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月曝书

林文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林文月  

页数:

23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三月曝书》是台湾著名女性散文家、《京都一年》作者林文月的散文作品选集,其篇目内容包括书香岁月、往昔情怀、异国游历、美食佳肴等等平日读书生活的片段与感受。全书思想与趣味并重,书卷气息浓郁又不失质朴本真的生活质感,充满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体悟,对校园时光、往事故人的追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所见所感,以及日常琐细却惹人捕捉回味的生活趣事。其文字温文淡雅,娓娓道来,书香弥漫,情感细腻,意蕴悠长。

作者简介

林文月,台湾彰化县人,1933年生于上海。中文系毕业,曾在台湾大学任教,兼有学者、作家、翻译家三重身份,2007年与余光中等人获选台湾大学杰出校友。著有《京都一年》《午后书房》等散文集,为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开辟不同的风貌。日文素养杰出,译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枕草子》《十三夜》《和泉式部日记》等日本古典名著,广受赞誉。曾获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中兴文艺奖。

书籍目录

记忆中的一爿书店
三月曝书
午后书房
阳光下读诗
一本书
往事
迷园
从温州街到温州街
在台大的日子
读中文系的人
我的三中文笔
消失在长廊尽处——追忆朱立民先生
怕羞的学者——James Robert Hightower印象记
J
A
H
一位医生的死
父亲
白发与脐带
窗外
翡冷翠在下雨
意奥边界一瞥
步过天城隧道
白夜——阿拉斯加印象
遥远
苍蝇与我


