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制度与能力

陈凌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凌等  

页数:

27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民营企业是国内最有活力、不断成长壮大的企业,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成长性,但这些民营企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产生发展,有着种种先天不足。本书编者们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利用对四个民营企业成长历史的记录和分析,来对中国一大批大中型民营企业提供一份成长的“体检报告”。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中编者们采取了就地调研、集中讨论的办法,多次拜访样本企业并广泛收集其他二手资料,力求客观、忠实地记录企业的发展历程,力图在理论概括与比较历史分析两方面也有所涉及。  《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是我们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步成果。我们想利用对四个民营企业成长历史的记录和分析,来对中国一大批大中型民营企业提供一份成长的“体检报告”。毫无疑问,这些民营企业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产生发展的,有着种种先天不足,然而它们是国内最有活力、不断成长壮大的企业,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成长性,对于它们的未来我们是可以有所希冀的。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它们的未来有所益处,哪怕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也都会觉得非常荣幸和欣慰。谨以此书献给中国民营企业的未来。   本课题组本来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罗卫东教授负责,后来由于罗老师有其他重任缠身转由笔者具体负责。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学校,曹正汉、郑艳和笔者来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王增民来自河南财经学院,王宣喻来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就地调研、集中讨论的办法,多次拜访样本企业并广泛收集其他二手资料,力求客观、忠实地记录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把这一带有企业史性质的工作看作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首要任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营企业成长:成就与不足 一、研究主题:20年民营企业成长 二、制度与能力:描述企业成长过程的两个维度 三、案例研究方法与背景 第二章 正泰集团企业成长案例 一、正泰集团公司成长的背景:电器产业在柳市的兴起 二、正泰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 三、战略与公司成长 四、政治资源与公司成长 第三章 制度环境与温州民营企业的成长道路 一、制度环境与温州民营企业的演变 二、1978年至1985年的挂户经营:借一顶红帽子创业 三、1986年至1992年的股份合作制:造一顶红帽子扩大生产规模 四、1992年至1997年建立党组织:为企业扩张寻求政治支持 五、1998年至2004年建立党委与进入政治领域: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六、温州民营企业的政治特征之文化基础:温州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取向 七、小结 第四章 飞跃集团成长案例研究 一、飞跃集团概况 二、飞跃集团发展阶段 三、飞跃集团成长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企业家网络与台州缝制设备产业集群发展 一、我国缝制设备产业的发展 二、台州缝制设备产业发展现状 三、台州缝制设备产业缘起的客观原因 四、企业家网络与台州缝制设备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五、企业家网络对台州缝制设备产业集群的具体作用机制 六、政府在推动台州缝制设备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七、飞跃在缝纫机产业价值链上的提升 八、全球背景下的台州缝制设备产业 第六章 河南黄河实业集团成长案例 一、黄河集团概况 二、黄河集团成长历程 三、黄河集团成长过程的简单分析 第七章 华帝公司:一个跨越家族的创业故事 一、研究的问题 二、华帝公司所在地——中山市小榄镇 三、走到一起的七位创业者与创业之初 四、成长时期:创业者之间合作方式的演变(1994—1999年) 五、创业者集体退位(1999—2002年) 六、外聘总经理带来的变革 七、外聘总经理下岗 八、权力向一位创业者集中 九、故事的结论 第八章 初步结论、讨论与未来研究设想 一、初步结论与讨论 二、进一步的研究计划:跨时期的长时段研究及我们的基本观点 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制度与能力 PDF格式下载



  20年的典型民营企业之路,有辛酸,有甜蜜,但在我看来,在个人能力以及环境因素影响下,能让民营企业走的更远的,还是与政府的关系,没办法,这是中国大陆的大环境所导致的。很多前期发展不错的民营企业中途都因为无法掌握政府的政策方向而夭折


  二十年民企,两条腿走路
  【读品】出品人 李华芳
  http://www.douban.com/group/dp/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最伟大的行列里一定会有“现代企业”的一席之地。现代企业是一种社会创新,通过企业这一“看得见的手”(钱德勒语)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作为市场制度的一种替代。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给出的最重要提示可能是:人类不仅仅通过价格机制来安排所有的资源,有时候也通过企业管理等方式来进行。企业连接了市场机制和民主理想,最终成为社会活力与进步的重要来源。
  
  回首三十年中国改革,经济领域风生水起,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而民营企业无疑正是那些“石头”中的一部分。理解中国民营企业命运多舛的旅程,也是研究中国改革曲折反复的途径之一。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获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首次明确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度分离”,以及“政企职责分开”的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既可以采取国营形式,也可以采取国有民营或承包经营(包括集体承包和个人承包)的经营方式。“民营”一词应运而生,最早正是对应国企采用“民营”方式而言的。
  
  自1989年有合法的私营企业及相应的统计数据一来,民企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9年到2003年,私营企业数量达到300多万,增长了33倍;产值接近2万亿,增长195倍;从业人员达4300万人次,增长了26倍多。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件事情,民营企业以其高效占领着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尽管如此,2004年,吴晓波在《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二十年公司:表面的胜利》的文章,他认为:在过去20年里,由于所有权的半人格化,市场环境的不规范以及成长理念紊乱等原因造成了一系列的病态,病态的企业、病态的市场、病态的企业家……我们幸运地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但这并不保证我们一定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企业。“病态”正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真实写照。在最近的新书《激荡三十年(上)》中,吴晓波罗列了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从中也不难看出各个企业并非一帆风顺的路径。
  
  造成民营企业命运多舛的原因有很多,但大致而言可以分为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两个方面。陈凌和曹正汉等在《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中,就以“制度”与“能力”两分来切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正如吴晓波所说,中国目前还没有称得上伟大的企业,因此陈凌等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叙述,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他们把企业成长定义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生产的产品和所处的产业链地位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而企业成长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经营或抑或扬,企业如何客服障碍或者如何利用机会,这正是制度环境视角下的民企成长路径的概括。另一类是由于市场和技术等因素变化,引起的技术问题。陈凌等并不特别关注引进或发明新技术的问题,而是更侧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中国民企不断前行的支撑作用。这与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认为企业成长就是不断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观点,如出一辙。
  
  陈凌等认为制度环境决定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和总体表现,而企业的组织能力被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所决定。而后者正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反复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带领企业突破原有的制度与能力的限制,并不断在边缘处进行创新,形成对旧有限制的创造性毁灭,正是其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企业家能力的体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之所以费尽心机在边际上求改进,恰是因为制度环境的约束下,不得不经历“从挂户经营借红帽”到“股份合作戴红帽”再到“股权分离脱红帽”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家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展现。
  
  《制度与能力》以正泰集团、飞跃集团、黄河实业和华帝公司为例,还原了民企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事实,最终将这些民企的初步成长归因为“制度”与“能力”两条腿并重。尽管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将不断演化,但至少“制度与能力”这一分析思路有助于我们理解民营企业过去20年的历史,并以史为鉴,探寻中国民企的未来之路。
  
  
  陈凌、曹正汉等:《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http://blog.sina.com.cn/u/49275b4201000b3j
  


工作两年,我的感受是中国的经商大氛围还是很差。中国的千千万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大都非常短视,严重忽视管理方法,诚信信用和法律约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