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那些事那些人

沈琦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沈琦华  

页数:

274  

Tag标签:

无  

前言

  年轻一代的成长,常常使我既惊喜又感慨。我认识沈琦华时,他的身份是编辑。他来约稿,真诚而恳切,使你难以拒绝。沈琦华很年轻,属于“80后”的新一代。不过他却又有和他年龄不符的老成,他是上海报纸副刊主编中最年轻的一位,组稿约稿,策划专题,联络作者,既活跃又大气,在上海的文化界颇得人缘。有人以他的名字谐音,称他为“神气蛙”。沈琦华在大学里读的是理科,但他却对文学更有兴趣。他在编报的同时,勤于笔耕,写了大量散文和随笔,已经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家。沈琦华的散文和随笔,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题材都是他所熟悉的当下生活,兴之所致,信手拈来。读者可以随他的文字游山玩水,看书,读画,听音乐,与三教九流的人物交往,兴致勃勃地观察市井风情。他的作品语言活泼诙谐却不失深沉,常常有独到的观察和针砭时弊的犀利议论。他在高邮寻访汪曾琪的故居,回来后写成的却不是一篇简单的游记,而是用与众不同的视角,表现文人对家乡感情,以及因人而异的奇妙表达,写得曲折丰富而幽深。这篇文章,有一个奇怪的题目:《高邮的鸭蛋和巴黎的声音》,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他的文章中融为一体,很风趣,却也自然。随笔要写得引人入胜,需要作者有这种将不同事物巧妙联系融合的本领。

内容概要

  《那些事那些人》为沈琦华专栏文字的结集,分纪事和人物两个板块。沈琦华先生为《时代报》文化副刊主编,作文常署以“神气娃”的笔名。时代和生活发生的巨变,令人惊叹,也常常使人不适应。然而年轻人总是这些巨变的主角,他们的成长,总是能让人惊喜。读沈琦华这些智慧的文字,便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惊喜。

作者简介

沈琦华先生为《时代报》文化副刊主编,作文常署以“神气蛙”的笔名。本书为其专栏文字的结集,分纪事和人物两个板块。

书籍目录

序:智慧有趣的文字那些事高邮的鸭蛋和巴黎的声音抛物线定理关于咖啡那点事变化老人情 新装潢最关键的是心态要好就这样长大了掉书袋和假洋鬼子低俗地娱乐自己和观众不怕火烧,就怕跌跤小开的优雅和体面人生如酒醉又如何练一个静字夜莺再次歌唱畜承旭的牙刷在网上说一通鬼话不求味纯,但求达意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小火锅的温情以玫瑰的名义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弹簧地板上的舞影爵士乐里有段过去的故事上海影像独自五个爱情故事一、郊区白领二、爱情蛋塔三、就这样吻别四、地铁里的情人节五、驶往春天的地铁,向左、向右歌舞团的女孩子们那些人毛泽东签名的画像一半在凡尘 一半在仙界“要学会利用中国符号”为《金瓶梅》绘像朱德庸和儿子朱重威长袖独舞白先勇诗歌不是小圈子里的独舞瞧,诗人们虹影生命里的上海一个上海女人的小说还乡教授闲来唱昆曲“属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寂寞的田壮壮人耐得住寂寞才不寂寞.耐不得寂寞才寂寞在中国,“人”还没有萌芽钱文忠守先待后“长漂女”的异国生活巴黎的女人从武林高手到西单电器看门人对话傅聪:“我其实就是哈姆雷特”对话阎崇年:建议青年人去读《大学》对话海男:写作给我的生活带来活下去的理由对话濮存听:戏剧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得了的三毛失恋了就去找他坤沙称她是最漂亮的中国女人豪门贵妇的摄影缘他带着华莱士参观中国一个瑞士人的“三十六计”

章节摘录

  我在长途汽车上翻着汪曾祺的小说《徒》。《徒》的开篇写着:“很多歌消失了。”“你花四个小时从上海坐车去高邮,就为了看一下竺家巷9号那间老屋子”。五一长假我和高邮籍的同事一起去他老家玩。不过他对我此行的目的很是疑惑,“又是一个吃了鸭蛋还想看看鸭子的家伙”。竺家巷9号是汪曾祺在高邮的老屋,这个可爱的文学老人在十年前的5月16日离开了他热爱的读者。一本汪曾祺的小说选和一张《天使爱美丽》的电影配乐唱片,足可以应付四个小时枯燥无聊的车程。“我就是想去看看那些消失的歌。”我笑着和同事说。其实我已经去过高邮很多次了,在汪曾祺的小说里,自行车的铃声、拉客的三轮车夫的吆喝声、路边的小吃摊子卖着三鲜面、阳春面,真让人流连忘返。   ……


编辑推荐

  读者可以随作者的文字游山玩水,看书,读画,听音乐,与三教九流的人物交往,兴致勃勃地观察市井风情。他的作品语言活泼诙谐却不失深沉,常常有独到的观察和针砭时弊的犀利议论。他在高邮寻访汪曾琪的故居,回来后写成的却不是一篇简单的游记,而是用与众不同的视角,表现文人对家乡感情,以及因人而异的奇妙表达,写得曲折丰富而幽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那些事那些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