佛跳墙
炒米粉
烤乌鱼子
芋泥
秋阳似酒风已寒
饮酒与饮酒相关的记忆
后记 散文的经营/林文月

章节摘录

  三月曝书  台北的冬季,阴雨连绵时居多,今年冬季雨水尤多,开春以来几乎就没有爽朗晴天过。  今日难得忽然放晴,太阳熙暖而无风。我看到院中的一方,春草细柔,另一方,红砖干净,红绿对比相映,心境不觉地也明朗起来,遂兴曝书的念头。  这无意间兴起的“曝书”念头,自觉十分古雅。  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其实,现在的读书人已经用不着曝书了,原因有二;其一是出版业的兴隆,许多古书已改为精装印刷本,而现代的纸张与装订都十分牢靠耐潮,不必曝书也不致生霉蠹坏;其二是都市的生活空间愈来愈小,读书人偶尔到阳光下去晒一下自己已属不易,更遑论曝书!不过,现代的生活也自有保护某些书籍不受潮湿之害的方法,譬如说冬暖夏凉的空气调节器,就附带有干燥的效果。此外,另有专门对付潮湿空气的除湿器。  我的书房虽小,却也有空气调节器,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我自己读书时冬暖夏凉之便,倒不是为了保护众书;但是,书桌右侧下的一具方型除湿器,则是护书之目的高于护人之用途。近日来,我每晚就寝前都转开那小机器的开关,翌晨总可以倒出一脸盆的水。三月的台北,空气间弥漫多少水气,可想而知,怎不令人心惊?  照这样看来,三月份的台北虽然十分潮湿,书房有赖这具小小的除湿器,理当可以高枕无忧,不必担心群书受潮了。可是,我仍然挂虑右侧书橱最高处的一批线装书。那些古旧的线装书重重堆叠,有些又外加函套,难免会固执地藏匿着湿气吧?所以,习惯上每年总要晒一次书,只是,我并没有遵循《四民月令》的记载。亚热带初秋的阳光太热,曝书未必合宜,薄薄的纸张酥脆过度,反而有害于书,而旧式的书箧不堪艳阳,也容易晒翘。初冬或春天若逢有阳光的日子——像今天,是最宜于曝书的。  说做就做吧,否则台北的三月,谁预料得准明天是晴是雨?  我开始借那一只取书用的高脚木凳,上陟下降,分成好几回,才把放在平时伸手不及处的一堆线装书搬下来。  坦白说,我平时很少取阅这些线装书。因为同样的书,在我书房较低而便于随手取放处,差不多都有了现代式的铅印平装本或精装本,有的还不止一种版本。我所以保留它们,纪念的性质或赏爱的性质远超过实用性,所以在有限的书房空间内,只得将其“束之高阁”,置于“边陲地带”。  我又几次往返于书房至侧门之间的走廊,才把这批由高处取下的老书搬出阳光之下。  我不是藏书家,我的线装书不多,也没有甚么名贵的版本。不过,耐性地将成叠的及包裹在书箧内的书一本本摊开来,竟也覆满了半个红砖地的院子。  平日生活忙碌,琐务缠身,难得有这样好的兴致逐册摩挲,何况熙日在背;我索性就蹲下来,和书一起晒晒太阳吧。  册数最多的一套线装书是《东周列国志》,计有二十四册。这一套也是我的线装书中最老的一套、是乾隆年间的版本,纸张已呈浅褐色,订书的丝线也多断绝,致有一册残阙失页,另一册的封面也不知去向,却难得全套书都没有受到蠹鱼之害。我略略翻览,觉有书香扑鼻。那书香来自两百多年前的清朝,遂不免有历史的联想。仿宋的字体紧密排列,朴拙可爱。至于首册中的几张插画、更透露着俚俗的趣味。严格说来,这些人物图像线条松散乏力,恐怕连“匠气”都谈不上,但每个人物依其个性、背景,倒也看得出煞费苦心用意。比如褒姒与西施画得都不美,但衣饰繁富,颇见其衬托美人之旨。董狐执笔,范蠡泛舟,荆轲手握匕首诸图,也都能表现他们的故事。  《古文辞类纂》共十六册,仅次于东周志,是我所有线装书中,面貌最完整的一套。这是民国初年在上海石印的。虽然纸张难免也有一些斑驳的褐黄痕渍,但整齐的欧体,字与字间的密度也较松,看来甚是宜人;尤其可贵的是眉批也都排印整齐。这是集合众先贤智慧的《百大家批评新体注释》版,书面有钮君宜署书。  我从前遇着研究版本学的人,见他们翻书,每每不太注意书的内容而偏于字体、版面、序跋等等年代印处之考查,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今日曝书,在书房之外翻弄这些旧籍,竟也有类似的好奇。大概线装书的迷人处即在此,总是令人分心。  其实,这些线装书大部份是民国初年的上海石印本,其中尤以扫叶山房发行者居多:《诗经集传》、《郭注尔雅》、《孙子十家注》、《亭林诗文集》、《烟霞万古楼诗集》、《仲瞿诗录》及《壮悔堂文集》均属此。印行的时间,则自民国二年到十五年不等。我如何得到这些线装书呢?  是母亲十余年前送给我的。  我猜测:母亲这些线装书,又大部份获自外祖父连雅堂先生。至于外祖父于何时购得这些书?如何赠与母亲?则非我所能解释。如今倒有些后悔,母亲生前为何不追问一些事情;其实,没有追问的事情,也不止于这些线装书的由来,遂令后悔永远留为后悔……  外祖父选购这些书的时间有两个可能:一是他老人家著史立言完成后,晚年移居上海,住在家父的“公园坊”八号时期;一是民国十六年,他在台北的大稻埕区开设“雅堂书局”时期,当时日人占领台湾,推行日语文教育,但外祖父的书店却专售中文书籍,以示反抗。所采购的书籍即以上海的扫叶山房、广益书店、商务印书馆等为主要对象。  我猜测,还是以后一种可能性为大。因为,在这一堆线装书当中,《亭林诗文集》竟有两套。极有可能于“雅堂书局”结束营业后,外祖父选携其中若干书籍赴上海;而他在上海去世时,母亲继承了他老人家的一些遗物,这些线装书是其中的一种。当时舅父连震东先生因住在西安,路遥不便于携带书籍,所以仅只保留一些字画等墨宝。  有一套也是扫叶山房石印的《庄子》四册,杂陈众书间,貌不惊人,却为我所最珍爱。因为这套书里面有外祖父的朱笔圈点阅读的痕迹,又有一些眉批,可以令人想见他当日的感慨与心得。例如在外篇《胠箧》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有眉批:“愤言,痛言,至精之言。”;“彼窃钧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云云。”不仅每字旁边都有朱圈,上又有眉批:“一部二十四史皆作如是观。”外祖父身为史家,于此当有深刻感慨无疑。至如《在宥》上的眉批:“在宥即自由,意相近。在宥者,天然也;自由者,人为也。人为之患,障以法律;天然之极,放于德性。不治而有治矣。”可以看出他于著述《台湾通史》之余又兼治文字声韵之学。《雅言》一书,分析台湾语言与古音古义的关系,可为证明。  外祖父去世时,我年仅四岁,懵懵无知。虽然也曾写过一本他的传记,资料却绝大部份来自后日的阅读,对于外祖父的记忆几乎没有。这四册线绝纸张泛黄的老书,一度曾在他的掌中翻展摩挲过,当时圈点眉批之际的心境?仿佛可以想见:则书籍在握,已不仅上于版本年代之好奇与关心,而依稀有血肉亲情的温暖感受了。  这些线装书之中,只有一本是我自己在大约十年前于东京旧书店购得的《三谢诗》。虽然是影印本,但系印自宋代善本,而且有蓝底散碎金箔的封面,又有藏青布制的书箧包里,所以也是我自己十分喜欢的。我曾经请台先生题字,那函套上有毛笔字迹:“景宋本三谢诗文月女弟藏乙卯冬初静农题”。  另有一本封面较粗糙简单,而内容与此完全相同的《三谢诗》,则是十三年前在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游学时认识的匈牙利青年汉学家,于三年前辗转托人带自布达佩斯特。关于其人其事,三日难尽,此不拟细述,但其情谊可感,对于我来说,保留这重复的影本线装书,当然也纯粹是由于纪念的心理。  三大本《离骚图》的影印线装书,是若干年前静农师见赠的。除了屈原诸篇的文字,这套书的精华是在每篇前面的插图。计卷端合绘三闾大夫、郑詹尹、渔父为一图,又有《九歌》九图,《天问》五十四图。清人萧云从画天上人间诸形像,有极丰富的想像力。风格虽也保留俚俗的民间趣味,却较《东周列国志》为可赏。  我一边铺排书册,一边随手翻阅,身体也跟着一本本的书移动,不觉地已在院子里来回过几度,背后感觉到暖洋洋舒畅极了。  曝书的末端是两种日本的线装书;一是三册一套的《富岳百景》,另外一本是日本的《变态刑罚史》。都是多年前静农师所赠送。其实,他送的书不止这些,另外尚有许多可贵的旧书,但因这两种是线装本,所以与我其他线装书归类在一起,平时也冷藏“高阁”间。  我曾经听说过静农师初来台时,常喜欢逛旧书店或地摊,买一些便宜的好书。这两种书都是日本大正年间出版,也都有半世纪以上的时间了。“富岳”指的是日本的圣山富士山,顾名思义,此三册所收的是富土山面面观的百景图,有《竹林富士》、《海上富士》、《江户富士》、《烟中富士》,甚而至于《梦中富士》、《杯中富士》等,充份表现了日本人对富士山的欣赏、崇拜与骄傲。而精细的版画印在朴厚的棉纸上,也确实可玩赏。至于从就画论画的观点而言,这百景的造形、线条、刻工,实在都比《列国志》和《离骚图》高明得多。  百景图以图为主,每一幅仅有题目少则二字,多则数字;《变态刑罚史》则以文为主以图为辅,是一本详述太古以来到德川时代的刑罚史。未知作者泽田抚松为何人?但其著书态度十分谨严,应视为分类史的一种吧。只是那些拷问、示众、斩首、切腹等插图,令人在阳光下仍不免于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实在未忍卒睹,赶紧合书为上策。  久蹲着翻弄书籍,忽然起身,竟觉有轻微的目眩头晕,但片刻而愈。  我看到眼前院中是红砖、绿车与微黄的书皮覆地,三色相间,甚可欣赏。而台北居大不易,虽非大庭广宅,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庭院,已足堪安慰,又有线装书若干,未必善本名版,能这般偶尔玩赏,更是何等幸运。  举首,正见白云悠悠,三月的阳光熙和温暖。今日无风,正宜曝书。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月曝书 PDF格式下载



