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孙中山与美国

习贤德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上海人民  

作者:

习贤德  

页数:

328  

字数:

45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的评论,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中美两国的友谊和共同的价值观:“我们离得很远。百十年来,我们之间接触着的也还不过是我们两大民族间的极少数极特殊的一部。但,我们坚信,太平洋是不会阻隔我们人民与人民间的交谊的……在过去,民主润泽了我们的心;在今后,科学将会增长我们的力。让民主与科学成为结合中美两大民族的纽带,光荣将永远属于公正、诚实的民族与人民。”浩淼连天、碧波万顷的太平洋,早已把中美两国连接在一起;对民主与科学各自追求,又使这两个区别极大的国家都对世界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中美两国作为两大政治实体,近代以来有过许多恩恩怨怨,这是因为两国的政治传统、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架构、政治举措乃至政治语言、政治逻辑、政治色彩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少方面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中美政治之“对立统一”,曾有一度使得矛盾双方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斗争得“天昏地暗”。但社会发展到了当代,中美两国人民的伟大智慧,正不断推动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2l世纪的中国、美国和世界各国带来光明与幸福。当然,目前两国之间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鸿沟之外,还横亘着台湾、贸易、国家形象等诸多“巨型水雷”。但是,中美两国的联系和依存不可能被任何力量嘎然切断,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更是源远流长,历久弥坚。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内政和对外工作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浓墨重彩、气势恢弘的和平发展的时代画卷。但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实际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促成一个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而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使美国感到非常困惑。目前,很多美国人感觉到,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几乎是每一个美国国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应对中国的发展,从军事到政治,从贸易到文化,美国国内开始了十分认真的针对中国的观念及体制上的变革。……丛书的策划是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启动的,后期的编撰则是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完成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对我的培养和清华大学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杨泰俊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李伟国总编辑和赵荔红主任。杨泰俊先生的鼓励和引见,李伟国总编的支持和安排,赵荔红主任的认真和协调,都是这套丛书得以问世的关键。蝇头小字,却绵绵亘亘、不绝如缕地为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书海沧桑,当龙腾虎跃、伟力万钧地为中美与世界的进步,再奉上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蓝天作纸凭勾画,凌云健笔任纵横,我们欢迎每一个关心中美关系发展、致力和谐世界建设而又有决心与能力的专家朋友,加入丛书作者的队伍,为共同的事业携手并进;言为抒情嘤鸣意,文以会友无惮多,我们也欢迎每一个关心中美关系发展、致力和谐世界建设而又有余力和激情的朋友,进入丛书读者的队伍,互激互励、互动互补,为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和人类共同文明的建设共同携手,为和谐世界的建设奉献绵薄之力。孙哲2007年9月10日于北京清华园

内容概要

孙中山是自清末签定《中英南京条约》以来,开眼看世界并试图与西方列强对话的力行者。其中心思想与终生目标无他,即追寻中国复兴之途与富强之路。革命初败,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在北美大陆游历。美国进步主义掀起的国家再造运动,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落实与国格,历任总统的理念与贡献,均成为孙中山打造新中国蓝图的重要参考。但他饱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列强政客的一再冷遇,即便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西方亦从未看好新政府,这终究导致孙中山英明地做出联俄联共的决策,使广州革命政府得以发展壮大。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明晰的论述,详尽描述了清末民初,孙中山与美国互动的恩怨情仇,同时涉及分析西方列强及苏联对待中国的态度,充分展示孙中山的建国理念与构想以及遭遇的困难与挫折,呈现当时中国各种势力各种人物在祖国命途走向中表现的不同姿态,以及当时社会的纷繁复杂状况。本书是研究清末民初早期中美关系的重要参考物,在孙中山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关注中美关系史、清末明初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国民革命与孙中山的研究者、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一般热爱历史文化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习贤德,1951年出生,江西省萍鄉市人,现为台湾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获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文学士(1975)、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法学硕士(1978)、博士(1997)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包括: 台湾《联合报》编辑部驻菲律宾记者、《自由时报》副总编辑、台湾政治大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孙中山领导的是“美式革命”吗?  1.2 美俄两国在清末民初的角色第2章 孙中山对美认知形成的历史背景 2.1 在华美国商人与传教士 2.2 赴美华工、留学生与驻美官员的处境 2.3 “排华律”与“黄祸论”下的华人命运 2.4 美国巩固在华地位 2.5 “门户开放”政策下美国对华友好策略第3章 孙中山与美国朝野交往的轨迹 3.1 与美国官方的交涉往返 3.2 来自美国民间的支持 3.3 美国新闻界的报道 3.4 美国朝野对孙中山的回应与评价第4章 孙中山对美国建国经验的认知 4.1 美国进步主义风潮与扩张运动 4.2 对美国建国成效的相关评论 4.3 对美国总统、星条旗与自由钟的崇敬 4.4 对美国新思潮的观察与援用 4.5 以《实业计划》吸取美国开发经验第5章 孙中山家族游美经验及对美评论 5.1 孙中山与美国侨界的依存互动 5.2 孙中山家属赴美经验及其影响第6章 孙中山争取外援及其对美观感的转折 6.1 孙中山寻求外援的经验 6.2 孙中山争取美国援助的基本策略 6.3 孙中山争取美国援助受挫的原因 6.4 “联俄容共”策略的争议及解析第7章 孙中山与美国的宏观反思 7.1 孙中山的美国观的实像与虚像 7.2 孙中山回应美国形象的特质 7.3 孙中山的美国观呈现的困境参考文献附录1 孙中山七次赴美国游历简表附录2 美国派驻中国历任使节及任期表附录3 中国派驻美国历任使节及任期表后记

