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编  

页数:

309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3年发起创办,至今已是第六届。年会的宗旨为:聚焦经典学术,展现学人风采,促进学科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公正、开放、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构筑高层次、权威性、品牌化的学术文化公共平台。学术年会秉承一贯宗旨,充分发挥大型学术论坛参与广泛、学术规范、形式多样的特色和优势,在繁荣发展上海城市文化、促进社会科学界的交流融合以及服务专家学者的理论研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确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当代中国:道路·经验·前瞻”。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风云际会、波澜壮阔,是一个融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建设、文化繁荣、国家崛起为一体的大国成长过程,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实践和思想变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史上一幅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30年的快速发展,展现了一条发展中大国快速转型、和平崛起的成功道路,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不同的自主性道路,积淀和包含了大量独特的宝贵探索和经验,是对人类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的重要的建树和贡献。  本届学术年会采取“学术活动月”的形式,由大会学术活动、学科专场学术活动和学会学术活动三大系列组成。大会学术活动主要内容有主题学术报告、名家学术讲演等。

内容概要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建立的新型政治体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存续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轴心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中国的国家建设所依托的根本前提便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社会进行现代国家建设并完成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与社会多元化的建设的任务就更加艰巨。

书籍目录

前言优秀论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内涵、指标与建设路向参与式预算:中国宪政民主的新实践——浙江温岭新河镇的案例启示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和谐度的空间差异地方治理结构的转型与农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变迁——以宁波市为例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廉租房评估机制创新研究(节选)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探讨试析“中国援助威胁论——中国对外援助的外部压力与挑战民间信仰与明清江南的经济、社会空间:以苏松为中心开埠初期上海塘路系统的产权转型及其环境效应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质素初探——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创作为例对“通识”的三种误解群体心理学与大众传媒研究论创伤后复原力及其构建入选论文摘要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研究的新思路——轴心制度建设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意识形态和执政绩效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程序与社会正义国际政治经济的三元困境重商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试析西方学界对中国能源外交的争论创新和限容:气候变化的二元竞争及对中国的启示垂直专业化视角下的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发展我国外贸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与名义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市场化水平、微观企业获利能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差距——区域政策有效性的一种解释问题变革与时代挑战——公共管理改革视野下的社会组织功能解析走向多元主体互动治理——和谐社会构建语境中的社区建设模式新探索国企变革与工人行动——立足转型社会的思考乡镇政府的角色冲突:分析框架与表征诊断社会资本缺失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法律路径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构建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职业心理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公选视野中我国人才测评进展及趋势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启示与现实要求基于“啃老”视角的青年就业促进研究——以上海为例构建上海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路径分析——基于上海领导干部问卷调查的思考中央财政能力与政策执行:以分税制对教育均衡之影响为例(1994—2001)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力:以“平行志愿”改革为例城市水环境保护的可持续之路一一以青东为例的上海市郊河道治理研究上海世博会: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试析德国魏玛时代集体合同制的兴衰老子“大音希声”疏证张东荪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广告文化批判研究范式刍议创意城市在英国兴起的基础与启示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泛底层”悖论跋