很惭愧,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作者林文月是谁。买这本书也是一时兴起,在阅读了过多的推理小说后,有些疲劳的想放松一下,于是选择了台湾雪人散文系列中的这一本——《三月曝书》,光听名字,就觉得满心欢喜。于是在从家乡回来的高速路上,一路很散漫的读完一大半。读了前言,才知道,作者林先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作者、学者、翻译家。很喜欢很喜欢的文字,令人想起夏天在家乡喝下的一碗车白汤,清淡爽口,余味无穷。她的文字,溶入了六朝骈体的华丽,还有日本文学的那种细腻繁复的细节。虽然选择的题材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凡人,比如描述她的朋友、母亲、长辈,或者是充满细节描写的食谱,还有外出旅游的各种景致,但是读起来真是感觉极舒适,听她娓娓道来,感受着台湾和日本的风情,别具一种祥和舒缓的生活味道。车子一路开着,望着高速公路两边迅速后退的风景,看着太阳从头顶一直往西走,心里懒洋洋的,只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读这样的书,确实是非常的恰到好处。尤为喜欢的,莫过于《三月曝书》。看到林先生的藏书,思悠悠,同是爱书之人,所以,特别的感同身受。还有书中对于母亲的描述,读来印象极深,仿佛看到一位美丽清秀的女子,穿着旗袍行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中……读完这本书,受到很深的影响,于是产生了两大后果。一是爱上旗袍,一口气买了数件。于是很精致的将自己打扮了一番,感觉气质大为不同。二是去报名学日语。