章节摘录

美国早期对华政策,常受商人与传教士对中国形象认识程度的左右,商人与传教士常有机会成为美国外交机构或与中国官方接触时的传译或正式成员,他们在部分清廷官员的印象中,是列强中“最为恭顺”的,但事实上,美国商人与美籍传教士只是该旁观的时候保持缄默罢了。根据刘广京的研究,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厌恶心理可追溯到早年从事对华贸易的美国人著作,鸦片战争以前到过中国广州的英美两国外交事务人员的作品,及新教传教士连篇累牍的谩骂讽刺;商人总的来说,只限于把中国人当作善意嘲笑的对象,办外交的认为中国人腐败堕落,传教士则谴责他们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卑劣行为。许多美国人在19世纪中叶就已认为中国人奸诈、狡猾、盲从、专制、仇外、残杀婴儿、智能与性格上的乖张。这样的刻板印象,似乎使美国朝野只重视,也只愿意和中国掌权者交涉,他们不曾把中国改造的希望寄托在中山先生的革命势力上。美国传教士同情中山先生革命运动者颇不乏人,或许基于必要的顾虑,包括中国籍的牧师在内,对革命运动的支持绝大多数只能做到掩护或适时营救,亦即“可以暗助,不可明帮”。在特殊的个案中,练达成即以护士身份伪装美国牧师,“每逢下乡,必乘三人夫轿,携带旧新约全书一部,美国旗一面,洋装革履,俨然宣教士”的“借教排满”,令人约略体会到:清末在美国国旗引导下四出传教,可能产生的附加效应。以下分别论述美国在华从事的商业利益竞争,及为传播基督教义达成的文教与医疗方面的成效与影响。中美两国依据正式条约的贸易往来,虽至1844年7月3日才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即《望厦条约》)34条,但美国在列强竞逐的中国市场上,从未怯懦缩手,且善观风向争取最高利益,而此第一个中美商约就是不费一兵一卒即获得与英国发动战争才取得的平等贸易的利权,使得中美商约一开始,便是庆祝美国建国68年的贺礼,更是美国帆船越洋与中国通商60年的重大红利。在中美交往的两百多年中,自“中国女皇号”首次抵达广州至签定《望厦条约》,双方关系以商贸为主,且少有书面记载,故探讨中美关系应自鸦片战争爆发至中美首次订约为起点。1827年至1830年间,美商在中国得白鸦片的利益是当时对华贸易的九分之一;中英于1839年5月至次年6月对峙期间,美商具结遵守林则徐的禁令,致使林对美国人大有好感,在虎门销毁鸦片时,在场观看的外国人全是美国籍。其实,部分在广州的美商在此之前,已联名向国会请愿,除坦承参加了鸦片贸易,要求速派商务代表来华谈判,派海军来华保护美国利益之外,更建议立即联合英、法、荷等国海军向中国示威,相信必可不流血即可迫使中国签约。美国东印度舰队来华后的成效是:美国国旗成了非法贸易的唯一掩护者,英船均悬上美国国旗运输鸦片。1844年7月3日,中美签定《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方代表顾盛(Caleb Cushing)是年6月18日首次与清廷全权代表耆英见面三天后,即提出与中英《南京条约》相同的47款草约,且以美国并未如英国占有香港,表明对中国没有任何领土野心。