章节摘录

  因此,我们在研究制度对于政治体系运作与存续的关系这一政治问题时,也必然地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锁定两者发生作用的历史时空;第二,从制度群中找出主导性的制度;第三,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具体分析两者的关系。既然制度群在与政治体系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主导性的制度或制度体系,那么这种主导性的制度必然与政治体系的存续与运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政治体系范畴中包含了社会的政治制度体系,因此这种主导性的制度或制度体系发挥作用实际上是在政治体系的范畴之内进行的。因此,这种主导性的制度或制度体系的运作与展开就必然要满足政治体系存续与运作的各种条件,我们不妨将这种在政治体系范畴内存在与运作并支撑了政治体系的存续与运作及其功能发挥的政治制度或政治制度体系称为轴心性的制度或制度体系,简称为“轴心制度”。  轴心制度概念的提出是对历史制度主义有关“主导性制度”论述的补充与细化。在历史制度主义有关“主导性制度”的论述中,仅仅指出了在一套制度体系内部存在的各个子制度体系间客观地存在一种主导性的制度。这种主导性的制度或制度体系在整个制度或制度体系群中居于重要的主导性的地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其他子制度的运作,更直接关系到由各个子制度群组成的母制度或制度体系的存续与运作。但是,历史制度主义有关主导性制度的描述过于笼统,并没有具体说明这种主导性制度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即这种“主导性”的制度有何具体的特点,这就为轴心制度的提出留下了一定的理论空间。  笔者认为:轴心制度的特点在于它是决定整个政治体系建构和运行的制度体系,即轴心制度本身就是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中所描述的“主导性”的制度或制度体系。之所以用“轴心”这一词语来描述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中的主导性制度,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轴心制度包涵的意义较主导性制度更为丰富。具体地说:第一,轴心制度是政治体系运作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轴心制度各不相同。轴心制度强调制度的时间、空间特性,具有时空性的特点。第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逐渐地产生、发展、衰落与灭亡,轴心制度作用的发挥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的展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轴心制度作用的发挥是动态地逐步地展开的,具有动态性。其次,使用轴心制度的概念能够形象地展现出主导性制度与母制度内部其他各个子制度的关系。轴心制度与政治体系内其他制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轴心性方面。所谓轴心性是指:政治体系内制度群的其他政治制度都围绕这种制度展开与运行,如果将这种制度抽取出来,那么整个制度群便会分崩离析,进而引发政治体系内部制度的无序与政治体系存续条件的丧失及其正常政治功能的发挥,甚至直接导致政治体系的解体。因此,轴心制度的运作也需要能够满足政治体系存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其最为重要的功能便体现为对于社会中各种利益的整合。如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轴心制度就像穿起冰糖葫芦的木条或竹签,如果将其抽出整个冰糖葫芦也就散开了。  可见,轴心制度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中“主导性制度”理论的基础上的。轴心制度更加具体描绘了这种制度体系内部的主导性制度的特点,即时空性、动态性以及轴心性。前两个特点是针对主导性制度本身所做出的描述,后一个特点是将主导性制度与其他子制度进行比较体现出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轴心制度概念是对历史制度主义“主导性”制度理论的一种进一步的补充与细化。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在经济、文化领域还是政治领域内,前面所说的主导性的制度都是存在的。例如,在社会金融领域内,货币制度就是一种主导性的制度。一国货币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金融领域内其他制度的调整。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在政治体系内部,这种轴心性或主导性的制度对于政治体系的存续与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作为一个社会中政治体系内部政治制度群体系中居于轴心性地位的制度往往是一个制度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制度,因此在轴心制度体系往往由一系列联系紧密的具体的制度而组成,在这些制度中必然有一种制度对于轴心制度的确立与运作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我们尝试将这种制度叫做关键制度。关键制度是轴心制度的“制度轴心”直接影响到轴心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的存续与发展与其内部的轴心制度以及轴心制度内部的关键制度具有重大的关联。二、构建轴心制度是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研究的一种新的思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建立的新型政治体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存续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轴心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中国的国家建设所依托的根本前提便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社会进行现代国家建设并完成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与社会多元化的建设的任务就更加艰巨。  但是,无论是在经济市场化的领域还是在政治民主化的领域与社会多元化的领域中,制度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形成了自动运作的制度体系,这种成熟的制度体系的运作又进一步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类适应制度规则的人。而这种适应制度规则的人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制度的合法性使得制度进一步内化在社会成员的观念与意识中,进而达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结果。  因此,现代国家的建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变为对现代制度体系的诉求。在政治领域内部,如何构建现代政治体系也就是民主化的政治体系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常的经验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所谓的早发内生型制度建设。这种类型的制度建设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社会,其特点是民主制度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的内生过程。民主制度的建立尽管通过了各种形式的革命,但制度体系的构建却无法脱离旧有制度体系的影响。最为典型的便是英国现代政治体系的形成过程。在英国,尽管资产阶级革命曾经一度赶跑了国王,但是,最终民主制度的构建依然参考了旧有的制度,如保留了国王的王位以及一批旧有官僚。今天,我们无法因为英国拥有国王就认为其不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原因就在于,现代民主代议制度作为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中的轴心制度,已经将旧有的君主制度整合在其制度体系内部,进而维系了现代民主政治体系的稳定。因此,这类经验的关键就在于轴心制度通过制度竞争而最终确立起来。  第二种类型是所谓的后发外生型制度建设。这主要发生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中。其特点是民主制度的形成是移植或自上而下地强行贯彻的。亚非拉国家在获得反殖民运动的胜利后,纷纷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不同的新型的现代民主化的政治体系。但是,许多国家的政治体系在建立后不久就发生了内乱,导致政权更迭频繁,内战不断,新生的政治体系崩溃、分裂或无法维系其稳定的运作。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制度建设的失败。新的制度无法适应本国的环境,或者制度在运作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调节好本国复杂的利益关系,无法形成一种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轴心型的制度体系,进而导致整个政治体系的动荡。  可见,无论在哪一种现代政治制度体系构建的模式中,构建起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轴心型制度都是必要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一个政治体系内部具有强大而高效整合功能的轴心政治制度对于完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设计者的参与虽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考虑最为广泛的社会成员群体对制度的认可与接受。轴心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执政者单方面的意愿,而是执政者与社会成员围绕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因此,一种轴心制度的形成与确立是个极其复杂的利益与意志竞争与博弈的结果。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否则就有被替代的可能。  在今天,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围绕我国现有的政党制度来构筑我国的现代轴心政治制度体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思考我国现代国家建设之路的新思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