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的智慧

[法]莱米·布拉格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法]莱米·布拉格  

页数:

310  

字数:

276000  

译者:

梁卿,夏金彪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充满自信地表述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那是中世纪晚期人类对理性的重新发现。虽然这种宇宙观在现代人看来过于自信,但它却奏响了此后宇宙哲学与伦理学分道扬镳的序曲。虽然直到今天,人类还在努力重建与宇宙的关系,但它的立足点却跟古代和中世纪不可同日而语。宇宙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人类的意识,我们对它的认识又对我们的生命思考产生过哪些影响呢??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本书的作者用“宇宙结构学”、“天体演化学”和“宇宙哲学”这三个概念追溯了大致从古代到中世纪结束之前这段时期,人类对物理属性的宇宙和大自然、通俗地说也就是“天和地”的认识过程。详实的资料表明,人类向外探索的目光几乎从一开始就与他对自身的内省互为参照,互相质证。对“真”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与人类对“美”和“善”的追求产生纠葛,发生碰撞,引起困惑,不断地重新开启永恒的哲学命题。最早的“世界”与其说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不如说是一片混沌的背景。它以一种毋庸置疑的确凿形式存在,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时候,宗教和神学还没有呈现出高远森严的面目。人类还没有彻底匍匐在上帝的脚下。即使存在一个造物主,它也是温和而中性的。人类眼中的天地万物就是他所创造的“一切的一切”。处于儿童时期的人类以天真和单纯的目光好奇地注视着自己眼前的一切,觉得造物主的一切都是善的,是好的,是自己可以效仿的。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史,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一些有关古希腊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全书共分4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宇宙在希腊的诞生、对世界的标准认识、宇宙哲学的伦理学、亚伯拉罕的无节制、失去的世界等。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莱米·布拉格 译者:梁卿 夏金彪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引论第一部分 准备工作 第一章 史前时代:前宇宙的智慧 第二章 宇宙在希腊的诞生第二部分 四种模型 第三章 苏格拉底的革命:柏拉图的复辟 第四章 其他希腊学者:原子论者 第五章 希腊之外:《圣经》 第六章 其他的其他:不可知论第三部分 中世纪模型 第七章 不重要的模型 第八章 对世界的标准认识 第九章 伦理的宇宙  第十章 宇宙哲学的伦理学 第十一章 亚伯拉罕的无节制第四部分 新世界 第十二章 世界末日 第十三章 不可能的模仿 第十四章 失去的世界

章节摘录

与我赋予前两个概念的意义不同,在这里,我用“宇宙哲学”所指的意思与它通常的含义稍有出入。实际上,我用它来指代“宇宙结构学”和“天体演化学”的融合含义,如我前面所说,近几年的理论发展使这种融合变得必要。我要把“宇宙哲学”这个词留作特殊的用途。我要采纳的含义,正如逻各斯(logos)这个词所暗示的那样,不是简单交谈的含义,而是对世界的描述,在这里,对这个世界之为世界的性质所作的思考必须得到表达。我们把宇宙哲学问题看作一次交谈,不管它是否得到表达(如果没有得到表达,人们也许会谈起“体验”),在这里,使世界成为世界的要素——人们也许会称之为“在世的、此世的(mondanite)”,不是预先假定的,恰恰相反,它成了一个必须被含蓄或者明白地提出的问题。于是,世界必须被明确地安放,并被赋予名称,当然它已经有了名称。一个词汇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一个概念的存在,但是,这个词汇的缺失至少说明,它的概念还没有成为一个主题。所以,我不打算深入探讨这个词汇尚不存在之时的所谓原始的“世界观”;我提到它们,仅仅是为了表明其背景,即人类思想必须独立出来,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并赋予世界一个名称。因此,任何宇宙哲学都必然存在一个反映的要素,而这个要素的缺失对宇宙结构学或天体演化学却绝不会构成障碍,相反,它如果存在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宇宙哲学必须考虑其自身的可能性,考虑其存在的主要条件,也就是,一个主体在世界上的存在,它能够作为主体体验这个世界——这个主体就是人。所以,宇宙哲学必须暗含类似于人类学的内容。人类学不是对人类存在的某些范畴——社会的、经济的或者解剖的,等等——所作思考的简单集合。


编辑推荐

《世界的智慧:西方思想中人类宇宙观的演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