窗外下着雨。果果和果妈在隔壁午睡,婆婆在客厅收拾东西,写完果果的成长日记,便靠在床头读《三月曝书》。
  这本书买来有一年多了吧。之前读过林先生的《饮膳札记》,绵绵的记忆,细细的心思,朗朗的温暖,很是喜欢。于是便买了这本。买来之后应该翻阅过,书中的某些段落句子似曾相识。但也唯有这点恍惚,那还不如从头读起呢。
  林先生的文字清浅舒缓,人的情绪不由自主地便被带入到她的文字节奏中了,不由得慢下来静下来。我看过林先生和董桥先生合影照,知道他们是相熟多年的好友,不免疑惑,如董桥这样作文古雅不肯轻易浪费一个字的人,他们在一起聊天会是什么样子呢?后来想想自己不免多虑了。林先生的外祖父是开雅堂书局、著《台湾通史》的连雅堂先生,其表哥是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可谓有家传;林先生入台大中文系,师从台静农郑骞劳干英千里诸先生,可谓有师承;毕业后即任教台大中文系,数十年来,其“论文”、“创作”和“翻译”这三支笔为人称道,可谓有实学。董桥所言“散文需学、须识、须情”,哪一点林先生又没有呢?
  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窗外的雨仍然不疾不徐地下着。都说太不像快到夏天的雨了,隔三差五,淅淅沥沥,倒有点像江南的梅雨。一阵清风吹进来,夹着雨丝,微微有点凉意,便关上窗户。
  读书的时候总是不免想到自己,尤其读《迷园》的时候。迷园是林文月先生小时候隔壁的一个园子,因为总不见园子的主人,也不晓得园子的模样,所以称其为“迷园”。童年的记忆因为遥远而变得模糊不可寻,文字中也变得闪烁不可捉摸,但终究是一点一点串联起来了,园子里的树、小池,以及佣人模样的模糊身影,令我想起那年去西湖,从缝隙窥视西泠印社,也是小小的园子,园中有小潭,潭边一棵大树直上云霄,一根枝干正好横斜在潭上。再往前想,自己也该有这样充满好奇和心虚的经历,可是仔细想想,却怎么也搜寻不到,勉强能想起来的是,屋子前面有一个废弃的砖窑,平常为人家倾倒**之所,我们常常从窑口跳下去,然后很快从窑洞钻出去,消失在其他小朋友的视线之外,令他们捉摸不定。
  《三月曝书》中引崔实《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想起自己仿佛在哪篇文字中也引用过,但想了好半天,也未想到。不禁有些失落,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年的记忆?正好南方的朋友来信息,我回她“窗外雨点打在雨棚上,点滴作响。果妈果果在隔壁午睡,我在这边读林文月。看她那些朦胧又残断的记忆,总比我这一片空白的好。”
  读着读着,突然觉得这样的天气正适合读这样的散文。这样的雨,正适合皴染个人的情绪。


最初打动我的是这本书的外观,和它的内容一样,朴实而温暖,用作封面的照片中夕阳从窗子里照进来,朦朦胧胧,恰似一张抽象画。喜欢书,喜欢书香弥漫的气息,喜欢在午后暖阳的怀抱中邂逅一本好书,这应该是许多爱书之人共有的小资感受。假如你也如我一般,喜欢在淡墨微馨的书海中徜徉,那就打开这本《三月曝书》吧,你一定会觉得邂逅了一位相知的故人,在莞尔间,有默然的心契。比如“手指在纸张上面游移,感觉出那泛黄的纸的质感。面对一本有年代的书,有时候反而不急于去阅读那内容。前后翻动,摩挲纸张,欣赏字体,都是极快乐的经验。


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书的情趣,对校园时光、往事故人的回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感悟,以及飘逸着书香的生活趣事。