其后半个月内,美方利用清廷厌惧外国人北上进京呈递国书的心理,胁迫耆英接受了双方认可的34条条文,其中有关贸易者即占17条之多,而其他有关财产纠纷、人身安全、诉讼事件等条文,无一不与欲向中国打开更宽阔的贸易机会和必要的保障息息相关。由此可知,美国在19世纪中叶对进军中国市场是如何的渴望。中美签字的望厦村观音堂,如今成为前往澳门观光者的景点之一,现改名为“普济禅院”,寺门对联为“贝叶传经西天竺境,莲华妙法南海潮音”,说明了此地的确是当年观音堂。据当地百姓及导游指出,禅院内进花园中的一张石桌便是中美第一个条约的签字处,由于石桌系以两个大小有异的半圆石板接合成桌面,因此,由谁坐在较小的一面,成为美方很在乎的细节。澳门民众至今煞有介事地认定:美国人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不肯吃任何的亏,硬是反客为主,坐上了桌面较大的一方,因此《望厦条约》自始就有欺压中国之意。不过,正史记载签约双方是在室内进行,完成中英文各四份约本后,还举行了宴会,顾盛并于次日美国国庆日向全体在华美商通知此项好消息。自望厦条约签订至中华民国成立,中美至少还签订了其他六项重要条约:(1)咸丰八年(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2)同治七年(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3)光绪六年(1880年):《中美续约》附立条款。(4)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美续订华工条约》。(5)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和约》。(6)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前述条约几乎无一不是美方主动或为应对新局势而要求修正的,中美条约自始就是商业挂帅和列强利益均沾的模式,直到1900年3月30日美国照会各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止,美国从未放弃任何列强能够享有的在华特权。美国在整个19世纪要求美国商人和传教士,享有其他国家已经得到的同等权利,是一贯的。19世纪结束前的百余年中,中美交流虽日渐频繁,但美国方面对中国事务的接触与认知的主要媒介,还是靠3m:船员(mariners)、商人(merchants)及传教士(missionaries)。特别是商人与传教士的在华利益,一直都是美国外交人员捍卫的国家尊严与象征。而具有知识和谋略的传教士,更是美国势力在华扎根的利器。1844年2月顾盛谈判代表团行抵澳门时,还刻意穿上少将军服以装点首次来华谈判者的威仪;巧合的是:代表团搭乘抵华的船名为Brandy-wine,似乎预示了美国将有美酒可卖的潜力。谈判开始后,1830年前后即行来华的三位牧师裨治文(E.C.Bridgman)、伯驾(Peter Parker)及最后加入的卫三畏均为美国首次对华谈判的智囊团。

