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安全观分析

李小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小华  

页数:

314  

内容概要

  《中国安全观分析(1982-2007)》作者以中国官方文本为主要对象所作的分析,同时大量借鉴了国内外既有的成果,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定义与理论框架。它的观察角度不同于许多国外分析家“隔山观景”的作品,而研讨深度和广度则超越了国内同行的大部分努力。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安全研究中关于安全对象、安全提供者、安全威胁来源和如何保障安全等方方面面都引起了新的争论。安全研究、和平研究、战略研究将走向何方,尚没有形成学理意义上站得住脚的共识。在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界,由于中国国际地位、安全环境与学术空气等的变化,安全研究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大量的相关文章见诸学术刊物与报刊媒体。然而,在对中国的安全研究中,对安全研究基本概念的界定、安全理论的演进、安全理论流派的梳理等,同中国安全研究的理论要求与现实需要之间,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作者简介

  李小华,甘肃平凉人,1976年出生,曾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和总参某部参谋。2000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先后获英美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理论和中国外交研究,出版译著《结构冲突:第三世界挑战全球自由主义》和《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以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新一代的安全研究(代序)导论第一章 国家安全研究:历史与理论第二章 国家安全研究的文化视角第三章 观念与国家安全的互动第四章 安全观变化机制第五章 1982年:中国安全观变化的新起点第六章 中国的时代观第七章 中国的国家利益观第八章 中国新安全观第九章 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安全观研究第十章 战略文化与中国安全观的变化第十一章 威胁平衡与中国安全观的变化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与中国安全观的变化第十三章 国际结构与中国安全观的变化:一个新解释视角第十四章 中国负责任大国安全观的演进:一项基本党代会报告的分析第十五章 新时期中国外交安全新理念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国家安全研究:历史与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在谈到国际关系学的定位时说,它是一门“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而且受到美国土壤和决策者们的培育而成的“美国的社会科学”。此言极是,作为国际关系学核心分支的安全研究,在很长时期,更是原汁原味的美国  货,上述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以至于比尔·麦克斯威尼(Bill Mc—Sweeney)把国家安全戏称为一项“正在寻求理论基础的政治决策”2。  第一节 安全研究与国际关系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安全研究成了国际关系领域内最引人瞩目的一个分支。政府出于现实国际政治的需要,大大加强了对安全研究的资助力度,从而迎来了一个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所谓的“黄金时代”。3从本质来讲,安全研究是地道的美国货(American enterprise),其发展的动力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级大国的政策需要。根据斯蒂芬·沃尔特的定义,“安全研究可被归纳为对威胁、使用和控制军事力量的研究,以探求可能使用武力的条件,武力的使用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方式,以及国家为备战、预防和参战  而采取的特殊策略”4。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安全研究一向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分支,而且,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就与安全研究的中心问题——战争与和平——紧密相关。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安全观分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