林文月是台湾非常优秀的女作家,从《京都一年》开始就爱上了她的书,真是每本都想买。


喜欢林文月的作品。近期多喜欢读一些台湾作家的作品,大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观点新颖,文风清新。


以前沒看過林文月的文章,只是從董橋的文章裏看見過她的名字.這是第一次看她的文章.不錯.文字淡淡的寫來却充滿温情,父母,夫妻,兒女,師友之情默默的從文章裏滲出來.在J那一篇裏寫她丈夫的去世,令我潸然下淚,使我想到自已父親離世時的情景.她與師長們的感情,令人羨慕.我讀過三所大學,都沒有踫過這樣的師長.很期待看她的京都一年.


封面就很有感觉,对于喜欢书的书虫来说。内容嘛,可以从中了解到台湾的文人的书式生活,文字清新和美,娓娓道来。


台湾的散文,一级棒!


认识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进行中考前的训练。
我是无意间发现的,在一张语文报中,编辑推荐了这本书,这个书名就正如这本书一样,平静,优雅,却不失生活中美好的气息,就像是千百年来的沉淀一般,让我的心有了不一般的感觉。
书是我一生中最美的伙伴,三月是春这个季节最灿烂的一个时段,阳光和煦,微风吹拂,撩人的气息让我不禁深深吸一口气。在三月时分,晒晒书或许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如这本书给我的心带来了生活的美好以及最重要的心静。
一颗宁静的心给人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我希望当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够体会这中淡淡的心情,淡淡的生活,却不乏幸福。


林文月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几乎收集齐了!


林文月的书基本收全了,烦乱时看看,可令人平静。这样的好文章,大陆不多见。


刚知道林文月的作品,感觉真好!


收到这本书时已是两天之后了。迫不及待地打开,慢慢的书香总是伴着我和每一个文字。里面记述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和人情。可是,却很有味道。让人品出很多日常所不知道的细节。值得你收藏。


台湾文学味


比起京都里的文章更有生活气息吸引着我随性愉悦的读


封面就让人的心安宁下来.感觉一个温暖的午后.宠物狗狗坐在脚旁.一杯茶.一本书.沐着阳光.时光安静流过.生活本该如此.


散文散文,就是漫无目的的凭自己的喜好写些东西。像陶渊明那种感觉似的。。。。可惜送来时候,有折损。


文笔优雅而简净,所写的东西很精致,绝没有时下那种快餐随笔的无病呻吟。想想一个优秀的学者、作家一生都在思考、在创作、在审美,不高产,却足够留下耐人寻味的文字,这样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多了吧。


三月是很好的哦!


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心灵世界。


这位作者是最近才接触的。感觉她的书都还真的挺不错的。


一直都在关注这本书,一直都是没货,现在刚刚买到,很开心,喜欢作者的文字,清新温馨


同样是铅字,为何就是她的文字让你沐浴在细腻,柔软的阳光中


一点都不失望同时还买了她的~饮膳札记


正适合在现在的天气看的书,封面很漂亮。文字很干净,不错。


送给心爱的人的生日礼物,她很喜欢,我也很喜欢


我看了她的书,文章写的非常好。这次觉得这本书编排有些问题。应该按时间先后编排要好一点。


一直都很想看,終於如願以償了啊


买来送给朋友,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在这儿找到了,,不错啦还,,


看看外国的 ,再看看林的,换换口味。


好书!一直想看的!推荐!