后记

如果有人扳脸问起:都已经是21世纪了,孙中山这位作古已久的人物还有什么好研究的?笔者依旧会信心满满地答复:因为研究孙中山,就是透过孙氏的双眼并继承其脚踪,试图探讨中国的民族苦难的根源和民族复兴之道。孙中山走过的崎岖道路和挑过的千钧重担,绝非一介腐儒闭门造车式的受想行识,而是针对西方霸权自工业革命后恣意宰制全球的两百年间,一再加诸穷困愚弱者的掠夺、剥削、凌辱的最严正回应。自宏观角度省察,世界革命家与开国元勋名单中,孙中山的定位是相当独特的。他不像马克思,埋首书卷拥有正式的博士学位,建构其绵密而细致的一家之言;也不如华盛顿,能在对英血战八年取得独立后,于北美新天新地以身作则奠立每人以担任两届为度的总统制。孙中山所代表的不朽贡献应是:他是在20个世纪,唯一以最少的流血牺牲代价,一举推翻迫其亡命海外的世界最古老帝国,并敦促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共和的思想巨人。政治人物的历史评价,势必随着时代巨轮前进而不断翻新。但立志以西医救人之术做为其“人世之媒”的孙氏,生前很难预料:“三民主义十六讲”演说稿到了台湾之后,竟被捧上类似神坛的高度,不但成为政党誓必实践的口号,还顺势成了高中生考大学和甄选公务人员的考试科目。而被称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巨幅遗像,则于每年五一前夕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有如默默叮嘱、祝福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无论海峡两岸某些人对于国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即便有千丝万缕不易厘清的爱恨情仇,但只要提起“孙中山”这三字,大概任谁都不致立即口出恶言。史上不惜毁家赴义的革命者,大抵都称得上是乐观到不行的梦想家。孙氏能至今受到广泛尊敬,固因推翻清延有功,但其最大贡献,应在民族前途还是一片茫然、国家地位尚处朝夕摇摇欲坠之际,他独能号召并晓谕国人,以其个人坚定的思想,转化为民族应有的自信和信仰,共同挺身力抗帝国主义群狼之逼迫。他在绝大多数同胞还在温饱难求、文盲遍地的不堪岁月,便欣然推出了中国崛起的蓝图,并剀切训示同志:务必宝爱自己的无尽家藏!孙中山何止是一位洞悉世局变幻及走向的前瞻思想家、一位民胞物与并能奋斗不懈的革命家,更是全球第一位预见中国终将复兴壮大的预言家!但在这些赞词得以确认之前,孙氏毕竟一度只是放弃行医,空无所有,被迫浪迹天涯,屡屡身陷绝境的革命者。北美大陆之所以吸引孙中山一再前往宣讲革命大义,乃因自清代中叶便有大量苦力华工远渡重洋在彼岸谋生,形成了饱受白人鄙视、排斥、剥削的下层华人帮会;但美加两地华侨社会对孙氏赞助的规模和力量,仅次于南洋侨界。本书之作,即系着眼于透过广泛考证、力求还原百年之前,孙中山眼中的美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以及,美国朝野又是如何看待孙中山这位至今备受推崇的中国革命领袖?虽然美国势力自二次大战结束才真正勃兴,迄今不过六十余年,但美国结束南北内战之后,国家再造所凝聚的蓬勃朝气,早已具备了俟诸异日必当崛起的雄厚潜力。彼时正逢中国濒于列强瓜分噩运的年代,对于广州首义后,不时苦思中国出路的革命首脑孙中山而言,自然成了描绘新中国蓝图的重要借镜。由于全球中国城落脚处几乎都在都会精华区,因此,中山先生当年呆过、看过的北美华埠景象,容或早已摧毁改建;但即便是今天的纽约、旧金山,中国城的市集里所特有的壅塞、脏乱和气味,依旧百年如一。可就在如斯喧嚣的环境下,孙氏如常的住进廉价旅馆,叫一碗家常广东面果腹,但却能终年精神抖擞,以绝佳口才向侨胞灌输革命精神,令闻者莫不动容,甚至让某些人宁可自己分文不存,包括孙氏自己的长兄德彰公在内,都曾不惜散尽所置家产,热烈支持祖国的复兴。为实际考证并亲自感受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时的见闻,笔者三年前专程飞往美国,以寻访19n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孙氏在中西部山城科罗拉多州(Colorado)首府丹佛市(Denver City)停留的相关事迹。彼时幸有丹佛大学水利工程专家郭纯园教授(Prof.James C.Y.Guo)热忱接待,并于百忙中导览孙氏曾落脚的各市集社区,及1892年8月开业于市中心的著名旅店“布朗宫”(The Brown Palace)。郭教授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专攻水利工程,但1990年率先发掘了丹佛市立图书馆馆藏英文报刊中,有关中国“武昌起义”和以思想领导这场惊天动地革命的领袖孙逸仙恰巧路过当地住宿、演讲,和随后转往堪萨斯市(Kansas City)、圣路易市(St.Louis City)等地的连续追踪报导,而成侨界闻名的业余史家。