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

杨剑龙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上海人民  

作者:

杨剑龙  

页数:

35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20世纪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东方大都市的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作为文化中心的上海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影响。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逐渐成为一个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上海文化,她制约着上海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嬗变。在21世纪之初,回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探究上海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关联,从而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上海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有怎样的特质?在上海文化的影响下,上海文学具有怎样的质素?如何全面评价上海文化、上海文学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影响,这是本书所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杨剑龙,男,1952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小说学会理事。著有《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现实悲歌: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合著)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转载,并曾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等多项,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田汉戏剧奖评论奖、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教授奖等。

书籍目录

绪论 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 第一节 上海文化的形成与特质 第二节 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的特性 第三节 上海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章 通俗作家与通俗文学 第一节 包天笑的白话通俗小说 第二节 顾明道的言情与武侠小说 第三节 曾今可的都市小说创作 第四节 章衣萍的小说与小品文 第五节 徐訏的浪漫情爱小说第二章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流光溢彩的都市风景线 第二节 难以言说的人物关系 第三节 异化社会中的都市人物 第四节 失序变异中的都市心态 第五节 闯荡都市与冲出围城 第六节 独特的现代表现技巧第三章 刘呐鸥的都市小说与电影实践 第一节 刘呐鸥对日本“新感觉派”的译介 第二节 刘呐鸥的都市小说 第三节 刘呐鸥的电影实践第四章 叶灵凤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叶灵凤的情爱小说 第二节 叶灵凤小说的审美风格 第三节 叶灵凤小说的形式探索 第四节 叶灵凤小说的文学史观照第五章 章克标的言情小说与小品文创作 第一节 章克标的言情小说 第二节 唯美主义的迷恋与追求 第三节 章克标的小品文创作 第四节 上海生活空间中的挣扎与沉沦第六章 上海沦陷时期苏青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苏青视阈中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苏青作品中的两性战争 第三节 苏青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七章 张爱玲、王安忆小说之比较 第一节 张爱玲研究与王安忆评说 第二节 传奇性展示与神话式阐释 第三节 新传奇与好神话的建构方式 第四节 从张爱玲到王安忆 第五节 怀旧想象与青春物语结语 上海文学传统的流逝与继承 第一节 上海文学传统的确立与特性 第二节 上海文学传统的流失与嬗变 第三节 上海文学传统的回归与继承 第四节 上海文学传统继承中的缺憾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 上海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陈旭麓在谈到海派文化时指出:“上海是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中西文化首先在这里碰面、会叙,所以近代中国的新学许多是在这里孕育,再由这里扩散。”①作为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上海在中国20世纪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上海文学也具有导引影响中国文学发展与嬗变的重要作用。在上海文化影响下的上海文学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文学的消费特色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市场运作形式,并建立起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传统。上海开埠不久,英国传教士就在上海设立了墨海书馆,用来自英国的印刷机从事宗教宣传品的印刷出版。随后外国人的字林报馆、美华印书馆、清心书馆、申报馆、点石斋石印局等先后创办。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很快就为中国人所掌握,中国人开办起同文书局、蜚英馆石印局、鸿文书局、富文阁、拜石山房等,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印刷业的重镇。印刷业的发展与新闻事业的发达密切相关,上海较早的报刊是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外国人还创办了中文报纸《上海新报》、《教会新报》、《申报》等。中国人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实学报》、《蒙学报》、《工商学报》等也纷纷出现。据统计,仅1896年至1898年上海创办的报刊就近50种之多。20世纪以降,《笑林报》、《寓言报》、《方言报》、《花世界》、《娱闲日报》等诸多文学性小报在上海的创办。

后记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大多数上海人是从各地移民到上海的,我却是正宗的上海人,祖籍上海市。我出生在上海、生长在上海,在“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离开了上海,去江西农村插队,做了6年农民,后来又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做大学教授,做博士生导师。在农村插队时,我总是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思乡情结,回到上海后,却对于故乡上海有了一种更为清晰的观照,对于上海人也有了某种新的认识。我曾经写过一篇《简论上海文化与上海人》,从文化的视角对于上海人性格中的长与短进行分析研究。身在上海研究上海,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离开过上海,再来看上海,可以说更加清醒。上海文化的长与短、上海人性格的长与短,就常常成为我思考研究的思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文化与文学对于整个中国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分析总结其历史,论述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作用,探讨文化运行机制的演变规律,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将有重要意义。本书由我确定总体构架、基本思路及各章节;我指导我的硕士研究生参加此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在本著中就有着在我指导下他们的学习成果,研究生参与撰写初稿的为:唐戈云第2章;郭海荣第3章;罗俊华第4章;程清慧第5章;王晓芳第6章;傅建安第7章1-4节;汤正宇第l章第1节;徐俊第2节;孙庆鹤第3节。


编辑推荐

《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 PDF格式下载



其实这本书是上海市都市文化研究方面需要考虑的三本书中的一本,但是被我无意中买到。质量什么的不用说了,正版的很好,做工也很好。书里面内容很详细,有历史感,也充分介绍了老上海的发展至今,包括一些知名作家笔下的上海,虽然没有那么深入,但是对不研究这个的人来说算很好了解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都市内涵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通过这本书触摸到上海这个城市的质感。


我不知道大路为什么常是蓝色总该不会是大地向上苍的祈祷何不涂为绿色这样可以代表希望 若是如此我可真是忽略了生命由蓝而通向绿所获得的生发 好书当分享


这边书怎么说呢,我觉还是可以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