唯一要抱怨的是包装不仔细,边上都开了,书页也皱了


看这本书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其中描绘的感情色彩


很快就看完了.
很好看.语言优美简练,无矫揉造作之感.
great


中国文学的一大宗即是散文,又或者说,中国文学史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章史。当下写散文的人委实不少,写得好的却不多。下笔逞才矜异,肤泛滥情,是为就中大病。近读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文月先生在大陆推出的《三月曝书》,最为感慨的还是林先生写文章时的有意内敛。林先生本业是学者,专攻六朝文学,亦是台湾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般而言,学者写文章多能铺陈观点敷演理论,将一问题剖析得题无剩义,但有时说理周至而伤及于情,这是散文写作的大忌。可要是一味任情,文章却又显得虚薄平浅不足观。林先生写文章是以学养识见为底,因此文章平情通达,无翻新任奇之嫌;以情感诚挚为要,故文章洒然动人。就《三语曝书》而言,全书大概可算作林先生过往作品的精选。从题材来说,主要是忆人、述事、抒情、状物。兴许是我的阅读趣味使然,我格外偏爱林先生忆人怀旧之作。从中国文章的角度而言,皆属于“伤逝缅怀”的类别。古人于此类文章经营多年,佳作迭出。伤逝的文章难写,难在写出品性,写得真率不造作。现下的缅怀念旧之作或是情感浓得化不开,或是临文欠缺敬恕之心,读来繁丽有余而温情不足。林先生却不然,愈是刻骨铭心的牵记,她愈是出以淡笔。譬如集中的《在台大的日子》一篇,我反复诵读,低回不已。文章记录了当年台大的诸多前辈学人,台静农先生不喜给学生出琐碎的题目,“往往是一个大题目,令学生能够充分融会贯通,把整学期所读所思的内容整理表达出来”;郑骞先生“讲述最为细腻”,对学生的笔记,“他都一一详阅评论,时或有一些鼓励或夸奖的长文”,这样通达认真的教授现在已然不多了;而当年台大开明前瞻的学风与襟怀更是令作者怀念久远,黄得时先生的“日本汉文学史”,靡文开先生的“印度文学概论”,董同龢先生的“西洋文学名著导读”于今日看来仍是难得。昔日师长的学识人品早已熔铸于林先生自己的骨肉之中,成为她日后著书教学的不移典则。我始终坚信林先生对台大的情感非同一般,但她的笔下是如此明理清朗,只是文中隐约出现的几株点染其间的老树能让我们读到林先生幽曲的心事与难以平复的深情。


散文我通常都是当做调整心情的阅读品,林文月的这本三月曝书很适合在闲暇时品味,语言平和,就好似品一杯佳茗,慢慢的品,细细的闻~~~


林文月的这册散文我很喜欢,她的笔调看似恬淡,内涵丰盈。尤其喜欢她记述的关于日本友人的几篇。翻译、论文和散文如何在一个人身上结合得好,林文月是一个范例。写母亲年轻时候的交往也很动人。


文章是好的。里面收的文应该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可能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是很明显大部分文章的文风已经跟《京都一年》里的不同。可能是阅历的增加,也可能是因为思想的转变吧。编者如果在每一篇文章后面注明出处和时间就好了,省得读者在读的时候还要揣测这文写在上世纪70、80、90年代还是这个世纪初。自己感觉书里的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作者与书、记一些生命中的人、旅途散记,最后一部分是饮食。封面用纸不好,可能是比较脆,容易看起来旧。书里面的纸质也不太好。我自己这本从205到210页的印刷用墨不均,看起来有点点不太舒服。现在书价上去了,平均1页1毛多,这还算不宰人的。读者对于书的外形、内容的要求自然也会跟着上去。最近看得几本世纪出版的书纸质都不怎么样。


林文月的作品值得一读,笔调清新,有深度和韵味!


很喜欢林文月


给了喜欢是因为林文月。这本书的版本不好。印刷也一般。腰封更是做得粗糙。拿到后就扒下来扔了。


需要细细看,在淡淡的书香之中,将那些记忆中的人和事,谱写成了一支有关回忆的幻想曲。


书封面很文艺,在书店就看中的,当当上买便宜些,质量好,值得买,是一本好书。能让人从浮躁中沉下心来。


经典的书,买来收藏的。有时候得好好看看,是正版。送货很快~~


不错,是喜欢的书,可以看看。


还可以吧,就是感觉没有黄碧端的《昨日风景》好,无论从文笔还是思想


不管咋地...这个订单的物流还是可以的....提前一天送到,物流人员态度也很好....给个赞~


开头第一句便被吸引住,道出了曾经心头所思,但也,不过如此


纸张很好,读起来很舒服


买回来还没顾上看,等看过后再仔细评价。翻了一下,感觉还不错。


文人的小调调


林文月是我相当喜欢的作家,但是编者水平太次,把作者的很多好文章杂乱无章的堆砌一本书。影响了人的阅读心情。京都一年、饮膳札记,编的非常好,为什么不按照台湾的版本编印?


不如她的京都三年。随便翻翻还可以,不值得收藏。


先前买了作者翻译的《源氏物语》等,不错,于是又想看看她的著述。和预期的不一样,总觉语言有些雕琢,不太自然。


娓娓道来,以至于让人时不常就走神,个别文章还可以共鸣.也许有人看了会减少烦躁,见仁见智吧


女人小本


我喜欢林文月先生的文笔,很真诚,书香味浓


相关图书