由于丹佛是美国西部开拓史上的金融重镇,也是铁路干线翻越洛矶山脉前后加水添煤必停的中途大站,地近车站,设备华丽的“布朗宫”乃名流商贾居停最佳选择,而“布朗宫”也极可能是孙氏流亡期间所住过的最高级饭店了。至今建筑除于对街略有增建,其暗红色的风貌一如旧观。距前方广场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座1888年启用的宏伟教堂,悠扬的钟声,想必亦曾召唤身为基督徒的孙氏前往静思默祷。“布朗宫”为纪念中国革命元勋进驻时欣逢“武昌起义”这件亚洲百年一遇的头等大事,于是孙氏1911年10月10日人住的签名簿亦成了珍藏,其下榻过的321房则改成会议室,以利永久公开展示。为搜罗清末民初革命史料,笔者曾节衣缩食,排除万难,前往华府美国国家档案中心(NARA)钻研月余,另赴加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I Institu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申请调阅档案,试图进一步发掘中山先生一度取得美国公民身份以掩护革命工作的文件。唯受限于个人条件,其间收获相当有限,但总算见识了先进国家保存档案的制度,而民国史料之多元繁复,待解谜团所涉之庞杂有如星河的各式典藏,亦令初见者咋舌不已。感慨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出入各研究单位孜孜不倦的人潮中,尚可偶尔见到日本人、韩国人,但偏偏两岸中国人脸孔永远居于少数,甚至就一直只有笔者孤单的身影。这是本书出版前,笔者最耻于表白的至痛!中国自古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三不朽”。西班牙人则以下列三件事情,视为人生最值得用心完成的大事:“生个儿子,种棵树,出本书。” 何以生个儿子会跟一棵树、一本书等价齐观?重男轻女,虽有标举男性沙文主义之嫌,但基于传宗接代,芸芸众生为延续基因香火而有所偏袒,何须苛责?种树,则裨益水土保持、造景绿化与生态环保,兼具多重的经济和人文效益,怎么算计都是好事一桩,又岂有异议之理?但出书这档看似平凡的使命,恐怕就很难单从正面设想了。如果作者学艺欠精,见解习庸,又草草终篇,那还只是殃及枣黎而已。笔下一旦误信偏听,恣意杜撰,甚至走火入魔,妖言惑众,就难逃千古骂名了。笔者驽钝无才,至今只有两个乖巧的女儿,年轻时虽自栽自收过不少果蔬,但独欠拔地而起的巨木;另虽出版过十多本著作,但率皆敝帚自珍的货色。如此卑微成绩,已距吾国不朽标准远甚,若与西班牙人生愿景相较,则落差更大。但这一切一切的缺憾,均因此书问世而烟消云散,北京清华大学孙哲教授是第一位必须申谢的大恩人,因为若非孙教授于复旦大学任职时慧眼独具,主动发掘提携,并推荐了这本考证中山先生与美国的蒙尘论文,又几度耗时费心审视,逐页削删润色,务求趋近于完美,则此书绝难享有在大陆正式出版的机缘。其次,若非上海人民出版社赵荔红女士凭藉其专业与罕有的耐性,一再将原文中的笔误和遗漏悉数剔除补正此书必定干疮百孔,难以服众。此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先生与赵晓阳女士惠赐多等补正资料,如斯之情高谊,不知何以回报。至于台北辅仁大学研究生何毓菱小姐数度应命协助校订,亦属功不可没。忆及当年撰写论文时,幸有指导教授胡佛先生、周阳山先生共同包容指引,笔者始能于新闻职场奔波困顿中,以此研究勉力取得博士学位。如今虽已愧为人师多年,但每每回首前尘思及浩荡师恩,犹深感愧疚,不知何以为报。当年口试赐予教诲的另六位恩师:胡述兆教授、孙同勋教授、曹俊汉教授、冯启人教授、阎沁恒教授、葛永光教授,亦一并重申谢忱,谢谢师长们的谆谆训示,鞭策我至今不敢自大狂妄、逾越知识分子必须谨守的正道。最后,由衷地盼望各界读者能藉此书,约略重温孙氏一生革命救国的志节风范,进而共同检视中华民族挣脱亡国噩运的艰困历程。至于未来的中国,应如何秉持王道与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严肃省思强盛后的目标、角色与抉择,显然犹有重重阻难横梗于前。谨愿吾土吾民,永怀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并以此与普天下仁人志士共勉之!习贤德谨志 2008年3月


编辑推荐

《孙中山与美国》是研究清末民初早期中美关系的重要参考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孙中山与美国 PDF格式下载



看过很多版本的孙中山,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就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了。


书不错,很值得一读的书


内容没看。没有包装封面有细微的摩擦


买回去连我妈妈也开始看了,晕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