第一章 存在论及“生存”词义考辨1、存在论格义2、生存与存在:断裂与沟通3、作为超越的生存第二章 西方哲学的“实存论”传统1、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理论2、生存论的开启与异化3、实存论传统批判第三章 当代生活处境与生存观念跃迁1、当代生活处境2、生存观念跃迁第四章 生存论哲学的现当代路向1、我在的设定与直觉辩证法2、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与生存论自觉3、生存论哲学的当代趋向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生存论基础1、当代哲学的存在论变革问题2、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3、从实践观到实践生存观4、实践——生存论的理论蕴涵5、实践——生存论的理论意义第六章 人学与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1、人学的主题化及其生存论蕴涵2、价值哲学及其生存论建构第七章 开放生存论1、生存论哲学的人类性方向2、生存论回复3、中国文化转型与生存论自觉4、未竟的生存论自觉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从发生学意义上讲,也许有理由认为存在概念的形成对于“生存”来说是后续性的。如果说“生存”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不过是指一切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过程,那么对这一运动过程的抽象从而形成的静态的实体性的概念,便是“存在(be.ing)”。但这种看法显然也有问题,究竟是指哪一种或哪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存在”,如果把“存在”确定为亚里士多德的“0n”,那么这种“存在”或许有理由“后于”并“高于”生存,如果是指巴门尼德的“estin”,问题倒可能变得十分复杂。我们知道,巴门尼德的“存在”确实是针对赫拉克利特的常变不居、难以把握并且极易导向克拉底鲁式的不可知论的“活火”说而确立起来的,巴门尼德对“存在”的规定从形式上看似乎又是对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的限定——甚至有理由把由巴门尼德的存在所排除的“非存在”确定为“生存”。然而,这仍然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巴门尼德同时又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著名命题,其中用来表达“思想”的关键术语即“努斯”(nous)。在巴门尼德本人看来,nous恰恰是具有思想能力与器官(phronein)的人的表现形式,其功能与存在同一,而且巴门尼德也把它描述为“火”。按亚里士多德的诠释,“巴门尼德讲有两种东西,存在与非存在,也就是火和土”。作为存在的表现样态,“火”呈现着存在本身仍然是生命的“本体”,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8,约前500一前428)将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蕴涵的nous确定为整个宇宙的本体。

后记

书即将出版,作者通常总要在后记里说些话的。也是有话要说。当下是一个让人晕眩的年代,人们经常让各种感觉弄得“找不着北”。连一向沉静从容的哲学也有些沉不住气。记得若干年前参加一次哲学专业研究生答辩,研究生本人提出了“理性的转向”,答辩委员会的一位老师竟把“转向”念成了“zhuan xiang”,引得一番窃笑。仔细想一想,这位老师真有点“冤”,最近这些年来哲学界“创造”出来了种种转向(诸如人的转向、实践观转向、生活世界转向、价值哲学转向、文化哲学转向、语言学转向、社会哲学转向、解释学转向、技术哲学转向、历史哲学转向、政治哲学转向、后现代转向、修辞学转向、应用伦理学转向等等,等等,有兴趣且有感觉的还可以继续添加),而许多“转向”都被认为是开辟了哲学的新方向,大有令哲学改天换地之势!想想真是很滑稽,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转向”,不让人“晕头转向”才怪呢!


编辑推荐

《生存论研究》:当代中国哲学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存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